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修辞学参考书目(按作者拼音顺序排列)

修辞学参考书目王希杰教授主要著作有:1. 《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28万字(现在由商务印书馆重印)2.《语言的美和美的语言》/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3.5万字3.《语言学在您身边》(与于根元合作)/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4.《说话的情理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1年再版5.《修辞·语法·文章》(与秦旭卿合作)/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数词、量词、代词》/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汉语释疑辩难集》(与李晋荃、朱泳燚合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27万字(收入王希杰文章33篇)8.《这就是汉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18.1万字9.《说写的学问和情趣》/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6.5万字10.《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27.6万字11.《王希杰修辞学论集》/何伟棠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45.7万字12.《语林漫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7.3万字13 . 《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6万字14.《动物文化小品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25.2万字巧.《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何伟棠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6.《修辞学导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45.8万字17.《这就是汉语—王希杰言语文化随笔集》/[日」加藤阿幸、许山秀树主编/日本白帝社2003年5月18.《语言学百题》(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1991年修订版19.《方光寿语言学论文集》(与卞觉非、方华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20.《修辞文荟》(与季世昌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王希杰教授主编的学术著作有《汉语修辞和文化论集》、《汉语修辞和汉文化新论》等;参加编写的有《语言学导论》、《新编现代汉语》、《大学修辞》、《新编现代汉语教学自修手册》、《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等。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摘要:在当今双减的背景下,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欲望和热情,从而营造一个活跃且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本文认为要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在上课前的教案,上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方法,教师的知识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备课互动设计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细尘土。
打造成功的语文课堂,首先要看执教的老师,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老师要带着知识来上课。
但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只有丰富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想、有方法、克服照本宣科。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但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印象是枯燥、无趣的,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没有让小学生真正认识语文、学习语文。
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1]中说:“备课主要从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和关注学生三个角度来思考”。
所以备课时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除去充分准备教材和教法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备课并非只是备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备学生。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教师所面对的几十位同学,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思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和知识点的认识,领会的程度有所不一。
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目前在语文课的修辞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把修辞教学的内容局限在修辞格教学的狭小天地里,只注重学生机械地辨认修辞格,用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取代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
正如章熊先生在《高考之后话高考》一文中指出的:“现在的修辞教学,只剩下了修辞格,消极修辞不见了,把传统的修辞学砍掉了一半。
就辞格而言,教学中又往往也是死抠概念,条分缕析,脱离语境,成为学生沉重负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忽视语言在具体运用中的千变万化,不注意引导学生辨词析句,常常用定式化的东西排除大量活生生的语言,以致影响到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有人认为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是语法范畴的事,不是修辞的内容,修辞教学就是修辞格教学,这是一种误解。
二是有人认为消极修辞对表达效果影响不大,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非得用修辞格(积极修辞)不可。
这是一种偏见。
陈望道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表达有两种方式──记述的和表现的。
前者平实,后者生动。
前者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智的,后者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
从修辞的角度讲,前者是消极修辞,着眼于表达得明白、通达、没有歧解,后者是积极修辞,力求表达得形象、生动,能够感人。
简言之,消极修辞在于使人“理会”,积极修辞却要叫人“感受”。
第一,整体考虑分项教学。
教材中各类修辞材料是散见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在运用这些材料进行语言训练时,要从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注意系统性。
这个系统,教师宜根据教材情况灵活确定。
可以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篇章结构”的序列来确定,也可以按“文章的结构—材料的详略—句式的选择—词语的推敲”的序列来编排。
作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其序列应该与阅读中的修辞熏陶协调一致,同步进行。
整个中学阶段的修辞教学和语言训练,可以根据确定的系统,分成若干小项,将这些小项有计划地分别纳入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中。
某一单元或某几单元确定一个重点项,阅读中的语言分析就侧重于这个重点项。
刍议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刍议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作者:王勇卫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高校语文教学和汉语修辞学具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修辞学的关注,并非指的是不断加大对汉语修辞学知识的语文教学力度,而是要着重强调汉语修辞学的最新进展、应用方法及原则。
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语言表达与审美两角度分析与探讨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汉语修辞学语言表达审美影响引言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这一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和研究怎样使学生语言表达效果得以提高的汉语修辞学是一致的。
著名文学家、学者吕叔湘先生于1980年明确提出,要想不断发展与完善语文教学,就必须走风格学、修辞学的发展之路,即:研究文学语言,这一学科处于文学与语言学交界处[1]。
这并不仅仅是指将一些相关风格学、修辞学等知识增加在语文教学中,而且还要充分强调汉语修辞学的应用方法、应用原则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深刻影响。
一、语文审美中汉语修辞学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出了明确规定,而学生的这类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语言表达领域。
汉语修辞为学生语言表达效果的提高所做的调整、加工、选择以及修辞等各项工作,均可解释为对美的不懈追求,而这其中所包含的语言美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语言美主要包括对称均衡美、参差变化美、形象意境美以及整齐一律美等。
汉语修辞审美原则对语言表达突破常规语法逻辑,并对最新语言表达形式予以追求具有决定性作用[2]。
相对思想内容而言,汉语予以内容同样为形式范畴。
汉语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有效结合其实就是汉语修辞的一种审美取向。
学生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在作文实践与阅读鉴赏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语言探究能力。
汉语修辞学的本质就是对汉语语言进行研究,而研究汉语语言表达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
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语修辞学分析方式进行借鉴,一方面能够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对汉语语言本质进行微观观察,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与语言分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刍议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刍议汉语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何 睦【摘 要】修辞学是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强调修辞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对修辞学知识的理论灌输来强调对其的关注,而是要把强调修辞学的应用方法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文教学离不开修辞学,同样修辞学也需要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需要借助修辞学的理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只有把修辞学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也促进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修辞学 汉语 应用方法 贯穿 结合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学科,强调的是语言的教学过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汉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
修辞学是语文运用理论,指导语文如何更好的运用。
因而语文教学和修辞学之间本就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离不开修辞学,同样,语文教学也会对修辞学自身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修辞学,不单单依靠对修辞学基本理论的教授,而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汉语修辞学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等,并且把修辞学的一般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发展语文教学,必须要走修辞学之路。
不仅仅要把修辞学的知识贯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要充分发挥修辞学自身的应用特征,体现出修辞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
一、审美角度中汉语修辞学的重要价值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确切的要求,在语言方面的审美能力主要指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
汉语修辞学对于语言表达有着直接影响,对于语言表达的调整、加工、选择等都起到指导作用。
而人们在对语言精雕细琢的过程中,就是对美的不断追求,语言的审美特征是有规律可寻的。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等等,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的。
语言的审美包括对称美、参差变化美、意境之美等等。
在汉语修辞学的审美原则要求下,语言表达应当不断突破原有的逻辑,这种突破并不是直接杂乱无章的打破,而是开发出一种新式的表达规律,因而修辞学对于语言表达形式的审美变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通感与比喻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通感与比喻作者:李梦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05期把“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认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
通感与比喻非常相似,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
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通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
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通感,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
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审美一、什么是“通感”通感现象,最早见于亚里斯多德的《心灵论》,多数人最初感性接触它是中学时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将古今中外的通感材料收罗最为详尽的是钱钟书的《通感》。
《通感》中排列的资料有数百例之多,有的是词,有的是句子,比如说“响亮”,是合并了听觉和视觉,说声音“珠圆玉润”,是移植了触觉,“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是打通了视觉与听觉。
在诸如此类的大量例证之后,钱钟书总结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体质。
”这即是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二、理解通感与比喻的区别在语文教学中,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格很容易混淆。
两者有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形象思维的方式,都可以抓住事物与事物的“相似点”来进行说明,进行表达,所以,不少人把比喻、通感合二为一。
但是,通感毕竟不是比喻,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比喻重“喻”,喻体可以从一个角度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本体,本体是主,喻体是从,主从分明,地位有别。
本体和喻体,无论数量多少,只能是一种感官的感觉。
感觉的单一性,使本体和喻体存在着零散、片面的不足。
移觉重“移”,是大脑作用于客观事物后,产生了经验的联想,这种联想把不同事物在感官上的相似、相仿、相关的感觉挪移沟通,从一个角度或从几个角度运用辞格,显现出客观事物的整体性。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傅惠钧《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傅惠钧《修辞学与语文教学》庄平悌(浙江省泰顺中学,浙江泰顺325500)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储备?构建怎样的知识网络?拥有怎样的知识视域?我想这是每一个从事或者即将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为,只有你的知识储备丰富了,知识结构优化了,知识视域拓宽了,你的语文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我们当前的教师队伍,在知识储备与知识更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人生忧。
以语言学科知识来说,尽管大学中文专业都开设语言学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课程大多还是基础性的,往往缺乏前沿性,尤其缺乏对师范生的针对性。
而且即使是基础性知识,也由于语言学知识本身比较枯燥难学等原因,许多学生学得不够扎实,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也未能掌握。
教师的知识储备,自然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言素养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但限于语言知识的缺乏或语文观念的陈旧,许多语文教师(包括未来的语文教师)在理解上并不到位,在如何提升语言素养方面,更是缺少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言的教学,或着力于词汇、语法等静态层面,或离开语言本身大谈所谓思想、文化,而对于动态的言语却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落实,无法借助语用规律来指导学生,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其语言素养。
对于以言语活动为对象的修辞的理解,显得片面、偏狭,如把修辞等同于修辞格,而对修辞格的掌握也仅限于那可怜的七八个格。
这样,谈何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幸好,很多专家学者正以他们深厚的专业修养、长远的专业眼光、扎实的专业知识,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所需的养料。
他们在专业研究上孜孜以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走出师范大学的校门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也能够很快地取得专业的发展。
傅惠钧教授的著作《修辞学与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一项成果。
一、实例解说:增强教师对语言运用的感受力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对语言运用的感受力。
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修辞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通过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或目的的艺术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修辞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修辞的学习和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时,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运用技巧。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语言的表达上进行反复练习,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修辞是表达情感、意境、思想的有效手段,也是美感的体现。
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理解文章的情感、意境、思想等方面,来感受文章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修辞的学习来培养其自主感知、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这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三、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修辞在文学作品中常用,学生通过学习修辞,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另外,修辞是写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感人、有力等。
此外,修辞还能够帮助学生构思文章,提高其写作水平。
因此,学生通过修辞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修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修辞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中体验到语言的美感和人文情怀。
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修辞的渗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和练习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修辞的技能并发挥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与语文教学
文学院语文教育1007班学号:2010201210725 徐星月
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学者终其一生致力于修辞学的研究。
其实,修辞学在五四以后才摆脱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是研究提高修辞表达和接受效果的规律、规则的科学。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言语交际表达主体如何依据和利用语境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能够适切表达思想内容的话语,以及接受主体如何正确理解和接受表达主体所传话语信息的规律、规则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体、语境有关)、言语风格等。
我们大约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语文课本,那么语文又是什么样的呢?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听、说、写、译的能力,以及人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化的能力。
那么修辞学和语文教学有没有联系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大量运用“语文”一词,他花费大量笔墨就是要说明“语辞”和“文辞”都是需修之辞,可见修辞学与语文教学之间有着前丝万屡的联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看。
首先,修辞学中修辞类型包括:比喻、排比、对比、讽刺、转化、互文、对偶、双关、顶真等等,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修辞手
法。
作者常以修辞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读者的眼球,加深读者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得像雪。
”前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千树万树争相开放的热闹写活了,形象生动。
后一句既运用了比喻,又有排比修辞手法,将花的颜色一一喻为火、霞、雪,化抽象为具体。
气势宏大的排比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舒畅明快的感觉,作者爱春、惜春的情感也就呼之欲出,跃然于纸上。
其次,作为修辞学主要研究对象的语境、语体,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显得尤其重要。
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等。
陈望道先生将语境分为题旨语境和情景语境。
修辞学中。
人们对语体这样要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相应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体现。
鲁迅在写作《祥林嫂》是抓住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人们避讳死亡的特点,文中长工把祥林嫂的死亡说成“老了”,人物及环境在写作中都与其身份背景相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不同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心理变化,体味语境、语体的妙用,才不至于误解文意,也因此更能体会题旨。
再次,修辞学非常重视言语风格的研究,而我们实际的语文教学也非常注重语言风格的探究。
语言风格是多样的: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等等。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作品都呈现这些特点,如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格沉郁顿挫;
杨万里的《小池》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言清新明丽,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总之,从以上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修辞学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给语言学增加新鲜血液。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只有将它和相关学科(如修辞学)同化、吸收,才能创造出语文学习的新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