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东南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东南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生源情况我校2013届毕业生总数8742人,其中研究生4824人,本科毕业生3918人。
1.1毕业生生源性别结构院系合计研究生本科生男女男女合计87422969185525891329建筑学院365991058477机械工程学院4341714019825能源与环境学院4971788118157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65731512916449土木工程学院67928110023860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4051636713639数学系131********自动化学院339143571083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3541535512026物理系1092995516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21975664137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1477347726人文学院21734734763经济管理学院739189238138174电气工程学院3071073912833外国语学院1432621267体育系523化学化工学院276911084334交通学院6351987826891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24099436038艺术学院14517393059法学院138********公共卫生学院11618332738医学院515117122120156软件学院4171928111628吴健雄学院766313无锡分校664620高等教育研究所88集成电路学院14511431继续教育学院11164建筑研究所1578马克思主义学院321517生命科学研究院321517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312学习科学中心5812288101.2毕业生生源地结构省份研究生人数本科生人数江苏省20851715山东省569159安徽省518236河南省300153湖北省171110江西省14874河北省140115浙江省140163湖南省124104山西省8190福建省7894四川省71106辽宁省4857内蒙古4751陕西省4757重庆市3874黑龙江3231天津市2661吉林省2530广西2238甘肃省2234广东省1936上海市1736北京市1442云南省1248贵州省1160新疆1049宁夏423青海省324海南省126台湾省11合计48243918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校2013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8.32%,其中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98.09%,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8.60%。
2013年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 南大毕业生多高薪

2013年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南大毕业生多高薪部属高校的哪些专业最好就业?名校毕业生的起薪多少?昨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已分别发布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记者采访南京部分高校发现:南大2013届毕业生中不少人收获“高薪”,研究生月薪人均达6087元;东大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超过一半的女生选择继续深造;而药大有多个专业连续5年100%就业,值得高考考生们关注。
南大2013届毕业生共8116人,其中,本科生3459人。
年终就业率98.73%,比去年增长0.68%。
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8.76%,同比增长0.15%;研究生98.71%,同比增长1.11%。
本科生签约率为34.81%,超过一半的人选择升学或者出国深造。
报告显示,毕业生人均获得2.61份录用通知。
其中,2个offer的学生最多,有27.6%。
获得2个或3个offer的超过一半,占53.6%。
毕业生签约单位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校内招聘(30.7%)、校外网络(22.9%)以及校内就业网络(14.7%)。
调查显示:该校2013届本科生签约起薪人均4906元/月,研究生签约起薪人均6087元/月。
起薪区间分布与往年相比,低收入(2000元/月以下)比例降低,比如1500元左右,2011年毕业生占比3.66%,今年为2.78%;中低收入比例大幅降低,比如3500元左右,2011年毕业生占24.51%,今年为17.79%;中高收入(5000-7500元)比例增幅显著,比如5500元左右,今年毕业生占22.56%,而去年仅为14.33%。
高收入(8000元以上)比例小幅提高。
南京大学毕业生起薪人均五六千中国药科大学5个本科专业连续5年100%就业2013年,药大应届毕业生3996名,本科生2658人。
总就业率为99.47%,其中,博士生、专科生、双学位学生就业率均为100%,硕士生就业率为99.37%,本科生就业率为99.40%。
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课间学习分享错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招聘两难局面如何破解?!智联招聘日期: 2013-06-09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699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消息,给2013年打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
数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众说纷纭。
2013年,作为招聘行业的领军者,智联招聘()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和解读。
一、全面分析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错位的就业市场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
但“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错位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1、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
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2、第三产业急速发展,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上涨。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产业的职位量占比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导致市场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张。
错位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
1、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从整体招聘区域上看,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于二三线城市。
虽然职位量较大,但比起求职者的倾慕仍显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相比较而言,由于少有人问津,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格外冷清。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线城市的人才供给仍是“蜂窝式”的不可缓解。
虽然“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求职者的流行口号,但似乎对于应届生来讲,“闯一闯”的心态仍然存在。
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5月目录前言 (1)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一)2013届毕业生规模 (2)(二)2013届毕业生结构 (2)(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6)(四)2013届毕业生就业流向 (6)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7)(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7)(二)就业指导服务 (10)三、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11)(一)毕业生就业质量 (11)(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15)四、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7)五、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9)(一)对招生的影响 (19)(二)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19)(三)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20)前言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具有“航海家摇篮”之称的中国著名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是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学校拥有51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专任教师1273名,其中教授329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51名,聘任二级教授40名,三级教授66名。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任务放在首位,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连海事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学子及家庭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
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全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制度化。
学校明确提出,“待生如子,爱校如家”,要成为对学生最好的大学,要办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大学,就必须坚持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3年6月9日上午,麦可思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暨研讨会”。
这是就业蓝皮书的第五年度发布,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备受关注。
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3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
2013年度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
麦可思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目前已经调查了2006届~2012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
从2010年开始,麦《中可思对之前调查过的全国2006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
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2013年报告是第五次年度报告。
注:本书唯一作者是麦可思研究院,并非由社科院主编,请记者发稿时不要误提社科院!发布下述数据请指明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使数据具有可信度和可追究责任,谢谢!麦可思研究院发布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1、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9%名词解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升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升本人数。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
其中,本科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高职高专院校2012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90.4%)比2011届(89.6%)略有上升。
东北大学2013就业质量报告

2013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2014年2月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是大学承担的国家责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将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就业的重点促进对象。
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东北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选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强化“大就业”概念,形成了“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体系化建设为统领,以专业化建设为基础,以全程化和全员化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的具体工作思路,明确了“稳定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作目标,建立起“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等荣誉称号。
2013年,学校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将做好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继续以就业质量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全程化生涯发展指导、高端就业市场培育、优质就业服务“三大”就业工作体系和打造“九大”就业工作平台,突出重点,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起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就业工作卓有成效。
2013年,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及博士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达95.2%、92.2%和100%。
目录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1.1 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1)1.2 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1)2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2)2. 1 毕业生国内工作情况 (2)2.1.1 国内工作总体情况 (2)2.1.2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3)2.1.3 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 (4)2.1.4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6)2.1.5 重点单位就业情况 (7)2.2 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 (9)2.3 2013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9)3 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 (10)3.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10)3.2 社会有效需求总量持续减少,求职签约中的不确定性增加 (10)3.3 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招就两难”的矛盾更加明显 (10)4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和经验 (11)4.1 倡导“大未来”视野,引导学生人生发展与“中国梦”相结合 (11)4.2 推进“学业.职业.事业衔接计划”,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并重 (12)4.3 “百千人才对接计划”,市场开拓与就业质量并重 (13)4.4 畅通就业“绿色通道”,规范管理与优质服务并重 (13)4.5 注重专业化建设,以高素质队伍推动工作科学化发展 (14)5 基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 (15)5.1 构建基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15)5.2 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 (15)5.2.1 反馈招生与专业设置 (15)5.2.2 反馈教育教学改革 (16)5.2.3 反馈学生指导与服务 (16)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1 毕业生规模及结构2013届毕业生共6523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535人,占54.2%;硕士毕业生2654人,占40.7%;博士毕业生334人,占5.1%。
2013年中国高校真实就业率排行榜

2013年中国高校真实就业率排行1、上海交通大学99%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医药、生命科学类、农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专业就业好)3、复旦大学97%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1、南京大学9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2、浙江大学9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农学、食品类相关专业、教育学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就业好)15、清华大学95%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财经类专业就业好)17、北京大学94%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大部分文科、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财经类、外语类专业就业好)18、西安交通大学94%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医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部分老工科专业就业好)20、中国科技大学86% (985工程九所重中之重大学之一,IT类相关新兴工科专业就业好,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就业差)中国大学就业率排名前10名1.清华大学“清华制造”无疑是就业的第一保障,这一地位至今无人撼动。
一直在国内一骑绝尘的理工科所培养的毕业生至今仍然是各个行业的追捧对象,出国率和深造的比例也是国内第一。
清华新兴的文科院系也以学科新,精度高为特点,拥有新闻,社会学,公共管理,金融和法学等一批热门学科,就业出路令人眼热。
多年来清华学子在社会最主流的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均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以基本功扎实,勤奋聪颖和具有团队精神而被评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毕业生。
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

分报告一㊀应届大学毕业生㊀㊀㊀㊀㊀㊀㊀就业报告㊀㊀.3第一章毕业去向结论摘要一 总体毕业去向分布1.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1.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3%的人自主创业㊂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0.9%准备国内外读研,4.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3%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㊂2.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0.6%)比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1.3%㊁81.0%)略有下降;而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4.7%,比2012届(5.3%)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1届(6.1%)下降1.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230二 各类型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78.6%)比2012届(79.5%)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11届(79.8%)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3届为12.2%,比2012届(10.9%)增加1.3个百分点,比2011届(10.1%)增加2.1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2.2013届 211 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66.7%,比2012届(68.8%)下降2.1个百分点,比2011届(72.1%)下降5.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6.9%),比2012届(24.4%)增加2.5个百分点,比2011届(19.9%)增加7.0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3.2013届非 211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81.0%,比2012届(81.7%)降低0.7个百分点,与2011届(81.2%)基本持平;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9.2%)比2012届㊁2011届(均为8.2%)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㊂4.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为82.5%,与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3.0%㊁82.8%)均基本持平;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5.7%,比2012届(6.8%)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1届(7.4%)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三 就业地分布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占27.2%;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占23.6%;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占20.2%㊂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2%㊁23.3%和20.6%㊂四 就业城市类型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0%在直辖市就业,28%在副省级城市就业, 52%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㊂其中本科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分别为23%和18%)㊂我国大学生连续三届就业的城市330类型分布比较稳定,没有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之前的相比,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就业比例存在明显差异㊂一 总体毕业去向分布大学毕业生:本科院校㊁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㊂毕业半年后:2013届毕业生毕业第二年(即2014年)的1月㊂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㊂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对自己知识㊁能力的要求㊂毕业去向分布:麦可思将中国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九类: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国内读研;无工作,准备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㊂同理将中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六类: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毕业后读本科;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㊂将上述本科九类和高职高专六类毕业状况叫作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㊂其中,受雇全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32小时或以上㊂受雇半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20小时到31小时㊂已就业人群:包括 受雇全职工作 ㊁ 受雇半职工作 ㊁ 自主创业 三类人群㊂图1-1-1是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㊂可以看出,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1.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3%的人自主创业㊂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0.9%准备国内外读研,4.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3%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㊂图1-1-2是201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0.6%),比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1.3%㊁81.0%)略有下降;而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4.7%,比2012届(5.3%)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1届(6.1%)下降1.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430图1-1-1㊀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2㊀201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530二 各类型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211 院校: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⓪的实施意见“中确定,国家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㊂迄今为止,全国共批准 211 院校112所㊂非 211 本科院校:中国除 211 院校以外的所有本科院校㊂图1-1-3是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78.6%),比2012届(79.5%)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11届(79.8%)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3届为12.2%,比2012届(10.9%)增加1.3个百分点,比2011届(10.1%)增加2.1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图1-1-3㊀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630图1-1-4是 211 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 211 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66.7%),比2012届(68.8%)下降2.1个百分点,比2011届(72.1%)下降5.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6.9%),比2012届(24.4%)增加2.5个百分点,比2011届(19.9%)增加7.0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图1-1-4㊀ 211 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5是非 211 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非 211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81.0%,比2012届(81.7%)降低0.7个百分点,与2011届(81.2%)基本持平;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9.2%)比2012届㊁2011届(均为8.2%)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㊂图1-1-6是高职高专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730图1-1-5㊀非 211 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6㊀高职高专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830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2.5%),与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3.0%㊁82.8%)均基本持平;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5.7%,比2012届(6.8%)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1届(7.4%)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三 就业地分布就业地:指大学毕业生在接受调查时的就业所在地区㊂经济区域:本研究把中国内地31个省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八个经济体区域㊂a.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b.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c.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包括陕西㊁甘肃㊁宁夏㊁青海;d.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㊁湖北㊁湖南;e.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 f.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 g.西南区域经济体:包括重庆㊁四川㊁贵州㊁云南;h.西部生态经济区:包括西藏㊁新疆㊂图1-1-7和图1-1-8分别是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地的分布㊂可以看出,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占27.2%;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占23.6%;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占20.2%㊂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2%㊁23.3%和20.6%㊂930图1-1-7㊀2013届本科毕业生按就业地的分布∗特别说明:东北区域经济体样本较少㊂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8㊀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按就业地的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040四 就业城市类型城市类型: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㊂a.直辖市:包括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重庆㊂b.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㊁长春㊁沈阳㊁大连㊁济南㊁青岛㊁南京㊁杭州㊁宁波㊁厦门㊁广州㊁深圳㊁武汉㊁成都㊁西安15个城市㊂部分省会城市不属于副省级城市㊂c.地级城市及以下:如绵阳㊁保定㊁苏州等,也包括省会城市如福州㊁银川等以及地级市下属的县㊁乡等㊂图1-1-9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类型分布㊂可以看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0%在直辖市就业,28%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2%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㊂其中本科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分别为23%和18%)㊂图1-1-9㊀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三类就业城市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10是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的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大学生连续三届就业的城市类型分布比较稳定,没有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之前的相比,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就业比例存在明显差异㊂140就业蓝皮书图1-1-10㊀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三类就业城市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2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 ........................ 20
3.1 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20 3.1.1 2013 届研究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20 3.1.2 2013 届本科生签约单位性质统计....................................................................21
《东南大学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撰写,旨在对我校 2013 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了就业形势、毕业生就 业去向、行业特点结构,也做了一些同期比较,介绍了就业工作开展 的思路和做法,提出今后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
2
第一章 2013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013 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 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进行部署的五项任务,逐一落实各项工作,在学校就业工作委员会 的指导和关心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形成了学校、院 (系)、教师全员参与的三级工作体制,广泛利用各级政府、社会、 兄弟高校的支持合作,充分发挥广大校友的积极作用,顺利完成各项 工作指标。
15
17
生命科学研究院
32
15
17
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
3
1
2
学习科学中心
58
12
28
8
10
1.1.2 毕业生生源地结构
省份 江苏省 山东省 安徽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江西省 河北省 浙江省 湖南省 山西省 福建省 四川省 辽宁省 内蒙古 陕西省 重庆市 黑龙江 天津市
1.2 2013 届毕业生校园招聘情况.........................................................................................5 1.3 2013 届毕业生就业率.....................................................................................................6
第二章 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 11
2.1 健全机制,优化就业服务水平....................................................................................11 2.1.1 高度重视,全员参与.........................................................................................11 2.1.2 定位市场,优质服务.........................................................................................12 2.1.3 以人为本,全程渗透.........................................................................................12
第四章 今后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 34
4.1 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34 4.2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34 4.3 深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涵建设............................................................................35 4.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35
3.4.1 工科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25 3.4.2 理学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30 3.4.3 人文社科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31 3.4.4 医学类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33
东南大学 2013 届毕业生 就业质量报告
东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二零一四年二月
目录
前言 ..................................................... 2 第一章 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3
1.1 2013 届毕业生生源概况.................................................................................................3 1.1.1 毕业生生源性别结构...........................................................................................3 1.1.2 毕业生生源地结构...............................................................................................4
1.1 2013 届毕业生生源概况
我校 2013 届毕业生总数 8742 人,其中研究生 4824 人,本科毕业 生 3918 人。
1.1.1 毕业生生源性别结构
院系
合计 建筑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系 自动化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物理系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1.3.1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6 1.3.2 毕业生年终就业率...............................................................................................7 1.3.3 毕业生就业结构...................................................................................................8 1.3.4 与去年同期比较...................................................................................................9
2.2 面向需求,提升就业工作实效....................................................................................14 2.2.1 服务国家战略,引导毕业生志存高远.............................................................14 2.2.2 适应经济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平台.............................................................15 2.2.3 面向社会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17
145
17
39
30
59
法学院
138
34
57
43
34
公共卫生学院
116
18
33
27
38
医学院
515
117
122
120
156
软件学院
417
192
81
116
28
吴健雄学院
76
63
13
无锡分校
66
46
20
高等教育研究所
8
8
集成电路学院
145
114
31
继续教育学院
11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