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多角度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3.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期望着什么”等多角度想象画面,有顺序地写下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4.在读中感受和想象作者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在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进行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细节,能从“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等多角度多感官想象画面。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作者的无限快乐。
三、教学设计(一)作业点评,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初步学习《走月亮》篇课文,课后刘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两道作业,我们先来看看作业的完成情况。
首先是第一题听写本课词语。
(预设1:真不错,从统计的数据上看,正确率是非常高的,达到了98%,我们听写了11个词语,老师批改后发现同学们有两个词语容易出错。
我们看看号同学的作业,原来是这个“稻”字写错了,稻子最后一部分是两个短横,不是长横,不能连起来,大家都记住了吗?我们再来看号同学错在哪儿,“修补”的“补”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请你也牢牢记住。
)(预设2:太棒了,所有同学都答对了,我们再把词语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题,连一连把文中的小标题和相应的段落、图片连起来,正确率100%,(点作业出示),同学们完成得真好!这道连线题帮助我们回顾了文章得脉络。
我和阿妈在苍山下洱海边一条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四幅动人的画卷。
(老师画简笔画,帖上小标题:月亮升起图、月下边溪图、月下田园图、月下散步图)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作者和阿妈的脚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二)品读感悟,学习多角度想画面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师:现在我们品读“月下溪边图”,请大家看学习要求:(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走月亮》教案第二课时

走月亮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走月亮》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生词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能够正确回答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根据教材《走月亮》,复习上一课时讲解的生词和短语。
2.合理安排故事阅读时间,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要内容。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Warm-up(热身)•复习上一课时学到的生词和短语,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
2. Pre-reading(阅读前)•列举与故事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预先了解故事的背景。
3. Reading(阅读)•学生阅读《走月亮》,重点关注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转变。
鼓励学生有目的地阅读,领会故事的内涵。
4. Post-reading(阅读后)•学生完成与故事相关的问题,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分组讨论,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看法。
5. Extension Activities(拓展活动)•学生利用故事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可以选择写一篇小作文、绘制插图或设计剧本等。
6. Summary(总结)•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复述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鼓励。
•其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提交的小作文、绘制的插图和设计的剧本等。
六、教学资源•《走月亮》故事原文。
•与故事相关的图片和插图。
•相关的课堂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七、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估,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完整word版)《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富平县王寮镇明德小学张亚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了解“反复”这一形式的表达效果.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感受月下景色的美丽。
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月下景色的美丽。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体会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赏月吟诗,歌曲激情.1。
(出示月亮)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2. 古人总是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的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散步,一起走月亮!(板题:走月亮)读课题。
3.“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读一遍课文.思考: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并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文****出现了几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想让你们的课本变得饱满起来,用各种各样的标记符号记录你们思考的足迹,也希望这些好的学习方法能伴随你以后的学习之路。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教案一、教材分析《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
课文描写“我”和阿妈在月光下“走月亮”时的所见和所感;全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情感深沉,充满了诗情画意。
重点: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在“走月亮”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想。
通过课程的讲解,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难点:因为“走月亮”这种习俗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如何联系孩子的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走月亮的快乐?全篇文章思路:先切入孩子们散步经验,然后再让孩子们联系实际,然后抓住“奇妙”二字,贯穿全文的所见,所思,所感。
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卵”“俗”的书写;2.弄清楚作者走月亮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3.联系自己生活体会,通过文字,感受作者为何在走月亮时感觉特别的快乐?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月亮图)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它是那样明亮,那样柔和,古往今来,这一轮明月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李白曾经在月色写下了《古朗月行》,苏轼在月色中写下来《水调歌头》。
如今的月色和那时的月色几乎也无太大的区别,那我们现代人会在月色下做什么呢?2.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月色下做过什么事?预设答案:散步、逛街、看星星3.下面,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他叫吴然,是白族人,生活在云南普洱,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看他在月色下做什么。
预设答案:走月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吴然啊,他在月色下和阿妈走月亮。
那请同学们将文章默读一遍,然后告诉老师,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意思是他们在月色下做什么?预设:我和阿妈手拉手在月光下散步还可以怎么说?2.你从哪里知道的?预设①:我从书上的第三小节中的这句话知道的(你可真会读书,观察的真仔细啊!)预设②:书上说的——书上哪里告诉你的?——哪句话告诉你的?(追问)师:你能把这段文字找出来读一读(ppt出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3.老师在课前也去查了“走月亮”,引出资料——中国很多的地方,大家出于对月亮的喜爱,在月明之夜,身着盛装,一起在月光下散步,欣赏风景;(出示课文插图)4.看——我和阿妈身着盛装,在月光下走着走着……这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5.那,老师想问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个机会让你和妈妈去乡下,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晚上妈妈带着你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悠闲地在月色下散步,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是什么?预设:各种乡村的经历,目的是唤起孩子农村的经历。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走月亮》这首歌曲,理解歌曲主题和情感表达;2.能够学会合唱《走月亮》这首歌曲,并培养集体合作精神;3.能够形象化感知月亮的变化,了解基本天文知识;4.能够简单的体验乐器演奏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点1.合唱歌曲《走月亮》;2.学习歌曲表情和情感表达;3.形象化感知月亮的变化,了解基本天文知识。
三、教学难点1.组织学生合唱歌曲,并让学生表达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让学生形象化感知月亮的变化,对抗学生对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的示范教学,让学生跟随学习;2.唱歌和演奏乐器练习;3.图示、实物展示等形象化的演示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月球探测的影片,告诉学生月球表面的特点,月球的大小和形状。
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探测月球,看到月球上的山川河流,并询问学生月球为什么总是变化。
2. 听歌活动教师播放《走月亮》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轻声哼唱。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完整的歌曲,并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内容和歌词。
3. 歌曲学唱教师逐句引导学生学唱歌词,然后进行部分和整体的练习,最后带领全班集体合唱。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并进行齐唱与响应的练习,让学生感受歌曲所反映出的氛围。
5. 月亮变化通过图片、画板、实物等展示材料,让学生了解月球不断变化的原因,形象化感知月亮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回应月球变化的表演,通过手语表达月亮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变化。
6. 乐器表演学生学会了歌曲之后可以通过发声、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进行乐器表演。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尝试吉他、口琴、手鼓等乐器的演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7. 巩固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并采用游戏、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性。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乐器演奏、情感表达等方面来进行学生的评价。
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当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年级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精选6篇)

四年级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走月亮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自主积累词语。
2、温习、回顾《酸枣情》的倒叙手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倒叙写法的作用。
3、通过“咬文嚼字”了解人们对月亮的不同称谓,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有关月亮的知识。
4、自主阅读短文《走月亮》,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
5、开展一次介绍中秋节的语文生活,让学生《难忘的中秋节》为题进行习作练习,要求写出活动的经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巩固积累词语;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习作,围绕一个主题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词语超市。
⑴、“读一读,记一记”1、出示词语: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3、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
4、指名说自己不太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
(将错误频率较高的字注上拼音反复识记。
)5、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⑵、“读一读,写一写”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听写词语。
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在课桌上书空。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2、指名读。
3、引导理解倒叙写法的作用。
4、思考:这片钥匙有什么作用?你还读过或看过倒叙守法的运用吗?(鼓励孩子们联想到电视剧或其他书籍中的倒叙手法。
)三、咬文嚼字。
1、自由读文。
2、指名说:人们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称谓。
3、古诗赏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其中把月亮的称谓是什么?4、拓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月亮还有什么其它的美称。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能够流畅地朗读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授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走月亮》2.PPT课件:整理课堂内容,加深学生理解。
3.图书、图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节。
四、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5分钟)教师简单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复习上节课内容(10分钟)复习《走月亮》故事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关键词语。
3. 学习新课内容(20分钟)1.向学生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故事,注重情感的表达。
3.分段解释故事中不懂的词汇,确保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展开讨论,每组选取一个重要情节进行表演或朗读。
5. 情感教育环节(10分钟)通过故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默写故事中的重点词汇。
2.写一篇感悟文,分享对《走月亮》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为《走月亮》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希望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阅读和表达能力。
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例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走月亮》这篇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让学生回忆文中描写的月光下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精读课文,感受美景(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 2 至 4 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的景色,并说一说这些景色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如“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
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月光下小溪、鹅卵石、小水塘的美丽。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3、体会亲情(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 5 至 7 自然段,思考:“我”和阿妈在走月亮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从这些事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与亲人相处的温馨瞬间。
(2)鼓励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和亲人之间的故事,注意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
5、课堂小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和深厚的亲情表达。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如学会了如何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了亲情的温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走月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3、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把画好的想象画带来。
教学赛程:
一、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问: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今天我们恰好要学习一篇有关月夜的文章—《走月亮》。
(用多媒体出示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穿越时光隧道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
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1、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
2、问:欣赏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三、伴乐朗读,品味语言美。
1、指名逐段朗读。
(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文字。
)
2、请学生来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的融入课文内容。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各种感官上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巧抓时机,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谈感受,培养说话的能力。
回顾课文内容,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悟优美的语言描写,在读中品味。
四、以画促学,自主探究。
1、小组交流
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画表现了
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
2、全班交流
找学生到讲台(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
请其他同学评价并与展画的同学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散步时所获得的无限乐趣。
五、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
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
六、扩展阅读,延伸感悟。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
《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七、小练笔。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把他写在《日积月累》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
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
小组内交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会。
全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是口语交际的良机。
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可拓展学生视野,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分析。
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后,学生心里会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定会有话可写。
写的过程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