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报告物候观察记录表

合集下载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生态学实验报告(经典)

实验一.不同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测定及其比较(一)、实验内容: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水分、容重和pH测定的仪器与使用方法;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时空变化。

(二)、目的要求: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悉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比较分析以上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主要仪器设备: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及原理:研究生助教介绍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等仪器使用方法和观察记录方法后,学生分成8组,在校园中选取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开展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等的时空测定。

照度计:测定太阳辐射强度(单位为umol m-2 s-1)。

一般采用照度计,它是利用光电原理制成的。

光电池具有一个氧化层,在光的作用下,从那里放出电子,只要用一个低电阻的电流表把金属膜和金属基部相连接,就会发出一个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流。

这种电池对300-700nm的光是不是灵敏的,而且具有反应迅速、不需要外接电源等优点。

测定时,在照度计的电池槽内装上电池,把光电头插头插入仪器的插孔,打开开关及探头盖,照度计的显示屏上显示读数,待数字稳定后,把光敏探头置于欲测光源处,便可读数。

显示屏的读数分4档,每档相差10倍(单位为lx)。

温度计:温度包括气温和土壤温度。

主要介绍土壤温度计。

土壤温度计的原理与构造与一般的水银空气温度计相似,所不同的是土壤温度计一端弯曲,以便读数。

土壤温度计有不同长短的一组温度计组成,以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

测定时,在土壤表面挖不同深度的小坑,把不同深度的温度计埋至不同的深度(注意温度计的底部与地表平行),把土填回,用手压实,一小时后便可读数。

pH计:pH计有多种类型,可根据精度的需要选用不同的pH计。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

物候期观察记录表(竖向表)园林植物物候观测项目与特征1、根系生长周期利用根窖或根箱 ,每周观测新根数量和生长长度、木栓化时期。

2、树液流动开始期从新伤口出现水滴状分泌液为准。

3、萌芽期树木由休眠转入生长的标志。

①芽膨大始期 :具芽鳞者 ,当芽鳞开始分离 ,侧面显露出浅色的线形或角形时 ,为芽膨大始期。

②芽开放(绽)期或显蕾期(花蕾或花序出现期) : 树木之鳞芽 ,当鳞芽裂开 ,芽顶部出现新鲜颜色的幼叶或花蕾顶部时 ,为芽开放(绽)期。

4、展叶期①展叶开始期 :从芽苞伸出的卷曲或按叶折叠的小叶 ,出现第一批有 1~2片小叶平展时为准。

②展叶盛期:阔叶树以其半数枝条上的小叶完全平展时为准。

③春色叶呈现始期 : 以春季所展之新叶整体上开始呈现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特有色彩时为准。

④春色叶变色期:以春叶特有色彩整体上消失为准。

5、开花期①开花始期:在选定观测的同种树株树上 ,见到一半以上植株 ,有 5%的花瓣完全展开时为开花期。

②开花盛期:在观测树上见有一半以上的花蕾都展开花瓣或一半以上花序松散下垂或散粉时 ,为开花盛期。

③开花末期 :在观测树上残留约 5%的花时 ,为开花末期 ,以花序脱落时为准。

④多次开花期 : 一般为春秋两季开花植物的观察。

6、果实生长发育和落果期①幼果出现期:见子房开始膨大时,为幼果出现期。

②果实生长周期 :选定幼果 ,每周测其纵、横径或体积,直到采收或成熟脱落为止。

③生理落果期 : 座果后 ,树下出现一定数量脱落之幼果。

④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当观测树上有一半的果实或种子变为成熟色时 ,为果实和种子成熟期。

⑤脱落期 :一是开始脱落期 ,见成熟种子开始散布或连同果实脱落;二是脱落末期 ,成熟种子连同果实基本脱完。

7、新梢生长周期由叶芽萌动开始 ,至枝条停止生长为止。

①新梢开始生长期 :选定的主枝一年生延长枝上顶部营养芽(叶芽)开放为一次梢开始生长期。

②枝条生长周期 :对选定枝上顶部梢定期观测其长度和粗度 ,以便确定延长生长与粗生长的周期和生长快慢时期及特点。

(完整word版)物候观测实验

(完整word版)物候观测实验

实验一物候观测1.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本地常见植物的物候现象。

2.实验原理植物物候观测是通过观察点或观察站,得知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黄叶和落叶等情况,从而了解季节气候的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适于生长、分布较广泛的木本植物观察记录:木本植物的芽萌动期、芽开放期、展叶期、花期、果期、黄枯期。

参考观测记录表如下:表一乔木和灌木物候观测记录表物候观测单位:观测者:3.实验材料一种观测的木本植物4.实验步骤①学生分组进行。

②在开学初期选定校园内一种植物进行物候观测:选择具有代表性、生长健壮的植株3-5株进行观测。

③按照要求,学生自制“观测日志”。

A 营养生长观测三天一次,开花、结果期(有些植物的春季萌芽期)每天观测记录;观测时间:下午。

B 记录观测植物生物特点,观测地点,观测日期,天气情况(温度、湿度、风雨等),周围环境(包括存在的生物等);采集不同物候期的标本。

C 将观测结果填入统计表。

④实验课上每组汇报自己的物候观测及分析结果,上交实验报告。

5. 作业:写出实验方案;观测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填写观测记录表;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

物候观测项目及各物候期出现时的特征木本植物(1)芽膨大开始期。

裸芽植物主要是看芽的大小来判断,鳞芽植物是当芽的鳞片开始膨大,芽的侧面露出淡绿色的线形或角形时为芽膨大开始期。

但不同植物又有些差异,其特征是:侧柏叶芽膨大是鳞片张开,中间露出紫褐色的芽,雄花芽膨大是褐色的雄花芽出现浅色的条纹;松属是当顶芽的鳞片开裂反卷,出现黄褐色的线缝;榆树是芽的鳞片边缘有绒毛出现;玉兰是春天绒毛状外鳞片顶部开裂;刺槐是在春季旧叶痕上有突起,出现人字形裂口;槐树是带绒毛的褐色隐闭芽露出绿色;枣树是冬芽上出现新鲜的棕黄色绒毛;栾树是芽中出现黄色的毛;木槿是当芽突起,出现白色的毛……花芽或叶芽的膨大宜分别记载,如人力不足,也可不分花芽、叶芽,只记最早出现的芽的发育期。

物候观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物候观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15℃
2℃
多云~阴
南风3-4级
172中度污染
芽开始膨大期
3月08日
鳞片开裂,芽上部出现绿色尖端
7℃
-2℃
多云
北风3-4级
89良
芽开放期
3月09日
鳞片开裂,芽上部出现绿色尖端
5℃
-3℃
阴~晴
北风微风
72良
芽开放期
3月10日
鳞片开裂,芽上部出现绿色尖端
7℃
-1℃

北风微风
80良
芽开放期
3月11日
鳞片开裂,芽上部出现绿色尖端
20℃
12℃
小雨~中雨
北风微风
74良
展叶盛期
5月15日
树叶比先前更硬一些,颜色加深
21℃
11℃
多云~晴
无持续风向3-4级
72良
展叶盛期
5月16日
树叶比先前更硬一些,颜色加深
27℃
16℃

南风微风
64良
展叶盛期
5月17日
树叶比先前更硬一些,颜色加深
29℃
19℃

南风3-4级
73良
展叶盛期
5月18日
树叶十分茂盛
北风微风
137轻度污染
展叶盛期
4月21日
叶已长大,很茂盛
29℃
17℃

南风3-4级
179中度污染
展叶盛期
4月22日
叶已长大,很茂盛
25℃
15℃
晴~多云
东北风3-4级
185中度污染
展叶盛期
4月23日
叶已长大,很茂盛
23℃
14℃
多云
东风微风

生态学实验表格

生态学实验表格

这个是实验二里面的表格,格式参考下
表2-1 植物群落调查表
调查者:柳美霞、林达里、王梦凌、王小罗、汤鲤龙、陈泽龙调查日期:2010-11-
样地编号: 1 样地面积:25m2
群落类型:乔灌草
群落名称:枫香—红花继木+柑橘—马尼拉草群丛
地理位置:中华名特优植物园—湖南省
表2-2 乔木调查表
调查者:XXXXX 日期:XXXX 样地号:1 样地面积:25m2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枫香灌木层:红花继木、柑橘
草本层:马尼拉草
群落类型:乔灌草群落名称:枫香—红花继木+柑橘—马尼拉草群丛
表2-3 灌木调查表
调查者:柳美霞、林达里、王梦凌、王小罗、汤鲤龙、陈泽龙日期:2010-11- 样地号:1—01、1—02、1—03、1—04 样地面积:16m2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枫香灌木层:红花继木、柑橘
草本层:马尼拉草
群落类型:乔灌草群落名称:枫香—红花继木+柑橘—马尼拉草群丛
表2-4 草本调查表
调查者:柳美霞、林达里、王梦凌、王小罗、汤鲤龙、陈泽龙日期:2010-11- 样地号:1—001、1—002、1—003、1—004、1—005 样地面积:5m2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枫香灌木层:红花继木、柑橘
草本层:马尼拉草
群落类型:乔灌草群落名称:枫香—红花继木+柑橘—马尼拉草群丛
(没有层间植物的话表格就不要画)表2-5 层间植物调查表
调查者:柳美霞、林达里、王梦凌、王小罗、汤鲤龙、陈泽龙日期:2010-11-
样地号: 1 样地面积:5m2
群落郁闭度:乔木层:枫香灌木层:红花继木、柑橘
草本层:马尼拉草
群落类型:乔灌草群落名称:枫香—红花继木+柑橘—马尼拉草群丛。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 幼儿园环境教育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 幼儿园环境教育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一、背景介绍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是指通过创设符合儿童生态环境特点的教学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习惯。

生态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育中进行,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加深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实践内容1. 室内环境创设在幼儿园的室内,我们通过装饰墙壁、摆放绿色植物等形式,营造了一个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

在墙壁上张贴了大量关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图片和文字,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到环保知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我们还在教室内摆放了一些盆栽植物,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的美好和生机。

这些植物的养护工作也交由孩子们来完成,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爱护植物、爱护环境。

2. 室外环境探索除了室内环境的营造,我们还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

每周,我们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到校园内的小花园或者附近的公园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会引导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的美景,看到身边的植物和小动物,引导他们爱护自然,从小树立对环境的尊重。

我们还会组织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用废纸箱、废纸张等废旧物品做一些小工艺品,让他们亲手感受到废物利用的环保意义。

3. 生活实践生态环境教育还需要从生活实践入手,我们在幼儿园设置了垃圾分类箱,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在用餐和玩耍过程中,老师也会耐心地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让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使用环保餐具和水杯,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4. 家校共育为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效果,我们还积极与家长展开合作。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们宣传环保知识,动员家长们与幼儿一起参与环保活动,如家庭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并通过家长会分享环保知识和经验,让家长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教育情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三、实践收获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关注环保,积极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

生态学实验成果展示

生态学实验成果展示

实验二
柑橘土壤含水量、酸碱度的测定
一、本实验分三个部分
1.柑橘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 2.柑橘鲜土pH值的测定(pH试纸法)
3.柑橘干土pH值的测定(pH试纸法)
二、实验结果
1.柑橘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
表1 不同取样点不同深度柑橘土壤含水量测定数据
续表1 不同取样点不同深度柑橘土壤含水量测定数据
5.21
物候期
芽膨大始期 6天 萌芽期 叶芽开放期 显蕾期 展叶始期 展叶期 展叶盛期 22天 72天 初花期 花期 盛花期 末花期 初熟期 果实生长发 育和果熟期 全熟期 落果期 40天 16天 8天
完全展叶期
5.23
图 片 展 示 :
柑橘,常绿小乔木,高约2.5m。小枝较细弱,无毛,通常有刺。叶长卵状披针形,长4~8cm。花芽观 察柑橘属于耐寒性植物,芽期的萌动温度相对低些,始于3月上旬至中旬,芽为裸芽,且为复芽,长于叶腋间, 一个节可以萌发多个芽,芽可分为花芽和叶芽,柑橘属于混合芽 。枝为生长枝,结果枝,与结果母枝。枝有 垂直优势与顶端优势。 叶片观察:柑橘叶片长卵状披针形,称为单生复叶,呈轮生状,叶芽开放期始于3.15;展叶始期始于 3.17;展叶盛期始于3.27;完全展叶期始于4.04,止于4.08。 花观察:花为完全花,黄白色,花单生或数朵生于叶腋。*↑K5-4C5-4A10-8G(5:4) ,显蕾期始于3.19; 初花期始于4.04;盛花期始于4.10;末花期始于4.16,止于4.18。柑橘的花期较短,只有八天左右。 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柑橘的向南枝物候期明显快于向北枝,说明柑橘为喜光植物。
综上,当pH(5.5~6.0 )时,花生和玉米的长势最好。通过了解,我们知道了花生、玉米生 长的适宜pH是5.5~6.0,根瘤菌生长的适宜pH是6.5~7.0,霉菌生长的适宜pH是6.0~6.5。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

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实践记录表时间:地点:教育主题:教育目标:教育活动:记录:第一节: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1. 活动名称:垃圾分类游戏描述:通过垃圾分类游戏,向幼儿们介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教授如何正确分类垃圾。

让幼儿们参与游戏,亲身体验分类垃圾的过程。

教育目的: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提高环保意识。

教育方法: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图片贴在墙上,让幼儿们参与分类过程,教师辅助指导幼儿们正确分类。

教育效果: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分类垃圾,并能够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垃圾分类。

第二节:自然环境观察与探索1. 活动名称:自然环境观察实验描述:带领幼儿们到幼儿园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引导幼儿们仔细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昆虫等,并记录下来。

教育目的: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并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教育方法:教师带领幼儿们走进自然环境,鼓励幼儿们仔细观察,并引导幼儿们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来。

教育效果:幼儿们对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昆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和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节:室内环境美化与植物养护1. 活动名称:植物种植活动描述:为了美化室内环境,我们组织幼儿们参与植物种植活动。

让幼儿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负责照顾自己的植物。

教育目的:培养幼儿对植物的爱护心理,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教育方法:幼儿们先种下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种子,然后每天给植物浇水、施肥、观察并记录生长过程。

教育效果:幼儿们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独立地照顾自己的植物,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四节:环境保护理念的贯彻实施1. 活动名称:环保手工制作描述:利用废旧材料组织幼儿们进行环保手工制作,例如废纸制作纸袋、废物利用制作装饰品等。

教育目的:引导幼儿们理解废旧材料可以再利用,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教育方法:幼儿们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教师辅助指导幼儿们正确使用工具和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候观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郭雪飞【记录表】
【统计表】
局部放大——
【讨论分析】
一、注意事项?
1.?观测目标固定:不要弄错种名与植株。

?
2.?观测点位固定:不要搞乱植株的位置。

?
3.?观测人员固定:同一点位的同一物种,由某位同学专人负责,贯彻到底。

二、结果分析
两棵目标观察树均位于生物楼南门,但是其物候差别较大,南门西明显早于南门东,分析器原因如下:
1、西侧靠近公路,阳光照射无阻碍,光照强度高。

2、西侧位于两路口交错处,有穿堂风经过,温度较高。

3、西侧树位于生南门较近的地方,浇水较多。

三、拓展
1、物候学的观察方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

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
性的特点。

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式等研究。

2、物候及物候学的应用
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

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

在林业方面:据其掌握采种和造林季节。

在地理学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辅助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