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合集下载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 诗意栖居 的伦理学解读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   诗意栖居 的伦理学解读

浅析论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诗意栖居的伦理学解读论文关键词:海不.备尔;建筑伦理;诗意栖居论文摘要:文章以海德格尔的“此在本体论”为视角,探讨了“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以对“四位一体”和“四重保护”的分析揭示了“诗意栖居”的筑造理念;以属人空间为关照阐释了“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

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通过对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的引用与阐释集中表达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

一、“此在本体论”:“诗意栖居”的哲学依据海德格尔在其《筑·居·思》一文中指出:建筑的本质乃是人之栖居,也即让人“是其所是”地存在,而能够让人“是其所是”的建筑必定体现为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眷顾和聚集,否则,人即使住在房子里,也同样会陷人无家可归的状态。

由此,他提出了“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

“诗意栖居”是人之为人的“完全展开”状态,是切实的自由生存状态,是人与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

这种栖居的境界就是要打破物的硬性规定,使其变为“柔性的”栖居。

在这里,人的精神融人并自由穿梭于其中,人的素朴存在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人可以把素朴之心敞开,任随万物契人,按照本来的心性在世界之中生存。

在哲学的视域里,本体论是价值论的基础。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伦理学命题,是以他的“此在本体论”作为哲学依据的。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其《面向思的事情》一书中,提出了“哲学的终结”说。

他认为,自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这种偏向分析的方法论过分看重对事物性质甚至是刻板范畴的研究,忽略了那些生成和显现着的事物本身。

他说:“迄今为止的欧洲越来越清楚地被迫堕人的危险大概就在于,首先是欧洲的思想在逐渐展开的世界‘天命’的本质进程中落后了。

”于是,海德格尔提出,哲学本体论要“走向事物本身”、“走向存在”,走向人(“此在”)本身。

在《存在与时间》中,他称自己的本体论为“此在本体论”。

基于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

基于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

基于海德格尔建筑哲学思想的初探[摘要]海德格尔的思想是以现象学作为研究途径的存在论科学哲学,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的倾向和很强的现实性。

他的思想深入了各个领域:对于哲学工作,它启发了很多新的研究思考方向;对于科学技术,海德格尔思想对技术异化的辩证批判,具有深刻性、前瞻性和可实践性;对于建筑学,他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建筑,尤其是将现象学引入到建筑学领域,更新和拓展了人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海德格尔;现象学;科学技术;建筑哲学思想[to] picked phenomenology of heidegger’s thought is as a research approach to the ontolog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has obvious humanis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very strong reality. his ideas into the fields, for the work of philosophy, it inspired a lot of new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nking;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idegger’s thoughts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dialectical criticism, profundity,forward-looking and practical; to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field, in particular, to update and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ilding, space, and research.[key words] heidegger; phenomenology; science and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中途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的概述对于海德格尔的最初了解来自于他对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的栖居”的重新阐释,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现象学、存在论、对于“世界-居住-建筑”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相关论述。

诗意的栖息 的建筑之思.pdf

诗意的栖息  的建筑之思.pdf

58摘 要:通过简要分析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将其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特别是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了在建筑美学中“诗意的栖居”的具体体现及当前回归“诗意的栖居”的方式。

关键词:诗;诗意的栖居;建筑;解读Abstr act: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H e i d e g g e r 's “p o e t i c d w e l l i n g ”, a n d compare it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worldview, especially with life condition initiated by Lao-Chuang and Ch’anism, furthermore, it studys the concrete embody of “poetic dwelling” i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the way of returning “poetic dwelling”.Keywor ds:poem;poetic dwelling;architecture;interpretation中图分类号:TU-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58-02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

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德国] 荷尔德林 《人,诗意的栖居》1 “诗意的栖居”之内思“诗意的栖居”,这美丽的词语,诞生于18至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晚期诗歌。

1951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其撰写的著名论文《人,诗意的栖居》中引用并加以哲学的阐发,此后“诗意的栖居”便成为了行走于历史和未来中的“神谧之物”。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建筑设计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建筑设计

从海德格尔哲学看建筑设计摘要:西方传统哲学使人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哲学对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使其完全以人类为中心,但却忽略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此类问题逐渐的放大。

海德格尔哲学一反西方传统哲学,动摇了主客二元的根基,并通对建筑本质的探讨和解读,为建筑设计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海德格尔;建筑设计;空间;西方哲学一、哲学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

纵观人类设计史和文明史,建筑设计自始至终都会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例如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再到近代的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都深深地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①同样也影响着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发展。

十九纪以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在建筑界则表现为对功能主义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建筑的技术美学是主流,它影响并试图改变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

在现代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建筑流派和哲学思想是繁多,如“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机器美学”“装饰就是罪恶”等主张,如未来派、风格派、极少主义等流派。

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倾向于功能主义的美学取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时期建筑的美学风格可以归纳为“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因为它们的审美特征都表现为功能决定一切,形式要服从能。

国外建筑美学正是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才产生很多设计大师如密斯、柯布西耶、莱特、格罗皮乌斯等等。

他们的作品都强调功能和实用性,功能以外的色彩、装饰等均不做过多考虑。

海德格尔现象学对建筑栖居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海德格尔现象学对建筑栖居及场所精神的意义

海德格尔现象学对建筑栖居及场所精神的意义发布时间:2021-01-27T09:29:01.077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0期作者:陈雪阳[导读] 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简析,来理解当下出现的设计手法及其精神依托。

陈雪阳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简析,来理解当下出现的设计手法及其精神依托。

并分析在精神与物理、身与心相割裂的认知方式下如何在设计中将建筑与人、环境结合更加完善,营造一种栖居和场所感。

关键词:现象学场所精神建筑栖居1.海德格尔的建筑观1.1栖居空间“建筑的本质是让人安居下来,建筑通过分割空间,再将各部分有机结合成新的空间来达到这个目标。

”在海德格尔看来,建造本身意味着安定、居住,而建筑意味着“存在、建造”,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栖居”。

海德格尔选择了黑森林农庄作为例子,这种原始居住环境和方式会让人用一种脱离科技手段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渴望回归宁静、永恒的栖居家园。

但是,历史不会停滞不前,科技也不会倒退。

越加浮躁的时代,海德格尔再也找不到他的栖居生活。

他出版的《存在与时间》提供了寻找栖居家园的思考。

“真正的家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只要人类开始思考无根无依的问题时,它便再也不是一种烦恼了”。

1.2场所精神“空间感总是通过某一地方的某物,比方说一座桥,连接周围的景物形成的”“是天、地、人、神四个元素的统一”。

海德格尔以桥梁来说明场所的营造,桥飞架溪上,它并非只是将已经存在于那里的两岸联结起来,而是“以它自己的方式把天、地、人、神聚集在自身中来。

聚集和召集在我们古语中就成为‘物’。

”良好的栖居环境应当有相适宜的场所精神。

在探索周围的场所时,我们的身体就作为一种媒介,去感知周围的空间,去体会安居的形式。

对于任何事物的真实感知是在切身真实体验中得到的。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肉身世界融合的知觉现象学。

2.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观点2.1存在的知觉2.1.1身与心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想要解决的是一直在争论的物理与精神、身与心相分离的问题,这种分离也导致了两种对立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哲学][德]海德格尔《筑·居·思》

海德格尔书系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 译读书中文网出品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筑·居·思 [1]编者按:此文原载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 ,中译文原载孙周兴选编的 《海德格尔选集》 ,这里刊出的是译者为中文版《演讲与论文集》新近校订的 的修订译稿,感谢译者惠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栖居和筑造作出思考。

我们这种关于筑造的思考 并不自以为要发明建筑观念,甚或给建筑活动制定规则。

我们这种思想尝试 根本不是从建筑艺术和技术方面来描述筑造的,而是要把筑造纳入一切存在 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以此来追踪筑造。

我们问: 一、什么是栖居? 二、在何种意义上筑造归属于栖居?-1-play5300 友情制作存在的被遗忘一看起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筑造才能获得栖居。

筑造以栖居为目标。

可是,并非所有 的建筑物都是居所。

桥梁和候机室,体育场和发电厂,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火车站 和高速公路,水坝和商场,是建筑物,但并不是居所。

不过,上述建筑物依然处于我们的 栖居的领域当中。

这个领域超出了这些建筑物,而又不限于居所。

卡车司机以高速公路为 家,但那里并没有他的住宿地;女工以纺织厂为家,但那里并没有她的居所;总工程师以 发电厂为家,但他并不住在那里。

上述建筑物为人提供住处。

人靠它们而居住;但如果栖 居意味着我们占用某个住宿地的话,那么,人就并不居住在这些建筑物中。

当然,在今天 的住房困难条件下,占用某个住宿地就已经令人心安和开心了;住宅建筑可以为人们提供 住宿地,今天的居所甚至可以有良好的布局,便于管理,价格宜人,空气清新,光照充足, 但是:居所本身就能担保一种栖居(Wohnen)的发生吗?而那些并非居所的建筑物,就 它们服务于人的栖居而言,本身还是从栖居方面得到规定的。

倘若这样的话,栖居在任何 情形下就都会是支配一切筑造的目的了。

栖居与筑造相互并存, 处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中。

然而,只要我们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 某种正确的东西。

建筑即“去居住”--海德格尔论建筑的本质

建筑即“去居住”--海德格尔论建筑的本质

2020.02 LANZHOUXUEKAN 作者简介:熊心宇,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张贤根,博士、教授,武汉纺织大学时尚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美学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①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318页。

② 同上,第317页。

建筑即“去居住”———海德格尔论建筑的本质熊心宇 张贤根摘 要 在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中,他将空间的哲学思考引入到此在的“去生存”特性之中,从存在论的维度揭示了建筑、居住与存在之间的深刻联系。

人居住“在大地之上”与“在天空之下”的“去生存”维度,由于人在世界之中逗留的本性,诗意地居住就发生在两者之间。

在建筑中,欲望、技术与智慧的游戏规定了其自由的本性,但三者的过度化就表现出了当代建筑欲望化、技术化和虚无化的三种根本困境,而建筑的“去居住”本性给当代建筑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思考。

在无家可归的困境中,思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通过语言的道说走向贴近存在之途,才是在当代建筑困境中的“诗意居住”。

关键词 建筑;居住;诗意;困境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2-0039-09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人类存在是依托于在世界之中存在的“被抛”(Geworfenheit)的可能性。

由于此在“被抛于世界之中”的特性,人类显示出无家可归的困境,而“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①由此此在表现为无可规定的呼唤者,人类无法选择自己“被抛”的环境,于是“他是无家可归的此在,是源始的、不在家的被抛在世的存在。

”②海德格尔将无家可归的根本原因归结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越来越远离存在本性,而语言在此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海德格尔通过语言的家园勾勒了一幅四元和谐的美学图景,从而使思与诗能够通往存在。

一、建筑何以归属于居住在一般情况看来,“我们似乎只有通过建筑才能实现居住。

前者的建筑以后者的居住为目的”,①这里的建筑是作为手段,从而使建筑与居住成为互相分离的“手段—目的”的活动。

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及其哲学依据

海德格尔的建筑伦理思想及其哲学依据

集 在诸 神的面前 。而且 它也把 人带 到诸 神之 前。 不仅 “ 如此, 海德格 尔还 通过 对雅 典卫 城 的描述 进一 步说 明 了“ 筑 造” 的整体关联性 :这个建筑作 品包含着 神的形象 , “ 并在这种 隐蔽状态 中, 通过 敞开 的 圆柱式 门庭让 神 的形 象进 入神圣 的 领 域。贯通这座神 庙 , 神在 神庙 中在场 。……正是 神庙作 品 才嵌合 那些道路和关联 中, 生 、 诞 死亡 , 灾祸和福 祉 , 胜利 和耻 辱, 忍耐和 堕落……从 人类 存在那里获得 了人类命 运的形态 。 这些 敞开的关联 所作 用 的范 围, 正是 这个 性 民族 的世界 。这 个 建筑 作品 阒然无声 的地屹立于岩地上 。……承受着席卷 而 来 的猛 烈风暴 , 因此 才证 明 了风暴本 身 的强力 。岩石 的璀璨 的光芒 看来只是太 阳的恩赐 , 而它却使 得 白昼 的光明 、 然 天空 的辽阔 、 的幽暗显露 出来 。神庙 的坚 固 的耸立使得 不可 见 夜 的大气 空间昭然可读 了。作 品的坚 固性遥遥 面对海潮 的波涛
第二 ,四重保护” “ 的环 境 思 想 。海 德 格 尔 说 : 住 就 是 被 居
“ 置身于 和平 , 被带 人和 平 , 持于 和平 。和平 ( f d ) 词 保 F ee 一 i
[ 摘
要 ] 文章梳理 了海德格 尔以“ 四位一体” “ 、 四重保 护” 和属人 空 间为主要 内容 的建 筑伦理 思想 ,
揭 示 了“ 在 本 体 论 ” 中 国的 老 庄 哲 学 与 海德 格 尔建 筑 伦 理 思 想 的 内在 关联 。 此 和 [ 键 词 ] 海德 格 尔 关 建筑伦理 哲 学依 据
21 0 0年 0 7月 第 4期 ( 总第 4 8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容少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艺学院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内容提要:为了对建筑哲学的概念及其主体等有一个初步探讨,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时间开始,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总结回顾了建筑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了它们的运用方式方法。

ABSTACT:In order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its main body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eidegger's view to expound his main idea. Then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uilding, and think deeply myself.关键词:海德格尔主体论建筑哲学Keywords: Heidegger Main the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什么是建筑哲学?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初探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存论的本体论,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入建筑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

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

一般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以《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人与"是"的关系是海德格尔思想贯穿前后期的主线,本文企图通过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视域中来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1 对目的--手段图式的批判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建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一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

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关系。

"因为建造不只是获得定居的手段和途径,建造本身已经是定居。

谁向我们道出此点的呢? 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定居和建造的本质呢?"[1]2词源学的考证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BUAN)的意思就是栖居(WOHNEN),定居意指持留、逗留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原始的东西。

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

" [2]语言在"说","说"又是么意思呢? "也许。

作为动词的建造也即栖居的真正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失落了,把建造作为手段掩蔽了其作为栖居的真正含义。

3 建造即定居乃是人的存在方式建造作为定居反过来进一步道说出定居的本质及范围,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们人据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Buan ,即居住。

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意味着:居住。

"古德语buaen同时还具有爱护和保养(如耕种田地,养植葡萄等)的含义,因此,建造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以两种具体方式显现出来:作为爱护、保养的建造和作为营建、制造的建造。

倾听语言寂静的、原初的呼唤,把被掩蔽、被遗忘的事物之"是"的本质重新唤醒,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思路。

无论是对诗歌、艺术、建筑,还是对技术等等,都是在这种思维策略下进行的。

4 建造以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既然建造本身就是定居,那么我们不是因为建造才定居,而是因定居才建造惟从世界中结合自身者,终成一物。

"建造即定居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为一体,反过来说,只有当建造以人"是"的方式去展开营建,并能聚集和庇护四重整体时, 营建的结果才能成为本质意义上的建筑物,即建筑物之为建筑物。

思想同建造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归属于定居,即思想的本质也是人的"是"之方式。

长期以来,建筑界与思想界各自为政、各搞一套,互不往来、互不倾听、互不理会。

这种分离的状态是不能真正实现定居的。

既然两者本质上都同属于定居,都是定居不可或缺的具体方式,思想与建造的对话就是可能的。

当我们从哲学上去思考了建造即定居的本质之后,需进一步来思考定居的现状:"在我们这个令人忧虑的时代里,定居的状态又如何? 所到之处,人们都在凿凿有谈论住房困难,房价是如何高。

不仅谈谈而已,人们也在努力。

但是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能停止,盲目发展留下来的阵痛不光光有经济界来承担,首先就由人们自己自食恶果。

诚然,城建布局,管道设施,规划桥梁各种部门的配合,科学实施是人们努力的反应。

如何回应这一困境呢?我们必须因定居而思考, 因定居而建造。

结合上面的这些内容,我想现在可以对上面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了。

解答1 .什么是建筑哲学?建筑哲学是建筑的精神意境及关于空间新思维的原则,它包括建筑的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基本部分。

①建筑哲学是以建筑为对象进行的哲学反思,即研究建筑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一门学问,是建筑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2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可以分为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基本部分。

其以下是建筑科学的三个层次--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均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子系统或子范畴建3 .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在整个哲学研究中,本体论的研究属于前提性层面上。

关于建筑哲学本体论的问题,有两种倾向急需端正:一种是忽视本体论研究的倾向,不恰当地认为"什么是建筑"是多少个世纪以来, 众说纷纭,理论上永远也扯不清的问题,因此就认为"建筑理论无用"而不再研究;另一种倾向是把物质本体论的问题曲解(简化) 为抽象的建筑内容与形式、传统与革新、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等抽象的概念争论不休,既无助于建筑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解决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4. 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包括本体论研究对象与范畴,本体论是从物质存在的角度对这些对象与范畴的研究与论述;价值论是从认识论角度的研究与论述;方法论是从方法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与论述。

具体的讲,建筑哲学本体论,是从物质存在的角度,对建筑哲学总的问题,以及基础科学层次(如人类居住、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建筑社会、建筑科技)、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层次的哲学反思。

另外建筑哲学决非局限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 它要处理好与非建筑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因为它是桥梁中介性质的门类应用哲学。

5.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雨果曾经说过"伟大的建筑象大山一样,是多少个世纪创造的结果,往往写出人类的世界通史。

"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

[3]他认为建筑是艺术的起源,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

通过将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相比较,他认为要找到建筑美在内的建筑艺术的全部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义。

这是"打开建筑的多种多样的结构秘密的唯一一把钥匙,也是贯穿到迷径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条线索"。

[4]启示1 人人需要建筑哲学, 人人都有建筑哲学 ②2 建筑哲学的多层次对于建筑哲学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宏观建筑哲学和微观建筑哲学,还需要中观建筑哲学。

3 要重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研究比较目前国内的倾向则是重方法、重技巧, 轻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研究, 而这对于转变观念到当代水平上来是最关键的事情。

4 重视对前辈建筑师建筑哲学观的研究建筑哲学的每一次突破和提高, 均是在批判地继承前辈宝贵遗产基础上完成的。

如菲利浦·约翰逊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在批判了"居住的机器"、"少就是多"、"水平线就是生命线"、"砖的理想"等前辈建筑大师柯布西埃、沙里现在的高度, 大大继承和发扬了建筑的人本主义传统。

张永和提出与真理"逆"行-- 不受现有知识局限,又有可循之方向的思路也属此列。

我们尊重真理,尊重大师,但我们决不能迷信真理、迷信大师,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们的哲学,特别不能接受简化论的哲学遗产。

结语海德格尔从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人建筑理论的研究,可以说开启了西方人文主义建筑学和建筑现象学,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

[5]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

在海德格尔发表该演讲的那个时代,他已经看到了唯技术主义的问题与危险。

在技术更为迅速发展的当代,如何把技术、把建造纳入人的定居的方式之念,是当今技术哲学、建筑哲学不可回避的任务。

注释:(见顾孟潮: 建筑哲学概论(导论篇)--哲学层次的建筑文化理论, 载于《新建筑》,1996年2期3--7页)②( 详见《新建筑》1996 第2 期)参考书目:[1]海德格尔.筑·居·思[A].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6[2]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A].海德格尔选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6. 371[3]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百苑文艺出版社.[4]唐孝祥.国外建筑美学观的变迁:从黑格尔到后现代主义[J].南方建筑,2004,(1)[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