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的故事
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

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木匠,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
由于鲁班在技艺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他被誉为“木匠之父”,并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传说之一:鲁班的发明创造鲁班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锯子。
据说,鲁班在山上砍柴时,发现了一种叫做锯齿草的植物,它的叶子边缘有许多小齿,可以轻松地割断绳子。
鲁班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木工的工作效率。
传说之二:鲁班的锁子甲另一个关于鲁班的传说,是他发明了锁子甲。
据说,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过一种铁甲,这种铁甲由许多小铁环相互连接而成,可以随意伸缩和弯曲,像一件柔软的布衣一样穿在身上。
这种锁子甲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士兵的身体,而且还可以减轻士兵的负担,提高战斗力。
传说之三:鲁班的木鸢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鲁班的木鸢。
据说,鲁班曾经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可以在天上飞翔,而且还可以载人。
鲁班在制造木鸢时,运用了许多巧妙的机关和设计,使得这只木鸢能够自动飞翔和转向。
据说,这只木鸢后来被用于军事侦察和通讯。
传说之四:鲁班的墨斗最后一个关于鲁班的传说,是他发明了墨斗。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工具之一,用于在木材上划线、定位和测量长度等。
据说,鲁班在制造墨斗时,非常注重实用性和精确度,使得墨斗不仅可以准确地划线,而且还可以长时间使用不易磨损。
总之,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非常多,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卓越技艺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技术和艺术的追求和崇拜。
鲁班的发明创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关于鲁班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班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的故事1在水母楼北面,拾阶而上,有一小巧玲珑的祠院,居高临下,景致十分幽雅。
殿前悬有巧思人神的匾额,祠内神完上塑着一位和蔼清瘦的老人,便服随身,一看便知是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说起老人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
他就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能工巧匠鲁班。
他复姓公输,名般,般与班同音,又因他是鲁国人,故称为鲁班。
相传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各种匠人把他当祖师爷来敬奉。
鲁班祖师心灵手巧,爱动脑子,据说,不管是什么事情,还没有能难住鲁班的。
人们说,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建筑,都是经过鲁班的指点,才顺利修造起来的。
山西应县的木塔、恒山的悬空寺、太原的双塔、解州的关帝庙、还有京城的很多宫殿等。
晋祠的殿堂祠宇、亭台楼阁在建造中,也保留着很多关于鲁班祖师的传说。
如帮助悬起九九大钟;为胜诚楼选择了四面射光的位置;修建了独一无二的十字型桥梁― 鱼沼飞梁;为水镜台推来了传播声音的大缸;帮助圣母殿解决减少廊柱的方法等等。
可以这样说,晋祠庙的大建筑都留有鲁班师傅的智慧。
晋祠的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工匠们为了感激鲁班师傅的恩情,纷纷自捐钱粮,修起了这座公输子祠,并把鲁班的像塑了进去。
历史人物故事鲁班学艺

历史人物故事鲁班学艺
鲁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木匠和发明家,他的学艺故事被广泛流传。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概要:
古时候,有个姓鲁的木匠,他的手艺高超,他有三个儿子,他一心想让儿子们继承他的事业。
于是,他买了三匹快马,让大儿子和二儿子到终南山找一位著名的老木匠学艺,小儿子鲁班因为还小就暂时留在了身边。
三年后,大儿子和二儿子却空手而归。
原来,他们在外面混了三年,根本没到终南山,什么也没有学到。
鲁木匠一气之下把他们赶出了家门,不再相认。
然后他对小儿子鲁班说:“孩子,我一生的希望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小鲁班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他骑上马,告别了父亲,翻过高山,跨过大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终南山下,见到了老木匠。
老木匠问鲁班:“一门手艺,有人三个月就学好了,有人三年才学好,这是为什么?”鲁班回答:“三个月学到的只是皮毛,三年才能学到真本事。
”
于是,鲁班开始跟着老木匠学艺。
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很晚才睡觉。
他如此辛勤地学习,以至于常常是眼儿熬红,腰儿发酸,手儿磨破。
可是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几年下来,鲁班慢慢学会了老木匠的所有手艺。
鲁班学艺出师后,手艺更加精湛,后人都尊称他为“木匠祖师”。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努力,不怕困难,就能够取得成功。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土木工兵祖师鲁班的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兵祖师鲁班的故事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姬姓,公输⽒,名班,⼈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民智慧的象征。
下⾯⼩编给⼤家讲⼀讲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兵祖师鲁班的故事。
⼟⽊⼯兵祖师鲁班的故事 鲁班,姓公输名般,约⽣于公元前507年。
他是中国春秋时代的鲁国⼈。
“般”和“班”同⾳,古时通⽤,所以⼈们称他为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建筑家和发明家。
两千多年来,⼀直被⼟⽊⼯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们的尊敬和纪念。
鲁班出⾝于世代⼯匠的家庭,从⼩就跟随家⾥⼈参加许多⼟⽊建筑⼯程劳动,逐渐掌握了⽣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产劳动的实践中,鲁班特别善于开动脑筋,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有⼀次,鲁班带领⼯匠建造⼀座⼤官殿,需要很多⽊料。
那时没有锯,砍树全靠斧⼦。
他和徒弟上⼭砍树,⼀连砍了⼏天,累得筋疲⼒尽,术料还是供应不上。
鲁班⼗分着急。
这⼀天天刚亮,鲁班⼜上⼭去砍树。
⼀不⼩⼼,⼿被⼀种野草的叶⼦划破了。
鲁班摘下⼀⽚叶⼦轻轻⼀摸,原来叶⼦的两边都长着很锋利的齿。
他的⼿就是被这些⼩齿划破的。
鲁班得到启发,⽴即下⼭请铁匠帮忙打了⼀条带⼩齿的长铁⽚,拿到⼭上去试验。
鲁班和徒弟⼀⼈握住铁⽚的⼀端,在⼀棵树上⼀来⼀往地拉了起来,很快就把树锯断了。
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
鲁班做⽊⼯活,⽤墨绳画线的时候,原来就是由他和母亲拉住墨线头的。
后来他做了⼀个弯钩,把它拴在线头上,弯钩往⽊头上挂,划线时⼀⼈操作就⾏了,不⽤再请母亲帮忙。
后世的⽊⼯把这个⼩钩⼦取名叫“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
据说刨⼦也是鲁班发明的。
有了这种⼯具,就可以把不平的⽊料刨平,把粗糙的⽊料刨光滑。
刨时顶住⽊料的卡⼝,有⼈叫它“班妻”,因为先前鲁班刨⽊料的时候,都是妻⼦帮着按扶的,后来在⽊料上钉上个卡⼝,才不⽤按扶了。
中国历史人物鲁班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鲁班故事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是生活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交替时期的一位能工巧匠,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发明家之一。
鲁班被中国的工匠艺人们尊为“祖师”,在劳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鲁班锁的故事:据传说,春秋时代,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并让儿子拆开。
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成功拆开了。
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
然而这只是一种传说,无法确证其历史真实性。
云梯的由来: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
这需要很多的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
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在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
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
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
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
于是,依照他的想法,再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条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
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这为后代的木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班不仅是一个能为人民制造出各种生活用具的能工巧匠,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机械发明家。
当时,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
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
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
鲁班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
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要是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 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这种云梯能在平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
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

关于鲁班的民间故事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许多民间故事都传承了鲁班的智慧和创造力。
有一个故事讲到,鲁班曾经制作了一把十分特别的锤子。
这把锤
子可以有意识地在恰当的时候抽出钉子,让鲁班省去了繁琐的敲打手
动动作。
为了保护这把锤子,鲁班将它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
但是鲁
班的徒弟甲却私下偷偷地使用了这把锤子,鲁班发现后问他:“你怎
么能偷我的锤子?”甲徒弟回答:“我并没有偷,只是借用了一下。
”鲁班指责他不诚实,并将他赶出了工坊。
另一个故事说到,鲁班准备制作一座高塔来表达他的匠心独运。
但是他的徒弟们看到雄伟的高塔后都感到惊讶不已,纷纷自卑,开始
怀疑自己的技艺是否能够达到这种高度。
鲁班感受到了他们的心情,
于是他明白地告诉他们:“我表现出来的东西并不代表我本人,而是
我的意愿和智慧的体现。
你们应该学会借鉴和欣赏而不是自卑和怀疑。
”
无论是锤子还是高塔,鲁班的创造力和智慧都展现在这些民间故
事中。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智慧和勤奋的佳话,同时也传达了对于专
业技能、对于原创力量的尊重和认可。
关于鲁班的历史故事精选三则

关于鲁班的历史故事精选三则鲁班,姓公输,名般。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鲁班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鲁班造伞的故事从前,世界上并没有伞,那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
夏天,顶着个大太阳,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
下雨天呢,衣服给淋得湿漉漉的。
后来,鲁班动了好多好多的脑筋,终于发明了伞。
鲁班从小就跟着爸爸学木工。
他很聪明,又很用功,学了几年,就会造房子了,还会造桥。
造桥,造房子,都是露天的活儿。
他想:我们做工,难免雨淋日晒,那出门赶路的人,就更苦了。
要是能做个东西,又遮太阳又挡雨,那才好呢。
鲁班开始动起脑筋。
他跟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一个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
接着,他们隔一段路造一个亭子,造了许多亭子。
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来了,躲一躲,太阳晒得难受了,歇一歇,喘口气儿。
鲁班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大家都很感激他。
可是鲁班自己挺不满意。
他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总不能老蹲在亭子里不走吧。
还得再想办法!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是得用什么法子才能把亭子做得非常轻巧呢?为了这个事儿,他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一天,天气热极了,他一边做工,一边抹汗。
忽然看见许多小孩子扑通扑通跳到荷花塘里去玩水。
过了一会儿,他们上岸来,都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顶在小脑袋上。
鲁班觉得挺好玩,就问他们:“你们头上顶着张荷叶干什么呀?”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鲁班师傅,您瞧,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瞧了一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一丝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心里一下亮堂起来,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式样,扎了个架子;又找了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鲁班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鲁班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鲁班的传说故事:土堆亭故事鲁班的徒弟承建了鲁国一个贵族的自家花园,画好图纸去找鲁班,鲁班看见图纸没有说话,顺手拿起块饼走到屋外放到几根草茎上,草茎摇晃了几下,便被饼压倒了。
徒弟明白了师傅的用意,把亭子的木柱改成了石柱。
等上亭子盖时,徒弟又犯了难,这么大的亭盖雕刻得很漂亮,可是怎么样才能放上去呢?于是,徒弟星夜兼程去找在外地的师傅求教。
见到师傅,鲁班不慌不忙地让徒弟先吃饭,徒弟哪能吃得下去,鲁班也不劝他,端起两碗米饭倒在桌子上,把四根筷子插在米里,又把一只空碗倒扣在刚刚露出的筷子头上面。
徒弟看了一会,搓着双手笑了。
鲁班说:这叫土堆亭。
徒弟按照师傅的指点,回去之后运土把四根石柱囤在中间,顺着土坡拽上亭盖,再把土运走,就把亭子建好了。
鲁班的传说故事:鱼抬梁故事鲁班常年在外,看见匠人遇到困难,他都能想出绝妙办法,帮助解决问题。
有一次,他从卖鱼的摊贩那里听说,当地一位工匠正在建一座宗庙,好不容易找到一根做大梁的木料,不曾想,却偏偏让徒弟给截短了,正发愁呢。
鲁班找到那位工匠,拱手道:打扰了,俺是鱼日村的木匠,看师傅有愁事,究竟为何?匠人叹了口气说出了原委。
鲁班看了一眼桌上还没有动筷的鱼说:你看鱼都快凉了,再难的事情也得先吃饭吧。
匠人忙起身施礼道:你看,我慢待了远道的客人,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打点酒咱一块吃。
匠人回来却不见了客人,再看桌上的鱼,两只碗里各放着一条,鱼尾朝向外,鱼嘴相对,中间用根筷子把两个鱼嘴串在了一起,突然悟道:哎呀,这不是鱼抬梁吗!匠人想着遇到了高人,再一想,鱼和日合起来是鲁字,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鲁班师傅。
他呼喊着鲁班的名字,向路人打听鲁班的踪迹,但早已不知去向。
鱼抬梁不仅解决了大梁尺寸不够的难题,还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班的故事
有一天,鲁班正在帮助邻居修缮房屋,从外地来了一个牵着马,穿戴像模像样的人找他。
鲁班一问,原来是一大户人家要盖新宅院,派人来请他去领班的。
来人说:“俺这个主人走南闯北,做过生意,当过官,经多见广,他是在这周围百八十里打听,工匠数你最巧,才来请的。
”他告诉鲁班:“主人要求新宅子建在龙凤山前,四进院子,大门朝南,二门朝东,中间是腰楼,后院堂楼二层五间,最东头那一间是三层方楼,二至三年建成。
”最后问鲁班:“敢不敢接这个活?”鲁班一口答应下来,来人留下地址骑上马就走了。
施工的地方离家较远,习惯外出的鲁班准备准备就背着工具、行李离开了家。
半路上,天就黑了,只好找个村庄住下。
这家有祖孙二人,家里很穷。
吃晚饭时,一张陈旧的地八仙桌,三个小板凳,其中一个还是三条腿。
吃完饭拉呱时,忽然一阵风把门吹开,灯也被吹灭了。
老人一边点灯一边说:“嘿!白天有野狗撞开门,我拿顶门杠撵它,随手放到院子里啦!”鲁班赶忙出去找到顶门杠,才把门关好顶上。
原来古代,平常人家不论是大门、屋门,都是单扇门。
所说的“扇”当时是指由竹苇杂木制成的门,是用木棍来顶的,大家俗称“顶门杠”。
第二天,鲁班刚要走,下起了雨,真是人不留人,天留人,只有再多待天。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想给小板凳补上条腿,见墙旮旯里有根不长的木棍,但拾掇出来一看,边上被虫子啮蚀了一个洞。
鲁班用斧砍凿剜,也没有找到虫子。
木棍有了凹窝,不能用了,他生气把它放在饭桌上。
不经意,木头的凹窝扣在了凿上。
去抽凿时,又被凿把挡住。
这一抽一挡,使他联想到昨天晚上手扶“门框”顶门时,曾想过:“如不用顶门杠,也能关上门,狗撞不开,风刮不进有多好!”两件事一联系,他立刻动手比着带凹窝的木头形状,又做了同样的一根,然后一根扣在门框上,一根扣在门边上,关上门对齐,让小伙子拿条木向里一插,门就开不开了。
鲁班不由得喊了一声“管!”接着加工了一下,分别固定好,这样既安全又方便的“插
闩子”就诞生了,一直延用两千多年。
而且经过后人不断改进,成为多种器物上,千变万化的新“关键”。
该告别时,老人家说话了:“鲁班啊!我看你是个好心的巧人。
小孙子十四、五岁啦!想拜你为师,不知你愿意收这个徒弟不?”鲁班这两天也看着小伙挺聪明勤快,家境又困难,就答应收下这个徒弟,师徒二人便离开了家。
鲁班师徒来到一条河边。
可是,有船无人。
那就等一会吧!他们搬了两块洗衣服用的石头坐下歇歇脚。
徒弟突然看见河边有螺,其中一个慢慢顶开螺盖,伸出头,像似要透透气或者寻觅食物。
他喊师傅看看。
这时,一只蚂蚁爬过来,触动了它。
只见螺迅速缩回身子,关闭上螺盖。
徒弟捡起来,试着用手指甲打开其盖,竟然没有掀开。
鲁班看在眼里,若有所思……“喂!上船喽!”一声呼唤,摆渡人已在身边。
徒弟随手捡了几只螺放进衣袋里,跟着师傅上了摆渡船。
房主人知道鲁班来了,安排好食宿,便来找他。
房主人说了说宅院的规模,让他设计个图看看,还强调:所有门窗都以安全为准则,要尽量做到双保险。
特别是后院堂楼东头的那间方楼,要与堂楼相通,二层以上外墙只留高窗不留门。
鲁班一听,这可与一般户盖楼房的要求大不一样。
没有金刚钻,不敢揽这瓷器活。
鲁班面对这些难题,首先想到的是大户人家新盖的楼房不同于穷人,拿门来说,都是两扇木头的。
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刚刚给徒弟家门上安的“插闩子”,改在两扇木门的中间,上下安两道“插闩子”,然后再用顶门杠一顶,不就是双保险了么。
他做了个样子,房主人一看,大加赞赏。
一进一进的四合院建起来了,这时,房主人从前院看到后院,又提出了新想法,堂楼和方楼的楼梯口,都要安上门,做到人上去能关,下面的人顶不开,上不去;人下来关上,上面的人打不开,下不来。
鲁班明白,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是齐国打过来,就是楚国打过去。
这最后一个难题,是主人在兵荒马乱万不得已时,保证一家生命财宝的又一个双保险措施。
他连着设计了两个上下楼梯口门的图案都不理想,鲁班陷入了沉思。
这时,铜盆的响声惊醒了他,一转脸,见小徒弟正注视着盆中顶着螺盖探出头来的螺。
他过去用手一触,它立即缩回螺盖。
察螺生智,鲁班有了灵感,他立刻返回楼梯口,量了尺寸,接着拼制成比楼梯口大的盖板,盖板的一边两头带轴,另一边安上插闩,盖板盖上楼梯口,周围再固定上像螺壁一样高出盖板的护框。
这边固定好轴。
那边把插闩插入护框孔内。
正反两面都一样。
人,上下楼可自由操作,灵便又牢固。
最后的一道难题解决了,大宅院圆满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