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必修三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初步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将引导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了解孔子生活的社会时空,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对孔子言语的阅读,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中国人常见姓名的名导入。选择这些名字,

与其说是选中了字,还不如说是选中了这句话,更是由于我们认

同这句话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民族性格、文化精神

的深沉形态。我们的很多名字源于孔子、老子言语,那我们不难

看出,孔子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有极大的影响。所以,

这节课我们一是探究孔子、老子思想的内涵,更是感悟两位先贤

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及文化精神的影响。

新课讲授

一、孔子

(一)孔子生平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一目第1段及其下面小字部分,了

解孔子生平。

(二)思想根源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了解孔子的思想,我们

先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地域。

根据所学回答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春秋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概括。

生产工具的变革,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原有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步瓦解。井田制的瓦解带来了以此为基础的分封制的瓦

解。孔子生活的这个时代,最显见的变化是什么呢?

.....................王权衰微,

礼崩乐坏,(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秩序混乱,民众困苦。

我们接着再看看孔子生活的地域。他生于鲁国,周游列国,

晚年回到鲁国。

鲁国时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周礼尽在鲁也。孔子深

受周文化熏陶。

孔子的思想正是源于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面对这样一个战争频繁,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百姓困苦的时代,孔子的思考无外乎两个方面:乱世何以立身?乱世何以治平?生于鲁国,深受周礼熏陶的孔子又做出何种回答?

(三)孔子思想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咋们不妨一起看看乱世之乱象

乱象一:郑伯克段于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

让别人有所作为,是立人达人,而非坑人)。尽力为人谋,中人

之心,故为忠。自己受困于能力,没法为人谋,没法立人达人,

那就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

恕。孔子将忠恕视为爱人之道,子曰,仁者,爱人也。仁爱忠恕

成为了孔子鉴于人伦败坏的对策之一。

乱象二:论语·八佾

孔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于此,孔子认为应该怎么办?

克己复礼。大家看到第2页最后一段,何谓克己以复礼?克制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按周礼的准则行事依礼行事。如何克己?(四只憨态可掬的猴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回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对于周礼的遵守。

个人修为的仁礼上升到社会治理,孔子又会提出什么样的治平之策?

德政、礼治。

概括孔子如何回应了之前的疑惑?

忠恕,克己;德政、礼治、逐步改良政治。

从图不难看出,孔子的思想涵盖了他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种种思考。博大而又精深,这也让孔子的思想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生命力。经过后代不断的发扬和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精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浸润着我们民族,最终内化为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蔡元培先生说:孔子也足以代表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

那这样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现世当中应该如何弘扬呢?

(四)思想价值

灯片展示:借助崔英杰案(学案文字表述)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讨论,展示。

在强调公平公正法治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坚守仁爱,忠恕的传统价值理念。法治与德政齐头并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潮头,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对民族当下的观察与未来的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片展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孔子思想的存在。

二、老子

克己、忠恕、德政、礼治、逐步改良政治是孔子对时代的思考,那另一位智者老子面对乱世,又会做出何种回应?

老子何许人也?

(一)老子生平

灯片展示

(二)老子思想

学生借助学案表格完成归纳。

道乃万物之本源,何谓道?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

此,这样,那样。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

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

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

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大家注意,每句话都有老子所描述的即是万物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需要施加

外力它即自行发展变化。

所以,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道是描述的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道于是成为了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三)无为之源

灯片展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师: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饥寒交迫的原因是什么?

生:略。

那“无为”是不是就等于说“不为”?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要学会把复杂事情简单化,顺势而为。

治国如烹小鲜,要无为方能无所不为。这是一种积极无为。同样的,

老子的思想能不能得到国君的采纳?

无为而治的消极一面(小国寡民)。

三、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

同是面对春秋乱世,两位哲人提出不同的治平立身之策。孔子是希望统治者能施行德政礼治。老子

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不管是德政礼治,还是无为而治,其最终

结果都是社会和谐。

立身同样,孔子追求仁爱忠恕,老子追求顺势包容。最终带

来人际和谐。08奥运开幕式上,我们向世人传达了以和为贵的思

想。

两位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

谷,不知所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已扎

根人心,决定着中国人的性格情操和处世待物的方式方法。老子与孔子的内在精神共同决定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在全球化的今天、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