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铁球着地》。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的事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学会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及其意义。
2. 学会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两个铁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个铁球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课主题——伽利略的实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及其意义。
(2)各组汇报合作探究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的事实。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下: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重量无关?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伽利略的实验过程及其意义。
3. 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的掌握情况,能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及反思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一)揭题,审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品析课文教学反思: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听课要听要点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听课这个环节上面。
每一节课听完以后,我们是否问过自己到底有哪些收获?如果课后能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要点逐一回忆起来,证明我们的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
高效学习经验学习时需要专心致志他的中考成绩为570分,其中,数学满分,体育满分。
作为班长之前的每次考试他在班上从未拿过第一这次中考,她也没想到自己能在介绍学习经验时,他说,要提高学习成绩最主要的就是要用好课堂时间。
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听讲,不要将希望寄托在课后复习巩固上。
她很少用业余时间补课,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
上课时,他从不东张西望,她总是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专心歌志地学习。
“妈妈告诉我,学习时要认真、专心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点,否则,这知识点是难以在头脑中生根发芽的。
我从不和别人比学习时间,一味地追求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是低效率的。
最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精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情简介】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
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一是通过从质疑、分析、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应该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重点】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明白伽利略的思维过程。
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图文结合4.举例法法5.引用资料【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入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
(出示:信奉哲学家伽利略怀疑分析反复试验比萨斜塔事实证明)2、预习的真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做个有心人。
3、课文读了,再看看这些词语,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先看着这些词语,练习说一说。
(指名回答)三、读文品人物品质。
1.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那么通过读文,我们还知道了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伽利略伟大),说他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和品质。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1(约1041字)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
(重点)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
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是否正确、流利)(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
(针对学困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三、课堂反馈练习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2024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2(约1792字)【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
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及薛法根点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及薛法根点评四年级语文教案一、品读“反复”,体味“试验”之严谨师:上节课我们围绕“胆大”一词,读懂了伽利略勇敢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认识了一个富有勇气和思维缜密的伽利略。
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妄为”和“固执”进一步走近伽利略。
“妄为”就是胡乱做,伽利略真是这样吗?读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来,在旁边做上批注。
(生读、找、写)生:我觉得不是妄为。
他先是秘密试验,接着才公开试验,说明他不是莽干,而是很慎重。
生:他是这样秘密试验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这里的“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做事非常认真,很谨慎。
师:“反复”就是重复吗?生:是重复,是做了一次又一次。
生:我觉得不是重复。
如果是重复,那就是他在一个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
“反复”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伽利略先是站在10米的地方做试验,后来又在20米的地方做试验。
而且这样做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
师:这是高度不同的“反复”。
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生:地方也会不一样。
先是在室内做,接着在室外做。
生:环境也不同。
在无风的情况下做一次,在风非常大的情况下再做。
生:球的重量也不一样。
可能是10磅重和1磅重的各一个,后来可能是20磅和10磅重的各一个。
生:也可能球的质量不一样。
先是用铁球,后来用的是木球。
师:是啊,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地点不同、球的质量和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就是——生:反复。
师:这反复试验的结果怎样?生:(读)两个不同重要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生:不管是什么的试验结果都一样。
师:从这“反复”和“许多次”,你看出了什么?生:伽利略做试验非常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生:他是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做试验的。
试验是严谨慎重的,不是妄为。
师:看来,这“胆大妄为”的背后是缜密的思维、过人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范例评课稿

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范例评课稿《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这是一节比较理性的课,也是教师们比较害怕公开执教的课型。
从今天的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情感好像没有被激发,台下的教师听得也有些迷茫,但是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李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教学更重视的是思维的过程,让我和台上的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认识了那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伽俐略。
李老师在上午的讲座中提到,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
在这篇理性的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一: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听课记录和评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听课记录和评课一、导入新课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
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
大的表示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
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做两个球同时往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台桌桌面上)2.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指导学生“着”的读音。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教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他们相信到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读出责备的语气)三.导读第三自然段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1)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请学生动作演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3)思考: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要强调的内容。
2.理解伽俐略严谨的思维过程(1)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25岁的数学教授伽俐略听到了这句话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什么?还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3到6自然段)(2)学生交流:伽俐略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错了,最后他还公开做试验)教师板书:怀疑——试验表扬学生“试验”读得标准。
理解“试验”和“实验”的不同。
(3)师;我们来品读第3自然段,看看伽俐略是怎么思考怎么试验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品读)课件出示课文片断a.伽俐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呢?读书并思考:怎么证明他不相信?b.理解什么是“一个事实”c.以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伽俐略推导的两个结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通过课前的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感受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词语并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4、了解伽利略“质疑——试验——公开试验”追求真理的整个过程,通过情感朗读,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同时进一步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
五、说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鸡蛋、水杯、铁球等。
六、说教学流程上课开始,老师说:“鸡蛋在清水中会浮起来。
这句话说的对吗”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在做试验,通过试验孩子们知道这句话是错的,要敢于质疑,动手试验。
名言引入,认识伽利略。
今天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题“着”读(zháo)(一)、初读课文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评课稿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整节课学生的感官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类学习词语高效有趣味。
张老师在教学中将词语分为三类,一类为多音字、一类为介绍伽利略的词语、最后一类为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词语。
每一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学生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也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给标题加上标点符号的这个环节比较巧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情境,并通过读一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标题和课文的理解。
三、张老师在教授“读完课文,大家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问题时,先出示了一个句子请学生来读一读,学生读完后请他们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和文中的句子比较后发现出示的少了“像”和“全都”两个字词,先请学生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差别,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四、在学习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句子时,张老师引入了一个引读的环节,情景再现,让学生反复读人们责备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话,引导学生感受人们是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从而进一步地取感受伽利略对真理的追求的执着。
要上好一堂课,要读教材、读学生,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