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

合集下载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故事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等教学工具;2.故事教材,可以是口头传说的简述或分发给学生的故事文本;3.小组活动所需要的道具和材料。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故事情境教师可以用短短的篇幅,简述“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智慧。

3.思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即使船下沉,小孩还要继续刻剑?(2)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来找回剑?(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多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里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小孩的角色,其他同学扮演其他角色或观察员。

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道具,如木板、木刀等。

教师布置任务:(1)小孩的任务是刻木板,模拟刻剑的情境;(2)其他同学的任务是给出建议或观察、记录小孩的行为;(3)观察员的任务是观察小组内的合作情况和同学们的表现。

5.小组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对刻舟求剑的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6.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或全组同学共同表演他们的活动和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的展示,促进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反思:通过“刻舟求剑”故事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学生可以一起思考和分析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同时,在展示环节,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其他小组的表演,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启发,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刻舟求剑教案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2.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成语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刻舟求剑”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与“刻舟求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8.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短文或日记。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故事中道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故事中道理的深刻理解。

2. 创造性地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剪刀、彩纸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故事理解(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道理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即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运用故事道理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道理,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道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六、课堂活动(10分钟)活动名称: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各角色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刻舟人、剑、船家等。

2.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设计台词和动作。

3. 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七、小组讨论(10分钟)活动名称:探讨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故事道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

1.3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已经移动了,而剑却没有跟着移动呢?”第二章:故事解读2.1 教师朗读《刻舟求剑》的故事。

2.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理解故事内容。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来找剑?”3.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师展示其他类似的案例,如《刻舟求剑》的其他版本或者类似的故事。

4.2 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3 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的要求和目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5.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故事中的情境,增强理解。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反思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刻舟求剑》中的主要情节和教训。

6.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6.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七章:相关故事拓展7.1 教师介绍与《刻舟求剑》类似的其他古代典故或成语,如“缘木求鱼”、“守株待兔”等。

7.2 学生听教师讲解并阅读相关故事,理解其寓意。

7.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八章:思维训练8.1 教师提出思维训练题目,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物体在水中是否会随着水的移动而移动。

”8.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8.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结论。

第九章:课堂总结9.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

刻舟求剑教案(通用6篇)

刻⾈求剑教案(通⽤6篇)刻⾈求剑教案(通⽤6篇) 作为⼀位不辞⾟劳的⼈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整理的刻⾈求剑教案(通⽤6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刻⾈求剑教案1 教学⽬的: 1、初步了解寓⾔这种⽂学形式,了解课⽂中寓⾔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的理解,学习⼀些常⽤⽂⾔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具书读懂课⽂⼤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寓⾔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具书读懂课⽂⼤意 3、学习⼀些常⽤⽂⾔实词及虚词 教学⽅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1、我国寓⾔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故事,如:掩⽿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是⼀种⽂学体裁,在短⼩的故事⾥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劝喻或讽刺;常⽤⽐喻、象征、夸张、拟⼈等⼿法。

3、⽂⾔⽂的特点:语⾔简洁、凝练 ⼆、作家、作品 1、韩⾮: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物,出⾝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起受学于荀⼦。

因见韩国⽇益削弱,上书韩王,⼒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著书⼗万余⾔。

书传⾄秦国,秦王⼤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秦,⼊秦后,因李斯等⼈陷害,韩⾮被拘⼊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买履》出⾃《韩⾮⼦外储说左上》。

《韩⾮⼦》是战国韩国贵族韩⾮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集⼤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意 1、字⾳、字形 履(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

(完整)《刻舟求剑》教案

(完整)《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目标】1.会写“寓、刻、剑、掏、舷、催、捞”7个生字,会认生字“催"。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读懂寓言的内容,体会寓言故事故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寓言故事。

现在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谁来说说是指什么寓言故事?由坐得最端正,举手最好的学生回答。

(PPT出示图片)生:狐假虎威。

师:反应的真快,答的也真准确。

接下来看下一张图片,看看花落谁家,将由谁来回答。

(出示PPT)生:掩耳盗铃。

师:花落在了我们的某某同学,答对了没有?生:对了!师:恩,观察得真仔细。

只剩下最后一张了,有点难度,但老师相信大家的火眼精金。

(出示PPT)生:守株待兔。

师:恭喜他,答对了,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生掌声)没有回答过的同学不要气馁,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的。

刚才我们是看图说寓言,如果没有图,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举手回答。

生:井底之蛙、龟兔赛跑等等.(生自由回答)师:其实,许多寓言故事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师: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谁来说说“刻舟求剑”这四个字在这里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呢?(出示PPT。

)生:刻:刻记号;舟:船;求:寻找,寻求;剑:宝剑;(生可进行补充)师:那么一起就是什么意思啊?生: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倾听和思考的孩子。

师:最后那个人用这种方法找到宝剑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1页二、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下面我们闯闯生字关,看看能不能顺利通过.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开火车认读,,边读边出示拼音;全班拼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位奇中心小学张守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文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具准备:
Flash及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课桌上放着书却在书包里使劲找;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寓言,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

(板书: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课本翻到56页,看看《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
生自读《教材大解读》162页人物“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简介。

二、播放动画,带入情境。

三、布置预习,尝试理解。

1.自学生字并在课文中注音,难读的反复读会。

2.自由读文,对照古文和译文,尝试理解古语。

3.找出相关词语的解释并初步记忆。

四、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古文和译文。

2.渔歌互唱。

女生读一句古文,男生读一句译文。

3.检查相关词语的意思。

涉─渡坠─掉,落
契─用刀刻吾─我的
遽─立刻,急忙,马上
求─找若─像此─这样
惑─迷惑,糊涂
五、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1.请各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讨论交流。

3.理解重点句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归纳:情况变了,方法却不变,就办不好事情。

4.怎么才能捞到宝剑呢?
只有立即停船,马上从掉宝剑的地方跳入水中打捞,才能捞到宝剑。

六、领悟寓意,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3.把下列词语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守株待兔见机行事墨守成规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七、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希望同学们做事不能太呆板,要随机应变。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寓言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刻舟舟已行
求剑剑不行
结果:一无所获
启发:随机应变
完成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坠─契─吾─遽─求─若─此─惑─二、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完成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涉─坠─契─吾─遽─求─若─此─惑─二、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涉─渡。

2.者─……的人。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岂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