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物理笔记

初二下学期物理笔记
初二下学期物理笔记

第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教学目标新课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学习了电学中第一个物理量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教师提问:电流的物理意义,表示符号,单位,测量,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电压。电压电压教师讲解:以水压比喻为电压,引入电压的作用。学生阅读:4页第一段演示实验:想想做做,连两节干电池的小灯泡比较亮,说明两节电池有更大的电压。教师讲解:更正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是电路闭和和电压板书设计:电流:电路闭和电压教师讲解:与电流的各种参数一起来讲解电压的参数板书设计:一电压:符号:U 单位:V kv mv小资料教师讲解:小资料中各种电压值,加深学生对电压的理解板书设计:干电池:U=1.5V 家庭电路:U=220V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电压表电压表教师讲解:参照电流表来讲解电压表,回答书上第5页的问题1,电压表并联(电压表相当于断路)2,红接线柱接电池正极,黑接线柱接电源负极3,0—3V和0—15V两个量程4,在不知道被测电压的情况下要用大量程,而且试触板书设计:二电压表:并联红正黑负0—3V 0—15V学生实验:练习使用电压表电压表的读数教师讲解:0—3V的分度值是0.1V,0—15V的分度制是0.5V 教师讲解:电压表读数的步骤1,确定量程2,确定格数想想做做演示实验:电池的串联和并联板书设计:电池:串联:1.5n 并联:1.5 板书设计电压电流:电路闭和电压一,电压:符号:U 单位:V kv mv 二电压表:并联红正黑负0—3V

0—15V电池:串联:1.5n 并联:1.5信息反馈第二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教学目标引入新课复习引入:复习串并联电路电流的关系串联电路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板书设计: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和等于电源电压注意事项: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进行两次实验,注意电压表量程的选取并联电路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板书设计:并联电路各部分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注意事项: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进行两次实验,注意电压表量程的选取学生阅读:14页费旧电池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板书设计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1,串联电路各部分电压和等于电源电压2,并联电路各部分电压相等等于电源电压信息反馈第三节:电阻教学目标引入新课通过表格复习电流和电压的各个参数,今天我们来学电学中的第三个物理量电阻电阻演示实验:发现接入铜丝时灯泡比接入镍镉合金时亮,以此实验引入电电阻的物理意义。板书设计:电阻:物理意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属性)

符号:R 单位:Ω MΩ KΩ 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学生看图:15页右下角的图,导电能力有所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电阻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导电能力最好的是教师讲解:用水流比做电流,用水管比做电阻,水管越粗,水流越容易通过,阻碍越小,电阻越小演示实验:验证导体越粗,电阻越小教师讲解:水管越长,水流越难通过,阻碍越大,电阻越大。演示实验:验证倒替越细,电阻越大教师讲解: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属性就是不变的。板书设计:二,有关因素: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科学世界半导体教师讲解:导电性能

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或者导电能力会变化应用: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等等超导现象教师讲解:超导现象就是电阻变为零。现在在开发高温超导。超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电阻一,电阻:物理意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属性)符号:R 单位:Ω MΩ KΩ二,有关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信息反馈四:变阻器教学目标引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电阻,了解了电阻的物理意义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看到了一些定值电阻,那么如果我想办法改变电阻的大小,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呢?变阻器想想做做演示实验:把碳棒连在小灯泡上,改变碳棒的长度,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改变,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灯泡的亮度会改变,碳棒的电阻改变了吗?那为什么电路的电阻改变了?由此你想到了那些应用变阻器实物演示:介绍滑动变阻器的各个构造:滑片,上下四个接线柱,金属杆,电阻丝教师讲解:滑动变阻器的接线

教师讲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长度来改变电阻。板书设计:一,滑动变阻器:原理: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长度滑片,四个接线柱,金属杆电阻丝用变阻器改变灯泡教师讲解: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回答问题1,电阻丝与画片接触的地方绝缘漆被割去,这样可以让电流通过滑片2,下面两个接线柱的电阻是不变的,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3,上面两个接线柱的电阻很小,相当与0 设计实验回答问题1,要使灯泡和滑动变阻器的电流相同应该是他俩串联2,接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3,阻值最大的地方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变阻器一,滑动变阻器:原理: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长度滑片,四个接线柱,金属杆,电阻丝

八年级下册物理笔记汇总

第七章力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3重力(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 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初二物理学习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2016年12月25日星期日) 第一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cm=1×10^(-2)m 1mm=1×10^(-3)m 1μm=1×10^(-6)m 1nm=1×10^(-9)m。 2.长度的测量: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 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3.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 器。 4.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就是秒 (second),符号就是s。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5.时间的计时仪器:古代日晷rì guǐ、沙漏;现代就是用停表。 6.误差: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她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与 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7.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简称SI。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 动(mechanical motion)。 2.运动的形式:机械运动,分子、原子运动,电磁运动等。宇宙

中的万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运动着。 3.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 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就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就是相对的。 5.物理实验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与分析解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就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与气体都就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就是桌子传来而不就是空气传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声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鸟靠鸣膜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 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电铃实验可证明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 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 >v 气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常见试题: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常见试题:☆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全汇总!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笔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主单位是m 。 ① 1km=1000m ②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①1dm=10cm ②1cm=10mm ③1mm=1000μm ④1μm=1000nm) 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① 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叫做分度值。) ② 放尺:沿所测长度正放 ③ 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 记录: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时间的主单位是s 。 ①1h=60min=3600S ②1min=60 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错误是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2、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4、速度的主单位是m/s ,常用单位是km/h 。 1m/s=3.6km/h 5、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其特征是运动方向和速度都不变, 所以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图像如上图所示。) 6、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7、交通标志牌的含义:①路标:到某地还有多少km ;②限速标志: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限速多少km/h)。 8、车过桥(隧道)特殊在路程上。 路程=车长 + 桥长 s=s 1 + s 2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νs t =,,/s km t h km h ν→→→②?=t s νt s ν=,,/s m t s m s ν→→→①

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选择、填空、计算题)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选择、填空)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声现象(选择、填空)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初二上学期物理笔记(推荐文档)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秒表;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二、使用刻度尺注意事项: 1. 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 测量时刻度尺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 3. 被测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0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齐; 4.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5. 读数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 读数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 异叫误差;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少。 四、测量时不按照测量规则操作造成的差异叫错误;错误可以消除。实 验中错误是不允许出现的。 五、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采用精密测量工具; 3.采用科学测量方法。 六、长度测量结果中,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例如:2.56cm,估计值是:0.06cm,分度值是0.1cm。 七、长度的单位:千米(㎞);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 米(μm);纳米(nm)。 换算:1㎞=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第2节、运动的描述 一、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择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三、参照物选择可以任意选择;所以任何物体都可以选做参照物; 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四、同一个物体,所选择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不同,所以说物体的运 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注:同方向、同速度,同高度运动的两个物体相对是静止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用时少的运动快;(如:50米赛跑) 2.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运动路程长的更快。(如:跑步过程中跑在前的快) 二、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 比值。 三、速度的计算公式:V(速度)=S(路程)/t(时间) 四、速度的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五、20 m/s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m。 六、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七、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点、任意时刻、任意路段的速度相等。 八、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时间段内)的运动情 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所以: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s/t)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 二、实验原理: v=s/t 三、实验方法:测量出斜面的长度S,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放手自由滑下,测出小车 从斜面顶端运动到低端所用的时间t,用v=s/t计算平均速度。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上海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 目录 让我们起航 1 去物理之海冲浪 2 有用的物理学 3 测量的历史 第一章声 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2 声音的特质 第二章光 2-1 光的反射2-2 光的折射2-3 透镜成像2-4 光的色散 第三章运动和力 3-1 机械运动3-2 匀速直线运动*3-3 变速直线运动3-4 力力的图示 3-5 重力力的平衡3-6 惯性惯性定律

1去物理之海冲浪-致同学们 一、物理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科学,它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它不仅 有趣,而且十分有用。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是意大利的伽利略、英国的牛顿、和美国的爱因斯坦。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 二、怎样学习物理 (1) 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物理规律,重大发明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观察、实验、看书、听课、都要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对于科学知识不满足于背诵条文,要力求理解,应该养成看、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又要用到实际中去,为改善人们的生活,造福人类。在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忘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没有物理学和其它科学技术的成就,能有我们今天的生活吗? 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是不是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三、阅读伽利略对摆动的探究 讨论:a. 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的摆动,并发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 b. 伽利略在在观察中推出了什么疑问? 对于这些疑问作出了什么猜想? c. 伽利略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d. 科学家对于摆动规律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重要的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某一物理现象可能与某几个因素有关时,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考虑该因素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测量的历史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

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平移法:方法如图:测硬币直径;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笔记整理(汇总)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笔记整理(汇总) 序章、让我们起航 一、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一般运动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 三、周期T:摆球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单位,秒,S)。 四、频率f:摆球每秒完成摆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五、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摆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的时间。 六、摆线长度不变,摆球质量不同,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 摆球质量不变,摆线长度缩短,摆动一次的时间减小。 上述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七、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T=2π l[g(重力加速度)L(摆长)]。 g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与实验。 一、测量的意义 1、测量的目的: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2、测量的要求:(1)首先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单位”。 (2)其次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仪器。 3、物理量的测量值包含数值和单位。 1、长度的测量 1、si制中,长度的主单位为米,符号“m” 2、长度的倍单位为千米(km)长度的分单位为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3、长度的测量工具 (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2)精密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4、使用刻度尺时,要先知道它的量度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 量度范围:指刻度尺的起始读数与最大读数之间的范围。

最小刻度:刻度尺相邻刻度之间的长度。 5、常用刻度尺有厘米刻度尺和毫米刻度尺。 6、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四点 (1)(厚)刻度尺的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 (2)刻度尺不能歪斜在物体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 (4)物体的端线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 7、读数时靠近哪根刻度线,这根刻度线,读到最小刻度位。 8、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9、测量所需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的要求有关。 10、误差 (1)误差就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差异。 (2)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测量的人、测量的物体有关。 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的方法:密绕法。 2、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si制中,体积的住单位为米3,符号“m3”。 常用单位:dm3、cm3、mm3。 升(l)毫升(ml) 2、体积的测量方法:(1)计算法:对形状规则的物体通过测量有关边长,用公式计算体积。 (2)用量筒或量杯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量筒:刻度均和。 量杯:刻度不均和。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1)知道它的量度范围和最小刻度。 (2)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 (4)读数时液面靠近哪根刻度线读这根刻度线的读数。 3、质量的测量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自然科学的先驱波兰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托勒玫地心说。? 2、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得到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建立了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亲自试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因此,伽利略被后人誉为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 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 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大全(一)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大全(一)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

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和重点笔记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上学期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 声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鸟靠鸣膜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电铃实验可证明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常见试题举例:☆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 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实验☆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常见试题: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常见试题:☆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