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形态演变及其旅游文化开发价值

合集下载

泰山封禅大典的前世今生

泰山封禅大典的前世今生

xxxx大典的前世今生大道通天。

6366级台阶稳稳上升,从山脚直通泰山玉皇顶。

在古人眼中,这里是直接能与天对话的地方。

巍巍泰山拔起于平原、丘陵之上,立于东海之滨,是东方最高的山。

东方主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为五岳之宗,又名岱宗。

泰山素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又以“天下名山第一”独占鳌头。

除去地理造化之外,泰山的显赫与历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一种旷世大典密不可分。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活动?能让帝王亲躬,能使泰山备受推崇?这就是——xx!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泰山封禅,便赋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认、证明白已是“天子”的神圣意义。

并非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到泰山封禅。

只有国家统一、功德卓著的帝王,在得到上天赐予的吉祥“符瑞”以后,才有资格到泰山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着文武百官,登顶泰山举行了第一次封禅大典。

自秦汉至清,共有12位皇帝登泰山封禅或者祭祀,他们给泰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气韵。

然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历史上的赫赫君王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关于帝王们在泰山举办的旷世封禅仪式,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只有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宏大的想象力,才能重现。

这一自清乾隆皇帝之后就绝版的盛大典礼,而今借助现代化、高科技的表演手段,重现封禅盛事,激活人们关于盛世王朝的历史记忆。

2010年5月,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在泰山东麓天烛峰脚下震撼上演。

这里曾是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御道的起点。

夜幕降临,灯光打亮了远处巍巍的玉皇顶。

在特殊的灯光效果下,有148级台阶的阶梯式舞台与远山连为一体,浑然便是帝王登泰山的台阶。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宋真宗、康熙大帝,中国5个最强盛朝代的6位皇帝,依次登台。

或威赫或祥和、或绚烂或雅致的封禅仪式,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轮廓。

500名演员,2400多个角色,5000套霓裳华服,中国不同时代的音乐和舞蹈,展示着不同时代中国的风貌和文化气韵。

泰山历史文化传承

泰山历史文化传承

泰山历史文化传承泰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点,泰山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山脉地貌、历史建筑、文化传说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讨泰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

一、山脉地貌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圣山。

泰山巍峨的山峰插云而起,气势雄伟,其地貌景观可以追溯至数亿年前。

泰山地处典型的太行山系中,山势相对平缓,但多山脉相互交错。

山脊峻岭绵延,峭壁险峰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而壮观的地貌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叹与敬畏之情。

二、历史建筑1. 太室太室,是泰山主峰顶上的一座宫殿式建筑。

相传神农尝百草、贡天地、朝日月的地方,即为神农尝草之地,故为泰山祭祀之地。

太室便是用以祭祀神农的建筑,也是泰山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富历史文化价值。

2. 東岳大廟东岳大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文化象征。

其主体建筑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仿佛与天空相接。

在东岳大庙中,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胁石碑、匾额等,展示了泰山的悠久历史。

3. 玉皇阁玉皇阁是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阁楼式建筑的代表之作。

玉皇阁建于明代,南、北两座阁楼对称而立,气势磅礴。

从玉皇阁的高处俯瞰,可以看到泰山壮丽的自然风景,也能够感受到泰山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

三、文化传说泰山作为一座神圣的山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传说之一是《泰山传说》,它描绘了泰山历史上的众多故事和传奇。

据说泰山是众神之所在的地方,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来此祭祀、参拜。

泰山的文化传说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泰山的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

泰山历史文化的传承至今,不仅得益于泰山地区的自然优势,更离不开历代以来人们的努力。

从古代的泰山祭祀到现代的旅游文化开发,泰山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如今的泰山不仅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的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

自古以来,泰山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既有陡峭的山峰和奇特的岩石,也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历史传承。

本文将详细介绍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泰山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泰山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从公元前219年开始,泰山作为皇家祭祀之地成为了中国帝王的圣地。

每个朝代的帝王都会亲自前往泰山祭祀,以祈求国家安宁和吉祥。

泰山的祭祀活动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山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上。

首先是泰山的建筑群,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泰山的主要建筑有东岳大殿、后山总舫、岱庙、天街、八门五道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建筑艺术,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皇帝的统治理念和祭祀仪式。

其次,泰山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铭文,记录了历代人士对泰山的赞美和膜拜之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山之固”、“五岳之长”等碑刻,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刻字技艺而蜚声中外。

此外,泰山还有丰富的文学作品与传说故事。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到泰山寻找灵感和修身养性。

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歌、文章和帖画作品。

同时,泰山也是众多中国传说故事的发源地,如伏羲女娲炼石补天、荷花仙子与玉皇大帝等故事,为泰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泰山的文化传承也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

作为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泰山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修行者。

在泰山上有众多的道观、庵堂和寺庙,如孔庙、观音阁等。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凭借,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启迪和影响。

泰山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也为世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起来,泰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丰富多样,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有浩瀚的宗教信仰。

这些传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也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2011年8月刊改革与开放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王海霞(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泰安271000)摘要:秦汉时期,帝王封禅特点突出:他们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秦汉时期的帝王在推动封禅的同时,也将帝王皇权神化,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多维发展。

Abstract: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characteristic of emperors’FengChan is highlighted:Rely on FengChan,They boast merit and made people fear.Rely on FengChan,They suppressed the rest of the size to strong potential of the country.Follow the etiquette on FengChan,They sought immortality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authority.The emperor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so deified their power In promoting FengChan simultaneously.Because of this,They actively promote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n Mount tai FengChan.关键词:泰山封禅特点文化意义Keywords:Mount tai FengCha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significance作者简介:王海霞(1972—),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泰山封禅研究报告成果总结

泰山封禅研究报告成果总结

泰山封禅研究报告成果总结1. 研究背景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仪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愈发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总结相关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

在文献调查中,我们搜集了大量与泰山封禅相关的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并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分析。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前往泰山,亲身体验了泰山封禅的全过程,并记录了详细的观察和感受。

此外,我们还与多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听取他们对泰山封禅的看法和建议,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3. 研究发现通过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现:3.1 泰山封禅的历史渊源泰山封禅始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

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2 泰山封禅的仪式流程泰山封禅的仪式流程非常繁琐,涵盖了祭祀、行礼、磕头、焚香等多个环节。

在封禅仪式中,帝王会亲自登山,向泰山的神灵行香祷告,以祈求国泰民安和吉祥如意。

整个仪式庄重肃穆,流程严谨,彰显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3.3 泰山封禅的影响和意义泰山封禅作为古代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表达了古代帝王对神灵的崇拜,也象征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威。

此外,泰山封禅也对后世的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4. 研究展望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进一步的研究方向:4.1 泰山封禅的宗教意义目前,对于泰山封禅的宗教意义研究尚不充分。

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泰山封禅在古代宗教信仰中的地位,探究其对古代宗教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4.2 泰山封禅的现代价值泰山封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带有现代的含义和意义。

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2011年8月刊改革与开放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王海霞(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泰安271000)摘要:秦汉时期,帝王封禅特点突出:他们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秦汉时期的帝王在推动封禅的同时,也将帝王皇权神化,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多维发展。

Abstract: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characteristic of emperors’FengChan is highlighted:Rely on FengChan,They boast merit and made people fear.Rely on FengChan,They suppressed the rest of the size to strong potential of the country.Follow the etiquette on FengChan,They sought immortality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authority.The emperor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so deified their power In promoting FengChan simultaneously.Because of this,They actively promote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n Mount tai FengChan.关键词:泰山封禅特点文化意义Keywords:Mount tai FengCha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significance作者简介:王海霞(1972—),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泰山的七条价值标准

泰山的七条价值标准

泰山的七条价值标准
泰山的七条价值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 文化价值:泰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国古代帝王封禅之地,也是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的交汇之地。

泰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价值标准应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自然景观价值:泰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其自然景观壮丽、秀美,具有极高的美学和观赏价值。

泰山应保持其自然风貌,并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

3. 科学价值:泰山的地质、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泰山的形成和演变历史、地质构造、生态系统等都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4. 社会价值:泰山是中国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社会创造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泰山应保持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并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游客管理的保护。

5. 生态价值:泰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泰山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6. 精神价值:泰山在中国文化和宗教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神圣之地。

泰山应保持其精神意义和宗教信仰的传承,并加强对相关文化和宗教场所的保护。

7. 区域发展价值:泰山作为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泰山应加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支持,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泰山的一些价值标准,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泰山的综合价值体系。

在保护泰山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这些价值标准,实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文化意义解析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文化意义解析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文化意义解析作者:周圆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1期摘要:通过本次采风活动--观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因而对泰山的封禅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

此次实景演出共有七个篇章,时长约一个半小时.本文将对泰山封禅的意义和实景演出的内容及这一文化产业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采风泰山封禅演出文化音乐的创作和灵感需要人们对生活的了解,只有深入的探索才能进行创作,才能更好地感受体会音乐的情感,所以艺术采风对学音乐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来许多音乐院校都开设了艺术采风的实践课程。

本学期因为学院艺术采风课程的安排,最终定了去泰山观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作为本次采风的内容。

这次观看演出从侧面展现了泰山的历史与历朝的文化背景,是一次很有收获的采风活动,也引起了笔者进一步了解封禅大典的兴趣。

人们只要提到封禅就会想起泰山,我国古代许多帝王都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是历代帝王炫耀显示业绩的重大政治活动,据统计共有七十二个帝王来过泰山。

泰山封禅大典的举行是历史上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

那封禅是什么?有关它的定义,许多史书上均有记载。

《史记·封禅书》里这样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禅而祭之,翼近神灵也。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简单的解释就是它是一种宗教祭拜仪式,封以祭天,禅以礼地,非常的神圣庄严。

只有古代各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才有资格,且这位皇帝必须要有政绩,国泰民安,天示祥瑞,才能来封禅,祭祀天地。

此外它与政权更替也有关,就是所谓的改朝换代的仪式。

历代帝王之所以会选择泰山封禅,也是有原因的。

主要可能是:泰山在上古时就是东方神仙之地,古时候人们以为泰山最高而近天,具有灵气,可以求神仙。

或多或少是有不少迷信的成分,但是在当时确实非常信奉的。

我们本次观看的实景演出约一个半小时,共有七个篇章:第一章是序幕:金戈铁马·秦—儒风雅乐·汉—盛唐气象·唐—艺术王朝·宋—康乾盛世·清—尾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形态演变及其旅游文化开发价值[摘要]泰山封禅祭祀建筑,因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而建,以祭天祀神为基
本功能,以台坛、明堂、庙宇为主要形态,随帝王封禅祭祀的历史发展而演变。

至今,泰山封禅祭祀建筑的最后形态——庙宇建筑,仍然得以完整保存,其历史文化价值依然是泰山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

但是,封禅祭祀台坛建筑、明堂建筑却已经消亡,这是泰山文化旅游的一大缺憾。

恢复封禅台坛建筑、明堂建筑,重现古代帝王封禅景观,将弥补泰山文化缺失的一环,使泰山封禅祭祀文化景观复归完整,具有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

[关键词]泰山封禅;古建筑;旅游文化
泰山古建筑中的封禅祭祀建筑,是专为满足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需要而建,它们以祭天祀神为基本功能,以台坛、明堂、庙宇为主要形态,随帝王封禅祭祀的历史发展而演变。

本文试以泰山封禅祭祀建筑三类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和泰山现有建筑遗存考察,探索中国古代帝王封禅祭祀建筑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泰山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依据。

1泰山封禅祭祀的台坛类建筑
泰山最早的封禅祭祀建筑,已难确证。

《尚书·舜典》载:“(舜)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岳,柴。

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2]柴望之祭是否筑坛,尚无发现。

“周制,十二年一巡狩。

”[1]周天子祭祀泰山是否筑坛,也无明确记载,参考《礼记·祭法第二十三》中天子郊祀之制,云:“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瘗埋於泰折,祭地也。

”泰坛为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

泰折为祭地神之处,在都城北郊。

此与泰山封禅天地的方式相同,而明言祭祀的建筑为坛。

以此类推,周代时,天子于泰山祭祀天地,应当有坛。

秦代古封禅坛遗址,是可考的泰山最早台坛类建筑,原建筑位于今泰山极顶玉皇庙前,今已为玉皇庙取代,只有一座石阙保存了下来,就是今玉皇庙前的无字碑。

其后为西汉封禅坛遗址,在今玉皇庙北部。

《史记·封禅书》记汉武帝封禅,“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太一之礼。

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

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阴道。

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

……五色土益杂封。

……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记载中至少有两个台坛建筑:泰山下的封坛、山顶的封坛。

建材用五色土。

大约建筑时用水润土以方便成型,所以坛封好之后,白天太阳照射,蒸发的水气自缝隙中冒出,成为“白云起封中”的景象,被捧为奇迹。

从司马迁记载的建筑尺寸看,山下之坛是一座直径一丈二尺、高九尺的坛。

这是关于泰山封禅祭祀台坛建筑规模最早的记载。

东汉时,关于泰山封禅祭祀台坛建筑形制的记载更加明确。

《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记光武帝刘秀封禅:“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

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

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

上有方石,四维有
距石,四面有阙。

”此处所记东汉光武帝登封台,其位置在今玉皇顶玉皇庙山门处。

台为圆形,直径三丈,其上建坛,方形,边长一丈二尺,上有方形石块。

坛的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角有距石,“长丈二尺,广二尺,厚尺半所”,而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石阙,形制如今存秦石阙(无字碑)。

马第伯描述的这一建筑,基座为圆形的台,其上为方形的坛,形制、大小有了明确的记载。

唐代国力强盛,封禅的投入也更加巨大,祭坛的形制也趋复杂,体积又有增大。

《新唐书》记唐高宗封禅:“高宗乾封元年,封泰山,为圆坛山南四里,如圆丘,三壝,坛上饰以青,四方如其色,号封祀坛。

”增加了壝三重,也就是在祭坛四周建了三重低矮的围墙。

山顶所建圆形登封坛,“广五丈,高九尺,四出陛,一壝,号登封坛。

”较东汉时的径三丈,扩张为径五丈,高九尺,符合“九五”至尊之数。

而且周围也有一圈矮墙。

如此庞大的体积,泰山极顶已经放不下,所以建坛地点改在了日观峰。

“为降禅坛于社首山上,八隅、一成、八陛如方丘,三壝。

”(同上)这是按照“天圆地方”之说,于社首山建方形降禅坛。

其后唐玄宗封禅时延续了这一形制规格。

《新唐书》记:“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

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

又积柴为燎坛于圆台之东南,量地之宜,柴高一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六尺。

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

又积柴于坛南为燎坛,如山上。

”(同上)其中山顶的登封坛,底层是径五丈、高九尺的圆台,上建边长一丈二尺的方坛。

燎坛积柴的体积也有了明确记载。

山下的封祀坛也明确记载为三层。

宋真宗封禅时,建于山顶的封祀坛与唐代略同,山下封祀坛与禅地的社首坛则更进一步。

《宋史》载:“山上置圜台,径五丈,高九尺,四陛,上饰以青,四面如其方色;一壝,广一丈,围以青绳三周。

燎坛在其东南,高丈二尺,方一丈,开上南出户,方六尺。

山下封祀坛,四成,十二陛,如圜丘制,上饰以玄,四面如方色;外为三壝,燎坛如山上坛制。

社首坛,八角;三成,每等高四尺,上阔十六步;八陛,上等广八尺,中等广一丈,下等广一丈二尺;三壝四门:如方丘制。

又为瘗埳于壬地外壝之内。

”山下的封祀坛变为四层,禅地的社首坛也为三层,其规模形制已经达到巅峰。

泰山所有古建筑中,历代帝王封祀之坛应当是地位最高的,然而,由于其损毁最彻底,所以现代反而湮灭无闻。

考其毁坏原因有三:一是坛以土堆建而成,自然难以久存。

如山下诸坛,多在封禅之后,渐渐颓圯,至现代仅存遗迹,至今日则全部毁形灭迹。

唐高宗之封祀坛,又称舞鹤台,“民国间,坛犹存,当地居民呼曰‘南骨堆’,亦称‘焦赞台’。

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施家结庄河北修建飞机场,将坛铲平。

故址在今迎春中学南门一带。

”宋真宗之封祀坛,“新中国成立后,坛犹存,当地居民呼曰‘东骨堆’,又曰‘孟良台’。

1959年,章家庄进行农田建设,将坛铲平。

故址在今化肥厂一带。

”宋真宗之朝觐坛,“坛、碑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

当地居民呼此坛曰‘南坛’,1970年后因扩建城区,坛平,故址在今开关厂一带。

”二是被其他建筑夺址覆盖。

如山顶台坛建筑,又因地狭神多,后来之权势大者,多强拆前人建筑,翻建为自家庙宇,所以玉皇顶之秦汉登封坛古代就没了遗迹。

三是坛的文化属性所致。

封禅诸坛,是为帝王封禅而建,依存于封禅制度的实行。

它的文化属性单一,不具备其他文化功能,也无法转化为其
他的文化形态。

当封禅终结,为封禅而建造的封禅之坛,失去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关注、封禅制度的维系和朝廷的物质投入,封禅之坛的建造和维护也就无以为继。

而且,后代王朝的封禅本身就意味着对前代的否定,即所谓“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

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而封禅本身被否定后,封禅之坛的命运也就此完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