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浅见

合集下载

差动螺旋传动

差动螺旋传动

“差动螺旋传动”教学设计课题:差动螺旋传动(劳动版《机械基础》(第三版)第2章第2节第3课题第1课时)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差动螺旋传动的定义及传动原理;2、掌握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3、会计算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

教学重点:1、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方向的判断;2、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的计算。

教学难点: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方向的判断教学准备:实物、挂图教学形式: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教学环节设计:一、复习提问设计意图:通过普通螺旋传动的复习,做好新课引入的准备。

T: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请大家分析以下两个普通螺旋传动的情况:1、如图1,有一对螺旋副,旋向右旋,螺距1.5mm,螺杆作图示方向旋转并作直线移动,问螺杆移动的方向如何及手柄转1圈时螺杆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图1S:右旋螺纹用右手,四指指向螺杆回转方向,大拇指向左,即螺杆向左移动。

螺杆移动距离:L=NP h=1×1.5=1.5mm2、如图2,有一对螺旋副,旋向右旋,螺距2mm,螺杆回旋转,螺母作直线移动,问螺母移动的方向如何及手柄转1圈时螺母移动的距离是多少?图2S:右旋螺纹用右手,四指指向螺杆回转方向,大拇指向左,则大拇指指向的相反方向即为螺母的移动方向,即螺母向右移动。

螺母移动距离:L=NP h=1×2=2mm目标达成预测:技校学生对纯粹理论的复习提不起兴趣,通过具体的解题步骤,由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评的复习形式,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为新课教学打下引子。

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的讨论,引出差动的概念。

T:同学们,我们先来讨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如图3所示,一大一小两个人站在一辆无限长的小车上,小孩在原地不停地向后蹬车,大人则以相同的步频追赶小孩,你们说大人最终能追上小孩吗?图3S:大人的步距比小孩大,应能追上。

T:是的,这实际上是蹬车者与追赶者两种运动的复合。

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点滴

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点滴

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点滴
差动螺旋传动是一种常用的机械传动装置,它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

下面是差动螺旋传动的一些教学点滴:
1. 差动螺旋传动的基本原理:差动螺旋传动由一个螺纹轴和一个螺母组成。

当螺纹轴旋转时,螺母会沿着螺纹轴的螺旋线移动,实现线性运动。

2. 差动螺旋传动的优点:差动螺旋传动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传动精度较高,且具有自锁性能,可以承受较大的载荷。

3. 差动螺旋传动的应用:差动螺旋传动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电梯、升降平台、机床等。

它们可以用来实现物体的升降、位置调整等功能。

4. 差动螺旋传动的计算:在设计和使用差动螺旋传动时,需要考虑一些参数,如螺纹的螺距、螺旋角、负载大小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计算,可以确定差动螺旋传动的工作性能。

5. 差动螺旋传动的维护:差动螺旋传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润滑和保养。

这样可以保证传动装置的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总的来说,差动螺旋传动是一种简单、高效、可靠的传动装置,它在机械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差动螺旋传动的基本原理、运算方法和维护技巧,对于机械工程师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构建“四模型”理解“差动螺旋传动”

构建“四模型”理解“差动螺旋传动”

构建“四模型”理解“差动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较为吃力的部分,主要是其所阐述的知识点过于理论化,相对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如何才能让学生“吃得下,消化好”,我从构建“实物模型”、“数字模型”、“文字模型”、“动画模型”这“四模型”着手,从而让学生理解何谓“差动螺旋传动”,在教学实践中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现将具体教学步骤作如下说明:一、动用“实物模型”构建框架差动螺旋传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让学生直接通过教材里的原理图,是很难想象出实物。如果动用“实物模型”就能代替想象,用最直观的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立体、丰富起来。1―――螺杆2―――活动螺母3―――固定螺母对照“实物模型”(图1)我们可以构建出如下学习框架:一是看实物,介绍差动螺旋传动机构的组成部分。有“实物模型”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轻松掌握差动螺旋传动机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螺杆、活动螺母、固定螺母)。二是看演示,明白差动螺旋传动的应用意义。它的应用意义简单的说就是“微调”,它可以产生很小的位移,但是螺纹的导程可以不要做得很小。在生产实际中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导程大的螺纹加工容易,可以降低成本;导程小的螺纹不易加工,也易损坏,加工成本较高。我们就可以用较大的导程产生较小的位移。这样我们运用“实物模型”构建出学习框架: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做什么用”,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来了,接下来就可以用“数字模型”学习如何实现“微调”目的。二、采用“数字模型”阐述原理其实差动螺旋传动是两个普通螺旋传动的组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是课本上纯文字的原理推导,字句生涩、拗口难懂,学生感觉就象上“哲学课”。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式就是用“数字模型”来阐述原理,文字冗长不如具体数字这么显得直观。数字代替文字来推导原理,非常易于理解。接下来我们就用一些具体的数字代入来阐述一下原理,上一堂一学即会的“小学数学课”。假设:固定螺母为右旋,导程= 5㎜;活动螺母为右旋,导程=3㎜。先不看活动螺母。如图2转动螺杆一周,那么螺杆就相对固定螺母向左移动 5㎜。(若螺杆回转并移动,螺母不动,则大拇指指向即为螺杆的移动方向,所以向左)接下来不看固定螺母。如图3转动螺杆一周,那么活动螺母沿螺杆向右移动 3㎜。(若螺杆回转,螺母移动,则大拇指指向的相反方向即为螺母的移动方向,所以向右)综合来看,如图4活动螺杆应该(在向左移动5㎜的基础上同时向右移动3㎜)向左移动5㎜-3㎜=2㎜。用“数字模型”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道理“用5㎜和3㎜的导程可以形成2㎜的位移”即形成差动。进而思考如果要产生1㎜的位移我们只要用5㎜和4㎜的导程形成差动就可实现“用大导程实现小位移”。三、运用“文字模型”说明公式差动螺旋传动中运用公式计算活动螺母的实际移动距离和方向,其实是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我们只要运用“文字模型”来说明公式,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按部就班”进行解题。差动螺旋传动中活动螺母的实际移动距离和方向,可用公式表示如下:L=N(P h1±P h2),L―――活动螺母的实际移动距离N―――螺杆的回转圈数P h1―――机架上固定螺母的导程P h2―――活动螺母的导程文字解释:当两螺纹旋向相反时,公式中用“+”号,当螺纹旋向相同时,公式中用“-”号。计算结果为“+”时,活动螺母实际移动方向与螺杆移动方向相同,计算结果为“-”时,活动螺母实际移动方向与螺杆移动方向相反。为了不易产生混淆我们把前面的称为加减号,后面的称为正负号。解题步骤:①将给出的已知条件(N、P h1、P h2)代入公式;②根据两螺纹旋向选择“+”、“-”号;③按照计算结果“正”、“负”号判断方向。然后举一个计算例子,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做一遍,很快就能学会怎么做此类计算题。课本上“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和方向的确定”有(1)、(2)、(3)点,着重解释第(3)点即可,也就是运用“文字模型”说明公式,那么(1)、(2)点自然明白,技校生学习一定要“简”字入手,不“简”就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简”学生就易放弃。四、利用“动画模型”联系实例前面介绍的都是理论,职业教育要的是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落在“实”处,要不技校生就会问一句“我们学这干嘛用”。我们在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这一句疑问很重要,“动画模型”就是联系实例的最好方式。一是“实物模型”的不足是看不到内部动作过程,因此利用FLASH 等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用动画效果来演示,可以清晰地看到差动实现的过程。二是动画能够加深理解“实物模型”、“数字模型”、“文字模型”,让模型想象、原理推导、计算结果全部在“动画模型”上进行核验,是对前三个模型的有机结合。三是解决原理图与实际运用的差别,有的学生原理图上看懂了、学会了,但实际运用中却懵了,这是典型的为“课本”而学习,脱离了实际。利用“动画模型”,就为理论和实际架起联系的桥梁。如图5“镗床镗刀微调机构”实例的掌握,理论和实际差别的关键就是――找到实例中差动螺旋传动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动画模型”最容易找的是活动螺母,因为最后是它实现微调,所以镗刀4就是活动螺母。和活动螺母(镗刀4)有螺纹连接的是螺杆1,最后找到和螺杆1也有螺纹连接的是刀套2(固定螺母)。这样利用“动画模型”联系实例,可以避免“纸上谈兵”,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1――螺杆2――刀套(固定螺母)3――镗杆4――镗刀(活动螺母)。

中职学校差动螺旋传动教学探讨

中职学校差动螺旋传动教学探讨

教育培训中职学校差动螺旋传动教学探讨张晓(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徐霞客校区,江苏无锡214407)摘要:《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差动螺旋传动是其中“螺旋传动”一章的难点,最大的问题在于求解差动螺旋传动的移动距离和移动方向,本文主要 探讨差动螺旋传动移动构件移动方向的判别。

关键词:机械基础;差动;距离;方向《机械基础》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涵 盖面十分宽广,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课程的人门课程。

“差动 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教材中所遇到的第1个难点,逾越 这道鸿沟不但是知识上的需要,也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树 立信心、培养其对这门课程兴趣的关键。

1差动螺旋传动的含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教材中,差动螺旋传动的定义是:有2个螺旋副组成的是活动的螺 母与螺杆产生差动(即不一致啲螺旋传动(其结构如图1)。

具体可以理解如下:由图1可知,差动螺旋传动有螺杆、固 定螺母和活动螺母组成,其中螺杆表面具有2段不同的螺保障,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招募项目。

项目覆盖结对帮 扶、敬老爱老、青年教育、儿童健康、环境保护、弱势群体关 怀等方面,旨在培养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困难学生成为 公益活动和有益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弟”“关心贫困山区儿童”“送科技 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与时代使命感。

3.3实施求职发展助力计划在3年级进行求职应聘指导与就业岗位推荐工作。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高职院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满意,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不积极不主动,缺乏短期安排、中期计 划和长远目标,就业时无从选择、漫无目标、没有方向。

高 职院校在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中,从 1 年级开始就对困难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各自家 庭实际现状出发,引导困难学生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选择。

从进校开始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 育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咨询、创业指导、政策宣讲、宣传教育、座谈调研、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实现就业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尽早明确就 业选择或创业方向。

“差动螺旋传动”教法释疑

“差动螺旋传动”教法释疑

“差动螺旋传动”教法释疑发表时间:2011-02-28T16:33:11.377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下期供稿作者:余康文[导读] 难理解“差动螺旋传动”中“差动”的含义,往往认为“差动”就是某两个位移相减的意思余康文湖南省澧县职业中专学校【摘要】《机械基础》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概念抽象,原理枯燥,差动螺旋传动更是其中《螺旋传动》一章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差动”的含义。

如何改进教法,借以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专业教师所关注的难题。

【关键词】差动螺旋传动教法【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174-01《机械基础》之差动螺旋传动是螺旋传动一章的难点,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出现一些典型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与探究,对此进行了一些归纳、分析,现见教于各位方家。

一学习中常见的障碍第一,难理解“差动螺旋传动”中“差动”的含义,往往认为“差动”就是某两个位移相减的意思。

解决相关计算问题时,主要有两点障碍:一是求移动件位移时,常常错误运用公式,即L=n(ph1-ph2);二是运用公式L=n(ph1±ph2)时,不知道ph1和ph2分别对应螺旋机构中的哪一处螺距。

第二,判别移动件移动方向时,主要存在两种障碍:一是知道“左、右手定则”内容,但不会真正“操作”;二是将“差动螺旋传动”当作是“螺杆转动、螺母移动的普通螺旋传动”情形,认为“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始终与“螺杆”的移动方向相反。

第三,对“差动螺旋传动”的位移判别方法呈现“零认知”。

二教学中的对策分析针对上述提出的中职生在学习《机械基础》“差动螺旋传动”相关内容时存在的障碍及做出的分析,在此,笔者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期达到正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差动”的概念教学:运用类比模型法由于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并且缺乏机械生产实践经验,受教学条件限制,教师无法通过向学生提供直观教具或带领学生现场观摩,因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无法建立起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时会产生很大的困难!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深切体会。

用物理知识排除“差动螺旋传动”学习的障碍

用物理知识排除“差动螺旋传动”学习的障碍

用物理知识排除“差动螺旋传动”学习的障碍差动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难点,它是对口单招考试中年年出现的基本题。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较难理解“差动”的含义,特别是在计算上和方向的判断上有一定困难。

用物理中的知识再结合实践能更好地排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

标签:机械基础;差动螺旋传动;物理;障碍差动螺旋传动是《机械基础》中螺旋传动章节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每年对口单招的高考试题中都要出现,考试的题型一般是选择题和填空题。

虽然分数比重不大,但正确率并不高。

原因是学生没有领会这个知识点,理解上有障碍。

一、学生学习“差动螺旋传动”的障碍学生学习“差动螺旋传动”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差动”从字面意思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差”就是“减”的意思,所以求移动件位移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用L=N(ph1-ph2)计算;②公式L=N(ph1±ph2 ),ph1,ph2不知道对应的是哪个螺旋副的导程,这样就会影响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的判断;③已知移动螺母的位移和一个螺旋副导程,求另一个螺旋副的导程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要进行讨论;④移动件的移动方向要运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时由于螺杆、螺母的运动形式不同,最后移动件的移动方向有区别,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及操作;⑤“差动螺旋传动”实际是两种普通螺旋传动形式运动的叠加,学生往往只根据“螺杆转动,螺母移动”普通螺旋传动的形式来直接判断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

二、产生障碍的原因及排除方法1.“差动”含义的理解出现差异原因:受教师和教材的影响,以前教材有两种公式L=N(ph1±ph2),其中减法公式可以产生极小位移,我们称为“差动螺旋传动”;加法公式产生较大位移,我们称为“复合螺旋传动”。

而现在“差动螺旋传动”是指由两个螺旋副组成、使活动螺母与螺杆产生差动(即不一致)的螺旋传动,此时的“差动”并不是单一地代表“减”。

排除方法:根据两螺旋副的旋向来确定公式,旋向相同用减法公式,旋向相反用加法公式。

关于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于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于差动螺旋传动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作者:周硕婷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4年第23期摘要:《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概念抽象,原理深奥,难以理解,而差动螺旋传动则更是其中一个的难点,中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以理解“差动”的含义,对相关的距离计算和方向判别更是无从下手,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归纳总结了讲授时应该抓住的几个关键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理解差动螺旋传动的本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螺杆;活动螺母;固定螺母;距离计算;方向判别螺旋传动是利用螺旋副来传递动力、运动的一种机械传动,可以方便地把主动件的回转运动转变为从动件的直线运动,在机床的进给机构、起重设备、锻压机械、测量仪器、工具、夹具及其他工业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用螺旋传动分为普通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滚珠螺旋传动等,其中差动螺旋传动是难点,比较难理解,要想掌握这部分内容,能够完成相关的距离计算和方向判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深刻理解差动螺旋传动的概念所谓差动螺旋传动是一个复合的双螺旋运动,包括螺杆与固定螺母之间的螺旋副、螺杆与活动螺母之间的螺旋副(见原理图图1)。

螺杆的运动既旋转又移动,移动就是相对固定螺母的直线运动,活动螺母的移动分成两部分:一是螺杆相对固定螺母移动时,带动活动螺母一起直线移动;二是活动螺母自己沿螺杆直线移动(螺杆与活动螺母间也形成了螺旋副)。

活动螺母的实际移动是上述两种运动的复合,因此它与螺杆的移动距离是不同的,即活动螺母和与其相配合的活动螺杆相对于机架均产生移动,但是移动的距离不同,所以称为差动,本质就是不一致的螺旋传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可以使用模型、动画视频讲解以外,还需要采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差动螺旋传动就像是人在匀速行驶的车辆里行走(见图2),此时汽车相对起点移动一个距离,而人相对起点移动的距离包括两方面:一是汽车带动人移动的距离,二是人本身在汽车里移动的距离,所以人和汽车相对起点移动的位移是不同的,此时起点(或地面)可以看作是固定螺母、汽车看作是螺杆,人看作是活动螺母,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差动螺旋传动的含义了。

关于“螺旋传动”的几点讨论

关于“螺旋传动”的几点讨论

关于“螺旋传动”的几点讨论[摘要]螺旋传动,特别是其中的差动螺旋传动部分,是《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涉及旋转件的旋转方向的表达,移动件移动方向的判定,学生在理解及计算过程中困难较大。

如何在授课时将这些内容化繁为简,并和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之间发生迁移,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是这篇文章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巧讲巧记螺旋传动是利用螺旋副来传递运动和(或)动力的一种机械传动,可以方便地把主动件的回转运动变为从动件的直线运动。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三版)第二章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这一节,特别是其中的差动螺旋传动部分,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理解及计算过程中困难较大。

如何在授课时将这些内容化繁为简,并和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学生掌握时就会减少许多阻力。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和大家一起探讨。

教材分析差动螺旋传动是指由两个螺旋副组成的使活动螺母与螺杆产生差动(即不一致)的螺旋传动。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普通螺旋传动,已掌握螺旋传动中移动件移动方向的判定方法和移动件的移动距离的计算的基础上讲授的, 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材中该节内容的叙述有两个地方稍欠妥当。

一、螺杆与齿轮旋转方向的表达方式应当前后一致该教材上螺杆旋转方向表达不直观,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笔者认为应和定轴轮系中齿轮(都是绕固定轴的旋转运动)旋转方向的表达方式一致起来,用可见侧的圆周速度的方向——直线箭头表示。

二、螺旋传动中移动件移动方向的判定方法叙述得不够明晰、透彻首先判定螺旋副的螺旋方向(将螺杆轴线竖直放置,面对螺杆,螺纹左高右低——左旋;螺纹左低右高——右旋。

随着学习的继续,我们可以知道,斜齿圆柱齿轮、蜗杆、蜗轮的螺旋方向的判断方法与螺纹螺旋方向的判断方法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浅见
发表时间:2017-05-24T10:52:55.7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作者:闻立
[导读] 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中,差动螺旋传动部分是难点内容,解决不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还对学习专业课产生负影响。

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134300
摘要:差动螺旋传动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概念的不理解、手则的不会运用,从理解概念入手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差动螺旋传动分运动复合运动手则
在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中,差动螺旋传动部分是难点内容,解决不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还对学习专业课产生负影响。

近年来,应用差动螺旋传动较多的数控、汽车、新能源等专业“热门”,处理这一难题进一步引起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抓根本,理解概念
1.普通螺旋传动是基础。

普通螺旋传动有四种应用形式,其中,螺母固定、螺杆即转动又移动和螺杆转动、螺母移动是差动螺旋传动的两个分运动。

只有掌握了普通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才能进一步学习上述两种分运动的复合运动——差动螺旋传动。

另外,普通螺旋传动中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断规则,是确定差动螺旋传动中螺杆和螺母移动方向的步骤之一,从而才能最终知道差动螺旋传动的结果。

因此,普通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及其左、右手定则是学习差动螺旋传动的基础,在讲授普通螺旋传动中就要心中有数,予以铺垫,为学习差动螺旋传动做必要的准备。

2.位移“不一致”是关键。

有的教材中讲:“两处螺旋方向相同的螺旋传动称为差动螺旋传动”。

可以产生极其微小的位移。

“两处螺旋方向不同的螺旋传动称为复合螺旋传动”。

可以产生很大的位移。

还有的教材中讲:“由两个螺旋副组成的,使活动螺母与螺杆产生差动(即不一致)”的螺旋传动称为差动螺旋传动。

无论哪种讲法,活动螺母和螺杆的移动量不同,才是这两构件移“动”有“差”别、运“动”的“不一致”。

这是“差动”的实质含义,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差动螺旋传动。

讲解时,把固定螺母和螺杆组成的运动副,看成是普通螺旋传动中螺母固定、螺杆即转动又移动的应用形式,来确定螺杆的移动量;把螺杆和活动螺母组成的运动副,看成是普通螺旋传动中螺杆转动、螺母移动的应用形式,来确定活动螺母的移动量。

学生很清楚地就理解了螺杆和活动螺母运动的“不一致”、二者的运动差别。

避免了学生对“差动”、“不一致”的不理解,只要清楚了这一关键,“差动”、“不一致”就成了这种传动形式的约定说法,后面的问题才可以继续进行。

3.复合运动是本质。

上述“不一致”中,只强调了两个分运动的位移不是一个,没有考虑活动螺母的最终位置,它相对于固定螺母(机架)的位置,才是机械实现的最终运动——微调或快速移动。

所以,还要讲清这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差动螺旋传动中,三个构件(固定螺母、活动螺母和螺杆)组成两个运动副,其中,固定螺母和活动螺母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螺杆移动是主运动,活动螺母相对于螺杆移动是子运动,活动螺母相对机架的运动是这两个分运动的复合运动。

“产生微小位移”还是“快速运动”均为主、子运动的叠加结果。

实际教学中,告诉学生这个复合运动相当于人乘车时在车厢中前行或后退,这样类比生活中的熟悉场景,学生容易理解分运动的合成结果是两个构件移动距离的和或差。

从根本上理解了差动螺旋传动的基本概念后,才可以进一步确定活动螺母相对于机架的位置。

因此说,普通螺旋传动是学习差动螺旋传动的基础。

二、用手则,确定结果
1.由螺旋方向决定伸手。

教材中确定螺纹的螺旋方向通常是用右手定则,其实,就告诉学生无论螺纹处于什么安放位置,都假设将其垂直于水平放置,然后,看可见侧螺纹的倾斜情况,哪侧位置高,就是哪侧的螺旋方向。

这样判断螺旋方向,简单、直观、学生容易接受。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这种讲法,学生没有不会确定螺纹螺旋方向的,它可以推广到所有需要学生判定螺旋方向的问题上。

还可以防止于后面的左右手定则相混淆。

判定差动螺旋传动中螺杆和活动螺母移动方向时,左螺纹伸左手,右螺纹伸右手,正确确定螺纹螺旋方向后,学生就可以知道用左手还是右手定则了,解决了学生“无从下手”的难题。

2. 由旋转方向决定握拳。

螺纹旋向和件的旋转方向学生容易混,需要强调。

教学实践证明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来说明旋向,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按顺(逆)时针旋向握空拳大拇指竖直伸开,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反方向)。

解决了以往学生只知道手则内容、用手则不“顺手“的难题。

3.由移动方向决定加减。

用手则判定出螺杆和活动螺母的移动方向后,同向叠加结果就是两位移量相加——和,方向不言而喻,机械实现快速运动;反向叠加结果就是两位移量相减——差,方向与移动量大者相同,机械实现微量调节。

这样活动螺母相对于固定螺母的位置就计算出来了。

这样教授差动螺旋传动,学生口算就能解决练习题,避免了死记硬背套公式、手则不会用等难题。

总之,从建立概念入手,巧妙运用手则,分步骤进行,对解决差动螺旋传动这一教学难点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