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
阅读心得白鹿原怎么写(精选6篇)

阅读心得白鹿原怎么写(精选6篇)阅读心得白鹿原怎么写篇1《白鹿原》中不得不提的是白家族长的姐夫,朱先生。
此人精通文史,儒学高深,是当地的名人,对于历史能有所总结的人总是更具成熟的思考,长远的目光,闪现理性的光辉。
“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要是能够实现,对老百姓都是好事。
”一语直击要害,说出这样的话是达到认识上的高峰,他已经脱离了纯粹的主义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最本质的基础。
当人们高喊口号的同时,不要忘了做些基础的,实际的事。
对于百姓来说,哪里能过好日子,哪里才是好地方。
这部小说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怎么去做男人的电影。
要我们时刻牢记一个好男人的标准1 、责任感首当其冲,责任是一个男人维系一个家庭或者一段爱情的根基!2 、坚韧不拔不能轻言放弃,有始有终。
3 冷静,这个和思维有关,遇事不慌,女友还没慌,你就开始慌了,你怎么保护她?4 孝顺,百敬孝为先,一个连孝心都没有的男人,狗都不如!5 诚信,说好几点就几点,说好不去就不去,说好不……就不……一个无法让你信任的男人,你怎么爱她?6 仁义,黑心的男人不可取!这就是真正的男人!电影中的白嘉轩就是在诠释这些的好男人,其他人物是衬托他是一个好男人的反差对比。
最后对这部影片感觉最大的两个情节就是那段地道的秦腔《将令》以及那片有着一块牌坊起伏连绵金黄一片一眼望不边的麦田。
时代是车轮,有的人被碾得粉碎,有的人却登上了舞台,更有人爬到了顶峰。
人要做命运的强者。
即便一个人被疾病与贫穷缠身,仍应不失希望。
书中有很多人沉沉浮浮,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命运,学会生活,使生命放出光彩。
阅读心得白鹿原怎么写篇2用了五天的时间,看完了近五百万字的《白鹿原》,然而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依然被书中人物的命运而紧紧牵绊,仿佛亲身经历,无法淡化的人与事,只是一遍一遍的想,思索。
还记得看《穆斯林的葬礼》时,当看到埋葬韩新月那一章,我滂沱的泪水早已控制不住,哭,尽情的哭,用眼泪祭奠主人公那悲剧的人生。
陈忠实著作白鹿原读后感(精选7篇)

陈忠实著作白鹿原读后感(精选7篇)读后感是指读了很多的书之后,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陈忠实著作白鹿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陈忠实著作白鹿原读后感(精选篇1)其实我不仅一次地感谢自己出生在这个年代,因为如今虽然不能说我们的生活没有压力,但是也是幸福的。
比起以前来说简直就像是在天堂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如今的生活。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想想以前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困难,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出生在以前的年代,那么估计早就被游街示众了吧。
如果是以前的话我听说了移民是看不起的,觉得他们有了一点点的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是中国了。
但是如今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己的选择,他们选择移民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所以只要他们幸福就可以了。
而且他们也没有妨碍别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也不能够规定别人怎么样生活。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而且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在这本书中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对于高级阶层的巴结,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于等级比自己高的人巴结,而可怜比自己等级矮的人。
所以我们就希望自己能够爬高一点,但是有的人用错方法了,因为他们在成功的路上就会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思考是本善还是本恶,相信每一个人都害怕人阴险的一面。
所以我们在成功的路上一定要用对方法。
陈忠实著作白鹿原读后感(精选篇2)看完一本书,读后感最难下笔:因为只言片语很难总结出无数人的一生。
小说以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为线索,立体的描述了白、鹿两家三代人在这在这一历史时间内的家族更迭。
这本书可以弥补只知历史而无历史情怀的空白。
跨越时空之门,处于这个时代的我,对历史事件下小民众只能随着命运的裹挟随波逐流而感到悲哀。
也或者说:我是在为自己可能终究也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而不是一朵浪花而感到悲哀也未可说。
看这本书之前,1949年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数字。
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这一历史数字对当时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普通老百姓细微、渺小又卑微生活的深刻影响。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2篇)

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2篇)白鹿原读后感篇1遇到特惠电影卷30元,就去看了这场电影,小说白鹿原我很多年前就已经读过了,感觉改编成电影故事有些不真实了,脱离了小说原著的本来梗概,不如原作书写的那么好看。
电影没有将小说本有年代跨度中所要说的事情:白家与鹿家的恩怨交代清楚,也少了白灵、朱先生这几个重要人物,少了一些鲜明的对比就难以显示出白嘉轩的好男人形象。
本应该是拍成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反应中国农民生活状态的史诗,最后确成为了描写田小娥受孽的一部自传。
原著的白嘉轩可是白鹿原最厉害响当当的人物,有计谋,能忍耐!在电影中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他,沉稳威严、凌然义气,维护祠堂的威严不让黑娃进祠堂、白孝文出了过错鞭打他、不能为鬼修庙并修塔震慑明知有自己的子孙魂魄也要将他押在塔下、对军阀的慷慨陈词。
对鹿三的描写够大气确有些多,还有那个鹿子霖,书中描写鹿家男子是深眼窝长睫毛的帅哥胚子。
电影的人物形象怎么看上去都有一些猥亵。
也是啊缺少一些人物的改编电影里就只能用它的无耻和下作去衬托白嘉轩的伟岸高大。
田小娥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我也这么认为。
她的屈辱史就是中国各代历史时期浓缩的背影,见证了历史变迁中每个年代的兴衰变化。
不同时期的男人有的刚毅、有的懦弱、有的奸诈、有的还有点傻。
白鹿原读后感篇2这本书太写实让人感觉窒息。
白嘉轩太看重面子,让外人没话说,是个成功的大家长,但不是个体贴的好父亲。
鹿子霖虽然是个鄙俗小人,把利益都往自家捞,却对孩子百般好。
冷先生是个传统的君子,朱先生是能应对时局的知识分子,这两人的格局也是有差别的。
这本书对女性的描写有些太多色情成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故意这样吸引读者,或者对女性有偏见,或者只是照实写,反正我看了有点不舒服。
充满了悲观的气息,或者现实就是这样,总之作者笔下冲破了传统的人没有好下场。
但冷先生的女儿是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一直没有弄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封建礼教对人的压抑?还是人要变通才能活下去?总之这本书生动地写出了存活的艰难,那些死了的人,除了白嘉轩的前老婆们是身体原因之外,性格方面都有一些不利于存活的特点。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6篇)

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鹿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白鹿原读后感篇1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
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
《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
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
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
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
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
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
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
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
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
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
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
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
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

《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决心读《白鹿原》,源于高中时听语文老师讲过:此书是陈忠实历时十几载写出来的巨著……一部书花费了一个人十几年的心血,这就已经令我感到震撼……《白鹿原》里白嘉轩被普遍认为是本书的主人公,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出现在文字里。
但我认为《白鹿原》讲的是历史,不是某个人的故事,所以历史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陈忠实把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初期的五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到渭河平原滋水县的一个白鹿原上,而又把白鹿原上的所有故事集中在白、鹿两家上,通过巧夺风水地、巧用美人计、孝子落难、翁不容媳等一系列的故事,把白鹿原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三年内战中翻云覆雨的变化表现出来,形象地刻绘出这种变化下人性的善恶丑美,同时也把白、鹿两家为争夺白鹿原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表现出来,最后在历史沉淀后闭幕……《白鹿原》中白、鹿两家是有根本性区别的,而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祖上的发家史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家族文化。
白家的祖上是有勤俭持家而一步步地把家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作为白家掌门人的白嘉轩继承了这种作风。
作为原上的族长,他在这部历史中所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族里面的家长,他的一生都和家族的宗祠连在一起,他用宗族的“礼仪廉耻”维护着原上的秩序,用祠堂这一圣神不可侵犯的力量聚拢人心,带领原上的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
清末被朝廷赐匾称赞,军阀期间的交农具事件,还有军阀混战中被迫交重税,以及民国时候的抓壮丁,虽然还算是家财尚在安度余生,但是,他所代表的宗族势力在历史中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依靠这种宗族的凝聚力,他们倒也在乱世中苟全了性命,保持着底层劳动人们野草般的生存状态。
当他这种宗族观念与现实的矛盾不可缓和时,我们可以看到白嘉轩大义灭亲,将亲子白孝文逐出家门。
尽管,这种固化的家族观念近乎迂腐,但我们不能否认,宗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使中国农村呢在动荡的历史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头,白家延续了在白鹿原上的威望。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6篇)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6篇)白鹿原读后感精选篇1耗时近11小时,终于读完了陈忠实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
掩卷而思,似有所感,但又无从说起。
凌乱的思绪中,仿佛看到了白嘉轩这个封建式的大家长伫立在原上,抽着烟袋,眺望着那一望无际的麦田。
他终其一生维护着传统的乡约旧俗,时而让人敬佩,时而让人憎恨。
新思想新事物冲击着旧思想旧事物,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有重建,这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白鹿原上两大家族,几代人的命运纠葛,爱恨情仇,构筑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但这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微不可见的一粟。
时代变迁的步伐总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往前行径着。
如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应用,我们又需要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当下的社会呢?多年以后,我们也都会消逝在着茫茫人海中,谁也不会记得我们。
不过我们无须叹古伤今,不如以“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活出一个精彩的自我!写于去广西的高铁白鹿原读后感精选篇2前是不喜欢看的。
里面充斥的俚语方言,描写的冷酷暴虐都是我所不喜的,它们太过现实,太过血淋淋,恰巧我又是个有着些微理想主义的人,所以一直比较拒绝。
然而就《白鹿原》而言,所刻画的不仅是现实,更多的是贯穿五十年间的恩怨情仇、世事变迁,跨越晚清、民国到共和国成立的史诗。
既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也有波谲云诡的人心变化。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
白嘉轩的为人,就如同黑娃评价的那样,腰杆挺得太直太硬,太正直,正直到有时候我会认为他顽固且迂腐,同时却不得不暗自佩服,甚至最后看到鹿子霖失了灵气时,还会为多年前的换田事件心生愧意。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优秀大全(5篇)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优秀大全(5篇)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富有时代气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白鹿原小说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篇1小说主要是以白鹿两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为主,写的是三代人生死浮沉,明争暗斗的一幅历史画卷,陈忠实老先生不论在人物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写的尤为出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田小娥和白灵这两个人,我很同情田小娥,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她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可是遇到了黑娃,她本以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那是不可能的,在那个男权的时代里,失去的黑娃以后,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向那些人妥协,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办法呢?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依靠,就这样的堕落下去,结局死的很惨,也是非常可悲的。
白灵,我很佩服她,在那个女性没有任何地位的年代,她勇于冲破枷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是令人敬佩的,当然她的一系列行为是为世俗所不容的,她挣扎,反抗,学习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就是想摆脱封建的束缚,最令我感到遗憾的就是她和鹿兆海的爱情,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平和田晓霞?,她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刚开始她和兆海的爱情是多么的美好,纯真。
他们两个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
可是因为两人属于不同的党派,个自的信仰不同,白灵又是一个那么坚决的人,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令人惋惜。
白灵死的是那么的悲壮……白鹿原小说读后感篇2好长时间没有阅读小说书了,当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才觉得作者的用心写作好比一块口香糖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这篇小说发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蕴藏着浓郁的关中风情。
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反映农村人的心理素养,尤其存在着半个时期漫长历史,沉淀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组成白、鹿两大家族。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9篇)

《白鹿原》读后感《白鹿原》读后感(精选2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鹿原》读后感篇1《白鹿原》的结构古典,故事撩拨人心,场景宏大,气度恢宏,跨越了中国近代很长的时间线,描述了陕西关中地区普通人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形象,有着复杂的人性。
小说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纠葛和牵扯。
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只有最后一个仙草陪他度过一生,支持他、陪伴他,并生下三个孩子分别是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和女儿白灵。
鹿三是白家的长工,做事情总是和白嘉轩有商有量的,黑娃是鹿三的儿子。
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有鹿兆鹏、鹿兆海两个儿子。
读完这本小说,黑娃这个人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是白家长工的儿子,出身贫穷,内心自卑却表现出无比强烈的自尊。
鹿兆鹏给他冰糖的时候,他兴奋不已,第二天又给他水晶饼,黑娃竟扔了,说道你行,有本事以后每天给我一个。
黑娃从小就不爱读书,脾性鲁莽大胆,他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白嘉轩挺直的脊背,在白嘉轩面前黑娃是那样的不自在,于是他决定出走。
遇到了田小娥,这个唤醒了他情愫的女人,也是这个女人,让已经结了婚的白孝文陷入情欲迷谷。
后来黑娃带田小娥回家,遭到了白嘉轩为头的村里人的坚决反对,于是他在村口的一口烂窑里为田小娥安了家。
黑娃是勇敢的,他不顾大家的反对坚决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后来他当了土匪,还将白嘉轩挺直的脊背打伤。
再后来大拇指芒儿死去后,他在白孝文的讲说下过正常人眼中的生活,直至遇到他的媳妇玉凤,这个女人的一句话“我只说从今往后,不说今日以前”让黑娃放下过去,得到重生。
他开始变得沉稳,开始读书,成为朱先生真正的学生,修身做人。
然后再说一说白嘉轩,他一直坚守着他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准则,在那个混乱癫狂的年代,挺直了腰板,就像是一面道德旗帜一样,伫立在白鹿原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
《白鹿原》读后感2500字
决心读《白鹿原》,源于高中时听语文老师讲过:此书是陈忠实历时十几载写出来的巨著……一部书花费了一个人十几年的心血,这就已经令我感到震撼……
《白鹿原》里白嘉轩被普遍认为是本书的主人公,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出现在文字里。
但我认为《白鹿原》讲的是历史,不是某个人的故事,所以历史才是这本书的主人公。
陈忠实把中国从清末到新中国初期的五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到渭河平原滋水县的一个白鹿原上,而又把白鹿原上的所有故事集中在白、鹿两家上,通过巧夺风水地、巧用美人计、孝子落难、翁不容媳等一系列的故事,把白鹿原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三年内战中翻云覆雨的变化表现出来,形象地刻绘出这种变化下人性的善恶丑美,同时也把白、鹿两家为争夺白鹿原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表现出来,最后在历史沉淀后闭幕……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是有根本性区别的,而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他们各自祖上的发家史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家族文化。
白家的祖上是有勤俭持家而一步步地把家业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作为白家掌门人的白嘉轩继承了这种作风。
作为原上的族长,他在这部历史中所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宗族里面的家长,他的一生都和家族的宗祠连在一起,他用宗族的“礼仪廉耻”维护着原上的秩序,用祠堂这一圣神不可侵犯的力量聚拢人心,带领原上的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
清末被朝廷赐匾称赞,军阀期间的交农具事件,还有军阀混战中被迫交重税,以及民国时候的抓壮丁,虽然还算是家财尚在安度余生,但是,他所代表的宗族势力在历史中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依靠这种宗族的凝聚力,他们倒也在乱世中苟全了性命,保持着底层劳动人们野草般的生存状态。
当他这种宗族观念与现实的矛盾不可缓和时,我们可以看到白嘉轩大义灭亲,将亲子白孝文逐出家门。
尽管,这种固化的家族观念近乎迂腐,但我们不能否认,宗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单位,使中国农村呢在动荡的历史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头,白家延续了在白鹿原上的威望。
相对而言,鹿家的发家史是暴发户,所以鹿子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官僚买办的投机作风。
做不了族长,他就做了乡约,作为当时社会中最底层的行政统治者。
他趁人之危买人田地,在军阀时期征粮,在民国时期抓壮丁,而且为了维持这种利益不惜与当了共产党的儿子鹿兆鹏“划清界限”。
他作风不检点,与小娥以及原上的多名妇女有不正当关系;作为家长,他的一个儿子做了党国军官,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内战的战火中,屈死于“要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另一个儿子做了共产党,在农民运动中亲自批斗自己。
最后,他是晚景凄凉,为渡过劫难散尽家财,乱世中留下的一个孙子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撑。
在白鹿原这五十年的历史中,意识形态并没有被过多的放大,历史发展的主轴仍然是两个家族间的恩恩怨怨,体现出来的是乡村发展历史中最真实、最淳朴的本质。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白嘉轩这样几乎迂腐的族长,也奈何不了自己的女儿白灵成了共产党员,投身于革命的热潮之中,而儿子白孝文由败家子转身成里县保安团团长,最后不惜手段地不看他的面子杀了真正的起义者黑娃;而鹿子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一个是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者,另一个是国民党杂牌军连长,任你国共相争,兄弟和好如初……正是这种错杂的关系,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而纵观这本书,我觉得最能寄托作者本人思想的,当是朱先生以及神话般若隐若现的白鹿。
首先是白鹿的传说中白鹿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灭绝,万家乐康,它寄托了原上人们对太平盛世安康生活的企盼;而白嘉轩发现白鹿宝地迁移祖坟家境由此逆转则为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白嘉轩梦见白鹿归来时,朱先生预算出是白灵已经牺牲,将白灵比喻成了人们的守护神白鹿,体现了作者对白灵这个有灵气的女孩投身革命的特殊的感情;最后,朱先生仙逝时白鹿书院白鹿升天更是将白鹿以及朱先生的大义升华到了极点。
其次是朱先生。
朱先生自幼伏案苦读程朱理学,成关中名儒,之后中举却七拒陕西巡抚方升厚不仕,自辟白鹿书院开院讲学。
而他近乎神明般地用一两句话帮助村民们解决了种豆找牛等小事,被村民们奉为能占卜问卦的活神仙,备受原上人们的尊敬;朱先生视白嘉轩辟宗祠为学堂为义举;他自己则在关闭书院后潜心修县志。
朱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在改朝换代的动乱时期撰写相约让白鹿原在战乱中民风淳朴,秩序井然;为顺应时势接迎民主,只身赴乾州,劝退几十万清兵,使关中避免了一场血战;在门口拴狗咬走军阀……可以说在此时他是认清封建社会的弊病在思想上接受民主的阶段。
而他对国民党的民主变质的认识以及他的失望的是在他目睹了国民党“要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的暴政,以及当他愤然决定弃笔从戎时却发现鹿兆海不是死在抗日的战场是屈死于内战的枪口下,自此,他的思想倾向了当时顺应民意深得民心的共产党。
朱先生生平为作过十分肯定的预言,而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所作的最后一个预言就是十分肯定地告诉黑娃,天下必定是朱毛的,他仙逝后,人们更加惊奇地发现似乎朱先生对身前身后的事情了如指掌。
这当然是作者的夸张手法,但由此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塑造朱先生这个人物来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气节:超脱于世活于众人之外,却又关心时政为民谋福,他们不像白嘉轩一样思想固化,又不像鹿子霖一样投机,他们顺应时势,顺应历史发展的大潮却又保持着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他们生平的志向,无异于像朱先生一样倾注毕生的心血著成一本书传于后世便去留无悔。
而我觉得朱先生没有把鹿兆鹏鹿兆海两兄弟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也没有把白孝文白孝义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而是把有过偷人媳妇、当过土匪最后曲折走上正道的黑娃当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颇
有深意。
用他自己的话说,其他人都是年幼时求学于他门下,无论怎样,他们是父母希望他们能够求取功名,而黑娃则是中年拜师,为的是知书达理,修身养性,是真正为知识而来的,而且,教书固为育才,但若教书能够通过传道而把一个人由恶及善,那更有意义。
以此,纵观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把个人感情寄托在了朱先生的身上,朱先生之所为也是中国众多文人心中希望达到的一个完美境界。
而历史与人物的结合方面,作者则是真正地做到了让人物行走在历史之中,对善恶的判断,对信仰的追求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化,而没有至始至终地褒扬某种信仰。
可能由于我涉世未深,阅历尚浅,我并不能明确地提取出本书的中心思想,如果真的要给本书一个主题,我觉得当是朱先生在他死后力行的简葬以及他死后受乡民尊敬所体现出来的他的高义,还有黑娃给他写的那副挽联中所尊崇的精神:
自信人生无愧事
死后方敢对青天
还有就是在他南方讲学归来途中登顶华山留下的哪一首诗: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