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浅析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2 . 消极简单的点评 部分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 问题后表现得近乎“ 冷漠 ” , 只是简 单地说 “ 好 ,你坐下”、 “ 对,请坐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 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 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 “ 你离题 了”, “ 不对”,
“ 不正确 ”,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在对开小差 的学 生进行惩罚式提 问后,对其回 答冷 嘲热讽,以示惩罚 。许多教师在学生的答案 是正确或部分正确的情况下, 并 中性词语加以启发,如用 “ 你再仔细想想 ,看 还有没有 要补充的 ? ”或 “ 你
只是提供答案或者叫另外的同学来回答 如 果老师不愿在课堂上给差生倾注时 间,长久如此,造成他们 的学习机会 总比别 的学生少 ,差生的学习思维发展也 不如优 良的学生。 2 . 视提问为惩罚手段 。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会 出现 “ 开小差” 的情况 , 应该来说,这是该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过程 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教师可以利用 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纠正。但是部分教师却 习惯于将课堂提 问视作惩罚学生溜 号或是违反课堂秩序的 “ 杀手锏”,喜欢在特定对象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时候 突然发问, 由于学生事先不知,显然是答不上来 的。平心而言 ,这种惩罚性的 提 问除了满足教师的 “ 胜利感”,对学 生的 自 尊心会产生一定的伤害,导致学 生对提问产生反感, 破坏 了师生间的正常和谐的交往氛 围, 可 以说是弊大于利 。
通 过对多名教师 的课 堂教学情况进行长期 的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小学 中 年 级阶段 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 比较典型的问题 。 发 问阶 段
一
、
1 . 提 问数量过多。在笔者听过 的一节课中 ,教师在 4 0 分钟时间内竟然提 问2 8 次 ,平均不 到一分半钟就 向学生提 出一 个问题,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 紧张的状态之 中,时刻准备着应对教师 的问题 ,没有充分的时间深入地 思考 教 师的问题,更没有 充分的时间去理解课文 ,也说 明了这一节是在教师提 问学生 回答的过程 中完成的,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能体现 出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但 实际上只是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机械 的问答行为 ,未能体现师生间真正的互动。 此种美其名 目的 “ 启发式 ”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 的 “ 满堂灌”而已。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浅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一些见解。
1.开放性问题: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思考能力的机会。
这种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学生对阅读素材的深度理解。
2.引导性问题: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做一个概括性的回答,但是不要给学生一个具体思路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3.有效性问题: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比较具体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可以让学生思考更深刻,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效益。
4.超越性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超越阅读内容的思考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发掘阅读中根本性议题,并将学习结果归纳在更深层次上。
总之,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提问这一工具,激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课三种提问方式

阅读课三种提问方式
在阅读课中,有三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细节理解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或书籍的细节理解。
例如,可以问学生关于文章中的某个特定事件、人物或事实的问题。
例如,“在《哈利·波特》中,哈利的第一只魔法宠物是什么?”或者“在《小王子》中,小王子访问的第一个星球上有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细节。
2.综合理解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用于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或书籍的整体理解。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的朋友们是如何帮助他的?”或者“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对他的玫瑰花有什么感情?”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将不同的细节联系起来。
3.批判性思维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用于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你认为作者在《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构建有何目的?”或者“在《小王子》中,小王子对待友谊和责任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技巧

阅读教学设计中的提问技巧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提问技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的提问,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提问技巧,并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
一、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它们可以激发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分析一个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或者“你如何评价这个角色的行为?”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反思文本,思考作者的意图以及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指那些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引导和提示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中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篇科学文章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觉得作者的解释合理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确定性问题确定性问题是指那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用于检验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教师可以使用这些问题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中的重要细节和观点。
例如,在阅读一篇新闻报道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根据文章,发生事故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或者“报道中提到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推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是指那些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阅读一篇社论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或者“你认为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和学习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问的频率和方式,避免过多或过少地提问,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紧张度。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2013·2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质量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提问,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目的要明确,切忌误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它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来解决问题。
古人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警示,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亦是如此。
请看这则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教师大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羊的主人修补羊圈的时间并不算晚的道理,向学生问道“:如果你是羊的主人,你会怎么做?”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回答:“我可能在丢羊的第一天就补好羊圈。
”“老师,我会这么做,我不仅要及时修好羊圈,我还要在外边挖个陷阱抓住狼。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有人马上接着说:“挖陷阱太费力,不如在外面安一个套野兽的卡子,也能抓住狼……”由于这位教师的提问目的不明,他所问的话里没有明确排除“你不可对狼怎么做”这种想法,因而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出现了学生竞相攀比谁抓狼的办法更好这个局面。
若教师这么一问:“如果你是羊的主人,你会在何时修补羊圈?”我想学生的回答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结果。
显然,教师的提问如果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思想就会被误导,思维就会发生偏差,浪费了时间,自然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二、提问语言要简洁,难易适度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对思维活动的展开没有益处的问题,而应是启人心智的问题,即每个问题都要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请看这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黑板上出现了这几个问题:(1)仔细看图,这个人种了几棵葫芦?(2)葫芦的藤是什么样的?(3)花是什么颜色?(4)你觉得葫芦可爱吗?课本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症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中 ,以 问 题 可 以 看 见 , 计 提 问 2 5个 , 均 每 没 有 从 师 生 个 体 层 面 的交 流 上 升 到 共 3 平
什 么颜 色 ?什 么 形 状 ?数 量 有 多 少?
6根 据 板 书 和 图 片 , 自 己 的 理 解 概 括 4个 . 用 6 话 说说 爬 山虎 的脚 。
7一 _ 与课 文 语 段 比 较 : 一 种 说 哪
找 出 直4 - 写 爬 山 虎 脚 的 句 子 , t描 从 这 个 句子 中 , 读 懂 了什 么 ? 你 1 ' 3 d- 如 : 母 要 读 得 又 轻 又 短 。 这 个 声 声 法更 好? 方 法 习 得 取 自 低 段 阅 52 ( .% 母 应 该 怎 么 读 , 来 试 一 试 。 你 8第 四 自然 段 , 山 虎 的 脚 是 . 爬 读课 ) 这 个 字 你 是 怎 么 记 住 的 ?跟 同 桌 说 怎 么 爬 上 墙 的 ? 圈 出 动 作 词 , 读 一 说你 的记 忆 方法 。
信 息表 层提 取 的浅显 、细碎 的问题
3从 质 地 上 看 。 堂 提 问 存 在 妙 ; 理 ,翠 鸟 的 飞 行 速 度 快 不 快 , . 课 同 “
充 斥 课 堂 , 题 答 距 较 短 , 生 思 考 非 思 维 化 倾 向 。受 制 于 教 师 专 业 技 从 哪 里 看 出来 ” 不 是 课 程 概 念 中 的 问 学 空 间 不 大 。 问题 与 问 题 之 间 缺 乏 逻 f T l  ̄ RX Z 辑 关联 , 乏信 息提 取后 进行 整 合 、 缺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提问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理解提问方法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提问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合理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
本文将讨论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理解提问方法。
一、实时提问法实时提问法是指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即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给出答案。
这种提问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生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保护环境的最重要方法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二、推理提问法推理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
这种提问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举个例子,在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动物习性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雪地中的白色动物更容易幸存?”,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于保护色的描述进行推理,让学生从逻辑上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细节提问法细节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要求学生查找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提升他们的阅读仔细度和信息获取能力。
这种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文章中准确理解和获取信息。
例如,在学生阅读一篇描述某个城市历史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这个城市成立的确切时间是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回答。
四、主旨提问法主旨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
这种提问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概括和归纳能力。
举个例子,当学生阅读一篇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观点提问法观点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四注重”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2.08文|咸星彤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让教学更高效。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不少,但大多是浅表低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为了避免学生的浅表性学习,最大限度地让提问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深度阅读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注重层级覆盖在阅读课堂中,教师提出的如果只是围绕课文理解、解释词句意思等低层次方面的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难得到真正提升的。
教师只有注重设计不同层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去思考,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提问的:“课文中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教师试图以这样的主问题来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
这个问题指向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学生只需要通过阅读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就可以了。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高阶思维参与很少,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鉴于此,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设计:(1)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他看到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什么时候?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3)作者在描写“鸟的天堂”时分别用了怎样的方法?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4)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几个问题分别指向学生不同能力的提升,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两次描写“鸟的天堂”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感受作者那由失望转为欣喜的情感,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也是若干个低层次问题所无法取代的。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注重层级问题的全覆盖,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升。
二、注重高阶思维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等这类感受性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过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没有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提问时机,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设计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
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作用更为重要。
重视课堂提问,研究课堂提问,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
高二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
从认识规律看,对文学作品应先作总体认识,再作分析鉴赏,进而品味咀嚼。
课堂提问也应与这个流程相适应,有其相应的三个层面。
首先,对所阅读的课文要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了解大概内容。
这时的课堂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则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细。
它考察的目的是学生是否看完了全文,读懂了多少。
如在第三册《灯》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自读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与“灯”有关的故事?“灯”在每个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握住了全文的脉络。
而在上《祝福》一课时,则让学生把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情况介绍整理归类,编成年谱,然后讨论: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她遭遇了哪些不幸?这种从整体感知着眼的课堂提问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是特别有必要的,如果缺乏对全文的大致了解,而去对课文内容、篇章结构条分缕析,深入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抓住关键之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祝福》中,对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中有这么一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让学生找出其中特别传神之处,有学生认为“间或一轮”了无生气,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麻木,有人认为写出了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更有学生认为“间或一轮‘不仅写出她思绪的凝聚,还写出她灵魂受煎熬而极度痛苦以至麻木的精神状态,点出封建礼教既不让她有活的条件,也不让她有死的勇气。
至此,大家对作品的主题——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课堂提问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文章,了解主旨之上,那么文章的艺术特色、作家的风格我们就很难领略。
还要善于在文句的蕴含深意之处发问,对一些看似平淡的句子,细究下去,仔细咀嚼,让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我在柳高听一位老师上《阿房宫赋》,是第二课时,老师问学生:“蜀山兀,阿房出”中,如何理解“蜀山兀”一句,学生纷纷发表议论,有的从“兀”为着眼,有的人从“蜀山”着眼,有的从四川木材质量谈起,有的甚至拿出地理书来证明水运如何便利,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归结到一点上:这一句表现了秦王朝的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这就是品味看似平常的字词来激活学生兴趣的一切极好范例。
通读全文,以了解大意;抓住关键,以理解题旨;对内涵丰富的字词仔细咀嚼,以领略风格,是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层面,也是我们课堂提问设计的三个台阶,这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