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针灸歌赋—牙痛
针灸治证歌赋

针灸治证歌赋先贤秘传针灸经,妙用通玄法最灵。
字字言词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
每每不忘多效验,治疗如神记在心。
【头面五官喉舌病】【治则一首】头面之疾针至阴,曲池合谷法可循。
【头痛十首】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诸间,液门委中与太白。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花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浅泻,祛疼除疴自安神。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面,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迎。
【眼病九首】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肝家血少眼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同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翳障先针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阳中,后溪主穴休忘却,攒竹风池尽可通。
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外眦五分得气泻,再兼合谷商阳医。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
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根绝。
眼睑瞤动治头维,再兼一穴攒竹医。
眼痒眼疼光明泻,兼治五会痛痒休。
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耳病九首】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自然安。
耳聋侠溪与金门,合谷针之能听语。
重听无所闻耳门,翳风风池侠溪焚,听会听宫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聘耳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窟。
耳聋气否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针灸歌诀

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泉,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
其他病症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四总穴歌>>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再加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内关,就称为“五要穴”了。
牙痛针灸临证选穴小结

牙痛针灸临证选穴小结牙痛针灸临证选穴小结牙痛为针灸临证多发病与常见病,中医又称“齿痛”、“牙齿痛”,认为多与手足阳明经热盛及髓气不足有关。
临证分为实证与虚证。
其实证痛多因胃火或风火所致;虚证痛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引起。
还有一牙痛,即龋齿痛,又称虫牙痛。
牙齿痛与牙龈肿痛又有区别,《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故从以上观之,临证对于牙痛,我们要看是单纯的牙齿痛,还是牙龈肿痛;是上牙痛,还是下牙痛;牙痛的同时,是否还有牙齿松动之症,只有如此,才能在临证之时精准选穴,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针灸常用的治疗牙痛的穴位很多,现对其临证选穴小结如下:(1)合谷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如果仅从经脉循行来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当仅能治疗下齿痛,但实践证明,合谷针刺治疗上齿、下齿痛皆效。
但主要治疗下齿痛。
合谷穴针刺治疗牙齿敏感症,用泻法,大多一次即可获愈。
(2)太冲穴《诸病源候论》:“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足阳明之支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
”举凡齿痛大多从胃肾论治,从肝论治者实不多见。
足厥阴肝经与“目系”相连,“目系”之支脉“下行颊里环口唇”。
太冲既为肝经“原穴”,又为“输穴”,而“肝肾同源”。
实践证明:针刺太冲穴不仅有疏肝理气、通络活血之功,又有滋肾养阴、柔肝缓急之能,尚有祛风解痉、泄热消肿之用,调节经脉,引热下行,治疗牙痛,确有实效也!临证用太冲穴针刺治疗牙痛,无论上下左右牙痛,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捻转进针0.8-1寸即可。
手法: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宜先泻后补,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大全

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大全1腕痛太溪肘阴陵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2肩刺条口中渚颈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颈部疼痛:针刺中渚3手麻后溪透劳宫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
外劳宫在手背侧,又称落枕穴,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
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4颞颌关节手三里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5髋求合谷跟大陵虎口,合谷穴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6肋间丘墟膝曲池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7踝痛合谷泻无踪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上下交叉取穴。
8头痛前针中脘穴前额头痛:针刺中脘穴9后寻至阴偏太冲后脑头痛:针刺至阴穴偏头痛:针刺太冲穴10胃痛中脘胆胆囊胃痛:针刺中脘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11急腹三里肾精灵腹痛:针刺足三里肾绞痛:针刺精灵穴12上牙下关下合谷上牙痛:针刺下关穴下牙痛:针刺合谷穴13咽痛廉泉目光明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眼睛痛:针刺光明穴14网球肘泻冲阳轻网球肘痛:刺冲阳穴15痛经十七椎下刺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16口疮玉枕不留情口疮:针刺玉枕穴17乳痛肩井痔支沟乳房痛:针刺肩井穴痔疮痛:针刺支沟穴18休厥失语刺人中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19扁桃体炎二商血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
少商穴,在前面日志提过,在这不解释。
20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内关穴胸部疼痛:取穴内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
历代针灸歌赋整理

历代针灸歌赋整理【标幽赋】详载针灸之全体大用,须深入研究,各名家均有注解可参考,以下整理历代针灸歌赋,可供参考。
一、头面部五官疾患头面头风__葱页会、玉枕。
上星、神庭。
头痛__强间、丰隆。
丝竹空。
丝竹空、风池。
头风头痛__风池。
申脉、金门。
头痛眩晕__百会。
头风眼痛__上星。
撰竹、头维。
头痛面肿__合谷。
正偏头痛__列缺、太渊泻。
偏头痛__列缺。
头腮面颊红__通里。
面肿虚浮__水沟、前顶。
面上虫行__迎香。
目眩__支正、飞扬。
风池。
风池、合谷。
头昏目赤__撰竹。
眼睛眼痛__清冷渊。
合谷。
合谷、睛明。
眼痒、眼痛__光明、地五会。
瞽目__肝俞、命门。
目疼血翳__太阳。
眼昏、目赤__撰竹、太阳。
目内红肿__丝竹空、撰竹。
眼目似云朦__太冲。
目疾【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__三里。
睛明、太阳、鱼尾。
行间。
行间、睛明。
睛明、合谷、光明。
目黄__阳纲、胆俞。
弩肉攀睛__少泽、肝俞。
泪出__临泣、头维。
目中漠漠__撰竹、三间。
目视流流__养老、天柱。
目视不见__二间。
二间、太阳。
雀目肝气__睛明、行间。
目润动__颧骨翏、大迎。
目眩__承山。
眼热之红__内迎香。
目昏血溢__肝俞。
眼烂冷泪__大小骨空。
月多目蔑冷泪__头临泣。
临泣、撰竹。
耳病耳聋气闭__听会。
听会、翳风。
听会。
听会、阳池。
听会、翳风。
耳聋气痞__听会、迎香。
耳聋腮肿__听会。
伤寒耳聋__金门、听会。
肾虚耳鸣腰痛__足三里、地五会。
鼻病鼻渊__上星。
鼻窒__迎香。
迎香。
鼻衄血__合谷。
天府、合谷。
鼻内无闻__通天。
迎香、上星。
鼻痔___齗交。
口齿舌心热口臭__大陵。
大陵、人中。
口干舌燥__复溜。
牙腮疼紧__大迎。
口噤__合谷。
阳谷、夹蹊。
痰涎频涌上、口噤不开牙__列缺。
牙疼__内庭。
耳门、丝竹空。
二间。
太谿。
太谿、二间。
太谿、二间。
牙痛、咽痹__二间、阳谿。
齿疼__承浆。
龋齿__合谷。
口喎__颊车、地仓。
地仓、夹车。
唇喎__太冲。
舌下肿痛__廉泉、中冲。
中医6个牙痛分型证治法和治牙痛歌诀

中医6个牙痛分型证治法和治牙痛歌诀一、蛀虫牙痛“人有多食肥甘,齿牙破损而作痛,如行来行去者,乃虫痛也。
”这种牙痛辩证的时候很容易,一般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你只要看看他的牙齿,“齿牙破损”就基本确定了。
“此等之痛,必须外治,若用内治之药,未必杀虫,而脏腑先受伤矣。
”方用五灵至圣散:五灵脂10 ,白薇10,细辛2,骨碎补2,各研为细末。
先用滚水含漱齿至净,然后用前药末五分,滚水调如稀糊,含漱齿半日,至气急吐出,如是者三次,痛止而虫亦死矣,断不再发。
或用破颜丹外治,甚效。
丹砂1,麝香,0.5冰片0.5雄黄3为细末,将末搽于痛处,口吐涎而痛立止。
二、虚火牙痛这里虚火一般就是肾虚火。
这种牙痛的辩证也很简单,主要是晚上痛得特别厉害,有很明显的时间特性。
用方之法就是经常所说的引火归源,方用八味地黄汤加骨碎补就可以了,原文说“一剂而痛止,再剂而痛不发也”,临床上确实是这样,我从来都是只叫病家抓两剂药,并且都是两剂之内就好了的。
但我很少用八味地黄汤加骨碎补,而是用原文提供的制火汤:熟地30生地15玄参15肉桂3骨碎补5车前子5,水煎服。
为什么都会用到骨碎补?原文是这样解说的:“但补水引火之药,不先入齿中,则痛之根不能除,所以必用骨碎补以透入齿骨之中,而后直达于命门之内,此拔本塞源之妙法耳。
”三、实火牙痛一般不管是哪个脏腑的实火,都可以用治牙仙丹:玄参30,生地30,水煎服。
一般都会好起来,但如果想见效快的话,就要“分经以治之”。
怎么分?原文有讲到:“两门牙上下四齿,同属心包也,门牙旁上下四齿,属肝也,再上下四牙乃胃也,再上下四牙乃脾也,再上下四牙乃肺也,再上下之牙乃肾也。
大牙亦属肾。
”心包火加黄连2;肝火加炒栀子6;胃火加石膏15;脾火加知母3;肺火加黄芩3;肾火,加熟地30。
一般3剂就搞定了。
一般认为肾经只有虚火而没有实火,这其实是片面之见,肾经当然也应该有实火。
就在前两天,我目前正在治疗的那个肺癌晚期患者,就跟我说他的牙痛。
《针灸案列荟萃》第四章牙痛,组穴针灸验方(二)

《针灸案列荟萃》第四章牙痛,组穴针灸验方(二)1.耳门、中诸、颊车、合谷[操作] 常规消毒。
耳门穴取患侧,用1寸毫针直刺0.5寸,捻转得气后留针;中诸穴取患侧,用1寸毫针,针尖微向上斜刺0.5寸,捻转得气后留针;颊车穴取患侧,用2寸毫针,针尖向大迎穴平刺1寸左右,捻转得气后留针;合谷穴取健侧,用1寸毫针,直刺0.5寸,捻转得气后留针。
均留针20分钟,中间运针1次,牙痛消失后出针,缓慢捻转出针,不按压针孔。
每天针1次。
[病例] 方某,男,38岁,工人。
右侧下牙痛,口腔科诊为牙周炎,服止痛片和注射针剂治疗,只能止痛一时,2个月来时痛时止,多在夜间加重。
近几天夜间疼痛无法人眠,服止痛片无效,故来诊针灸治疗。
诊见病人痛苦面容右侧下牙床红肿,牙齿完好无损,无虫蛀;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为少阳阳明郁热。
以上法治疗,5分钟疼痛减轻,20分钟牙痛消失,依原法继治3次而愈。
[体会]本例虽有阳明经的症状,但主要是少用经的证候,夜晚与肝胆行令,夜夜属阴,本该阴盛,但病人的脉弦数,舌边红,均显示着少阳郁热,内有热说明阴虚,,《内经)云:“阴虚生内热。
”病人在夜晚(时间教固定)痛重,,《内经)云:“病时间者取之输。
”中诸为三焦经输穴,,故治疗本例疗效卓著,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五脏有疾针其原,取之可调理脏府经气,使阴平阳秘.经脉运行恢复正常,余病可除。
2.太阳、颊车、合谷、内庭[操作]常规消毒。
太阳穴取患侧,用1.5寸毫针,针尖向惠牙斜刺I 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颊车穴取患侧,用2寸毫针,针尖向大迎平刺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合谷穴取健侧用1寸毫针,直刺0.5寸左右,捻转强刺激,令针感向肘部放射,得气后留针20分钟;内庭针双侧,点刺放血即可。
每天针1次,不分疗程,治愈为度。
[病例]卢某,男,56岁,职员。
因吃硬点心,把左侧下白齿骆断1个,到某医院补牙,牙医经过对断牙打磨后,使本来不痛的牙开始疼痛难忍,五六天时间无法睡眠,进食困难。
针灸病证主配穴运用歌诀,十分珍贵,建议收藏!

针灸病证主配穴运用歌诀,十分珍贵,建议收藏!1,外感头痛:(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百风太烈,(头外痛)。
百风太列。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1)阳明:庭堂合住。
庭堂合竹。
(内庭,印堂,合谷,攒竹)(2)少阳:率临外关。
(率谷,足临泣,外关)(3)太阳:身后天柱。
申后天柱。
(申脉,后溪,天柱)(4)厥阴:内匆匆。
内冲聪。
(内关,太冲,四神聪)(5)风寒:风门(6)风热:大曲。
(大椎,曲池)(7)风湿:阴陵泉2,内伤头痛:(督脉、足阳明、足少阳。
)【实证】百风微,(头内痛)。
百风维。
(百会,风池,头维)(1)肝阳:太太吓。
太太侠。
(太冲,太溪,侠溪)(2)痰浊:阴阳奉。
阴阳丰。
(阴陵泉,太阳,丰隆)(3)血瘀:膈内血。
割内血。
(膈俞,内关,血海)【虚证】百风足。
(百会,风池,足三里)(1)血虚:肝脾交。
(肝俞,脾俞,三阴交)(2)肾虚:肾太悬。
(肾俞,太溪,悬钟)3,落枕:(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警钟外公后妻,(小心落枕)。
井钟外公后溪。
(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1)风寒:合风。
(合谷,风池)(2)气血瘀:内关(3)肩痛:外遇。
外髃。
(外关,肩髃)(4)背痛:见天。
肩天。
(肩外俞,天宗)4、漏肩风:(手三阳)阵前聊语(漏肩风)。
贞前髎髃。
(肩贞,肩前,肩髎,肩髃)(1)肩前部---手阳明:合谷(2)肩后部---手太阳:后溪(3)肩外侧---手少阳:外关(4)外邪:风合。
(风池,合谷)(5)气血瘀:内阁。
内膈。
(内关,膈俞)(6)气血虚:租期。
足气。
(足三里,气海)5,腰痛:(阿是穴为主)(要)是伟大。
(腰)是委大。
或:是腰、胃(委)、大肠痛?(阿是穴,委中,大肠俞,)(1)寒湿:腰阳关(2)瘀血:膈俞(3)肾虚:只是申明。
志室肾命。
(肾俞,命门,志室)(4)足太阳证:申脉(5)督脉病证:后溪6,痹证:(阿是穴、局部经)阿是穴,局部经穴(1)行痹:割血。
膈血。
(膈俞,血海)(2)痛痹::肾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针灸歌赋—牙痛
牙痛是牙齿疼痛的简称。
无论是牙体、牙周组织或颌骨的某些病变等均可引起。
牙痛原因很多,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牙痛的病因病理不同;临床辨证大致分为风热牙痛、胃火牙痛及虚火牙痛等类型。
牙痛,始称齿痛,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齿痛。
”《灵枢.经脉篇》亦说:“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牙痛。
”
【病因病机】
历代对牙痛的病因病机有许多论述。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说:“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
牙齿是骨之所致,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九说:“牙齿疼痛有二:手阳明脉虚,风冷乘之而痛者,谓之风痛;虫居齿根,侵蚀不已,传受余齿而痛者,谓之虫痛。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说:“齿之为病,大约有七:一为风热痛;二为风冷通;三为热痛;四为寒痛;五为痰毒痛;六为瘀血痛;七为虫蚀痛。
”
牙痛的病因很多,临床一般分为风火、风寒、冒火,虚火等四类。
1、风火侵袭风火邪毒外袭,直侵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不通则痛。
如《外科正宗》卷四说:“齿病者,有风有火……风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病。
”
2、风寒外犯风寒邪毒经口直犯牙体及龈肉,邪聚不散,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如《医方考.齿病方论》说:“凡人卧去之时,开口引其风寒,因致牙痛,故得寒饮则助其邪而痛甚,得热饮则散其寒而少宽。
”
3、胃火上蒸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
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如《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
”又说:“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蚀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
4、虚火上炎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牙齿浮动而痛。
如《辨证录》卷三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以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上冲,非实火也。
”
【辨证施治】
一)风火牙痛
【主证】牙齿痛,牙龈红肿,遇冷则痛减,全身伴发热、恶寒、口渴。
舌红、苔白干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一】二间
【手法】泻法。
【方义】风火郁于牙龈,气血壅滞,瘀阻脉络,故出现牙齿痛,牙龈红肿;风为阳邪,得冷则痛减,风热在表,故兼见表证。
治疗取二间。
二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列为荥水,大肠经属金,穴属水,水为金所生,故应称该经的子穴。
凡该经的实证,实者泻其子,针泻二间穴,可清热泻火。
大肠经的分布,有一支脉,从缺盆处分出,上走颈部,通过颊部,走入下龈部。
肺与大肠,亦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风邪热毒外侵,经脉郁热,往往出现牙床红肿疼痛,并多兼发热的现象。
牙疼取二间穴,主要是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在,来泻郁热,制止疼痛。
同时因经络循行所及,如属下颚齿痛者,收效更佳。
【歌赋】
《玉龙赋》“二间治牙疼。
”
《玉龙歌》“牙疼阵阵苦相熬,穴在二间要得传。
”
【处方二】商阳。
【手法】放血。
【方义】商阳,手阳明大肠经穴,食指桡侧指甲旁0.1寸,为井穴。
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
大肠经起于商阳,沿臂外侧上行,至缺盆部有一支脉进入下齿龈。
肺经支脉,从列缺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风热侵袭,循经上犯,
火郁牙龈,瘀阻脉络则牙痛,故商阳放血可使经脉之郁热清泄而出,消肿止痛。
【歌赋】
《杂病歌》“齿痛商阳、六翳”
【处方三】二间、阳溪。
【手法】泻法。
【方义】二间、阳溪均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二间为大肠经荥穴,方义已在处方一中有过论述。
阳溪,为大肠经经穴,因大肠经有一支脉入下齿龈,故火郁牙龈而引起的疼痛,泻阳溪穴,有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
【歌赋】
《席弘赋》“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
【处方四】二间、手三里。
【手法】泻法。
【方义】二间穴方义见处方一。
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因大肠经在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故火郁牙龈引起的牙疼,可针泻三里穴,泄热解毒,消肿止疼。
【歌赋】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牙疼头痛并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
”
二)胃火牙痛
【主证】牙疼剧烈,牙龈红肿,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口臭、溲赤便结、苔黄厚、脉洪数。
【治则】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处方一】大迎。
【方义】是阳明胃经循经入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
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并出现邪热上扰及热伤津液之象。
治取大迎穴。
大迎穴,属于是阳明胃经,也是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会穴。
胃经的分布,沿鼻外入上齿龈内,复出环绕口唇,交叉于承浆穴处;复向两旁沿腮部下后方,出
大迎穴,沿颊车,上行耳前。
大肠经的循行,通过颊部,走入下齿龈部。
大迎因是这二经的会穴。
根据循经近刺和按部取穴的原则,是主治牙腮疼紧,包括齿颊部一切疾患的特效穴。
泻大迎穴,能疏泻手足阳明经的经气,宣通齿颊部周围气血的壅滞,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同时因大迎穴的部位,在下颚骨颚舌沟的下端咬肌部,在局部疗法中,用它治疗牙痛时,如属下颚齿痛者,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穴。
【歌赋】
《胜玉歌》“牙腮疼紧大迎全”
【处方二】承浆。
【手法】泻法。
【方义】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可泻除阳明郁热,制止牙痛。
同时因承浆的部位,在下唇的下方,颐唇沟的中央,在局部疗法中,治疗下颚牙痛时,有直达病所而镇痛的功效。
又因它所通胃经的经脉分布,入于上齿,所以治上颌牙痛时,也是不可少的要穴。
【歌赋】
《白症赋》“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
【处方三】耳门、丝竹空。
【手法】泻法。
【方义】耳门,在耳珠之前上方凹陷处。
丝竹空,在眉之外端。
二穴都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针耳门穴可泻火止牙痛,在局部取穴的作用上,如属上下颚最后边的大臼齿痛,更为有效。
丝竹空有疏风清热的功效,凡头面部的血热,风肋火郁等症状,皆可取用。
所以用它配合耳门穴,来清除局部的郁火,能相得益彰,住牙疼于顷刻了。
【歌赋】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
三)肾火牙痛
【主证】牙齿隐痛,牙龈微肿,牙齿松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
全身兼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处方】吕细。
【手法】平补平泻。
【方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故牙齿隐隐作痛。
肾虚,牙齿失于濡养,则牙齿松动,咬物无力,全身可见阴虚之证。
吕细,即是少阴肾经太溪穴。
因它是肾经的原穴,凡一切与肾经有关的病症,都可取之。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肾生骨髓,右体为骨,在气为坚。
”《灵枢.动输篇》:“齿者,骨之所终。
”肾阴亏虚可引起齿痛。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
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动摇,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齿不由火而齿痛者,必肾气不足……是可以补肾为主。
”针补太溪穴所治的牙疼,就是指这种肾虚牙痛,滋阴益肾,以达降火止痛的目的。
【歌赋】
《通玄指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