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姜金军:山水画中的云境

姜金军:山水画中的云境

姜金军:山水画中的云境文/姜金军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说文解字》曰:“云,山川气也。

从雨,云象回转之形。

”云随天候而形成或厚薄或阴晴的变化,因其自在卷舒仪态万千,在古代就被赋予浓厚的理想色彩。

古人言,“仰则观象于天”,主要是基于云气聚散所反映出的日月星辰等种种事物的意象变化。

因此,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了云、雷纹样(统称回纹)。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成为诗人和画家倾心的审美对象。

《诗经·小雅·白华》中有“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诗句,屈原《九歌·东君》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的描写,曹植《洛神赋》用“轻云蔽月”来形容神女的美,《庄子·天地》中也有“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的愿望。

以云为主题的诗赋也很多,著名的有荀子《赋篇·云》、西晋陆机《浮云赋》《白云赋》以及晋成公绥《云赋》、杨乂《云赋》等。

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云在山水画的表现中也呈现出独特的美。

山水画体系中的表现媒介非常丰富,如山石、树木、云水、楼台、舟车、行人、芦荻、飞鸟等,经由画家手笔的巧妙裁剪,以同样丰富的表现形式铺陈开,或青绿,或浅绛,或勾皴,或泼墨,诞生了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及沈周《庐山高图》等旷世巨作。

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表现作用。

中国山水画强调“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此“烟霞”指的就是由云引申出的山水胜境。

山以烟云为神采,云虽然无常形,却有常理,在山水画画面形式和意境空间的营造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式的作用——山无烟云,就好像春无花草、秋无月夜,虽有章法却无韵致,峰岭顶岱之山势无论连绵纵横,抑或盘礴浑厚,皆须挟烟云而显其秀媚。

在中国山水画中,许多重要美学命题如气韵生动、计白当黑、有无相生、澄怀味象等都离不开云的烘托。

所以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还是李唐《万壑松风图》,画中巍然耸立的主峰并不显得呆板突姜金军国画作品(网上展厅)68公关世界 \ PRwoRld兀,而是雄浑峻伟中有灵动隽永,其重要原因就是山根和两侧云的细腻烘托和巧妙映衬。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山水画写生心得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

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

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

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

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

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

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

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

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

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

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

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

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

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

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

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

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

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

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

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

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

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

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观后感范文

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观后感范文

水墨动画电影山水情观后感范文水墨动画《山水情》是我国水墨动画的巅峰之作,赋予了水墨动画中国诗画般的,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给观众带来无尽的审美意境。

给大家了山水情观后感,仅供参考。

今天忙里偷闲,从师兄ftp上下载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水墨动画片《山水情》。

华灯初上之时,记下此观后感。

水墨画一直是我内心珍着的一抹文化底蕴。

小时候没有阅历,只胡乱学了些根本,既是如今,国画的意境也还是远远超乎我的理解。

这应该就是久而弥香,百看不厌的精粹了。

但很遗憾,如今很少再有人能创造出更好的中国水墨动画片了。

该片产生于1988年,完全的中国水墨式作画,情节很简单,片中也没有对话,长度也只有18分钟。

但整部作品,画面精巧灵动、充满了诗意,故事内涵富于哲理,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可以说,它赋予了动画以中国水墨画诗般的心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实属中国动画片的杰作!我最喜《山水情》的画面本身。

先是它的作画笔法。

国画的笔法、较之油画、水粉、水彩等西洋画法更显其灵动自由的韵味。

既能简单几笔勾勒出其轻巧飘逸之精致,又能大胆泼墨层层抒发出其磅礴之雄浑。

在世人看惯了西洋画的斑斓和让人麻木的真实之后,中国画无疑是艺术带给人类灵魂自由休憩的珍宝。

片头文士一袭白衣,在冰雪云雾的映掩下,袅袅而行,把观者的身心带离尘嚣。

那温润羊毫,渲染出了文士宽大的白袍,灵动的衣冠襟带,不俗的神情;勾勒出了孩子的清新活泼、诚挚好学和感恩真情。

寒冬、清秋;群山、秀水;茅屋、暖炉;红叶、金鸟;水中成群舞动的鱼儿,荷塘绿叶红莲下的鸣蛙……刚健的、柔软的、深远的、细腻的、安静的、热烈的……笔墨的轻重缓急、深浅粗细都尽显了中国画毛笔的神来之气,这更是中国传统气节不朽的血脉。

吾甚爱《山水情》之色彩。

黑与白的上下浓淡、动静干湿——本身就应该是黑与白的二色无限搭配——看似平淡乏味,却在于生活者如何调配了。

心态便是那勾对的水。

从油画角度浅谈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感悟

从油画角度浅谈对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感悟

21纸 贵中国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出中国山水画“高远”“深远”“平远”三种透视法,而西方油画则讲究焦点透视、两点透视等透视法则。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逐渐兴起,西方油画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人所接受。

在学习西方油画的过程中,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一批中国画家将中国画独特的意境和韵味与油画的表现方式相融合,创作出一大批独具中国意境美的油画作品。

中国画与油画无论绘画材料、方法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亦有相通的地方。

一、中国画写生(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以自然山水景物为主要绘画主体。

对于山水画写生,古人注重观察事物形态,刻画细致。

创作中国古典山水画时,画家在表现出对自然景物认识与感受的同时,还要创作出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山水画的图样在汉代画像砖上就已出现,可见山水画在早期是作为烘托画面氛围的背景或作为画面主体陪衬物而存在的,并不是独立的绘画题材。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至隋唐时期始独立成科,日渐成熟于五代、北宋。

国内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为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也侧面印证了我国山水画的独立早于西方独立风景画的出现近千年。

山水画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不无关系,中国山水画大多追求天人合一、意境、韵味美等中国美学思想。

(二)写生山水当前,“写生”一词可理解为:通过对自然景物客观而实际的认识与了解,对其进行直接表现的绘画方式。

谢赫于《六法论》中提出“应物象形”,是指中国画在物体的形态上应以现实的事物为依据,对真实的事物进行提炼与艺术化。

写生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也是山水画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写生的同时,也可将日常临摹所习得的知识和技法加以巩固、应用与创新。

古人讲究“山形面面观,山形步步移”,每到一地,都要从高低远近处、上下左右观察几遍,发现最佳位置后再坐下来选景作画。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观察方法,跟西方讲究透视法则的观察方式颇有不同之处。

山水情观后感

山水情观后感

山水情观后感水墨画一直是我内心珍爱着的一抹文化底蕴。

小时候没有阅历,只胡乱学了些基本,既是现在,国画的意境也还是远远超乎我的理解。

这应该就是久而弥香,百看不厌的精粹了。

但很遗憾,现在很少再有人能创造出更好的中国水墨动画片了。

该片产生于1988年,完全的中国水墨式作画,情节很简单,片中也没有对话,长度也只有18分钟。

但整部作品,画面精美灵动、充满了诗意,故事内涵富于哲理,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让人完全陶醉在水墨制成的山水之间。

可以说,它赋予了动画以中国水墨画诗般的心灵,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美,实属中国动画片的杰作!我最喜《山水情》的画面本身。

先是它的作画笔法。

国画的笔法、较之油画、水粉、水彩等西洋画法更显其灵动自由的韵味。

既能简单几笔勾勒出其轻巧飘逸之精致,又能大胆泼墨层层抒发出其磅礴之雄浑。

在世人看惯了西洋画的斑斓和让人麻木的真实之后,中国画无疑是艺术带给人类灵魂自由休憩的珍宝。

片头文士一袭白衣,在冰雪云雾的映掩下,袅袅而行,把观者的身心带离尘嚣。

那温润羊毫,渲染出了文士宽大的白袍,灵动的衣冠襟带,不俗的神情;勾勒出了孩子的清新活泼、诚挚好学和感恩真情。

寒冬、清秋;群山、秀水;茅屋、暖炉;红叶、金鸟;水中成群舞动的鱼儿,荷塘绿叶红莲下的鸣蛙……刚健的、柔软的、深远的、细腻的、安静的、热烈的……笔墨的轻重缓急、深浅粗细都尽显了中国画毛笔的神来之气,这更是中国传统气节不朽的血脉。

吾甚爱《山水情》之色彩。

黑与白的高低浓淡、动静干湿——生活本身就应该是黑与白的二色无限搭配——看似平淡乏味,却在于生活者如何调配了。

心态便是那勾对的水。

简单的生活却是最能动人、最有意蕴的节奏。

偶尔,也加点彩色,生活就更加充实,值得我们去拼搏和享受。

尤若爱情、衣妆、食物、事业、朋友和亲情……之色彩,彩色一点点便是了。

对画面的欣赏在音乐的陪伴下更入佳境。

片中画面至始至终有潺潺的流水、呼呼的风声、清脆的鸟鸣、跳动的笛声、深远悠扬的琴韵,合着人物飘逸的衣带和款款的步调,还有如情入境生动的表情,浑然天成,让我感悟到了深远的节奏和翻滚的意境。

中国绘画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绘画艺术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绘画艺术纪录片观后感看了那部中国绘画艺术的纪录片啊,就像是做了一场超级精彩的穿越之旅,我这心里啊,满是惊叹和佩服。

纪录片刚开场的时候,那些古老的画卷慢慢展开,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又迷人世界的大门。

我看到了那些线条,就简单的几笔,一下子就能把山水、人物、花鸟的神韵给勾勒出来。

就说山水画吧,那画家仿佛是大自然的搬运工,不过搬运的不是山水本身,而是山水的灵魂。

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在画家笔下像是一个个有性格的巨人,有的雄伟,有的秀丽。

云雾缭绕在山间,就像给这些巨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衣,那朦胧的美感啊,让我感觉自己都要走进画里去,找个小亭子坐下来,好好欣赏这仙境般的景色了。

再看那些人物画,人物的表情、姿态简直绝了。

画家就像个超级厉害的读心大师,把画里人物的心思都给画出来了。

你看那些仕女图里的女子,眉眼之间满是温柔和娇羞,感觉就像在轻轻诉说着自己的小秘密。

而且人物的服饰、配饰都画得特别细致,每一个褶皱、每一颗珠子都像是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我就在想啊,这些画家得有多细致的观察力,是不是在画之前就拿着放大镜把人都研究了个透呢?花鸟画也特别有意思。

那些鸟儿就像是要从画里飞出来似的,羽毛栩栩如生,每一根都像是被精心梳理过。

花朵呢,娇艳欲滴,感觉都能闻到花香了。

我都怀疑画家是不是偷偷给花儿喷了什么魔法香水,让它们在画里也能散发香气。

随着纪录片的推进,我了解到这些画家创作背后的故事,那可真是不容易啊。

有的画家为了画好一幅画,那是走遍千山万水,就为了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灵感。

他们要在烈日下观察山水的光影变化,在风雨中感受花草的摇曳姿态。

而且那时候画画的工具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什么都得自己精心准备。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绘画艺术那是满满的敬意。

这可不是简单地在纸上涂涂抹抹,这是把整个世界、整个文化、整个民族的灵魂都给画进去了。

这就好比是一场无声的音乐会,画家们用画笔在纸上弹奏出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

我觉得我以后再看中国绘画作品的时候,可不能就只是看个热闹了,得好好品味一下这背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三线建设纪录片 大山深处观后感

三线建设纪录片 大山深处观后感

三线建设纪录片大山深处观后感在那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好多叔叔阿姨,还有爷爷奶奶,他们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大山。

大山里到处都是高高的树,还有弯弯曲曲的小路。

他们就像探险家一样,可是他们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建设的。

我看到有一位叔叔,他本来住在大城市里,房子又大又漂亮。

可是为了三线建设,他就告别了家人,来到了大山里。

那里的房子可简陋了,就是用几块木板搭起来的小屋子,风一吹,感觉都要晃起来。

但是这位叔叔一点都没有抱怨,每天都早早起来去干活。

他要搬很重很重的石头,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可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

还有那些工程师爷爷们,他们拿着图纸,在大山里到处测量。

他们没有先进的仪器,就靠着自己的眼睛和一些简单的工具。

有一次,在测量一个山坡的时候,突然下大雨了。

山路变得特别滑,爷爷一不小心就摔倒了,腿都受伤了。

可是他顾不上自己的伤,紧紧地把图纸抱在怀里,生怕被雨水淋湿了。

因为那图纸可是建设的关键啊。

那些在大山深处工作的人们,他们种粮食也很不容易。

土地没有那么肥沃,他们就一点点地把土翻松,把石头捡出来。

有个阿姨种的菜被小虫子吃光了,她特别伤心,可是她没有放弃。

她向别人请教怎么除虫,然后又重新种上了菜。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我想啊,他们是为了国家。

他们在大山里建工厂、造铁路、修房子。

慢慢地,大山里有了新的变化。

有了冒烟的大工厂,有了长长的铁路,火车呜呜地开进来,带来了好多外面的东西,也把大山里的宝贝运出去了。

我觉得他们特别伟大。

我们现在住在漂亮的房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好多好吃的。

这都是那些在大山深处建设的人们努力的结果。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辛苦。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不怕困难。

如果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像他们在大山里遇到困难一样,要努力去克服。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为国家做贡献,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翻山涉水纪录片观后感

翻山涉水纪录片观后感

翻山涉水纪录片观后感这部片子啊,一开场就像一把钩子,把我这个观众的心一下子就勾住了。

那画面里的山啊,一座连着一座,像一群沉默的巨人,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

那些人背着行囊,一步一步地往山上爬,感觉就像是在和大山对话。

我就在想,这山看着是那么难征服,他们怎么就有这么大的勇气往上冲呢?这可比我爬个小土坡费劲多了,我爬个两层楼梯还喘呢。

说到水呢,那可真是千变万化。

有时候是潺潺的小溪,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片子里的人趟过小溪的时候,那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地的碎钻。

可有时候那水又变成了汹涌的大河,那气势,轰隆隆的,像一头愤怒的猛兽。

看到他们想办法渡河的时候,我这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就怕一个不小心被水给冲走了。

我在想,要是我在那,估计早就打退堂鼓了,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岸边比较安全。

再说说片子里的那些人吧。

他们可真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和对远方的向往。

不管是翻山还是涉水,都没有抱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他们在旅途中分享彼此的食物,互相帮助着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这让我特别感动,感觉就像看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勇往直前。

这可比我们在城市里为了一点小事就闹别扭的人际关系纯粹多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有点太“舒服”了,每天就在那么一小片天地里打转。

而片子里的人,他们的世界是那么大,那么精彩。

他们在翻山涉水的过程中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经历了那么多的挑战和奇遇。

我想,我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一下这个大大的世界呢?哪怕没有那么波澜壮阔的旅程,哪怕只是去周边的小镇走走,说不定也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呢。

这部纪录片就像给我打了一针“鸡血”,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真的是一部特别棒的片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观后感
山水画浅谈——《云山深处》观后感
一、山水
“你们中国人都住在深山里吗?我发现你们的画中总是小溪、瀑布与山林。

”面对中国的山水画,外国友人如是问道。

大河文明孕育出的我们很早便走出了深林,但云山深处却成了一种文化长久以来的栖息地。

古时,儒学是文人士大夫一致的信仰,而现实的复杂却难以以纯洁的信仰一以贯之,于是道家的洒脱成了他们案牍之外的寄托。

而“道法自然”,云山深处无疑充满自然的幽深,自是游目骋怀、挥毫泼墨的绝佳之地。

二、皴笔
简单的颜色,隐隐相似的意境,自《游春图》以来山水画何以千年不衰?除了心灵的需求,亦有技法的创新。

那不勒斯海湾是西方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数百年来,无数画家笔下都会出现维苏威火山经典的山头,但得益于光和影的应用以及透视角度的不同,并没有重复的画面。

那么,没有西方空间阴影构造的山水画呢,创新从何着手?
皴笔的应用是山水画上的一大亮色,借助皴笔,无需颜色的叠加,
黑白灰的组合便可使山岩的骨骼肌理栩栩如生。

同时,亦隐隐约约透着作者的心境。

范宽的“雨点皴”密如细雨,唯有久居山林之人,才能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山石的苍劲浑厚。

米氏父子的“米点皴”似随意挥就,却生动地点染出江南雨后的山色空蒙,也是须率性如此,方能以点作画吧。

傅抱石的“抱石皴”,笔锋散乱,打破了用墨的成规,浑然天成,中也不乏作者对中西美术的融贯,以及处于历史交汇点的独特境遇。

三、留白
与西方崇尚写实不同,中国文人不屑现实的再现,因而画更多被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

从山水画中的留白,即可窥见一二。

道家崇尚“虚室生白”,“澄怀观道”。

道家哲学的“有”是建立在”无“之上的,”得”是建立在“舍”之上的。

故而,山水画的充盈不是油画那般的饱满,而是一段含蓄的留白。

以天地观之,山水渺小了,然而一片留白,不仅是山间湿润的气息,更与广袤无垠、神秘结缘。

渺渺茫茫间有“先生醉卧浮云里”的悠然,有吞吐大荒,穷尽八极的境界,它使诗人不在站在山水的视野之上,而是将心作桨,纵浪大化,以游无穷。

画的是山水,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已没入云山深处的渺茫之间。

四、人生
片中提及王希孟半年画完《千里江山图》后少年而逝,于他,画龄几乎与年龄等价。

如果说梵高的死是艺术与生命热烈到极致的碰撞,那么山水画则是艺术与生淡泊到无声的水乳交融。

范宽久居山林,将题名隐于深林中一株不起眼的树;米氏父子出生清贵,流连山水;黄公望半生坎坷,晚年终日独坐于荒石异树之间······于是乎,有了《溪山行旅图》峰峦浑厚的壮美,有了米家山水的空灵变换,有了《富春山居图》辽远出尘······有语云:“人籁归乎天籁”。

山水画艺术美的极致在于画与画家穷尽生命的“物我合一”。

也正因此,亘古不变的云山演绎了千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