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消息及消息的导语

消息什么是消息:新鲜性、公开性、叙述性等特征。
概括说,消息的特点就是快、实、新、短。
现在的消息,一般要求以客观的形式出现,不允许记者在其中发议论或作出主观判断。
即使想通过报道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所报道的事实来表达倾向。
消息的分类:简讯、动态消息、人物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性消息等,最简单的分法就是二分法:即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时间性强。
主要报道方式:简讯,动态消息。
(一事一报,三五百字,一般是当日新闻,多用动词,写出动态感,多表现,少解释。
)非事件性消息:与事件性消息相比,是指一个阶段持续发展的事物(经验式消息、综合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综合性消息: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对一定时间或一定空间内的诸多事实、情况的综合报道的一种消息类型。
述评性消息:边叙边评的一种报道,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报道。
(对事实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报道事件性新闻来说,最常见的有6种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
2、时间顺序结构。
3、对比式结构4、并列式结构5、悬念式结构。
6、散文式结构。
(当然还有因果式、螺丝式)这种结构的特征是:整条消息根据某一事实的各方面的内容,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叙述的层次和段落,将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置于最前面,于是就形成“头重脚轻”或“虎头蛇尾”的报道结构,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就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
:如下面这条美联社的消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钻塔开始移动(1)美联社苏格兰5月5日电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钻塔,今天开始了从苏格兰西岸到尼尼安油田的430英里的第一段行程。
导语(第一自然段)。
事实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或事实的关键点,安排在导语中向读者报告。
导语中,又要把最重要、最精彩的话,作为第一句。
(2)这个价值3亿英镑(5.4亿美元)的60吨钻塔正在由8个牵引船拖到它的新址,该地在设得兰群岛西北105英里。
这一行程需用14天。
(3)随着这个钻塔的启运,英国的钻机工业发现自己再度陷于危机。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消息,它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数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在传递信息、舆论导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向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都十分重视消息传递信息的独特作用。
新闻界对“新闻”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这充分说明了消息地位的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消息的重要性,所以说,掌握消息写作基本技能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要想写好消息,首先就要写好消息导语。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消息导语的写作。
要写好消息的导语,那么什么是消息的导语呢?有很多种,准确消息的开头就叫导语,它是消息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5月2日参考消息)正因为导语的定义,那么导语写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整篇消息的成败和宣传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导语的产生及演变那么作为消息的导语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据一些材料记载,消息的导语最早产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它是随着五个W的产生而形成的。
五个w,又叫新闻五要素。
就是说写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也有的再加一个新闻要素H(即how),共称为新闻六要素。
交待清五个W,一直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例: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了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
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在这个导语里,五个W的分解是:何时――3月16、17日;何地――萨摩亚群岛;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战舰、船只和官兵;何事――风暴横扫萨摩亚群岛,人船遭损失何故――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
新闻导语写作十大妙法

新闻导语写作十大妙法新闻导语写作十大妙法1.抑扬顿挫法音乐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旋律,新闻中的抑扬顿挫讲究的是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或名贬实褒,或名褒实贬,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案例】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中国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燃气。
先说任丘“地面上燃料奇缺”,显然是抑。
后说“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燃气”,显然是扬。
先抑后扬,一抑一扬,“任丘油田”就是在这种抑扬顿挫中受到了人们的瞩目。
2.特写镜头法拍电影离不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写镜头特别吸引人。
导语写作也可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或截取有特点的片断、情节,一开始就先声夺人,牢牢吸引住读者。
【案例】《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感人极了。
这则导语绘声绘色地写道: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
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
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多好的老师!通过这个“送棉大衣”的特写镜头,我们足以认识和接受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3.曲径通幽法元代翁郎夫说:“山似论文不喜平”(《尚湖晚步》)。
比喻文章要充满激情,像高山似的有起伏。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迁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在进入决赛阶段后的第一天便遭受了意想不到的严重挫折,一下子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
如何报道这件事,中外记者在导语的表现手法上,有些不一样。
试看两例:【案例一】中国体育报9月29日电奥运会乒乓球进入决赛阶段后的第一天便风云突变,在分组赛中表现较佳的中国选手江嘉良、陈龙灿、许增才在单打中均被淘汰,未能进入前4名。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导语是一篇消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起到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概括消息的要点,让读者了解到消息的目的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
写作消息导语的技巧:
1.简明扼要:导语应尽量简洁明了,用少量的字数概括主要信息。
避
免使用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免读者理解困难。
2.引起兴趣:导语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可
以使用一些有趣的事实、引人注目的数据或者引起争议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的注意。
3.强调重要性:导语应该突出消息的重要性,让读者认识到消息对他
们的生活、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或者具体的
描述来加强这种重要性的感知。
4.保持客观中立:导语应该尽量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或者机构的偏
见和立场。
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以免引起争议或
者误导读者。
5.提供关键信息:导语中应该包含一些关键信息,例如关于时间、地点、参与者或者其他重要细节的简要介绍。
这样读者就可以迅速了解到消
息的核心内容。
6.遵循消息风格:导语的写作风格应该与整篇消息保持一致。
例如,
如果消息是正式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正式的语言和语气;如果消息是
轻松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轻松的语言和语气。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一句话导语: 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2、日本投降了!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1、德国总统、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此决定立即生效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消息写作的格式及范文

(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导语导语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是对消息内容的小结。
有些消息可无结尾。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
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
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
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第九章:消息导语写作完整版1

加州圣何塞 一名紧张的航空服务员在尿液药检时遇到 了困难。因此,她喝了一杯水——再一杯——再一杯。 在三个小时内狂饮三升水之后,她仍然不能排尿。但 是数小时后,这位40岁的妇女蹒跚走进加州柏林格姆的一家 医院,她说话含糊,思维紊乱。 诊断结果是:她喝醉了——由于水。 医生们昨天在《美国医学杂志》中发表报告说,这位 身份不明的3是第一个因为药检而遭受“水中毒”的人。据 公开报道记载,健康人遇到这种危险除此之外至今只有七个 案例,这种情况引起脑细胞积水以及体内矿物质的稀释,其 中有一人死亡。
* 2013-8-20
描述式
*
2013-8-20
叙述式导语
*
2013-8-20
*
2013-8-20
这三条新闻的导语是叙述式导语, 即用足够的生动情节讲述故事,以使读 者如同亲临其境一般。 它可以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 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等。
*
2013-8-20
复合式导语
将软式消息导语的可读性、可视性、 可听性、感人性, 与硬性导语的准确性、客观性、快捷性 等特点进行结合的一种消息导语。
消息导语写作
郭铮
*
2013-8-20
经典导语
肯尼迪遇刺身亡 合众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 身亡。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 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官方消息说,总统在下午一时逝 世。 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
* 2013-8-20
导语的作用
辽宁拿出热情温暖灾区
本报沈阳10月13日电(记者毕玉才特约 记者刘勇)进入10月中旬,天气渐凉,沈阳 市民来不及为自己添置过冬衣物,就翻 箱倒柜为四川灾区群众准备过冬衣被, 千方百计让四川地震灾区群众过上一个 温暖的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导语的写作消息,它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数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在传递信息、舆论导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向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都十分重视消息传递信息的独特作用。
新闻界对“新闻”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这充分说明了消息地位的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消息的重要性,所以说,掌握消息写作基本技能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要想写好消息,首先就要写好消息导语。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消息导语的写作。
要写好消息的导语,那么什么是消息的导语呢?有很多种,准确消息的开头就叫导语,它是消息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5月2日参考消息)正因为导语的定义,那么导语写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整篇消息的成败和宣传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导语的产生及演变那么作为消息的导语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据一些材料记载,消息的导语最早产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它是随着五个W的产生而形成的。
五个w,又叫新闻五要素。
就是说写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
也有的再加一个新闻要素H(即how),共称为新闻六要素。
交待清五个W,一直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例: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了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
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在这个导语里,五个W的分解是:何时――3月16、17日;何地――萨摩亚群岛;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战舰、船只和官兵;何事――风暴横扫萨摩亚群岛,人船遭损失何故――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
导语包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沿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称其为“第一代导语”。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认识到了五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存在严重缺点。
(重点不突出,导语冗长沉重,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被淹没了)现代消息写作打破了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写作方式,代之而起的在导语中只交待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称之为“第二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是目前世界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新闻导语写作形式。
例:刚刚过去的1993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条导语仅27个字,交待了3个新闻要素;即时间――刚刚过去的1993年,地点――黑龙江省;事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缺少人物和原因。
如果此条导语这样改:黑龙江省由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1993年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是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字数比原导语几乎多了一半。
可是,主要事实――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没有第一条导语那么突出,而且时间要素也没有第一条导语中说的“刚刚过去的1993年”那样富有新鲜感。
但是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导语,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因为导语对于消息的重要性,所以导语一开头就要写到消息的要害处,也就是最重要的地方。
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新闻为什么要采取“倒金字塔”式的原因之所以采用倒金字塔有其历史的原因,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
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的,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后。
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
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
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
当然,现在采用“倒金字塔”方式写新闻并不仅仅因为上述理由,它有更充分的理由。
这些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对受众来讲倒金字塔式导语适应读者或收听收看的心理,它能吸引受众将新闻了解完全。
从心理学讲,受众通过媒体接受新闻时,一般处于无意注意的心态。
对一条消息能否关注下去,往往取决于导语。
如果导语使他感兴趣,就能引起他的注意。
下面是一条关于自行车产品质量的消息导语:江西南昌市最近流传着一件“鱼飞箭折”的新闻,在经济界引起了震动。
听众听了这个开头,自然引起欲知心理,要搞清“鱼飞箭折”是什么意思。
消息下边接着说了鱼和箭分别是两个自行车的品牌,前者由于质量好畅销,后者由于质量不好而滞销,最后好的公司把不好的公司给并了。
这段沿着听众的心理轨迹,一环扣一环,将导语概括的新闻事实叙述清楚。
如果此条消息去掉导语,改成:飞鱼自行车工艺公司生产的飞鱼牌自行车质量好,畅销全国和国际市场。
南昌自行车厂生产的箭牌自行车质量差滞销,最后飞鱼将箭牌合并了。
显然这样改比原稿要逊色得多,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城区有条“龙须沟”(吴浩)城区有条长百米,宽近3米的臭水沟,沟里还漂浮着大量垃圾和死牲畜-----这条位于我县城区中港路红绿灯处的“龙须沟”脏得令人揪心。
2、对记者写消息来讲,导语在一篇消息中起一锤定音的前奏作用。
记者一动笔写导语,首先必须考虑所写消息的主旨、主题和写作重点是什么。
“你如果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
”写作是清晰思维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说,在你动笔写导语之前,你必须筛选头脑里或笔记本中的全部材料,选出最重要和读者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你写导语用的材料。
导语写好了,自然为下边展开铺好路子。
也就是说,后面写什么,不写什么,哪些重点写,哪些一笔带过,材料的安排,以及语言格调等,均能做到胸中有数,应刃而解,不至于把采访来的事实不分主次地都塞进消息里。
新官桥新特色(高明虎)新农村建设只有创新的才能有新发展,官桥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形式,打造了自己的官桥模式。
今天,请看前进中的官桥村系列报道之三:新官桥新特色这条新闻我们后面就主要围绕创新做文章再如:一次特殊的课外活动(杨阳)6月3日,县建华幼儿园组织大班的部分小朋友来到十字茶叶总公司,开展了一次以茶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一起去看看3、导语的第三个作用是能让编辑对消息的内容一目了然,为编辑选稿和编辑稿件节省了时间。
4、相对于报纸还有一个作用对生活节奏相当快的当代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时间,只要略看前一两段就可以知道消息的内容了。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消息导语的重要性和构成要素,那么如何写作导语,写好导语呢?下面我们来讲讲,导语的不同形式从原则上讲,每条消息都应回答5个“W”并且应当尽可能地在导语中就有所交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5个“W”和一个“H”全部“塞在导语中。
而是要先给“W”和“H”排排队,看看应该突出哪一个“W”。
要使导语更精练更短,在现代导语的写作中就应该突出一个“W”。
但是突出哪一个“W”需要记者、编辑花费很多脑筋。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代导语的写法根据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新闻就有了不同形式的导语。
(一)人物导语名字出新闻,但必须是名人的名字,从总统到歌星,从银行家到毒枭,只要是名噪一时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但是,即使是人所共知的俄罗斯总统和美国总统,在其名字前都要加上“某国总统”。
当美国总统或其他国家的总统被用作消息来源时,他的名字十有九次被用在消息的开头,因为他的名字具有权威性,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例如:【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
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
例如: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丈夫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
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待。
(二)事情导语在讲完人物导语之后,事情导语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实际上只要把What(什么事)放到什么人的位置考虑就行了。
例如:【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
到目前为止,只有90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
上面是一条纯事情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
(三)时间导语一般而言,时间很难成为一则新闻中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时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表示一则新闻的及时性。
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日子。
例如:今天是建党85周年……(四)地点导语同时间导语一样,地点导语是很少用的。
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五)原因导语为什么(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如: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辞职。
(六)方式导语从怎么样(How)的角度写经常能提供一条有兴趣的导语。
如: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
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来看,导语可以分为上面六种不同形式,从导语的写法来讲又可以分为叙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导语的写作特点1、叙述式导语叙述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这种导语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性的,即直接叙述新闻中主要的具体事实。
比如<一超级市场屋顶塌陷,死亡10人伤90多人>消息的导语:法国尼斯一家繁华超级市场的水泥屋顶昨天发生塌陷,造成10人死亡,至少90人受伤。
这种导语直截了当,重点突出,多用于事件性消息和内容单一的非事件性消息。
再一种是概括性的,即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许多事实做综合性的概述,让受众对所报道的内容先有个大概了解。
比如,中央电台播出的我国纺织机械厂搞横向联合的新闻导语:我国纺织机生产的大企业――中国纺织机械厂,对跟自己联合的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发扬谦让风格,在产品质量上一丝不苟。
几年来,同他们联合的6家工厂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水平提高,横向联合越来越紧密。
这种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消息,因其所报的内容涉及面广,事实多而复杂,只有用概括手法,才能用较少的文字交待清新闻的概貌,提示主题。
叙述式导语,是当前最常用的写法,这种导语既有简练、明快的优点,又有干巴、死板的不足。
2、描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就是在导语写作中适当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使导语生动、形象,增加现场感。
这种导语多用于事件性新闻,比较常见的有2种:[第一种]是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作简要描述,再引出报道的内容。
比如,<首都200万军民今天义务植树>的导语:今天是个好天气,春光明媚,日丽风和,成千上万的首都居民走出家门,参加义务植树。
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种上了一株株、一丛丛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