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人群的分级管理要求

合集下载

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范文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还会对肾脏、眼睛和大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一套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持续性的动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和(或)收缩压超过正常范围为特征。

血压的测量单位是毫米汞柱(mmHg),正常成年人的血压范围为收缩压12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

当患者的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时,就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和指南,高血压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舒张压<80 mmHg。

2.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29 mmHg,舒张压<80 mmHg。

3. 高血压1级:收缩压130-139 mmHg,舒张压80-89 mmHg。

4. 高血压2级:收缩压140-159 mmHg,舒张压90-99 mmHg。

5. 高血压3级:收缩压≥160 mmHg,舒张压≥100 mmHg。

6. 难治性高血压:指经过规范治疗,血压仍无法达到目标值。

二、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及时发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分级管理,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三、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的内容1. 高血压筛查和诊断:对于没有明显高血压症状的人群,应该进行高血压筛查,包括测量血压、了解家族史和个人病史等。

如果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 高血压分级:根据测量的血压数值,将患者的高血压分为不同的级别,如前文所述。

高血压分级分组标准

高血压分级分组标准

高血压分级分组标准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高血压的分级分组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分级分组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高血压。

高血压分级标准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正常血压、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

具体的分级标准如下:1. 正常血压:- 收缩压(SBP):小于120毫米汞柱(mmHg)- 舒张压(DBP):小于80mmHg正常血压表示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处于正常范围内,属于理想的血压状态。

对于正常血压的人群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

2. 高血压前期:- 收缩压(SBP):120-139mmHg- 舒张压(DBP):80-89mmHg高血压前期意味着血压正在逐渐增高。

虽然尚未达到高血压的水平,但已经增加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如改善饮食、加强运动和控制体重,以避免进一步升高血压。

3. 高血压:- 分级分组:- 高血压一级:- 收缩压(SBP):140-159mmHg- 舒张压(DBP):90-99mmHg- 高血压二级:- 收缩压(SBP):160-179mmHg- 舒张压(DBP):100-109mmHg- 高血压三级(重度高血压):- 收缩压(SBP):大于等于180mmHg- 舒张压(DBP):大于等于110mmHg高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长期持续增加,且超过了正常范围。

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高血压分为三个级别。

高血压一级到高血压三级依次增加,代表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如果长期不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分级分组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个体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干预非常重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内容

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内容

表17 社区高血压分级管理内容————————————————————————————————————————
项目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三级管理————————————————————————————————————————
管理对象低危患者中危患者高危/很高危患者建立健康档案立即立即立即
非药物治疗立即开始立即开始立即开始
药物治疗可随访观察3个月,仍可随访观察1 个月,仍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初诊者)≥140/90 mmHg即开始≥140/90mmHg 即开始
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
随访测血压 3 周1 次 2 周1 次 1 周1 次
血压达标且稳定后,
常规随访测血压 3 月1 次 2 月1 次1月1 次
测BMI 、腰围 2 年 1 次 1 年1 次 6 月1 次
检测血脂 4 年1 次 2 年 1 次 1 年1 次
检测血糖 4 年1 次 2 年 1 次 1 年1 次
检测尿常规 4 年1 次 2 年 1 次 1 年1 次
检测肾功能 4 年1 次 2 年 1 次 1 年1 次
心电图检查 4 年1 次 2 年 1 次 1 年1 次
眼底检查选做选做选做
超声心动图检查选做选做选做
转诊必要时必要时必要时————————————————————————————————————————注:随访监测记录说明:①血压监测:医院、社区站(中心)测量或患者自测血压均可;血压不稳定者增加随访和测压次数;鼓励患者自测血压。

②其他检测项目:社区站(中心)或医院检测均可。

③辅助检测的频率为基本要求,根据需要可增加监测次数。

高血压的分级随访管理

高血压的分级随访管理

高血压的分级随访管理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一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者,至少3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为主。

(2)二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和2级高血压伴有2个及以下危险因素者,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有针对性行为干预技能指导和规范用药指导;
(3)三级管理:除纳入一、二级管理以外的患者,至少1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重点是加强规律降压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技能指导;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三)随访评估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急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高血压病危险度分层的健康管理

高血压病危险度分层的健康管理
极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如降压药、抗凝药等,同时加强生活方 式干预,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并加强心理干预,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CCB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心理调适等
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降压效果 最大化
度等级
高血压病危险度分 层评估方法
血压测量:测量血压是评估高血压病危险度的基础
危险因素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如年龄、 性别、家族史等
实验室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相关实验室指标异常, 如血脂、血糖等
影像学检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相关影像学异常,如 心脏、血管等
饮酒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酒 情况,包括饮酒量、饮酒频 率、戒酒意愿等
高血压病危险度分 层健康管理策略
低危人群:定期监测血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中危人群:在低危人群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如降压药、抗凝药等。
高危人群:在中危人群的基础上,增加药物治疗,如降压药、抗凝药等,同时加强生活方式 干预,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临床症状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病相关临床症状,如 头晕、头痛等
综合评估: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病危险度分 层评估
● 血压测量: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 血脂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 ● 血糖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 肾功能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 心电图检查:检查心脏的电活动,判断心脏功能 ● 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心脏疾病 ● 血液流变学检测:检测血液的粘度、流动性等指标,判断血液健康 ● 动脉硬化检测:检测动脉的硬化程度,判断心血管疾病风险 ● 基因检测:检测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预测高血压风险 ● 其他实验室检查:如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等,辅助诊断高血压病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高血压分类分级管理培训资料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已逐步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

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因此,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检出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

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两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一)血压测量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

2.血压测量要点(1)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2)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如实记录血压数值。

(3)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

(4)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5)听诊以柯氏音第一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五音为舒张压。

(6)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1~2分钟。

(7)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测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2mmHg , 避免尾数“0”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

(8)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

二、有计划的测量成人血压有计划的测量辖区内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2年测量血压1次。

三、机会性筛查a)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

高血压社区管理

高血压社区管理

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⑴对检出的高危人群进行登记造册。有 条件的地区可建立高危人群信息库, 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 ⑵利用社区门诊、上门随访等,给予个 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高血压 健康教育处方”,进行危险因素干预, 具体内容见患病人群非药物干预;
患病人群管理
高血压定义:在未服用抗高血 压药情况下,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者;或既往有高血 压病史,近二周内在服降压 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
谢 谢
高血压社区管理
长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章柳鸿
高血压社区管理工作内容 1、一般人群管理 2、高危人群管理 3、患病人群管理
人群分类管理
管理人群分为一般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与患病 人群三类。 1.健康体检:结合社区诊断、基线调查及居民健 康体检、就业体检和职工体检等途径,识别高危 人群,检出高血压患者,特别是无症状高血压患 者。 2.机会性筛查:通过日常诊疗、社区血压测量站 点、家庭访视等识别高危人群,发现或确诊高血 压患者。 3.重点人群筛查:通过对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量血 压和社区登记高危人群的随访监测,早期发现和 确诊高血压患者。
三级管理
除纳入一、二级管理以外的患 者,至少1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 情控制情况,重点是加强规律降 压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 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技 能指导;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随访方式
1、门诊随访管理:定期去医院 看病的患者 2、社区个体随访管理:上门或 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对象没定 期去医院看病的患者 3、群体随访管理:俱乐部或健 康学校开展群体管理,注意失访 者的追踪随访
一般人群管理
一般人群判定标准 血压正常(<120/80mmHg),或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不伴有任何 危险因素者。

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目标

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目标

22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的分级管理目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丁荣晶我国是高血压大国,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病的危害不仅仅表现为血压的升高,如不予治疗,对心脏、脑、肾脏等都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但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控制好血压,使之稳定在目标值以下,就能长期保持健康。

具体这个目标值是多少,就要因人而异。

没有合并症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没有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肾脏功能不全,年龄<80岁者,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140/90mmHg,最好达到120/80mmHg以下。

目前有大量研究证实,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另有研究发现,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U型曲线关系,即血压低于110/70mmHg则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血压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

有合并症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同时还有糖尿病或肾脏功能不全,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老年人或同时合并严重冠心病、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即可。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升高。

目前的研究发现,对这部分人群强化控制血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指的是收缩压高于140m m H g ,而舒张压低于90m m H g ,多见于老年患者,主要与大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硬化有关。

这一类型的高血压,主张将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下。

对于舒张压已经过低(低于60mmHg),而收缩压高于150mmHg的患者,仍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至少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舒张压不低于50mmHg。

很多老年患者因为舒张压低不敢用药,导致收缩压过高发生卒中,实在是本末倒置。

50岁以后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舒张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基本没有很高的舒张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人群的分级管理要求
1.患病人群分级随访管理
⑴一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无其它危险因素者,至少3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为主,3~6个月无效再进行药物治疗;
⑵二级管理:针对1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和2级高血压伴有2个及以下危险因素者,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有针对性行为干预技能指导和规范用药指导;
⑶三级管理:除纳入一、二级管理以外的患者,至少1个月随访1次,监测病情控制情况,重点是加强规律降压治疗,注意药物疗效和副作用,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技能指导;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⑴男性>55岁,女性>65岁;
⑵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⑶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⑷吸烟;
⑸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4次);
⑹长期膳食高盐(食盐量≥10克/日);
⑺缺乏体力活动;
⑻血脂异常:胆固醇≥5.18mmol/L(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7 mmol/L(130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40mg/dl)或甘油三酯≥1.70mmol/L(150mg/dl);
(9) 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

血压控制目标
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注意血压控制一般不应低于110/70mmHg。

社区不同人群高血压健康教育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