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第【1】篇〗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
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
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
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它是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需要我们回溯到当时的情境中,才能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着重于字词的分析与理解,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解读诗意,以诗注诗,让古诗课堂教学从一首走向多首,从理解一首走向理解一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挖掘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情感教育。
一、把握古诗词教学特点,深入浅出诵读经典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读中积累,预留空间”,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其一:把理解诗意当成教学的全部;其二:把讲深讲透作为有内涵的教学追求。
“预留空间”是教师讲解的原则,“不求甚解”’、“总体把握大意”是学生理解诗文的可行目标,也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应该有这样远视的心态看待古诗文的教学,相信“广积粮”教学肯定优于“深挖洞”的教学。
本节课教学,教师在此理念支撑下,做到了一下几点:1.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
古诗教学只有教师深度备课,知之甚多,占有丰富的资料,才能在课堂上是恰当地补充信息,适时地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略诗词情韵。
古诗《凉州词》教学反思

古诗《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兵思乡之情的古诗,通过教学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王之涣对于战争和乡愁的抒发。
以下是对《凉州词》教学的一些反思:
简介作者王之涣:在教学开始阶段,我安排了介绍作者王之涣的背景和成就。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增强对诗歌的情感投入。
解释题目:在教学中,我注重解释诗歌的题目,特别是《凉州词》这个题目。
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和联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初读课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初读课文。
在这个阶段,我强调学生对诗歌整体氛围和情感的把握,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意境,为后续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诗歌结构分析:对于《凉州词》的结构,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讲解诗歌的体裁、韵律和用词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构建,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水平。
情感体验:《凉州词》表达了士兵在战场上的苦楚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和共鸣。
历史背景融入:由于《凉州词》涉及征战的主题,我在教学中融入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提升他们的历史意识。
写作实践:通过对《凉州词》的学习,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他们尝试表达自己对乡愁和战争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反思和讨论:在教学结束后,我安排了课后反思和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凉州词》的理解深度。
通过以上教学反思,我希望学生在学习《凉州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更能够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丰富的启发。
《凉州词》教学反思4篇最新

《凉州词》教学反思4篇最新《凉州词》教学反思篇1《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
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
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
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
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
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凉州词》教学反思范文

《凉州词》教学反思范文《凉州词》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反思1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
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
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
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
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
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
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
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教学反思第【1】篇〗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
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
本课的教学,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
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
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
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
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评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凉州词》这首古文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1. 知识准备不足:在教学前,我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凉州词》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等相关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读这首诗歌,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2. 教学目标不清晰:在教学中,我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导致学生可能对这首诗歌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模糊的认识。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明确地向学生阐述课堂目标,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凉州词》的核心思想。
3. 教学方法不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而没有引入其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4.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学习《凉州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
我意识到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总之,对于《凉州词》这首古文诗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需要加强自身的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凉州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欣赏。
然而,在凉州词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凉州词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探讨,旨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正文内容:1. 课程设置方面:1.1 缺乏系统性:现有的凉州词教学课程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凉州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
1.2 缺乏实践性:凉州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实践,通过课堂演练和实际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凉州词的创作比赛或者演出,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凉州词的魅力。
2. 教学方法方面:2.1 重视启示式教学:凉州词的教学应该注重启示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思量和探索。
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凉州词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2.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凉州词的音乐、舞蹈和图片等元素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凉州词的创作过程和演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3. 教材选择方面:3.1 多样化的教材:凉州词的教材应该具有多样性,包括不同作者、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的凉州词。
通过多样化的教材选择,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凉州词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3.2 精选的经典作品:在教材选择中,应该注重选取一些经典的凉州词作品,如《凉州词》、《敕勒歌》等。
这些经典作品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4. 学生参预方面:4.1 创作实践的机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创作实践机会。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凉州词的创作比赛或者演唱活动,让学生亲身参预凉州词的创作和表演,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2 集体合作的机会:凉州词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研究和创作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反思

凉州词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示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味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味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味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 导入.揭题1. 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全唐诗》2.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其兴旺,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3. 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体面,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味一种别样的情怀: 出示:(黑板) 20 凉州词 唐 王翰二、 读题.解题1. 生齐读课题2. 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3. 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三、 初读古诗1. 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3. 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 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四、 理解诗意1.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 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出示: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注释 2.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者请教老师都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教学反思导读:《凉州词》教学反思篇1《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教学《凉州词》,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古诗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
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
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
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
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
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
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我在教学《凉州词》时,我针对这首诗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听音乐体会到的情感,因为学生听的音乐很感伤,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幽怨、悲伤之情;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羌笛为何怨杨柳,春风又为何不度玉门关呢?”再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
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
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
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
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后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凉州词》教学反思篇2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这节课我在xx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
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
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
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
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
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
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
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
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
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
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
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二、课文课堂为什么要鱼和熊掌兼得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
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
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
”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
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和《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也分明流淌在字里行间!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难道不是当时诗人对战争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吗?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三、关于教学资源的运用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
”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
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
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
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
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似乎多余,应该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
毕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这节课的思考还要思考。
不成功的课也许更有研究价值。
【《凉州词》教学反思】1.凉州词教学反思2.《凉州词》教学反思3.《凉州词》教学实录及反思范文4.《凉州词》王之涣教学设计5.王之涣《凉州词》的教学设计6.王之涣《凉州词》教学设计7.凉州词教学设计8.凉州词王之涣教学设计9.王之涣《凉州词》教学预设上文是关于《凉州词》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