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精.选)

合集下载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一、概况1.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马皇沟煤矿位于石柱县冷水乡玉合组,距石柏0.2公里,井田面积0.8447km2。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位于七曜山背斜北西翼,主井标高1450m,风井标高1600m,均高于最高洪水位线1300m以上,全年降雨多集中于3月、4月、5月等,年平均降雨量在320mm,最大降雨量在400mm。

2.水文地质矿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吴家坪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和二叠系的砂岩裂隙含水层。

其中灰岩的溶孔较发育,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其裂隙不发育,厚度变化较大,发育程度不等,属富水性中等含水层。

矿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m3/h,最大涌水量为20 m3/h。

3.井田开发史、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本矿于1998年建成投产,建矿以来,井田东翼1450米上已基本采完,现布置的作面在井田南翼。

本矿区内多有小老煤窑,矿区东接国坝煤矿,南临新星煤矿,根据调查现两煤矿已停产关闭。

临近矿界国坝煤矿,新星煤矿也已开采多年。

因此在矿井开拓布置时,应加强对周边采空区.老窑进行探放水。

4.水患威胁程度本矿区范围内尚无大雨水体,如大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对矿井的安全构不成较大的威胁,重点是雨季来临,雨水可能通过塌陷区透入井下,但能及时排出。

因井下开拓的大巷和采区要从原来老窑煤矿的采空区边缘通过,又处于槽底,如果出现漏探水或不按设计探水,可能发生透水事故。

且该采空区和老窑位于我矿回风(巷)顺槽往南500米段,回风(巷)顺槽掘进中如果掘进出现偏差,漏探水或不按设计探水,也可能发生透水事故,一旦发生透水事故,如果没有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避灾,会导致井下工作人员遭到人身伤害危险。

二、防治水规划1.规划依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五十一条,以及国家有关的法规文件,煤矿企业应检查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煤矿企业必须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富源县老厂镇丰盈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丰盈煤矿二0一一年一月富源县老厂镇丰盈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为了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了提高矿井抗灾御灾能力,遏制水害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威胁和杜绝矿井水灾事故,确保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结合煤矿实际,特编制本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一、规划适用期限规划适用期限5~10年:2011年1月1日~2016(2021)年1月1日。

二、规划目标(一)防治水管理1、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按照矿井的水害情况,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队伍。

在规划期内用2~3年通过人才引进、自主培养和选拔人员到各院校中深造等方式,组建一支煤矿防治水专业技术队伍及探放水队伍,使煤矿防治水机构在技术上、人才上得以充实。

2、建立健全防治水管理制度,使防治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煤矿应当建立健全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

3、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对本单位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研究,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并确定本单位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建立水文地质观测系统,加强水文地质动态观测和水害预测分析工作。

(二)地面防治水1、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河流水系的汇水、渗漏、疏水能力;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2、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加强与周边相邻矿井的信息沟通,发现矿井水害可能影响相邻矿井时,立即向周边相邻矿井进行预警。

同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联系,对灾害性天气做到早知、早防、迅速反应,尽快采取措施防范灾害性天气可能引发的淹井、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井下防治水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当留防隔水煤(岩)柱。

矿井以断层分界的应当在断层两侧留有防隔水煤(岩)柱。

防治水中长期发展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发展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发展规划山东济矿鲁能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阳城煤矿二〇一一年三月第一部分发展规划基础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和依据目的:为加大我矿防治水工作管理力度,提高防治水工作管理水平,增强矿井抗水灾能力,杜绝矿井各类水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指导阳城煤矿在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执行说明,以及阳城煤矿实际水文地质情况和五年生产作业计划。

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自2011~2015年。

三、矿井概况阳城煤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境内,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煤层埋藏深度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井田面积41km2,地质储量5.44亿t,主采煤层为3煤,平均厚度7.5m,可采储量1.43亿t。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核定生产能力240万t/a,尚可服务年限42.2年。

四、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简况井田内地势平坦,为黄河冲积平原,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中部有一条北东向季节性河流,水量受大气降水影响。

地表水一般对本矿井建设及矿井开采无影响。

阳城矿井工业场所在地百年一遇以及三百年一遇洪、涝水位均为+40.0m,矿井设计主、副、风井井口锁口盘标高为+41.0m。

因此矿井不受地面洪水威胁。

井田的北边、东边、南边边界以外推测均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地层,就地下水的迳流补给特征而言,本井田基岩含水层系统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侧向补给条件。

阳城井田是一个半封闭水文地质单元中的开放块段。

井田内第四系厚度250m左右,有多层粘土隔水层分布,据此,地表水、大气降水和第四系上组含水层的地下水不能直接补给基岩含水层,第四系下组砂层水也不能直接补给煤层露头。

基岩含水层地下水由上往下迳流更加滞缓,交替愈加不畅,地下水已基本上处于滞流状态。

另外除去三灰水位偏低外,第四系下组砂层水,3煤层顶板砂岩水与奥陶系灰岩水的水位标高在+28.49~+30.53m之间,都比较接近,这与其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井田在区域上是一个半开放的块段。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文档模板范本: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煤炭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伴有着煤矿井下水灾害的频繁发生。

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制定中长期防治水规划显得异常重要。

二、编制目的本规划旨在对煤矿井下水灾害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定防治区域,制定防治措施和工程计划,使煤矿生产得到更好的保障。

三、编制依据1.《煤矿安全规定》2.《煤矿安全法》3.《煤炭工业安全规程》4.《煤炭行业安全规范》5.《地下水位及水文地质条件的测定规程》6.《井下水灾害防治技术规程》7.《煤炭行业水量计算规程》8.《井下水文观测规程》四、编制内容1.防治水区的划分根据煤矿井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和水系分布状况等因素,确定防治水区划分方案,并划分为三级防治水区,具体划分如下:(1)一级防治水区:主要矿区的井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水位高,有较严重的井下水灾害隐患。

(2)二级防治水区:次要矿区的井下水系分布较为复杂,水位及稳定性较一级防治水区好。

(3)三级防治水区:煤矿采区以外的其他区块,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矿井及配套工程井稳定性较好。

2.防治水工程计划针对不同的防治水区,制定相应的防治水工程计划。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加密巡查,加强排水管道及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2)矿山井下水水系协调调节工程,包括主排与分排水系的平衡调节。

(3)井下水文地质勘探和研究工程,对不同防治水区进行深入测量和探测。

(4)采煤时的水文地质连续改进工程,通过改进采空区域及其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降低水灾害风险。

3.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的防治水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定有效的防治水预案。

(2)加强巡查,及时发现井下水灾害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井下水位监测,及时跟踪泄水井口发生变化。

(4)开展井下水文地质研究和勘探,并制定相应措施和预案。

(5)加强排水管道及设施的检修和维护。

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威信县河边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二〇一一年度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80条的相关规定,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

为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结合本矿井下水害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分析制定如下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及安全措施:一、防治水领导机构组长:王跃贵(法人代表)副组长:陈德华(矿长)、秦海龙(总工)、赵宗江(安全副矿长)成员:安仁义、张政、卢强、赵宗武、罗应贵。

按上级规定,建立且实可靠、业务素质熟练的、不少于6人、并有机电人员参加的探放水队伍。

二、责任任务1、矿长对水害的防治工作负第一责任,对水害的防治工作下达决策和指令。

2、安全矿长对水害的治理负管理和监督检查责任。

3、生产矿长和领导机构成员对水害治理负直接管理责任。

4、技术负责人负有技术管理的指导责任。

5、机电矿长负由电或电误引发事故的责任。

三、探水地点1、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窑或相邻煤矿时;2、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和导水陷落柱时;3、打开隔离煤柱放水时;4、接近其它有可能出水的地区时。

5、我矿近三月主要探水点是:2253回风巷、2253运输巷、2253开切眼、1280运输巷掘进、1330回风掘进。

四、探水钻孔的布置1、探水线确定沿积水线水平外推50米~150米距离划一条线即为探水线(上山掘进时为顺层的斜距)。

此数值视积水边界线的可靠程度、水压大小、煤的坚硬程度因素来确定。

我矿对上因素由于无测定准确性,据参考值定为50米,当掘进巷道至此线时,开始探水。

2、警戒线确定由探水线再平行外推30米为警戒线,当巷道到达警戒线时,需注意有无异常变化,如发现有透水征兆,应提前探放水、如无异常现象则继续掘进,到达探水线时为正式的探水起点。

3、探水钻孔的布置1、探放水的主要参数(见图1、2)(1)、超前距a:a=0.5AL√3P/Kp=0.5×3×2.5√310/1=20.54米式中:a——超前距,m;A——安全系数,一般取2~5;L——巷道跨度(宽或高取最大值),m;P——水头压力,mpa;Kp——煤的抗张强度,mpa.。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1]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1]

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一、引言煤矿是一种资源极为丰富但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行业,其中水害问题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挑战之一。

为了全面提升煤矿的水害防治能力,本文将从中长期的角度出发,提出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二、水害问题现状分析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地下水、降水、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害问题经常发生。

水害问题主要表现为煤层自然含水量过高,煤炭开采过程中水压过大导致巷道、井下设备受损等。

水害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还容易引发煤与瓦斯突出、灾害性地质现象等严重后果。

三、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目标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目标是全面提升煤矿的水害防治能力,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具体目标包括:1.减少煤层自然含水量,降低煤矿地下水位,减轻水压对巷道、设备的影响;2.建立完善的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水害隐患;3.加强煤矿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4.加强煤矿地质勘察与预测,降低煤层自然含水量的影响;5.提升煤矿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应对水害的能力;6.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探索水害防治的新方法和技术。

四、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内容中长期防治水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煤层自然含水量降低通过开展地质勘察和预测工作,深入研究煤层自然含水量的形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煤层自然含水量。

4.2 建立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水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排水系统运行监测等,在水害发生前及时发出预警,采取措施阻止水害的发生。

4.3 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加强煤矿排水系统的建设,包括井下泵站、巷道排水系统、水射流技术等,提高排水能力。

4.4 人员培训和技术创新加强煤矿员工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应对水害的技术水平。

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探索新的水害防治方法和技术。

五、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实施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的实施需要全面的组织和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1.成立水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工作;2.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责任人和时间节点;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水害防治工作;4.加强对煤矿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水意识;5.加大投入,确保规划的实施。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目录前言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

随着我矿步入矿井机械化改造联合试运转,转入正式生产,矿井水害成为继火灾、瓦斯事故后影响我矿生产安全的第三主要灾害。

为了贯彻落实好《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八十四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家安监总局的《煤矿防治水规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结合我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实际及矿井五年生产规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与井下、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落实“探、防、堵、截、排”等相应的措施。

编制防治水中长期(五年)规划。

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抓好年度防治水工作,要严格检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确保矿井防治水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防治水规划落到实处,水害得到有效防治。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开发现状第一节、矿井概况一、矿井位置矿井位于彬县新民镇百子沟内秦家山,隶属新民镇管辖。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08°9′32″~109°10′32″,北纬35°02′49″~35°03′15″。

二、矿井地形地貌矿井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部,亦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分。

井田内塬梁破碎,沟壑纵横,地表起伏较大,地形轮廓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塬面高程一般为1120米左右,沟谷标高为+912米,相对高差208米左右。

三、矿井交通条件矿井距彬县县城19km,距西安176km,南西距312国道、福银高速18km,彬县-矿山-旬邑公路从矿井东侧通过,道路平坦,交通运输便利。

四、矿井气象本区为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1.1℃,一月份最低平均9.1℃;七月份最高平均31.5℃。

霜冻期为十月至次年四月。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石湖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二O一一年石湖煤矿位于宁武县东北7KM处后石湖村附近,井田面积3.8053km2,1967年开始建井,水文地质简单,无周边小窑,开采年代较长,井田范围内采空区较多,但井田范围内无大的涌水水源,地面也无河流、湖泊。

井田内涌水仅为季节性降水通过断层、裂隙渗入井下,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一定影响,为保证矿井采掘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我矿在防治水工作作如下中长期规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矿井防治水工作的落实。

(1)、我矿成立防治水工作领导组,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领导,矿长是防治水工作领导组组长,各专业副矿长为防治水工作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涉及防治水工作的各作业队组,组织有专门的防治水队伍。

(2)、组织措施:1、专门成立排水队,由郭建存担任队长,负责整个矿井的排水工作。

2、采掘工作面管路延伸、铺设由通一队、通二队队长康玉峰、何建明负责。

3、井下中央水泵房、采区水仓和采区临时水仓排水工作由排水队队长郭建存负责,并负责管路、水泵的检修、维护工作。

4、采掘工作面排水由各采掘队负责,包括水泵管路、检修、维护工作。

5、排水机电设备由机电矿长郝柏山负责,排水管路、排水人员调配由生产矿长刘长富负责。

6、全矿统筹协调,对矿井水害防治形成合力,力保矿井防排水工作顺利开展,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认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矿技术负责人每年雨季来临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水文地质调查,并形成正式的文字报告,作为矿井防治水及采掘生产活动的依据。

三、认真做好井下水害隐患排查工作矿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矿井防治水隐患排查工作。

每年雨季来临前必须对地面排洪沟、井下排水沟进行清理,根据季节不同,分别有重点的进行水害隐患排查,对查出隐患问题要逐条制定整改措施。

四、认真编制《年度防治水计划》矿技术负责人每年组织编制《年度防治水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矿井水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五、留足矿井保安煤柱矿井上部留足60m保安煤柱,并将防水煤柱线准确标定在采掘工作平面图上,地测人员必须及时、准确的给定中、腰线,并及时填图,采掘工作面不得越线开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限公司煤矿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编制时间:2016年5月编制单位:煤矿目录前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井田地理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的基本情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矿井地质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矿井水防治的整体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矿井水防治整体思路......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矿井水防治整体规划的确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井下水害治理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中、长期具体规划..............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 2016年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 2017年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 2018年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 2019年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 2020-2026年规划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建议........................ 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

随着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深入,矿井水害成为继瓦斯事故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另一主要灾害。

为了贯彻落实好《煤矿安全规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家煤监局出台的《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省政府出台的关于防治水的相关规定,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特结合我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与井下、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探、防、堵、截、排”等相应的措施。

特编制我矿地质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抓好防治水工作,要严格检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确保整个防治水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防治水规划落到实处,水害得到有效防治。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第一节井田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煤矿位于市区52°方向,直距约50,公路距离82 ,距乡政府约16 。

行政区划属市乡所辖。

地理坐标:东经104°32′05″~104°32′48″,北纬26°30′47″~26°31′36″。

矿区呈南北向展布,平面上呈梯形。

东至煤系底界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西至飞仙关组(T1f)与永宁镇组(T1y)底界的半山,南至三道沟村北,北至上排村与中心村之间。

矿区长约1.46,宽约1.10,面积1.61732。

我矿属市资源整合单独保留矿井。

二、地形地貌本区为中山地貌。

矿区的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呈近东西向展布。

地势最高点在矿区西南部半山,海拔高程为1975.00m,最低点为东端白药小河河谷,海拔高程为1525.00m,相对高差为450.00m,一般相对高差300~400m。

三、交通条件区内有简易公路纵贯南北,自矿界南行13至阿都乡(梨树)政府驻地,向西16 至乡政府驻地,、阿都至城有低等级公路连接,相距分别为82、75,自市南行102 到曲靖,再西行138 到昆明,交通较为方便。

四、河流水系区内最大的河流是可渡河,发源于市龙潭一带,流经龙潭、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普立,与格香河在普立的腊龙汇合称为北盘江,属珠江水系。

可渡河全长 162.2,迳流面积2975.82,河道平均坡降 7.5 ‰。

在勘查期间调查该河时,见河宽约5~10m,深约1.1m,流速2m/s,流量为24~90.2m3。

河流动态变化大,水流湍急,两岸切割强烈,多悬崖峭壁,常形成“V”字河谷,属山区青壮年河。

该河礁石较多,不能通航,下游正在建设阿都电站。

五、气象根据《二00三年市年鉴》:区内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较大,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5~18℃,最低为-14.2℃,最高为32.2℃,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5℃左右。

1至4月为风季,最大风力可达7~8级,主导风向为南南西风,年均风速3.9。

每年5月下旬~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中旬为旱季。

年降雨量为1032~1624,降雨多集中于6~10月份,占年降雨量的84~98%,年平均日照约890小时,通常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且雨雾增多,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常为大雾笼罩。

高山区冬天积雪冰冻,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终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1天。

六、地震根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图,勘查区地处曲靖—昭通中强地震控震带之东,—弥勒潜在震源区的弥勒—富源北东向地震活动断裂带北西端。

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记载为1527年,至今共计发生大于4.0级地震13次,1906年1月7日发生过5.5级地震。

1998年12月1日市龙潭乡发生5.1级地震,建筑物损坏较为严重。

与接壤的沾益、富源、贵州省等地区的小震活动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8306-2001),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七、周边矿井及小窑矿井周边目前有位于矿区北西方向的煤电联营有限责任公司白药煤矿和与矿井南面紧邻的市乡杨梅树煤矿,其中白药煤矿开采标高1800~1250m,开采面积3.45592,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杨梅树煤矿开采标高1750~1450m,开采面积 1.03952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

两矿井与煤矿无矿界重叠,煤矿矿权设置合法。

煤矿与周边矿井矿界关系见下图。

据调查了解,该区对煤炭的开采时间较长,老窑分布较多,大多数开采C2、C4、C9号煤层及浅部露头的风氧化带煤层,开采深度在20~80m左右,一般50m左右,现已全部关闭。

小煤窑调查情况见附表1。

八、矿井整合情况根据曲靖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工作会议的文件精神,有限责任公司煤矿为单独保留矿井,井田面积和批准开采煤层均未发生变化,井田面积为1.61732,生产规模为15万吨/年。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的基本情况第一节矿井地质概况一、地层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二叠系上统组(P2x)、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T1f)、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及第四系(Q)。

由老到新各地层的岩性、厚度及接触关系详见附图3。

现将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二叠系1.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矿区内未出露地表,仅在矿区外围凉家村后一带出露,厚度350~600m,以黑色、深绿色细晶玄武岩为主,常具杏仁状、斑状构造,柱状节理发育,其底部和上部常夹火山凝灰岩、集块岩。

其成份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玻璃质组成,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上统组(P2x)为本区含煤地层,厚281.15~391.46m,一般290m,为一套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

按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和含煤特征,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段。

(1)下段(P2x1):上起紫红色凝灰质泥岩顶界,下至P2β玄武岩顶界,厚147.95~153.34m。

分布在矿区东部边界外围。

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泥岩、青灰色、灰色厚层状凝灰质、玄武质岩屑砂砾岩、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黑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砂质泥岩、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及薄煤层组成。

玄武质岩屑砂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粒径3~5,个别达20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钙质胶结,紧密坚硬,普遍含炭屑,见大型斜层理及大型硅化木,常与其下的岩层呈冲刷接触。

该层砂砾岩厚度在本区为30~40m,一般35m左右,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容易识别。

砂砾岩之下主要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

接近底部为C30煤层,在矿区范围102号钻孔钻探厚度为0.10m,不可采,其底部为铝土质泥岩。

产植物化石(烟叶大羽羊齿)。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中段(P2x2):自C17煤层底板起,下至紫红色凝灰质泥岩顶界。

地层厚138.67~142.18m。

该段区内出露于蔡家村~水塘边一带。

岩性主要由灰~灰绿色薄~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含菱铁质结核及鲕粒或菱铁矿,夹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或粘土岩以及薄煤层组成,局部见星点状黄铁矿,夹煤或煤线8~10层。

本段含煤总厚3.09~3.86m,含煤系数为2~3%,一般不含可采煤层。

产植物、植物根及植物碎片化石:(脐根座),. (翁氏原始乌毛蕨),. (舌瓣轮叶),(芦木), .(大羽羊齿), .(带羊齿), .(栉羊齿), .(斜羽叶), .(楔叶)等。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上段(P2x3):自C17煤层底板至卡以头组(T1k)底界,地层厚102.59~104.84m,一般厚103.72m。

该段主要分布在三道沟~白药村公所一带,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浅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粒砂岩,以及煤、薄煤层和菱铁矿组成。

为本区主要含煤段,含煤7~10层,进行编号的有10层,自上而下为C1、C2、C3、C4、C5、C6、C7、C8、C9、C17,其中全区可采煤层6层,为C1、C2、C4、C8、C9、C17煤层。

本段含煤总厚11.15~11.33m,平均厚11.24m,含煤系数为10.8%。

产植物、植物根及植物碎片化石:(脐根座), () (东方栉羊齿),(椭圆楔叶), .(芦木), .(原始乌毛蕨),(翁氏原始乌毛蕨), .(枝脉蕨), .(掌蕨), . (. P. )(原脉栉羊齿), .(羽羊齿), (. G. )(烟叶大羽羊齿),? .(丽羊齿)等。

(二)三叠系1.下统卡以头组(T1k)出露于区内煤系地层之顶部。

地层厚101.37~111.99m,平均厚106.27m。

主要岩性:由灰绿至绿灰色中~厚层状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组成,下部含钙质团块。

含瓣鳃类动物化石: .(蚌形蛤),(贝氏蛤)等;含腕足类动物化石:(细弱舌形贝)及L. . (细弱舌形贝中华变种)等。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下统飞仙关组(T1f)本组地层厚432.01~454.29m,按其岩性组合,动物化石等,由上往下共分三段:(1)第一段(T1f1):分布于矿区中部。

覆盖于卡以头组(T1k)之上。

揭露地层厚108.74m。

主要岩性:由紫红色泥岩,紫红、紫灰色薄~中厚层状砂质泥岩及浅紫色、紫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