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周易的读后感6篇

周易的读后感6篇周易的读后感篇1《读书求学》这篇__讲了:《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
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源头。
后来孔子读《周易》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还几次了,换了许多次新带子。
这使得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中也有多处引用了《周易》的词语。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叫作“韦编三绝”,以此来形容孔子勤奋好学。
这使我深受启发:我应该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有时候我学习累了、遇到困难了,我总会用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自己。
孔子都那么老了,学习起来不叫累,我才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怎么能叫累呢?到了三年级,我的作业越来越多了,学习各种知识也越来越难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
不会做的题目我就反复想,反复试算;背不下来的古诗,我就每天坚持熟读,坚持一天背一首,不断积累;画不好的导图,我就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修改,疏理思路,不断完善;弹琴也是一样,九级的曲子难弹篇幅又很长,我就一只手一只手的学,每天坚持联系,纠正指法,增加连贯性和节奏感,不断熟练。
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勤奋努力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不叫累,奋发图强不怕苦,不断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让自己各方面的成绩稳步向前。
周易的读后感篇2作者:杨珺程。
《读书求学(三)》主要讲了《周易》和《书经》两本书。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
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
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那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认真学习,所以才会这样的。
而《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
它还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
孔子写的《论语》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里的词,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刻苦钻研,决心要把这本难读的书弄懂,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说我,在一次背第三阶段古诗《木兰诗》的时候,由于字句太多,我怎么也背不下来,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背下来,而且是在十分钟之内,我先熟读《木兰诗》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从网上查找了《木兰诗》的大意,这种“和时间赛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兰诗》不到五分钟就背了下来。
周易读书笔记四年级

周易读书笔记四年级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周易》这本经典的书籍,读完之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启发和感动。
《周易》是一本古老而神秘的书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通过读《周易》,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新的启示。
读《周易》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变化无常和轮回循环。
《周易》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八卦的不同排列组合,反映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我理解到,宇宙的发展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流转中。
正如《易经》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宇宙的变化规律,不断地修炼自己,才能够获得成功和进步。
读《周易》还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周易》强调了阴阳的概念,告诉我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事物的两面性。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与白,所有的问题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辨别并综合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角度。
现代社会变化快速,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思想,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读《周易》也让我明白了“道德经”中所讲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周易》告诉我们,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人类社会也应如此。
当我们处在困境中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平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明白,人类社会有一个自然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只有按照这个秩序去行动,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读完《周易》之后,我深深被它所启发和感动。
这本古老而神秘的书籍深度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观念。
通过读《周易》,我不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新的启示。
我相信,《周易》这本经典的书籍将永远不会过时,它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提供智慧和指导。
《周易》读后感(精选16篇)

《周易》读后感《周易》读后感(精选16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易》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周易》读后感篇1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
朱熹说过:不知易,无以习。
老子得易之体,孟子的易之用。
但对于这本集中代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书,我们还存在着太多的疑问,若没有曾老师的指导,我也许无法体,也无所用了。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
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
有时都是不可信的。
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
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
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
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
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
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
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
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img alt="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src="C:U23er23A2627ini23AraAorDe23kAop作文/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_[标签自增ID].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00px易经的读后感一《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万经之首,《易经》读后感。
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许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心。
种种感情,我阅读了。
其实,我并非直接阅读的《易经》,我文言文水平较差,我阅读的是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析,间接阅读了《易经》。
曾仕强教授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学者。
感触颇多,其中《胡雪岩的启示》尤甚。
这次阅读曾教授的解析,认为观点都比较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现在,许多人对易经有不少误解,当然,更多的人是对易经不了解,尽管他们血液中有着易经的基因!《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
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
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
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都说是外国人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其实不是的,也有人觉得是近代我们中国处处落后,又不求进取造成的这种想法。
其实,《易经》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辩证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国早了好几千年,并且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易经不光是辩证法,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比当今的网络系统还要大,网络的发明归根到底也是与《易经》有关系的。
《周易》读后感(通用15篇)

《周易》读后感《周易》读后感(通用15篇)《周易》读后感篇1《周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很多认为《周易》就是一本算命的书,其实不然,它是一本启迪人类智慧的书,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人都很喜爱读《周易》,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也把《周易》研习运用到哲学思想中。
阅读《周易》,重在理解其最基本的概念,以及它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看法。
纵观《周易》全篇,有三大理论、三大法则和三大原则。
三大理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既对立又统一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自然界的一切的规律。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要我们与自然和谐统一,顺应宇宙,自然。
三大法则指的就是理、象和数,探索宇宙、人生变化的原因;用卦象,爻象来表示万物的特征与特性;用现象中数理研究变化过程,预测万事万物的因果联系。
有些人说这是占卜迷信,其实不是。
当你要去做某事时,让你考虑周详,谨慎做事,做到万无一失。
看完三大原则,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
宇宙自有的规律必须去遵循,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宇宙在不断变化中,而我们人也在不断发展中,其中就包含了自我否定。
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论述辩证法的经典,《周易》历经种种磨难,,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阅读《周易》时,只有通晓以上这些道理,明白生活中所隐藏的哲理,才能利用书中的思维辨析和判断我们自身所处的时势,做出明智的选择。
《周易》读后感篇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仍至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
孔子年老时,工作很忙,但仍然坚持学习。
一次,他得到一本《周易》,为了弄懂它,反复读了好多遍,直到明白书中的意思为止。
孔子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要像孔子一样,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要反复的读,反复的学,直到弄明白为止。
读周易有感

读周易有感最近我读了《周易》,这部古老的经典,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周易》的印象还停留在“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些词上,但一读起来,嘿,发现它其实挺接地气的,里面的道理啊,跟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是身边的老朋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那些人生智慧。
《周易》里头讲阴阳五行,说实话,刚开始我是一头雾水,心想这啥跟啥啊?但细细一读,嘿,发现这不就是咱们生活中的平衡之道嘛!阴和阳,就像咱们生活中的好坏、难易、进退,啥事儿都得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好事儿也得变坏。
五行呢,金木水火土,看似简单,实则涵盖了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一物降一物”嘛!想想看,咱们生活中哪件事儿不是这样呢?再来说说《周易》里的八卦,小时候看电视,总觉得八卦是算命先生的专利,但读了《周易》之后,才发现八卦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它用八个符号,就把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给概括出来了,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且啊,我发现八卦其实就在咱们身边,比如咱们平时说的“你今儿个这运气,真是八面玲珑啊!”这不就是八卦的一种体现嘛!《周易》里头还讲了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咱们人啊,就得像天一样,永远不停地运转,不停地进步,这样才能活出个样儿来。
还有那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是让我感触颇深。
咱们做人啊,就得像大地一样,能容得下万物,能承载得了各种风风雨雨,这样才能活得坦然、活得自在。
读《周易》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很多成语和俗语的出处,比如“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些咱们平时常用的成语,原来都是出自《周易》。
这让我更加觉得,《周易》不仅仅是一部经典,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它里面蕴含的道理啊,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总的来说,读《周易》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平衡之道,什么是变化规律,更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最新《周易》读后感9篇

最新《周易》读后感9篇最新《周易》读后感篇1《周易》被古人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其理由在于,《周易》最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
近人徐复观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周易》之为大道之源的理由。
他认为,文王为忧患意识所诱发而作《易》,而此忧患意识之所以发生,是殷周之际整个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活动的结果,创制《周易》的周初正处于中华文明从原始宗教向人文精神发展的转换期,而忧患意识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心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
每当中国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或陷于自身困境的时候,《周易》经传总能发挥大道之源的功用。
魏晋玄学之兴起,《周易》经传的作用显而易见。
佛家文化从印度传入之后,宋明理学也利用《周易》经传打开与之对话的局面,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都体现了这一点。
西学东渐以来,《周易》经传再次发挥作用。
新儒家借助《易传》建立新的本体论与宇宙论体系,证成超越与内在的贯通及天人合德的意义。
《易传》在现代仍应得到重视,这是因为与西方哲学相比,其核心的形而上学思维格外引人注目。
已有学者从《易传》着手建立属于中国文化的形而上学,如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易传》确有类似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所谓“形而上学”,其本义是“在物理学之后”,表达了希望探求现象背后真理的愿望,而《易传》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正表达了在器物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道”。
《易传》成就了两个理论系统,其阴阳观念把神或神明客观化为阴阳二气,用以说明宇宙创生的过程,成就了宇宙论的系统;其性命观念打通了天人之间的联系,成就了道德形上学系统。
如《说卦传》中所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即明确地表达了上述两层意思。
最新《周易》读后感篇2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封建的制度在不断的废除,但是有一项文化却是与时代潮流相反——易经文化,随着现代人思想上的进步,开始探索老祖先留下来的精神食粮。
2023年《周易》个人读书心得感想和体会 周易的读书心得九篇(模板)

《周易》个人读书心得感想和体会周易的读书心得篇一我出生在中原大地,伏羲发明先天八卦的地方就是我成长的故乡。
我记得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是这里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每天会有上万甚至几十万群众前来祭拜和逛庙会。
那个时候的我看到了太昊陵的伏羲塑像,他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手持先天八卦镜,彷佛天神一般。
从那时,我就懵懵懂懂接触到了先天八卦,大人们常说先天八卦是先天之源,万物之本;后来我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慢慢接触到了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以及各种版本的易经。
高中时读过爸爸书柜里《周易》,感觉它就是一本算卦的书,全书就是六十四卦,而且全是文言文,理解起来非常难。
大学时读过图书馆里的《易经》、《白话周易》、《周易全解》,又明白了它是对六十四卦中每一爻的注解,感觉《易经》非常全面,包罗万象。
在工作之后,自己在书店、朋友家读过《易经的智慧》、《知行合一》,感觉又不一样了,在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一个名称,然后是卦辞,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含义的。
卦辞的语言比较深奥,但并不玄乎,因为卦辞中记录的是当时人们关心的大事。
古人关心的事情和现在人不太一样,那时既没有股市涨落的忧患,也没有毕业求职的苦恼,他们最关心的事大概一是军事,打起仗来是赢是输、从哪个方向进军合适等;二是行旅的事情,出门吉不吉利、往哪个方向走安全等;三是祭祀的.事情,祭祀一些鬼神有没有用、选择什么日子献上祭品等;四是婚姻的事情,与氏族的人通婚好不好、什么日子是好日子等。
因此我看《易经》里的卦辞,大多数都是解释这几类事情的吉凶的。
六十四卦每一卦基本上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忧患意识和理性思维因素,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于是,我真正明白了“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三次通读之后,最后的感悟太多,好像用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以下是我的具体感悟:易学则是中国文化的缘起,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易经》是一部积累筮占之辞的辩证法哲学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是万经之首,《易经》读后感。
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许多人都对其充满了好奇心。
种种感情,我阅读了。
其实,我并非直接阅读的《易经》,我文言文水平较差,我阅读的是曾仕强教授对《易经》的解析,间接阅读了《易经》。
曾仕强教授是台湾的著名学者,也是我非常关注的学者。
感触颇多,其中《胡雪岩的启示》尤甚。
这次阅读曾教授的解析,认为观点都比较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现在,许多人对易经有不少误解,当然,更多的人是对易经不了解,尽管他们血液中有着易经的基因!《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
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
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
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都说是外国人提出的自然辩证法,其实不是的,也有人觉得是近代我们中国处处落后,又不求进取造成的这种想法。
其实,《易经》它包含了全世界最好的辩证法,而且它的提出比外国早了好几千年,并且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易经不光是辩证法,它是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系统,比当今的网络系统还要大,网络的发明归根到底也是与《易经》有关系的。
《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
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
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
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会被时间否定的东西。
什么叫智慧?智慧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外国人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他们追求的是知识,所以,他们有那么多的专利知识产权。
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
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
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装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
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机会。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
六十四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六十四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
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
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
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的类象,其中有千变万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学。
看着里面的配图,以及对历史的简要介绍,我渐渐的对此产生兴趣,开始对神话产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经》,以及龙生九子等传说联系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整理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
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者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
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
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是一门最高的哲学,不是算命学,所以路边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经学说。
易经分为三种方式解释了整个社会三类人。
道家的老子学说是易经中最难,也是最高的学问,它是代表社会最高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层阶级的利益和生活态度;墨子是代表我们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态度。
这就是易经成为哲学之3父。
易经是一门预测科学,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
易经里有卦象,就是说8*8=64个卦象分别解释了不同的结果。
那就是说卦是预测你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一种生活的现象,不是本质;也解释了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决这个现象带来的后果。
在这里,人们都会把它解释成“命理“,“运气“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
其实,对于“命“跟“运“易经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卦只代表现象,你自己想想看一个现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实的本质内容吗。
能解决掉你发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吗。
能成为你心灵安慰的一种寄托吗。
不能的!易经就告诉你一些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论以及墨子的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
学习这些理论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经讲的卦象是唯物主义哲学,不是算命的。
它是可以预测到人生某些阶段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以及灾难的事情,但是要变的。
“卦“根据你行为的方式以及实践的经历要产生改变的。
易经中“易“本身解释就是“变“的意思。
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才是真正的道理。
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学习孔子的做人理论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论,一个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为,那么有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就是高层阶级的领域,才能去学习道家的道理。
学习易经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所处环境所产生的很多现象,然后好好总结研究,改变它,改变了这些现象,让它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改变了你的“运“。
唯物主义哲学讲,“命”不可变,“运”是可变的。
其实,“运”的不断改变,也能导致小阶段的“命”的改变。
阴和阳总是处于一个平4衡的阶段,好坏循环往复!学习易经的态度是积极的,不能总拿那个预测现象来对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乱想,那什么“运”都不会来。
积极的学习其中的精华,积极的吸收于利用,易经它只是能帮助你看到你将要发生的现象,所以真正解决事物还是靠自己的品质和意志。
学习易经不是说我预测出来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结婚了。
不是这样的,易经它是告诉我们万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极端的意思,解释为恰到好处。
事物要符合规律,符合现实要求。
就象婚姻好坏,其两个人的结合,最好的结合是“门当户对“。
这个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
现在人不是要求这个,要求哪个,最终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关系也最容易融洽。
为什么现代单身大龄青年这么多啊,就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适合哪个位置,有些人经常说:宁缺勿滥!这种不符合规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学习易经这要看你带着什么目的读它。
它关系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政治策略、军事计谋、伦理道德、行为科学、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医学养生、信息预测、文艺美学等等,甚至现代的前沿科学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真是“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总的说来,它当然是一部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理著作。
《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书中提到,全世界中国人的脑筋最好,最活,因为中国人最懂得5变通其实,自然辩证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讲变通。
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不好不坏,不坏不好,由坏变好,由好变坏,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易经》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亘古不变的。
你看,易经说宇宙万物归根到底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阴,阳。
仔细想想,它的高明简直超出人类智慧了。
你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的证明这一点,从我们知道原子是可分的开始,就已经往这个方向迈步了。
因为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说的好,就是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生万物!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智慧,从本质上说,我们的祖先重视的智慧,他们不怎么重视知识。
最开始说的读书,实际上指的是明理,读书读的是道理,道理是与智慧相关的东西。
然而现在,读书是去学知识,学一些谁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对不对的东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读书早已经不再是它最初的含义了。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易经》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外国人提自然辩证法,其实在科学面前他们欠缺让自然引导他们的科学,我们讲师法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我觉得我们学的课程是不能叫自然辩证法的,叫辩证法还可以。
宇宙中唯一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讲不通了,只有国家才有界,地区才有界,植物界,动物界也可以。
自然是整合的东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还有东西,那就不对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学的辩证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经》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适的。
看过《易经》后变的非常乐观,不管什么样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阅读《易经》时,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会慢慢好起来,这就是“穷则变”吧!又应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处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