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_小学音乐教案
四年级《踏雪寻梅》教案(通用6篇)

四年级《踏雪寻梅》教案(通用6篇)四年级《踏雪寻梅》篇1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是一首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其中b段的第二乐句是a 段的第二乐句变化再现,b段的动也采用a段第一乐句的开头。
因此,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唱来十分流畅、亲切。
由于时代的不同,歌曲的主人公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情趣相距甚远,因此在歌曲新授前先尝试进行了欣赏教学,使学生对黄自极其作品的创作年代背景有所了解,歌曲的意境格调也更易让学生接受。
歌曲短小精炼,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还尝试设计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来丰富拓展歌曲的表现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教学目标:1、学习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踏雪寻梅》。
注意断音记号的演唱,感受断音和连音的区别。
2、能用适当的力度来演唱歌曲,特别是掌握渐强和渐弱的演唱。
3、为了使歌曲演唱的更有韵味,能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处理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熟练处理力度记号。
2、歌曲中出现的难点节奏和前八分休止节奏的演唱。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歌曲《踏雪寻梅》。
1、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踏雪寻梅》,想听老师来朗诵一下吗?生:想!师:好,那听老师来朗诵一遍,听的时候,请大家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老师把《踏雪寻梅》的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老师再有感情的朗诵一遍)音乐第八单元《踏雪寻梅》教案生:我仿佛看到了雪后初晴,腊梅花开,有个小朋友骑着毛驴去赏花,小毛驴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了叮当叮当的声音。
师:同学们描绘的真好,现在诗情画意都有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乐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幅美妙的画面所创作的歌曲《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魅力。
2.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
2. 教学难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 采用示范法,示范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3.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演唱和表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3. 分析歌曲:分析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4. 演唱练习:分组或个人演唱,老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和姿势。
5. 表演练习:分组或个人表演,老师指导并纠正动作和表情。
6. 总结: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能理解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3. 学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有所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踏雪寻梅》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 乐谱:提供给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八、教学进度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曲旋律、节奏和歌词。
2. 第二课时:分析歌曲艺术特色,进行演唱练习。
3. 第三课时:指导表演方法,进行表演练习。
4. 第四课时: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九、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
2. 学生回家后,思考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十、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踏雪寻梅》的合唱表演。
2. 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类似风格的歌曲,进行比较学习。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韵味。
2. 通过学习《踏雪寻梅》这首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
理解歌曲中的京剧与昆曲元素。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歌曲中京剧与昆曲的演唱技巧。
对歌曲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乐谱、多媒体设备、相关文化资料等。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音响设备齐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梅花及雪景的美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结构及京剧与昆曲的特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学唱歌曲:分段教授歌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如韵味、发音等。
4. 演练与反馈: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与反馈。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尝试了解、学习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评价:通过课堂演唱、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及音乐素养的提升。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踏雪寻梅》的故事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歌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理解。
2. 邀请京剧或昆曲艺术家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京剧与昆曲的魅力。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在学习《踏雪寻梅》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如改编《踏雪寻梅》的旋律或编写新的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歌曲及相关的京剧与昆曲知识。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京剧唱腔的特点。
2.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理解其歌词内涵。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分析2. 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3. 歌曲的演唱技巧与表现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学习,京剧唱腔的体验,歌曲的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节奏、唱腔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词曲特点及演唱技巧。
2. 采用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教师点评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2. 新课学习:讲解歌曲的词曲特点,分析京剧唱腔的基本原理。
3. 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相互观摩,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演唱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评估他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和唱腔的准确性。
2. 小组合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家中练习演唱《踏雪寻梅》,并录制视频或音频,以检验他们在家的练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音乐教材:《踏雪寻梅》乐谱及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资料。
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用于播放音乐和录音。
3. 视频资料:有关京剧唱腔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参考学习。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音乐文化背景资料,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背景,学习歌词和旋律。
2.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京剧唱腔,练习演唱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练习,互评互鉴,教师点评指导。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的韵味。
2. 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历史、特点及基本表演手段。
2. 学习《踏雪寻梅》的唱腔、曲调和表演技巧。
3.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唱腔和表演。
2. 难点:理解并表现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和特点。
2. 教学唱腔:教师示范演唱《踏雪寻梅》,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唱腔的韵味。
3. 教学歌词:解读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4. 表演练习: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踏雪寻梅》,并掌握基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2. 学生能理解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3. 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视频材料:京剧表演片段,用以展示京剧的服饰、妆容、动作等特色。
2. 音频材料:《踏雪寻梅》歌曲,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3. 教学图谱: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布景等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
七、教学步骤1. 欣赏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对京剧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3.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掌握唱腔和节奏。
4. 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现歌曲情感。
八、教学策略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 采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音乐教案《踏雪寻梅》(通用2024)

播放经典的《踏雪寻梅》演奏版 本,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和 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策略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教师详细讲解《踏雪寻梅》的背 景、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同时 通过现场演奏或多媒体展示进行 示范,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
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和讨论,共同 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
与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首以《踏雪寻 梅》为灵感来源的新音乐作品,并进行
排练和表演。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踏雪 寻梅》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共同
制定一份演出计划或方案。
实践性作业
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积极展 示自己的才艺和表演能力。
学习并掌握《踏雪寻梅》中的一首或多首独奏乐曲, 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
构和特点。
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和表达的情 感,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和
意义。
巩固练习
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或录音演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歌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 力。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对歌曲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和创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 造力。
归纳小结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演出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演 奏技巧和舞台表现力,感 受音乐的魅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
01
播放《踏雪寻梅》音乐,让学生 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氛围。
02
询问学生对歌曲的第一印象和感 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背景、 作者及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 音乐元素,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踏雪寻梅》音乐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踏雪寻梅》这首歌意境高雅,运用了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音符对比等表现手法。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注意音乐形象的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学唱歌曲《踏雪寻梅》,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的对比。
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演唱《踏雪寻梅》。
聆听《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学习梅花勇于与严寒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歌曲的表现。
教学难点:歌曲弱起拍处的演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剪梅》(赏梅)师:同学们看图影听音乐,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多媒体放映)师:听到这首歌曲,知道歌名吗?这首歌曲听后有什么甘感受?影响你感知的是音乐的什么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生:回答。
师:这是什么花?生:回答。
师:梅花的特性是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它、赞美它。
历史上表现梅花的诗句你了解多少?生:回答。
二、进入新课还有一首《踏雪寻梅》,同学们打开课本,让同学们朗诵下。
同学们读完之后,知道词中“雪霁”、“灞桥”、是什么意思。
师:“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多么美好、令人向往的生活呀!一起来认识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刘雪庵(介绍词作者刘雪庵)。
后来,这首词由刘雪庵的老师黄自谱曲,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曲作者黄自(介绍曲作者黄自)。
学习歌曲学生唱一唱下面这条旋律吗?35 50 25 50 35 50 11 10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师生接龙演唱,师范唱听歌曲录音,看歌谱,加上了顿音记号,怎么表现?认识渐强记号。
生:加上渐强符号演唱。
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演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用不同的节奏型,不同律动,多声部生动地表现《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的音乐教案

测验法
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的方式 ,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 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作品展示法
让学生提交与课程内容相 关的作品,如音乐创作、 演奏视频等,以展示他们 的学习成果。
24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或完成后,尽快给 予反馈,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和策略。
具体性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提供具体的 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歌曲所表达的诗意和浪漫情怀,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 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通过学习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24/1/28
6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2024/1/28
7
教学内容
2024/1/28
鼓励性
在反馈中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 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 力。
建设性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 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知识和技能。
25
07
作业布置
2024/1/28
26
拓展延伸作业
创作一首与“踏雪寻梅”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形式可以是歌曲、器乐 曲或音乐小品。
2024/1/28
1伴奏。
2024/1/28
投影仪
展示与歌曲相关的图片、视频 等教学资源。
电脑
播放教学PPT,包含歌曲介绍、 乐谱、歌词及背景资料等。
网络资源
搜集与《踏雪寻梅》相关的历 史文化背景、作曲家介绍等资 料,以便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
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雪寻梅_小学音乐教案
篇一:歌曲《踏雪寻梅》
《踏雪寻梅》
五年级执教者:
1、知识目标:准确的演唱《踏雪寻梅》
2、技能目标:理解歌曲意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根据歌曲里的力度变化准确演唱出歌曲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感受歌曲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能根据歌曲里的力度变化准确演唱出歌曲的意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能根据歌曲里的力度变化准确演唱出歌曲。
多媒体
情景创设法、提问法、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一、创设情境,感受歌曲、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欣赏歌词。
同学们,老师真羡慕你们,能在这么美的校园学习,你们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愉快吗?我国著名音乐家刘雪庵先生和你们一样,有着快乐的学生时代生活。
他用一首小诗把自己快乐的学生时代生活描绘了出来。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2、师伴乐朗诵。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4、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同学们,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刘雪庵先生的老师——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也很喜欢这首小诗,于是他为这首小诗配上了好听的音乐,我们来欣赏一下。
5、再听歌曲,随乐律动,感受歌曲愉悦的情绪。
同学们,刘雪庵先生骑着自己的小毛驴踏雪寻梅,多开心呀!现在,让我们也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到雪地
里走走,欣赏美丽的雪景和梅花。
小毛驴在哪呢?就在我们的脚下。
(带领学生用脚踏着节拍××︱××︱模拟骑驴踏雪寻梅的情景)
6、带领学生用身体语言感受歌曲。
同学们,刚才大家骑着小毛驴去看雪景、赏梅花,心情怎样呀?(开心、愉快)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美好愉快的心情用我们的身体语言再次感受歌曲。
二、学习歌曲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掌声送给自己。
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
1、跟琴学唱歌谱。
2、用“lu”哼唱(引导学生用集中、圆润的声音哼唱歌谱,让声音美起来)
3、跟琴学唱歌词:
4、师范唱,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力度记号和顿音记号。
5、把力度记号和顿音记号加入到演唱中。
6、有感情地演唱。
三、创编小音乐剧,表现歌曲
1、分组演练;
2、合作展示。
四、教学拓展
1、介绍词作者和曲作者。
2、欣赏合唱版《踏雪寻梅》,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
3、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你们用美妙的歌声表达了对美的追求,相信你们是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人,让我们随着音乐,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美。
(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篇二:八年级上册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时《踏雪寻梅》
2
篇三:踏雪寻梅教学
教学设计 --《踏雪寻梅》
课程名称:《踏雪寻梅》
使用的教材:人音版《音乐》第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
适用年级:八年级
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梅花在冬雪里傲然绽放;初听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冬日里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和人们赏梅时兴奋、愉快的心情”,体会这种高雅的意境和纯朴的生活情趣;然后是学唱二声部歌曲;掌握之后在引导下,有目的性的选择音响,用各种方式表现歌曲内容,意境;紧接着拓展延伸《溜冰圆舞曲》,引出本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最后是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是教育部颁布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美妙的乐音,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美感和幸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如下:创设情景——审美体验——自主实践——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教学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唱歌曲。
(2)能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
2.能力目标
能用各种方式探索音响效果为歌曲配伴奏,以及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 如肢体语言)和其他手段,来表现歌曲内容、意境。
3.情感目标
通过诗词朗诵《梅花》,聆听、学唱《踏雪寻梅》,感受冬天的意境美和音乐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梅花精神,启迪学生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明快的声音学会演唱歌曲。
解决办法:在学唱二声部时,先学第二声部,再学第一声部,避免因太熟悉主旋律,而忽视低声部的音准。
教学难点:
歌曲的二声部演唱和用探索的音响和方式为歌曲作表演唱。
解决办法:为巩固二声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如男女声二声部、班级分组二声部、挑选部分同学小合唱二声部等等。
在用探索音响为歌曲作表演唱时,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用合适的音响再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方法手段:
情景教学法、自主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适宜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以满足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求。
教具准备:
手风琴、课堂打击乐器、自制课件
教学流程图:
→→→
→
一、创设情景:
(课前播放课件中的歌曲《铃儿叮当响》,铃声结束停止)
师:同学们,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听过,有谁能告诉我它叫什么名字呢?生:(铃儿响叮当)
师:那么,你能说一下这首歌给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生:…师:不错,大家说得很好,这是一首描绘冬天意境的歌曲,大家喜欢冬天吗?(自由发言)
有的人喜欢冬天,有的不喜欢,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冬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吧
观看图片,感悟冬韵:
(播放幻灯片) 冬天的美不像春天那么华丽,也不像秋天那么有色泽。
它的美没有装饰也没有点缀,是真真实实的纯洁之美。
冬天是一个温柔的姑娘,她给朝阳抹上红润,给大地披上白纱;冬天
又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步伐蹒跚,历尽苍桑,饱受风雪的磨难,但依然不改对大自然的爱恋,他使青松更苍翠,使冬梅更芬芳,让人们更坚强,他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了这个世界,当春天的脚步逐渐走近的时候,他又是那样悄然离去,把希望与祝福给了新的一年。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冬天意境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感受冬天的气息,体验“冬之韵”的意境。
关于梅花:
(播放幻灯片)大家知道,梅花总是挑选在最严寒的冬天开放,千百年来,有很多文人称赞梅花的这种不畏冬雪,敢于和困难、和严酷的环境做斗争的精神。
我们还记得那句谚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的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我们就一起再来朗诵一遍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梅花》,充分感受一下冬天里梅花在漫天雪地间争奇斗艳的情景。
(朗诵)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漫天白雪去寻找白色世界中的那一抹清香吧。
二、审美体验: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翻到第42页。
A、初听歌曲《踏雪寻梅》。
提出问题:1、说说音乐给你的感受。
2、想象一下,音乐把你带入了怎样的画面。
听赏音乐。
(讨论,自由发言)
生: …
师:解释歌词“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
其中“雪霁”的“霁”是雪后放晴;“灞桥”是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好的,我们来看看踏雪寻梅图,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图片:踏雪寻梅)
(播放视频)我们再来通过一段动画,形象地感受踏雪寻梅的生动情景。
B、这么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是谁创作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词曲作者。
(播放幻灯片)
词作者: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四川铜梁人。
刘雪庵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红豆词》、《长城谣》、《飘零的落花》、《踏雪寻梅》等。
曲作者:黄自(1904-1938),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如作曲家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黄自是我国早期音乐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歌》、《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黄自的很多作品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紧相联系,他用自己的音乐给了抗日军民很大的信心和决心,鼓舞了他们的革命斗志。
《踏雪寻梅》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那么这两个声部在歌曲中到底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听一听。
C、复听歌曲,并开始学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