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试题
孙子兵法有关试题及答案

孙子兵法有关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孙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B2. 《孙子兵法》共有多少篇?A. 12篇B. 13篇C. 14篇D. 15篇答案:A3.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兵者,诡道也”的下一句是什么?A. 故能而示之不能B. 故用而示之不用C. 故强而示之弱D. 故弱而示之强答案:B4. 《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哪一篇?A. 计篇B. 作战篇C. 谋攻篇D. 形篇答案:A5.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指的是什么?A. 战争的四种策略B. 战争的四个阶段C. 战争的四种战术D. 战争的四个原则答案:A二、填空题1. 《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贵胜,不贵久”,意味着战争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
答案:速胜2. 《孙子兵法》中“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强调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主动权3. 《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表明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变化无常4. 《孙子兵法》中“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说明了战争中的_______。
答案:准备充分5. 《孙子兵法》中“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阐述了将领的_______。
答案:五种危险三、简答题1. 简述《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就能够在各种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2. 解释《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意义。
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军事行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四、论述题1. 论述《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的策略及其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答案:《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策略指的是在战争中,通过保持自己的军队在最佳状态,等待敌人疲惫不堪时再发起攻击。
最新《孙子兵法》考试复习题

《孙子兵法》课程试题1、“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述其哲学思想及对待战争的态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2、将“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译为白话文孙子说:大凡出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公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去千金之巨。
全国上下骚动不安,人们因来往奔波而疲惫不堪,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的多达七十万户。
守备数年,而与敌争夺一时的胜利。
在此情况下,若仍因爱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不了解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最不仁爱的了。
他不配充当三军的统帅,不配担任国君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就在于事先就能察知敌情。
而预知敌情,则不可从鬼神祈祷那里去获取,也不可从求签问卜那里去推知,也不可从对数度的简单验算中去求得,而必须从人那里--从了解敌情的间谍那里去获得。
3、写出《孙子兵法》论述的“五事”和“七计”的具体内容,并加以解释。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竞赛题

喜迎第八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孙子兵法》与广饶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答案一、填空题(共70题,每题1分)㈠《孙子兵法》名句摘读(共40题,40分)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5、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6、故兵贵胜,不贵久。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8、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9、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10、胜可知,而不可为。
11、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12,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13、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
14、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15、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16、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7、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18、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9、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20、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21、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22、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23、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24、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25、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26、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27、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28、料敌制胜,计险远近,上将之道也。
29、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30、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3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32、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33、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34、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35、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36、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37、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38、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39、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40、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8281d9a482fb4daa48d4b2e.png)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题答案[指南] 《孙子兵法及百战韬略》考试《孙子兵法》课程试题1、“计”篇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试述其哲学思想及对待战争的态度。
这句话的哲学思想意义深刻。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慎重思考。
开明宗义地提出了“慎战论”,认为对待战争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有道是:“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万世利。
”这和孙武的军事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国家的利益当为第一,战争的目的在于为国家争得利益,要以取得最大利益为目标就必须慎重“算计”。
古往今来,在政治上的策略也以“慎战论”为依据。
国家之政事,关系着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
国之大事则为:政治、政务。
治理国家若是不重视政治、谋权,不理政务就会倒是社会震荡,民不聊生,严重者国家覆亡。
孙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现了对战争的重视,把战争问题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
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
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
当你在战争”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因此,中失败,必须接受“死国家的主宰者、战争的决策者,对战争问题不能有丝毫忽略,必须认真对待。
忘战必危,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战争的发生或消失,并不以某个国家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敢面对战争者,忽略战争存在者,最后都将被战争无情地吞噬掉。
我们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常常要从自身的生死存亡考虑一些竞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和平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在胜利的时候。
2(将“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孙子兵法试题

孙子兵法试题1.谈谈你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理解军队的将领,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果断,纪律严明的素质.将领是智谋为先,不能多谋善断,就会被敌人所欺骗;不能赏罚有信,则士卒不会用命;不爱护士卒,士卒不会赴汤蹈火,冲锋陷阵;不能身先士卒,勇敢带领部队,就不会给士卒做出表率;纪律不能严明,士兵就会譬若骄子,不能协调一致的行动。
这几个方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2.怎样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举一案例说明。
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3.谈谈你对“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的理解。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
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
孙子兵法(答案)

1.《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我国___春秋末期___时期人。
2.春秋末期诸侯国齐国乐安,现一般认为在___山东省东北部___。
3.孙武生长在齐国,主要军事活动在___吴国___。
4.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___大动荡、大变革___的时代。
5.春秋末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最主要最普遍的斗争形式是___战争___方式。
6.与孙武军事思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___家庭影响___、___社会实践___。
7.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主要标志是___农业公社的土地所有制逐渐瓦解___、___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___、___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正在形成___。
8.孙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9.在我国春秋末期频繁而众多的战争中,发展得最多、最激烈的是______之间战争。
10.孙武主要活动在我国春秋末期的___吴___国。
11.春秋末期,处于我国历史___由奴隶制向封建制___转变时期。
12.孙武出生在___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___之家。
13.孙武先辈中正式被任为“卿”大夫的是___孙凭___。
14.孙武在吴国隐居期间与___伍子胥___曾一起切磋兵法。
15.吴王阖闾决心伐楚,但迟迟不敢起兵的主要原因是___无杰出的将帅统帅军队___。
16.由于___伍子胥___多次保举,吴王阖闾才见到孙武。
17.孙武到吴国后,在吴国都城___姑苏___潜心兵法的研究和著述。
18.孙武离开齐国投奔南方的吴国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
19.齐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___姜太公___的封地。
20.孙武的祖父田书立了战功,受到___齐景公___大赏,封赐乐安作为其食采之邑。
21.孙武辅助吴王阖闾首先攻打的是______。
22.吴王夫差继位后拒不听从___伍子胥___的劝谏。
23.吴王阖闾让孙武“吴宫教阵”是为了___确知孙武的军事才能___。
孙子兵法战略原理单元测试题

孙子兵法战略原理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 孙子兵法是哪个国家的古代兵书?a) 中国b) 日本c) 法国d) 印度2.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a) 孙武b) 孙权c) 孙膑d) 孙中山3. 孙子兵法是一个以战争为核心的兵书,涵盖了哪些方面的内容?a) 战争策略和战术b) 经济管理c) 政治斗争d) 人际关系4. 下列哪个原则不是孙子兵法中的战略原理?a) 知己知彼b) 兵不厌诈c) 偷梁换柱d)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5. 孙子兵法强调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表明了以下哪个战略思想?a) 简洁战略b) 奇袭战略c) 防守战略d) 战略退却二、填空题1. 孙子兵法中强调了“_______胜人”。
(人的特点)2. 孙子兵法中主张在战争中采取__________的策略。
3.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_______计虑无遗,算胜于有余”原则强调了对情报的重要性。
4. 孙子兵法中提到的“_____位备胜,非常位则备不胜”的原则强调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
5. 孙子兵法中的“______兵也者,上以利民,下以利士”的原则强调了将士的福祉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三、简答题1. 孙子兵法中的“长久”原则是指什么?请结合例子进行解释。
2. 根据孙子兵法的原则,谈谈你对“奇正相生”战略思想的理解,以及它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3.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则,请简要解释这个原则的意义,并说明它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
四、论述题请你从三个方面论述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每个方面至少给出两个相关观点,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方面一:战略思维方面二:情报战方面三:指挥与军事组织(文章结束)。
《孙子兵法》简答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

《孙子兵法》简答题复习训练试题及答案1、列举《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理论思想。
(五个即可)(1)慎战备战思想。
(2)文武治军理论。
(3)校计索情之法。
(4)因敌制胜之道。
(5)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6)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7)指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8)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2、何谓“五事七计”?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3、《谋攻篇》通篇讲的都是谋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是攻敌策略。
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克敌制胜最好的方法是伐谋,就是以武力为后盾,靠智谋取胜。
二是阐述了谋攻的最高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就算取不到最理想的结果,也应该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三、是谋攻的方法和利弊,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科学真理。
4、概述《军形篇》的主要内容。
1、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本篇的主导思想。
2、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措施(1)活用攻守(2)胜于易胜(3)以镒称铢(4)修道保法5、作战指挥的四要素是什么?奇正变化的要诀是什么?孙子认为,组织和使用军队,有效地发挥军队的作战力量,必须掌握“分数”(组织编制)、“形名”(通信联络)、“奇正”(活用战术)、“虚实”(创造战机)四个环节,这是发挥军队力量的关键问题。
奇正变化的要诀是:“以正和,以奇胜。
”6、《虚实篇》论述的重点是什么?《虚实篇》重点是“因敌制胜”。
1、“致人而不致于人”2、“攻必取,守必固”的作战指导(攻其不易,出其不备)3、知敌“虚实”4、“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制胜谋略关键在于随时了解和分析敌人的虚实强弱动态,寻找并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是“示形诱敌”造成敌人空虚,为我所乘)7、《作战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中心思想:兵贵胜,不贵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之道,在(),其用在是非。
法制
2《孙子兵法》共有()篇。
十三
3《孙子兵法》很简单,只有()字。
六千
4拿破仑被困在圣赫勒拿岛时,有人送他一本(),他看后说,天下焉有此等奇书乎。
《孙子兵法》5孙武将写成的兵法献给()。
吴王
6《孙子兵法》最初是写在()上的。
竹简
7与东方的思想不同,西方强调依靠()来取得胜利。
行动
8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
势
9兵者,诡道也。
指的是()之间的对抗。
人与人
10()可以使自己的战争物资不消耗。
因粮于敌
11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孙子提出了()的思想。
兵贵速
12《作战篇》讲的是()。
物资准备
13中国军事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
不战而胜
14“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战争的()。
目的
15天子剑强调()。
服
16《形篇》的形是指()。
力量
17足球队保证自己不失球是体现了()。
先为不可胜
18先为不可胜,是指作战时首先要()。
不被敌人战胜
19不可胜者,()。
守也
20依靠速度产生的势,在战略上称为()。
动势
21按照洪兵老师所讲,瞬间爆发力叫做()。
节
1战略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战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错误)
2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正确)
3战略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感觉。
(正确)
4东方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把将对手置之死地。
(错误)
5蓝海战略的思想是不注重竞争的。
(错误)
6国外学习《孙子兵法》的热情非常高。
胡锦涛曾送给布什一套中英文版本。
(正确)
7迈克尔森认为,孙子最基本哲学信念是以行动战胜对手,而不是以智慧战胜对手。
(错误)
8“出其不意”是可以事先学习的。
(错误)
9好将领标准中的“严”表现在一种内在的感召力。
(错误)
10决胜因素中“地”在战略上还可以理解为地缘关系。
(正确)
11知兵之将是优秀的将领。
他要首先知道战争的利,而后知道战争的害。
(错误)
12红军能够走得很远,就是因为快打快收,物资消耗很少。
(正确)
13竞争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规律走,导致物资巨大的消耗。
(正确)
14按照全胜思想,将对手变成朋友,那么敌人将会越来越少。
(正确)
15中国进行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和平。
(正确)
16中国古代战略家特别强调以最大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错误)
17西方下的国际象棋就体现了“破国次之”的思想。
(错误)
18沃尔沃中国区前总裁吴瑜章总结出的市场模式是,方向,战略,调查,战术,执行。
(错误)19不同的企业可以采用完全相同的战略(错误)
20在弓箭中,拉满的弓就好比“势”。
(正确)
21《势篇》中“以正合,以奇胜”中的“奇”指的是不按照常规的出其不意的做法。
(正确)
22静止的水比流动的水更有力量。
(错误)
23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