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制度1 目的为充分、持续辩识危险源,确定公司危险源,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危险源风险等级,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各种事故,从源头控制事故和危害,使事故频率降到最低、危害损失降到最少。

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生产场所、所有设备(包括租赁设备)、所有人(包括为公司提供各种服务的相关方)等方面,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3.2重大危险源:根据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于市场、加工处理、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活性化学性和有毒物质超过生产场所和储存区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的装置,一律评为重大危险源。

3.3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

4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4 职责4。

1总经理负责公司危险源的审批。

4。

2 质量部会同制造工程部负责组织实施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实施必要的控制和评审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保持相关记录.负责与上级监督单位的衔接工作。

4.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的控制。

4。

4 员工应熟悉本岗位的危险源(特别是重要危险源)及控制方法、检查要点及作业注意事项等情况,保持检查记录.5 过程活动6。

考核指标7 工作程序8 记录附录1:注:①轻伤:指伤害不太严重,损失工作日1天(含一天以上),105天以下的事故.②重伤:指损失105天以上失能伤害。

附录2:危险源清单ZL 02 03—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汇总表ZL 02 03—02填表时间:年月日单位:205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危险源风险控制措施评审表ZL 02 03—03 单位: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206。

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与控制

2、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与控制
随意丢弃的烟头
检修时设备突然启动
叉车侧翻
登高平台没有护栏
没有佩戴防护眼镜
实验室的500ml的一瓶硝酸
02
危险源辨识
01
依靠全员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要教育和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加,辨识和查找身边的危险
保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领导支持、全员参与
危险源辨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支撑等
危险源
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
危险源与隐患之间有内在联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危险源属自然常态,隐患属不正常状态。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危险源的认识
危险源的描述方式
类型
形态
描述方式
风险评价方法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极为可能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风险评价方法
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全员参与所有生产服务的全过程考虑相关方活动涉及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
危险源辨识内容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理性如: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运动物危害,高温灼伤,低温冻伤,电危害, 噪声危害,粉尘危害,震动危害等。化学性如:易燃、易爆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生物性如: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完整版)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初始状态评审
是组织明确职业健康安全现状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职业健康安全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进行的初始综合 分析。是组织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 系的坚实基础。
初始状态评审—内容
识别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 划
明确适用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评价组织对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评价过去的事故经验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评价、
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风险评价的方法:LEC法
D =LEC
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意点:
风险评估标准要固定,定义清楚,不因人、时而异
不同类的风险的重要性评分要有区别
已存在的安全控制措施在评估时应假设没有
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L ):
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续)
按危险源性质(较多采用)
物理性(如工作场所噪音) 化学性(如工作场所有毒有害物质) 生物性(如工作场所蚊虫滋生造成叮咬) 心理、生理性(如长期负重作业、夜班生产) 行为性(如违反操作规范造成的机械碰伤) 其他(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举例(化学性)
形式
昆虫 细菌 病毒等
影响
感染 传染疾病
中毒
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举例(行为性)
形式 搬物举重 体位不当 长期加班 工作紧张等
影响
扭伤 骨骼、肌肉劳损
生物钟破坏 精神损害
危 险 源 辩 识—危险源辩识过程
收集识别所需资料 化学物理资料(MSDS) 生产过程资料(流程图、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生产安全参数等) 设备设施资料(用电线路及区域、管路结构及安全

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
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四川赛德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崇州~彭州500kV送电线路工程项目监理部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1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报告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报告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报告1.评价基本要求规范要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5.2.2.1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5.2.2.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评价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GB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6179《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AQ/T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H3063-1999《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SH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2.初始评价的目的和范围一、评价目的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四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四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一、制度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危险和风险无处不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面临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因此,对于危险的准确辨识和风险的评价成为了组织管理和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组织的安全稳定运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一)目的:1. 确定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基本原则,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2. 辅助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危险和风险的概念,提高危险和风险意识;3. 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事故损失和财产损失,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并将在组织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三、基本原则和方法(一)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2. 科学、准确、系统,尽量量化和可视化;3. 全员参与,责任明确;4. 持续改进,适应变化。

(二)方法:1. 辨识危险:通过危险源的识别和特性分析,明确危险源的种类和影响;2. 评价风险:通过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的量化,确定风险的等级;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危险管控措施;4. 监控和评估: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评估危险和风险。

四、工作流程(一)危险辨识流程:1. 收集信息:收集组织内外的各类信息,包括设施、设备、人员、技术、环境等;2. 识别危险源: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3. 分析特性:对每个危险源进行特性分析,包括危险源的种类、危险程度、暴露时间和频率等;4. 辨识危险:根据特性分析结果,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辨识,确定其对组织的危害程度。

(二)风险评价流程:1. 评估概率:根据辨识结果,对每个危险源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2. 评估影响: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辨识结果,对每个危险源对组织的影响进行评估,可以分为重大、严重、一般三个等级;3. 评估风险:根据概率和影响的评估结果,确定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东营市泰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二零一七年五月目录一编制目的. (4)二编制依据 ............................... (2)三编制要求、目标与原则 (5)四编制机构. (5)五编制程序. (6)六编制方法. (7)七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辨识) (8)八风险评价和风险分级 (19)一编制目的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指导书。

指导书规定了公司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旨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使公司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持续提升公司本质安全水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本指导书适用于公司风险分级管控。

二编制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 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 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 号)DB37/T-2882 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883 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东营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东营市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安发【2017】4 号)及其他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相关政策等要求。

三编制要求、目标与原则明确开展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以及开展该项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坚持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有效性。

3.1 总体要求:结合本公司特点,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公司风险实施标准化管控。

通过体系建设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公司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3.2 目标:危险源辨识要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落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 确保风险受控, 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3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落实公司主体责任, 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管理,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堵塞各类安全漏洞。

四编制机构公司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成员包括高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下设风险评定领导小组(见附件1),办公室设在安全办,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相关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岗位员工等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公司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高层领导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 负责本指导书的组织实施及指导; 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 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的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

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五编制程序公司进行了风险管控工作,一般程序包括:成立组织机构→ 实施培训→ 建立公司风险点台账→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有关台账、记录→采用相应的方法辨识危害因素并填写相关记录→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并填写相关记录→ 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并填写相应的记录→依据制定的准则,判定风险等级并填入分析记录→ 逐级评审并审核、审定、批准,形成台账或控制清单→组织全员学习本岗位的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组织人员及时并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结合实际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运行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六编制方法6.1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6.2 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生产过程中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6.3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6.4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6.5 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是对危害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6 风险度(也称危险性):是指危害因素辨识完成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其计算出的风险值称为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认定风险等级。

七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辨识)7.1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本指导书推荐两种常用方法实施危害因素辨识并进行定性风险分析:一是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主要用于对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二是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主要对静态设备设施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7.1.1 工作危害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是辨识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

7.1.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该方法是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7.2 危害因素辨识范围(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7.3 危害因素辨识内容(1)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时,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2)辨识危害因素可以按下述问题例举提示清单提问: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险有害因素?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滑倒、绊倒、摔落、扭伤?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5)噪声或震动是否过度?6)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7)照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8)物体是否存在坠落的危险?9)天气状况是否对可能对安全存在影响?10)现场是否存在辐射、灼热、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3)辨识危害因素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

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7.4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7.5 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应用公司针对动态的作业活动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针对静态的设备设施采用安全检查表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只有将这两种方法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应用,才能保证危害因素辨识全面细致。

7.5.1 工作危害分析法实施步骤该方法针对的分析对象是动态活动,其步骤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

7.5.1.1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如: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异常情况处理:储罐物质外溢,设备故障处理。

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库房叉车转运、机泵盘车、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7.5.1.2 分析并选定作业活动1)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

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风险点登记台账记录受控号)单位No:填表人: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