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关键词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肝包虫又称肝棘球蚴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泡球蚴引起的的泡型包虫病。
目前肝包虫外科治疗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肝包虫外科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和发展,本文就肝包虫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肝细粒棘球蚴的外科治疗:⑴穿刺内囊摘除术:早在19世纪中叶已开展,是最常采用的术式,在我国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1]。
仿“无瘤术”原则,手术时显露病变部位,用穿刺针刺入包虫囊中迅速吸出囊液,注入杀虫剂,目前常用20%氯化钠溶液作用15分钟,剪开外囊,吸尽囊液、囊皮及子囊,摘除内囊,然后用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水溶液纱布涂擦腔内以杀死可能残留的头节。
⑵内囊摘完整摘除术:本法多用于无感染、破裂和坏死变性的肝包虫。
该术式保证内囊完整,避免囊液外溢,同时不切除邻近脏器组织,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对于脏器表面的包虫外囊,轻巧反复缓慢切割,当外囊仅剩很薄的一层时,待包虫囊的自身张力割破胀裂后,用剪刀轻巧挑开外囊扩大切口,钳夹外囊向内外囊间滴水,并用手指轻柔分离内外囊间的纤维粘连,随着扩大外囊切口的敞开,包囊逸出。
⑶残腔处理:摘除包虫后在肝内皆遗留外囊空腔,术后均积留胆液血性渗出液,需数月乃至数年才能缩小机化,如术中对此空腔处理不当,必招致胆瘘、积液、继发感染等,常见的残腔处理方式有:①袋形缝合术。
②内囊摘除并外囊空肠“Y”型内引流术。
③内囊摘除外囊内内囊摘除外翻缝合。
④内囊摘除并外囊闭式引流。
⑤外囊部分切除空腔开放[1]。
⑥内囊摘除加大网膜填塞术式[3]。
⑷细针经皮肝穿抽吸术(PAIR):即在B超或CT等指导定位下经皮穿刺抽吸治疗包虫病的方法。
⑸腹腔镜摘除:至今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摘除术和囊肿完整切除术已有许多报道,但严格掌握适应证是腹腔镜治疗肝包虫囊肿成功的前提[1,2]。
⑹肝叶切除术:术中需注意避免包蟲囊肿破裂。
⑺肝包虫外囊切除术:是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的新概念,是肝包虫囊肿在肝叶切除治疗基础上完整切除囊周包膜及其内容物的术式,现在应用较多的为Bourgeon提议的“开囊法”(清除囊内物,后用灭活头节的药物消毒包虫外囊,并切除囊周组织)[3,4]。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夏 军强 阿 地力江 ・ 明 , , 伊 刘江 文 , 王 奇 (. 1 新疆石河子人民 医院 普外一科, 新疆 石 河子 820;. 3 02 0 新疆医 科大学 解剖学教研室, 新疆 乌鲁杏齐 801) 3 1 0
摘要 : 目的 探讨肝包虫 内囊摘除术术 中大出血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 对 19 94年至 2 0 0 8年收录在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的 25 1 篇有关肝包虫 的 1 14手术病例进行整 理分类并分析 。结果 手术 中发生大出血有 1 , 出血的发生率是 01 %。 39 5例 大 .1 出血 的部位为下腔静脉 6 , 例 肝右静脉 3 , 中静脉 1例 , 例 肝 门静脉 2例 , 部位不详的 3例。 发生在肝包 虫内囊切 除术组 的大出血有 6 例, 仅有 1 例行血管修补后存活 , 5例死亡 。 死亡率 8 .%。结论 33
c ps e a ul .The r t o pai c i o o c ss a tr e cso f i e n l c ps l s 0. % .Th sts o s ie ae f he tc e h n c c o i fe x ii n o ntr a a u e wa 1 1 e i f ma sv e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4 5 期
2 0 0 8年 8 月
河
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Vo . 5 No4 1 2 . Au . 0 g 20 8
J un l f b i dc l olg o o t un d c t n o ra o He e Me i l efrC ni igE u ai aC e n o
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

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摘要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肝包虫病的手术方式。
该手术通过切除囊腔内的虫囊,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步骤、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手术方法。
介绍肝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由绦虫的幼虫引起。
在肝包虫囊腔内形成的内囊是包囊的关键组成部分,摘除内囊可以有效防止囊腔内细菌感染和囊腔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包虫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
手术适应症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适用于以下病情:1.囊肿囊壁破裂或合并重复感染引起的囊腔内含液或脓液;2.囊肿位于肝脏主要功能区域,对周围器官和组织造成明显影响;3.囊腔内囊增大,囊腔内液体异常中毒;4.激素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5.患者有明显症状,如上腹部疼痛、压迫感等。
手术步骤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的手术步骤如下:1.患者全身麻醉,取采适当位置,进行消毒铺巾;2.选择适当的切口,切开腹部皮肤和腹壁,暴露肝脏;3.用超声或CT引导,在囊腔内囊最薄的点穿刺,将内囊穿破;4.将内囊抽吸清除,避免内囊液体溅出;5.检查囊腔内壁,如有残余内囊,清除干净;6.切除内囊后,彻底清除囊壁,减少复发风险;7.恢复肝脏形态,关闭切口,术毕。
手术并发症肝包虫囊腔内囊摘除术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1.术中出血:操作不当或囊内血管损伤导致出血;2.感染:囊腔内细菌感染,需要抗生素干预;3.脓肿形成:囊腔内感染引起的脓液积聚;4.伤及周围器官:手术操作不慎伤及肝脏周围器官;5.囊腔粘连:术后囊腔内出现过多粘液,影响术后康复。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需遵守以下注意事项:1.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2.注重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3.避免剧烈运动,避免腹部碰撞;4.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5.按时服用抗生素和消炎药,预防感染;6.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西藏地区肝包虫病内囊摘除术80例报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堡!旦箜 ! 鲞箜!塑
.
肝 脏 外 科 研 究 .
西 藏 地 区肝 包 虫 病 内囊 摘 除术 8 报 告 O例
周智德 李 党 生 彭顺 舟 闫春 城 晏 明 义 余敏 常 清春
【 要 】 目 的 探 讨 肝 包 虫 病 内 囊 摘 除 术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其 对 策 。 方 法 回 顾 分 析 8 例 肝 包 虫 摘 o
临床 资料
一
肠 R u —nY型吻 合” 。 oxe— 术
三、 治疗 结 果
本组 无 手 术 死 亡 , 后 并 发 胆 漏 者 2例 , 术 占 2 5 , 发 残 腔 或 肝 缘 下 脓 肿 6例 , 7 5 , 发 .% 并 占 .% 并 症 总 发生 率 1 %。其 中 6例并 发 感 染者 均 出现 于单 0 纯 内囊 摘 除 术 后 , 该 术 式 2 且 6例 均 出现 术 后 高 热 , 体 温 在 3 ~4 ℃之 间 , 9 1 需使 用 高效 抗 生 素 1~2 方 周 能控 制 , 并 发 脓 肿 者 均 再 次 手 术 ; 6例 2例 并 发 胆 漏 者 出现 于 “ 内囊 摘 除 加 双 套 管 引 流 ” 式 , 予 再 次 术 亦 手术 , 该 术 式 其 他 5 但 0例 未 发 生 任 何 并 发 症 , 后 术 仅 出现 5d以 内的 中低 热 ( 温 3 ℃ 以下 ) 使 用 一 体 8 , 般抗 生 素不 超 过 1 ; 周 2例伴 内瘘 而行 “ 内囊 摘 除 加
病 内囊 摘 除术 中 采 取 不 同 附 加 处 理 的 疗 效 及 并 发 症 情 况 。 结 果 本 组 手 术 无 死 亡 。2 6例 行 单 纯 内 囊 摘 除 术 者 均 出 现 术 后 高 热 , 中 6例 并 发 脓 肿 ;2例 “ 其 5 内囊 摘 除 加 双 套 管 引 流 ” 并 发 胆 漏 2例 ; 术 2例 伴 内瘘 而 行 “ 囊 摘 除 加 囊 腔 空 肠 R u—nY 型 吻合 ” 者 顺 利 恢 复 。 结 论 对 肝 包 虫 病 手 术 原 内 oxe— 术
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例腹腔镜 下肝 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术期 配合 。结论
事故的发 生。
肝 包虫虽然传染性 强 , 若熟 悉手术 流程、 高防范意识 , 但 提 就能有 效干预 差错
[ 关键词 】 肝 包虫; 内囊摘 除术; 腹腔镜 ; 手术 配合 [ 中图分类号 ] R 52 3 3 .2
[ 文章编号 ] 17 62—79 ( 00 0 13 2 1 )3—07 0 5 2— 2
转开腹 ,0例通过腹腔镜行肝包虫 内囊摘除术后均治愈 出院。 1
内壁 ( 发层 ) 生 向腔内长出子囊 , 子囊 内壁 长 出头 节。( ) 2 泡性 包虫病 : 在肝内形成 灰 白色质硬 的小囊泡 , 含囊 液而含 豆渣 不
1 临床 资料
B超检查 确诊 为单囊或 双囊肝包 虫患ຫໍສະໝຸດ 1 , 5例 , 1例 男 女
6例 。最大年 龄 7 2岁 、 最小 3 7岁 , 平均 5 . 2 3±1. 13岁 。1 例中
20 ,2 ( :5 5 6 0 4 16 4)5 0— 5 .
[ ] 朱红波 .以肠穿孔 为首发表现 的白塞 氏病 1 [ ] 中国中西 医 2 例 J. 结合 脾胃杂志 , 9 , ( ) 12 1 973 : . 9 7
[ ] Tye i P ,la A T knA,t 1 fc f at Vgn 3 odmr B Ehn H,uu e a E et o f o e . s cr e
・
52・ 7
西南军医 21 0 0年 5月
第 1 2卷
第 3期
Junl f laySre ni otw s C i , o。2 N . M .0 0 ora i r ug0 Suh et hn V l1 , o3. 2 1 o Mit n a
肝包虫手术后护理

肝包虫手术后护理摘要】肝包虫是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和西南牧区。
肝囊型包虫病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为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这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但术后存在复发播散种植,胆瘘等顽固性并发症,部分病人术后甚至还需带管数年。
还因播散种植后成为腹腔包虫,盆腔包虫,再次行包虫内囊摘除,甚至有多次做包虫内囊摘除手术,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这也给肝包虫病人术后护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我从事护理工作三十余年,本文着重讲解肝包虫术中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77-011 临床资料我院外科自1980—2014年间住院病人中包虫病人男,80例,女,104例。
其中肝包虫病人男,66例,女81例,脾包虫及腹腔包虫,盆腔包虫病人男,14例,女23例,做过两次以上包虫内囊摘除手术病人超过50例。
2 肝包虫流行病学肝包虫是由棘球蚴绦虫(犬绦虫)的蚴虫(棘球蚴)进入消化道侵入肝脏而引起的寄生虫性囊性病变,为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分为单房性包虫病(包虫囊肿)和泡状棘球蚴病(滤泡型包虫病)两类。
前者多见,分布广泛于我国多见于西北和西南牧区。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但以学龄前儿童最易感染。
3 术前心理护理肝包虫病人,尤其是多次做过包虫内囊摘除手术病人因为手术前紧张刺激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
为此应当手术前进行心理咨询,咨询时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尤其对手术的安全性作肯定的保证,交待时的语言要恰当,届时病人紧张情绪能缓解,使得手术效果好预后良好。
4 术中护理肝包虫病人一般采取椎管内麻醉,麻醉时如果患者紧张应该积极疏导,缓解紧张情绪。
手术中建立静脉通路,密切观察血压,心率。
多数患者是初次入手术室,手术中大多是清醒的,会有焦虑、急躁等心理,我们应给予安慰体贴,尽可能地减轻思想苦闷,积极配合手术,避免病人因怕羞而不安,因而影响手术效果。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配合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配合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肝包虫病。
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包虫可能会释放出大量的包囊液,因此容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为了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需要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配合,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方面。
本文将就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配合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病史、过敏史、手术前用药情况等,以便针对性地制定手术方案;2. 感染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其感染风险的程度合理制定感染预防措施;3.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清洁肝脏、口腔和消化道,预防术前感染的发生;4. 术前皮肤消毒:术前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以杀灭皮肤表面的细菌,减少手术中的感染风险。
二、手术操作1. 术中洁净操作: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手术场地的洁净,减少细菌的存在;2. 使用高效洁净器械:手术中使用高效洁净器械,减少手术中的污染和感染风险;3. 完善的手术消毒措施: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完善的手术消毒措施,包括消毒手术场地、洁净手术器械等;4. 细菌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菌监测,及时发现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术后处理1. 术后伤口处理:对手术伤口进行合理的处理,包括及时更换伤口敷料、避免伤口感染等;2. 术后观察:术后需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3. 抗感染药物使用:在术后需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4. 定期复查:术后需定期复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感染的风险。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预防医源性感染需要在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合理的配合。
只有通过全面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手术后的安全和康复。
对于肝包虫内囊摘除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配合,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相关措施的实施,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率。
高原地区肝包虫病内囊切除术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临床选择性应用

切口 或反 “ ’ 口,术野暴露 较好,同样使用 双氧水纱布保 切
[ 林 爱顺 ,方英莲 ,李炳植 . 例 小儿高热 惊厥与血清 钠、钙 浓度 2 ] 3 8 关系的临床研究 [. J 中国医药导报 ,2 1 ,5 5 : 6 —6 . 】 0 0 ( ) 1 3 14 3 【 蔡 素芳 . 5 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探讨 [ . 3 】 对 6 J 国际医药卫生 】
棘 球 蚴 病 [ 肝包 虫 病约 占包 虫 病 的 7%,平均每 年增 大 3 ] 。 5 般 资料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5,具 有可比性。 P O0 ) 1 手术方法 . 2
1 . 肝 包虫内囊 摘除术组 .1 2
依据 囊肿所在 肝脏部位 ,选 择
26 m不等 ,目  ̄ c 前有效治疗方法仍是手术为主 【 4 】 。
【 y od 】 P t u ei ; L eeh oocs; I e acpu sco; T e u r e baenc ao m le Sl te s Ke rs le g n i rci ccoi w aa r o v n s n rl aslr etn h t m r ul tnn o p t tn ee i o em n e e i ic e ; e cv e ei u
o ainswi ie c io o c sst ame t s tTh t nswe er c v rdh s i l ic a g , a p a mo gte tec vt fcin,bl fp t t t l re hn c c o i r t n . ul: e61pai t r e o ee o pt sh re e h v e Re e ad p e ra n m h a i i e t h yn o ie fsua rc re c y t o lc t n ,s c step ro l rp dyh n l ntmeCo cuso Lie c n c c oi am h e pe’ Sh at itl , e u rn eh dai c mpiai s u ha h es nal e e a dei d o p i . n l in: v r hio o c ssh r i t ep o l e s e l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肝包虫疾病概述: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犬绦虫的囊状幼虫寄生在肝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
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
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
肝包虫病属于自
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作为中间宿主而受害
分类:单房性(肝包虫囊肿)和多房性(滤泡型肝包虫)前者较多见
传播途径:
狗是细粒棘球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中间宿主可为羊、马、牛、人等。
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常粘附在狗、羊毛上。
虫卵为人吞食后即被感染,在十二指肠内卵化成六钩蚴,能穿过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系统。
其中约75%的幼虫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占15%左右)、脑、肾、脾、眼眶、肌肉等部位。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
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
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
但随着棘球蚴的增长,体积增大,会造成组织和脏器的压迫a.压迫症状。
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
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b.囊肿溃破表现:溃入胆管,因破碎囊膜或子囊阻塞胆道,合并感染,可反复出现寒热、绞痛,黄疸。
囊内的液体经囊壁吸收至血液循环后,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
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c.体查发现: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
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相撞击或碰撞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以手指叩击囊肿,另手可扪及囊液冲击震颤感)
诊断依据
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
诊断方法
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囊性占位。
2 ELISA染色法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仍为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
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
1内囊摘除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适用于无感染的病例。
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疗效确切。
外囊敞开术袋形缝合术肝切除术能完整切除包虫,治疗效果最佳。
腹腔镜摘除术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微创有效方法,1992年新疆首先在国内开展了腹腔镜肝包虫内摘除术。
可以肯定的说此术式对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术前应严格选择。
手术对象的选择指征是:肝包虫囊腔直径最好小于10cm,若大于10cm则与肝内胆管相通的可能性大,术后易出现胆漏;无腹腔多脏器包虫病和包虫腔无合并
感染预防: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
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合并症::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术前一般准备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卡、高维生素饮食,增强肝脏功能,提高机耐受手术打击的能力。
戒烟、酒,以减少呼吸道等并发症的发生。
2.1.3 胃肠道准备:术前一天给予易消化的半流饮食,禁食易产气的豆、奶制品。
术前夜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一次;术前4—6小时禁食禁饮;术前留置胃管和尿管。
2.1.4皮肤准备:按上腹部手术范围备皮,术晨剃除胸,腹部毛发,动作应轻柔,以免
皮肤破损引起切口感染,消除皮肤污垢,必要时用松节油清洗。
手术当日的护理:
术晨测量病人的体温及血压,根据医嘱留置尿管,需要时留置胃管,注意插管过程中病人的反应,确保胃管留置在胃内。
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将患者安全
交于手术室人员。
2.2 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1 术后患者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3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注意各引流管的摆
放。
4麻醉清醒后,尽早拔除胃管、尿管。
促进排痰,协助患者进行有
效地咳嗽、咳痰。
取半坐卧位,用双手按住患者的伤口,让患者进行深
而慢的呼吸,屏气3~5秒,然后慢慢呼气且尽量呼尽,第2次吸气后,屏住呼吸用力从胸部咳出,进行短促有力的咳嗽以利呼吸功能、胃肠功
能的恢复4同时协助病人下床作适当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的发生.5,疼痛的护理,教会病人及病人家属正确使用镇痛泵,心里护
理。
2.2.2饮食护理:手术后当天禁食,术后第一天病人排气后进清淡半流质,无
腹胀可进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普食。
2.2.3引流管的护理:放置引流管者应观察引流管各接口情况,保持引流管
的通畅;引流管吊置的位置是否安全适当;严密观察引流物的色、性、量。
若引流物为鲜红色液体则是出血,若引流物为脓液或胆汁,则提示感染和胆瘘。
(腹腔血浆引流管,囊腔引流管,胆管)肝包虫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所以对术后引流液要做特殊的处理,在更换无菌引流袋后,将福尔马林液打入引流袋内,并装入医用垃圾袋,注明其传染性扔进感染性垃圾内。
2.2.4并发症的护理:①出血: 术后出血的原因多为包虫囊腔创面渗血。
一般量不大,多能自行好转。
有引流管者应该特别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以及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严密监测血压变化情况。
若引流的血性液多,血压下降,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②感染:引流管引出脓性液体,多为囊肿残腔感染,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收
集引流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及时用适量的双氧水经引流管注入冲洗,早、晚各一。
③胆瘘 :术后引流管引出胆汁样液体,多为手术后包囊创面毛细胆管渗漏,少
数包虫囊腔与肝胆管相通者,胆汁漏量大,持续时间长,。
要注意引流液的量,量少且无腹部疼痛多数可保守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引流管通畅。
个别的需再次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