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十三)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把成语故事运用到哲学教学中,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巩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2: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3:士别三日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故事风花雪月古代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崇拜和喜爱。

有一年春天,李白在田园里饱览了春日的美景,回来后心生一启发,写下了《春夜洛阳城闻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夜晚洛阳城里的美景,以及笛声传来的宁静和惬意之感。

片羽虎啸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在研究天文时发现了银河系中的一种现象。

他发现,银河系中有很多星系,它们互相吸引,形成了一个半球状的结构,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孔雀。

张衡在研究这一现象时,得出了一个假设:银河系中心有一颗巨大的漩涡状恒星密集体,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

这一假设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银河系"。

出水荷花古代,有一位名叫班昭的女子,她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文章而闻名于世。

班昭从小就对文学非常有兴趣,她常常独自坐在荷花池旁,静静地欣赏着荷叶浮出水面的美景。

有一天,班昭看到池中的荷花花瓣被一阵微风吹起,仿佛在水面上飘飞。

她被这一幕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荷花》这首美丽的诗作,表达了她对荷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华而不实古代,有一个人叫做刘备,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刘备非常聪明和有才干,他在许多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

然而,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喜欢装饰自己的衣着和住宅,追求华而不实的物质享受。

有一次,刘备在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上穿着一身华丽的衣服出现,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警觉和不满。

他们认为,刘备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国家问题上,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这些表面的装饰上。

歧路亡羊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农民带着这些羊去山上放牧。

在山的一侧,有一条小路,通向彼岸的绿草地。

而另一侧则是陡峭的悬崖。

农民走在前面,他带着羊一起沿着小路前进。

突然,其中一只羊把自己的头伸到了悬崖边缘,结果不小心掉了下去。

其他的羊看到了这一幕,害怕地退后了一些距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古代,成语故事很多时候都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成语故事3:悬牛首卖马肉《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

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完整版)成语故事文言文

(完整版)成语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问之不知: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知道。

张良年轻时拜师于黄石公,在岩下学习,三年没有离开。

张良不喜欢耕种、织布、做饭、洗衣服,他想要学习法术,于是告诉黄石公说:“我很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又苦于不得其门而入。

”黄石公说:“你先回去,明天再来,我自当教你。

”第二天,张良赶早来到岩下等候,黄石公对他说:“努力吧!”然后从怀中取出一本书授予张良。

张良说:“希望老师能够详细地讲述。

”黄石公说:“老师所传授的,乃是奇异的方术,叫做道家真经,非世俗人所能理解,如今我将它口传给你,要你用心记住。

”张良默默地听着。

黄石公说:“太阳出来时,你跟随我学道;太阳落山时,你就回去。

”张良拜辞离去。

黄石公让他早晨到岩上来打坐。

张良学习,直到太阳落山,依照约定从岩上下来。

张良返回家中,告知了家人此事。

过了几天,张良又来拜见黄石公,请求学习更加深奥的道理。

黄石公说:“你本来就善于学习,还要求学吗?”荆轲从秦国逃出来后,他的好朋友高渐离前往追赶他,在易水河边为他击筑,荆轲站起身来向他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高渐离也举杯向荆轲劝酒,然后拉着他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再次敬酒说:“这次行动能否成功,全部看你了。

”然后两人相对而泣。

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头也不回地走了。

临别时,高渐离拉着荆轲的手,说:“你真是太看重朋友了,可惜太不把刺秦王放在眼里。

”荆轲握着他的手流着泪水,发誓说:“不到九泉之下,我们永远是朋友。

”过了很久,荆轲带着一个人,打扮成秦国的使者,趁机悄悄地来到秦国。

在咸阳宫见到了秦始皇。

秦始皇早就听说燕国有个勇士叫荆轲,喜欢读书,而且武艺超群。

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

荆轲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陈述利害,义正词严地斥责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并数落秦始皇欺骗各诸侯国,妄想兼并土地,称帝于天下的野心。

田光这个人是齐国的名士,他知道荆轲将要去刺杀秦王,便派人去阻止他,但已经来不及了。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十一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十一
•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 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 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 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 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记事之文一 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 深奥的旨意。一味多读书致力获得更多知 识,大小方面都不舍弃。晚上点起灯烛继 续白天的学习,总是劳累地过完一年又一 年。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 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 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 者, 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 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 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 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 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 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 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 的,就不强加在他 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 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 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 鸟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 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
• 文不加点 : •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
意思。 •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 张衡《文土传》:“吴郡张纯少有令名 (美好的名声)尝谒(拜见)镇南将军朱 据据令赋一物(指着某件事物为题作诗或 作文)然后坐纯应声便成文不加点。”
• 文人相轻 : • 指文人之间互相轻视。
• “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 风捕影终不可得”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PPT课件

成语故事里的文言文PPT课件

• 朝三暮四:
•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 “狙公赋芧,曰:‘朝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暮四。’众狙 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 悦。”
• 折冲樽俎
• 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
• 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 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擒之户内千丈之 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 。
• 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 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 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 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 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 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 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 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 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 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 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 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 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重作冯妇 : • 重,再。冯妇,人名。古代晋国的勇士。 • 也作“再作冯妇”。 • 自嘲重操旧业。
•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 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 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 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 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 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 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 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 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 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 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 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 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 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 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 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 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 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 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 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 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 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 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 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 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 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 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 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 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 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 “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 “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 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 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 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 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 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 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 情的人啊。”
• 孟子说: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 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 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 •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 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 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 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 国话也不可能。
•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 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 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 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 “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 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 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 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 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 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 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 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 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 一傅众咻: • 乃自“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简化而 来。 • 原指一人教诲时,众人在旁喧扰。 • 后喻学习或做事时受扰,不能有所成就。 • 或环境于人之影响甚大,常用此语。
• 孟子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 (学说齐国话)也;则使齐人傅(传授) 诸?使楚人傅诸? • 曰:使齐人傅之。 •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吵闹,骚扰) 之虽日挞(鞭打)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 而置之庄岳(齐国地名)之间数年虽日挞 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 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 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 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 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 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 是我一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 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 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 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 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 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 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 而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 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 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 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 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 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 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 “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 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 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 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 现在人们使用的那些权衡规矩,一旦制定 就不再变更了,它不因秦、楚强权政治而 改变,也不因胡、越地域差异而变化,永 远保持一致而不偏斜,公正地度量一切而 不走样,一旦定型,便万世传下去,它们 就是在无知无觉中为人们做着度量物体的 事情。所以,世上会有被废弃的亡国君主, 却不会有被废弃的道术;人会有穷困潦倒 的时候,而事理却不会有困阻行不通的时 候。
• • • • •
一丘一壑 : 丘:土山;壑:山沟。 原指隐者所居之地。 后多用以比喻归隐山野,纵情山水。 亦指一山一水。
• 黄帝将适(去)昆虞之丘中路逢容成子 (传说中的仙人)乘翠华之盖(车盖)建 日月之旗骖紫虬御双马黄帝命方明避路谓 容成子曰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
• 一笑置之: • 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 事。 • 移樽就教 : • 樽:古代盛酒器; •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 • • •
以暴易暴 : 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 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 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 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 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 纣。 •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 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 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 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 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 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 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 论。
•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 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 千人。 •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 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 秋》。布(公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 (请)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一挥而就: • “就”:“完成”。 • 形容形容文章、写字、绘画才思敏捷,一 动笔就写成。 • 近义词:一气呵成。 • 举例: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 之贵 。
• • • •
一定不易 : 易:改变。 原本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 后来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 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 为胡越改容常一(永恒固定)而不邪方 (才会)行而不流一日刑(树立)之万世 传之而以无为(尊重规律)为之故国有亡 主而世无废道(废弃的规律)人有困穷而 理无不通。
•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 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 见亦罕矣(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 的),吾退而寒之(捣乱的人)至矣,吾 如有萌(发芽)焉何哉?
•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 一孔之见 : • 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 的见解。
• 桓宽《盐铁论》: • “持规(圆规)而非矩(直角尺)执准 (水平仪)而非绳(墨线)通一孔晓一理 而不知权衡(拓展)。” • “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 一理,而不知权衡。”
• • • •
一夔已足: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 夔一人已足制乐。 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 一家之言 : •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 或者是指个人的见解。
• 仆窃不逊(不谦虚),近自托(借助于) 于无能之辞(语言)网罗天下放轶旧闻略 (大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探查)其 成败兴坏之纪(规律)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此)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 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探究)天 人之际(关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 一言九鼎: • 鼎食有严格的级别制度,天子是九个鼎, 诸侯是七个,大夫五个,其余官员三个。 九鼎成为天子的代名词。 • 说话有份量,起决定作用。 • 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 作用。 •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 • • •
一字千金: 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 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 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 夫乐(音乐)天地之精(精华,精髓)也 得失之节(关键)也故唯圣人为能和(调 和)乐之本(根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若夔者一而足矣! •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 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 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一曝十寒 : • 曝,晒。 • 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 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 没有恒心。亦作“一暴十寒”。
• 倚马可待 : • 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 着完稿。 • 特指人的文思敏捷。
•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 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 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 靠着战马,一会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写 得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