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心理账户是一种通俗的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资金或财务状况的感知和心理认知,而非实际的财务数字。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们对金钱和财务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而不仅仅是冷静的理性计算。
以下是对心理账户的通俗解释:
1.主观感受: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金钱流动和财务决策
产生的主观感受。
这可能包括对于花费、储蓄、投资等方面的
情感反应。
2.分隔认知:人们往往会将金钱分隔成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都
有特定的用途和情感联系。
例如,可能会有一个娱乐账户、一
个储蓄账户、一个投资账户等。
3.情感影响:在心理账户中,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财务决策的影
响很大。
例如,当人们把钱视为特定用途(如娱乐)时,他们
可能更容易在该账户中支出。
4.目标设定:人们可能会为每个心理账户设定特定的财务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情感驱动的,而非单纯基于理性考虑。
5.时间影响:时间因素也是心理账户的一部分。
例如,人们可能
在短期账户中更愿意花费,而在长期账户中更注重储蓄和投资。
6.行为影响:心理账户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们的财务行为产生影响,
他们的决策可能更受到情感、心理账户分隔和目标设定的驱动。
总体而言,心理账户强调了人们对金钱的情感认知,这种认知可能
会在财务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解心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和预测个体和群体的财务行为。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金钱进行分配和管理。
它主要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自己的金钱,并且能够指导人们在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人们把不同的金钱进行分类管理的心理机制。
心理账户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领域中的理性预算理论。
理性预算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先为不同的支出和储蓄目标分配特定的资金,然后才会进行消费和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支出和储蓄目标会逐渐变得固定和不可调整。
这种观点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着手研究人类心理账户的实际情况。
心理账户的特点就是人们会把金钱分成不同的“账户”,并在不同的目的上使用它们。
这些账户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当下账户,用于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第二类是未来账户,用于储蓄和投资,以便将来的消费需要;第三类是遗产账户,用于资助子女和其他人的教育、医疗和其他需求。
心理账户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并且在做出决策时,考虑更多的因素。
比如,当下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每月的日常开支,让人不会因为冲动消费而血本无归。
未来账户可以帮助人们储蓄和投资,以便在未来的重要时刻为自己和别人提供多种福利。
遗产账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家庭或企业财务,以达到经济稳定和成功的状态。
当然,心理账户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心理账户可以导致人们消费的浪费和过度消费。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未来的账户,所以没有节制地消费,从而导致财务紧张。
其次,心理账户也可以阻止人们理性地进行投资和其他金融决策。
有些人可能会拒绝在一个“账户”中的金钱进行投资,即使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因此,关于心理账户的使用,人们应该尝试遵循一些指导原则,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首先,人们需要保持理性消费,不要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
此外,人们还应该尽量平衡不同的心理账户,确保每个账户都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资金支持。
最后,人们应该尝试以整体形式来看待自己的心理账户和财务状况,而不是随意分散和分割自己的金钱。
金融心理学第五章

实验
假设某天你在南区商店看到一个100元的闹钟,你当时正 缺一个闹钟,觉得这个式样以及功能很不错,适合你的口 味。正当你打算付款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碰巧路过,他告 诉你北区超市这款闹钟正在搞促销活动,售价为60元,6 折优惠。你会不会走路去北区购买?
假如又有一天,你在中山路商店看到一款心仪已久的名表 ,售价为6600元。正当你打算付款的时候,一个好朋友碰 巧路过,他告诉你中华城这款手表售价为6550元。你会不 会走路去中华城购买?
研究
给哈佛研究生参与者每人50美元,并将其描述为一份学 分回扣,或者奖金。
在随后的一周中,调查学生花费和储蓄的比率。 平均而言,“回扣”参与者报告花费了10美元,储存了
40美元;奖金参与者报告花费了22美元,储存28美元。
开启和关闭帐户
如果现在你手上有两支股票,一支正亏损,一支 正盈利,而你又急需一笔现金,你会卖掉哪一支 股票呢?
第五章 心理账户
概念和特点 与前景理论的联系 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的应用
2021/1/2
1
第一节 概念和特点
为了记录、总结、分析或者报告财务上的收入与 支出,进而弄清楚每一笔钱都最终用到了什么地 方,并且保持能有控制得进行消费,我们建立起 各种财务帐户。
而心理帐户也与此有同样的目的。人们根据资金 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 进行归类,这些抽象的、存在于人们心里的帐户 ,就是心理帐户。
x y x+y
收益
A.复合收益的情况v(x)+v(y)>v(x+y)
价值
损失
x+y y x
收益
v(x) v(y) v(x+y)
v(x)+v(y)
什么是心理账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账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经济决策,而这些决策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账户。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账户呢?简单来说,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比如说,你辛苦工作赚来的 500 元工资和买彩票意外中得的 500 元,在实际价值上是一样的,但在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对这两笔钱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工资所得,我们可能会精打细算,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或者储蓄;而对于彩票中奖的钱,可能就会更倾向于消费,比如买一件一直想买但觉得有点贵的衣服,或者去吃一顿豪华大餐。
再比如,你准备去看一场演唱会,门票价格是 500 元。
当你到达现场发现自己丢了 500 元现金,可能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票入场;但如果是提前买好的门票丢了,需要重新花 500 元购买,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观看。
其实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是损失了 500 元,但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心理账户的存在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比如在消费方面,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件喜欢但价格昂贵的商品而省吃俭用,但对于一些看似便宜却不必要的小物件,却经常随手购买,因为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这些小物件的花费被归到了“小钱”的账户,所以不会太在意。
在投资领域,心理账户也同样发挥着作用。
有些人在股票投资中,对于盈利的股票很容易卖出,实现获利;而对于亏损的股票却一直持有,不愿意割肉止损,总期待着股价能够回升。
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账户中,盈利的部分被视为“已经到手的钱”,而亏损的部分则被视为“只是暂时的账面损失,未来还有机会回本”。
既然心理账户对我们的经济行为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理账户,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是在潜意识中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而自己却没有察觉。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是指我们对不同资产或负债的心理分配方法,即将同等金额的钱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然后按照不同的账户使用方式进行消费。
这种心理账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我们会将工资分成生活费、储蓄款、旅游基金等不同的账户,然后分别用于生活支出、投资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一方面是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天生本能,另一方面也与个体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在众多心理账户中,三种通常比较显著,它们分别是基础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
基础账户(basic account)是我们日常支出的账户。
我们往往会将月工资在此账户中取出,用于满足日常的食物、水、房租、交通等必要开支。
这个账户最容易遭受过度使用和过早消耗,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它来满足其他心理账户的需求。
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是我们用来保存未来可支配的资产的账户。
当我们的基础账户充足时,我们会将一部分资产转移到这个账户中,用来应对未来的紧急情况,或者是为财务目标如旅行、购买汽车等做铺垫。
这个账户的目的往往都是与未来相关的,因此它需要更加谨慎和稳定。
投资账户(investment account)是我们用于超越日常财务目标,获取更高价值的账户。
这种账户经常是我们熟知的股票、基金、房地产等长期投资工具。
在这个账户中,我们为未来的超常盈利机会做准备,努力获取更高的回报率。
这个账户通常需要更长期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虽然心理账户的划分方式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优的。
我们的心理账户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理性的影响,比如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等。
损失厌恶使得我们更愿意选择风险不确定性低的账户,而锚定效应则让我们过度关注先前的决策和状态,产生僵化思维。
因此,了解和规避这些心理障碍是我们更好地管理心理账户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心理账户很好地解释了人类的财务习惯和行为表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投资决策和消费选择。
对于个人而言,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账户有助于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社会而言,合理管理社会的心理账户是财富公平分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指的是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己财务情况的评估和感受。
它涵盖个人对所拥有的财富、债务和支出等的情感反应,形成一种心理账户的概念。
心理账户可以分为三类:收入账户、消费账户和储蓄账户。
收入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有何种认知和感受,包括薪水、投资回报和其他非工资收入等。
消费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支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日常支出、消费习惯、生活水平等。
储蓄账户是指个人对自己储蓄行为的感知和认知,包括储蓄目的、储蓄方式、储蓄偏好等。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由人的个性、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三个因素综合而成的。
每个人的心理账户并不相同,会随着个人的情况和经验不断变化。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参考来自外界的信息和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断建立心理账户,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调整和更新。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人们从自己的储蓄账户中提取钱用于消费时,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不适和痛苦。
相反,当收入账户增加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愉悦和满足感,并争取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和享受更好的生活。
在决定财务行为时,人们会参考自己的心理账户,并在情感层面上评估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决策。
心理账户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个人财务教育和理财规划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应该建立和维护一个正面的心理账户,尽可能避免财务压力和负面的情绪。
另外,重视并合理规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分消费,合理储蓄和投资,从而提升个人的财务能力和积累财富。
总之,心理账户是由个人情感反应、来自社会的信息和个人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概念。
心理账户的存在和形成对人们的财务决策和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重视自己的心理账户,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状况,建立正面的财务信念和行为习惯,将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经济状况。
浅谈心理账户

浅谈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个人心理上的一种账户,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存在。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后来被心理学家们广泛接受和研究。
心理账户可以理解为个人内心深处的积累,它影响着个体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待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情绪,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个体心理账户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心理账户的概念、分类和影响。
一、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是个人在心理上的一种账户,它包含了个体的情绪、信念、认知和态度等诸多元素。
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内在的心理仓库,记录着个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体验。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
心理账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个体经历一些事件或情绪体验时,他们的心理账户会不断地被更新和修正。
一个人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他的心理账户就会增加一笔正面的情感和自信,而当他遭遇挫折或失败时,他的心理账户就会受到负面的冲击。
所以,心理账户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心理账户可以被划分为正面心理账户和负面心理账户。
正面心理账户包含了积极的情绪和信念,比如自信、乐观、喜悦等;而负面心理账户则包含了消极的情绪和认知,比如焦虑、沮丧、恐惧等。
正面心理账户和负面心理账户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影响,它们可以决定一个人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心理账户还可以被分为个人心理账户和集体心理账户。
个人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在个人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信念,而集体心理账户则是指群体或社会在共同体验和认知下形成的一种心理账户。
集体心理账户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它会引导人们对社会中不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一个国家在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事件后,整个社会的集体心理账户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可能表现出更加团结和支持的态度。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心理账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账户,用来储存与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
它是人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便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和管理。
心理账户的界定和特点如下:1. 界定:心理账户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它包括个体的情绪、情感、心理体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信息。
个体可以通过记录和观察自己的心理账户,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 特点:(1)个体化:每个人的心理账户都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不同人的心理账户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记录。
(2)动态性:心理账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个体可以通过持续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势,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3)客观性: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应该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的影响。
个体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获取更准确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信息,为自己的心理调适提供参考依据。
(4)反馈性:心理账户可以为个体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否健康。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变化,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善。
(5)个体自主性: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是个体自主进行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工具和方式,如纸笔记录、电子表格、心理APP等。
心理账户的观察和记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 设定观察目标: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设定观察和记录心理账户的目标。
例如,想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可以设定观察和记录自己每天的情绪状态。
2. 观察和记录:个体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方式,如每天晚上花几分钟回顾一天的情绪变化,或者使用手机记录心情日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理论问题 《生产力研究》No.9.2004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李爱梅1,曾小保2(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新余336500)【摘 要】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由萨勒(Thaler)教授正式提出。
他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本文从值函数,得与失的编码规则和参照点效应探讨了心理账户的特定运算规则。
这对解释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心理账户;非替代性;运算规则;值函数【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4)09—0018—02 一、“心理账户”理论的基本概念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是1985年由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萨勒(Thaler.R.H)正式提出。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或明确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
在做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因此,概括起来,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一是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二是心理账户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正是由于心理账户的这两个本质特征,造成了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学理性假设的背离,即非理性特征。
二、“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一)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表现我们先来看萨勒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实例1:有两对夫妻外出旅游钓到了好几条大马哈鱼,这些鱼在空运中丢失了,航空公司为此赔了他们300美元。
这两对夫妻拿了这笔钱找个豪华饭店大吃了一顿,花了225美元。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在饭店花过那么多钱。
但是如果换一种情况,每对夫妻得到的是他们各自一年的工资增加额150美元,这么奢侈的饭局就不会发生了。
从金钱的数量来看,不管是航空公司的赔偿款还是年工资增加款,每对夫妻获得的都是150美元,为什么人们的消费行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上述案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然而却与经济理论相背离。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fungibili2 ty)。
但在实际行为中,金钱却常常被归于不同的心理账户系统,不同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
在上例中,这两对夫妇显然把这300美元划入了“意外横财”和“食品”账户,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就一反常态;而如果每对夫妇得到的是每年的工资增长额150美元,辛苦挣来的钱理应好好地犒劳自己,可是他们仍然不会用所有的钱去吃一顿奢侈的饭。
可见在心理账户中,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清清楚楚,意外之财和辛苦挣来的钱不具替代性。
人们会把辛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二)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根源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根源在于人的心理存在一个具有特定的账户结构和特点的账户,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具有非替代性。
就其表现形式看,心理账户的账户结构或类别包括:不同来源的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不同的消费或支出类别划归为不同的账户;不同存储方式的财富也划归不同的心理账户;等等。
1.由财富来源不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实例1揭示的就是人们会根据财富来源不同划入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
由财富来源不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规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什么赌徒的口袋里永远没钱,原因在于如果赌徒输了,口袋肯定没钱,可是如果赢了,反正这钱也是不劳而获,来得容易,谁愿意存银行呢,不如潇洒痛快地花掉。
类似的规则还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政策。
比方说,一个政府现在想通过减少税收的方法刺激消费。
它有两种做法,一个是直接 【收稿日期】2003-12-04【基金项目】暨南大学“211”课题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李爱梅(1972-),女,江西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曾小保(1970-),男,江西人,中共新余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减收5%的税,降低税收水平;另外一种是退税,先是按原来标准收税,在一段时间后返还纳税人5%的税金。
从金钱数额来看,减收5%的税和返还5%的税是一样的,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
人们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是自己本来该得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大;但是退还的税金对人们来说就可能如同一笔意外之财,刺激人们增加更多的消费。
因此,对政府来说,退税政策与减税政策相比,达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2.由不同消费支出类别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我们以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的“听音乐会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问题设置和实验结果如下:实例2: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美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美元的电话卡弄丢了。
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说会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美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了。
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美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为什么人们的选择差异如此大?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心理,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分别放在两个消费支出账户中,不同类别的消费支出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
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3.不同存储方式导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
我们再来看萨勒教授举的一个实例。
实例3:约翰先生一家存了15000美元准备购买一栋理想的别墅,他们计划在五年以后购买,这笔钱放在商业账户上的利率是10%;可是他们刚刚贷款11000美元买了一部新车,新车贷款三年的利率是15%,为什么他不用自己的15000美元购买新车呢?在实例3,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消费上,对已经存在固定账户的钱如果有了预定的开支项目,人们一般不愿意由于临时购买计划挪用这笔钱,而希望通过临时账户或者是其它方式筹集这笔钱。
对这个家庭来说,存起来准备买房的钱,已经放在了购房这一固定账户上,而当另外一项开支(买车)挪用了这笔钱,这笔钱就不存在了。
虽然从理性上说,这个家庭的总财富不变。
但是人们的心理感觉不一样,因为财富改变了他们在心理账户的位置,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
因此,当某笔开支不属于同一心理账户时,人们宁可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
三、“心理账户”具有特定的运算规则(一)值函数的假设为了更好地探讨心理账户如何影响人的经济决策行为,萨勒教授引入“值函数”(value function)这一概念。
与以往经济理论中的“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相比,值函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得与失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的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自然参照点而言,自己感觉到的得或失,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或经济。
也就是说,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
第二:人们在面临得与失(赢与亏)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盈利曲线为下凹形,亏损曲线为上凸的,形成一条S形的曲线形态(如图1所示)。
表明人们在获利区间通常是损失规避的,而在损失区间通常是损失趋向的。
图1 价值函数曲线第三:离参照点愈近的差额人们愈加敏感。
例如人们感觉到5元到10元的差额似乎比80元到85元的差额更大,这反映了价值曲线的边际递减特征。
第三,同样数量的得与失,损失对人的影响大于获得的效用。
由于亏损曲线的斜率大于盈利曲线,亏损曲线比盈利曲线更陡,表明人们对亏损的感受比盈利的感受更强烈。
例如丢失1000元钱所带来的痛苦比发1000元奖金而带来的高兴更强烈。
值函数的上述特征,可以解释很多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与经济规律相背离的现象。
由于值函数特有的S曲线形态,越接近参照点(坐标上的0点)的差额人们越敏感。
因此,附近商场有15元的水果,人们会为了省5元钱而跑一段路去买10元钱的同样的水果;附近商场一件上衣255元,而同样的上衣在另外较远的一个商场卖250元,人们却不会跑远购买。
因为人们感觉10元与5元之间的差距比250元与255元之间的差距大。
由于人们对损失比获得具有更强烈、更敏感的情感体验,因此人们在卖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出价,总是明显高于他购买同样东西时所愿意出的价格。
早在1974年Hammack和Brown的一个调查,发现猎人因为猎场被毁愿意接受的最少补偿为1044美元,而只愿意付出最高247美元以保护猎场免于毁坏。
(二)得与失的编码规则根据期望效用函数,一次获得100元与两次获得50元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一样的,然而根据值函数,两者并不一样。
前者的心理满足要小于后者。
Thaler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Thaler在他关于潜在心理账户的研究中,将值函数在获利与亏损的不同联合结果中的偏好情况作了分析。
假设X、Y为两笔收入(如都以人民币元计),其分开值为V(X)+V(Y),整合值为V(X+Y)。
在值函数的坐标上(见图2),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V(X)+V(Y)>V(X+Y)。
也就是分开获得的心理效用大于整合获得的心理效用。
在不同情况下,人们在面临得与失的时候,其分开价值和整合价值将发生有规则的变化。
Thaler讨论了四种可能的情况及其所遵循的心理学规律:(下转第41页)多地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宣传发布政策意图,使民间能够预先能够体察政府政策信号。
5.就投资者自身而言,应该尽可能事先把握政策的变化,如果投资者能事先发现政策信号则可在证券市场中趋利避险,赢得更大的收益。
这就要求广大投资者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要能够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体察政府政策的细微变化,还要能够广泛收集各类经济信息,从信息线索中发现政策意图。
最后投资者还要勤于思考,准确地理解政府政策的意图,一旦发现预期与实际政策发生了理解偏差,应迅速及时地纠正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参考文献】[1]金晓斌,唐利民.政策与股票投资者博弈分析[R ].海通证券2000年研究报告.[2]施东辉.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3]李向军.中国股市应建立政策与股市的协调机制[N ].证券日报,2001-11-26.[4]郑士贵.论国家宏观政策对股市的影响[J ].管理科学文摘,1998,(11):24-28.[5]张成威,石巧荣.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J ].郑州大学学报,1998,(2):34-38.[6]李心丹,王冀宁,付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研究[J ].经济研究,2002,(11):44-49.(责任编辑:X 校对:Q )(上接第19页)规则一:两笔盈利应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