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
五年级音乐下册第二课

9.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10.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
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边唱边转动歌舞。
三、.小结
(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音乐的片段)
5.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丰富表演形式)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的场景。
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三、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打起手鼓唱起歌》
1.组织教学
(1)在《青春舞曲》歌声中进教室(新疆民歌)
(2)欣赏欢快的新疆歌舞片段(多媒体显示)
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3.演示与讨论
(1)教师有表情地范唱。(多媒体显示讨论题:a、这首歌曲表现什么内容和情绪?b、这首歌具有哪个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第2课难忘的歌《卖报歌》教案

-合作表演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协调,以达到良好的集体表演效果。
2.教学难点
-连音、跳音技巧的掌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技巧较为复杂,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运用。
-歌曲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小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较浅,可能难以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深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歌唱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报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报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卖报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播这首美妙的歌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2课难忘的歌《卖报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卖报歌》教案,选自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年的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卖报歌》的歌曲旋律,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音高。
2.了解《卖报歌》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传递的童真与美好。
3.学会歌曲中的连音、跳音等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4.鼓励学生参与歌曲表演,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舞台表现力。
第二单元音乐故事(二)——)索尔维格之歌教学设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索尔维格之歌的背景、文化意义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故事的整体认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歌曲背后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素养:通过学习索尔维格之歌,让学生了解挪威民间音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 文化素养:通过分析歌曲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挪威的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3. 思维素养: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旋律,培养学生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索尔维格之歌的背景、文化意义和音乐特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索尔维格之歌的重点,强调其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索尔维格之歌的故事情节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难点:
1. 理解挪威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其在索尔维格之歌中的体现。
2. 分析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及故事情节。
3. 音乐结构的分析和旋律的欣赏。
解决办法:
1. 通过播放挪威民间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并结合索尔维格之歌进行对比分析。
2. 提供有关挪威民间文化及歌曲背景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加深理解。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环节,有些学生过于活跃,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参与。此外,在随堂练习环节,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对错题的订正和理解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音乐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孟姜女哭长城》故事

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孟老 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忽听背后 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 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孟老汉非常生气, 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 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 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 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黎民百 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 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谁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讲讲孟姜女的故事?
很久以前江苏有个孟家庄,
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 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
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
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 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结了
一个大葫芦,孟老汉把葫芦切开一
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 红红的脸蛋,很是惹人喜爱。
姜家老婆婆喜欢的不 得了,抱起来说:“这孩 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 汉也无儿无女,非要不可, 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 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 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 “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 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 孩子就算你们两家合养 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 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 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 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 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 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 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 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 一要造长桥一座;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 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 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 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 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 立即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了一 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 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 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 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 击岸,好像在为孟姜女悲叹。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少年阿凡提》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2课《我是少年阿凡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是少年阿凡提》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少年阿凡提为主角,描述了他聪明、机智、勇敢的形象。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童趣。
歌曲的歌词以七言诗为基础,易于学生记忆和传唱。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基本节奏有一定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少年阿凡提这一人物形象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七言诗的韵律特点可能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歌曲学唱来感受和体验。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我是少年阿凡提》,使学生了解少年阿凡提的形象特点,理解歌曲的主题意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少年阿凡提的喜爱,激发学生勇敢、聪明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歌曲中七言诗的韵律特点,以及少年阿凡提形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钢琴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关于阿凡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阿凡提的兴趣。
2.新课教学:介绍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示范演唱歌曲。
3.学唱歌曲: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学生代表上台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主题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是少年阿凡提聪明勇敢,机智善良七言诗韵律,欢快节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正确性、流畅性。
五年级音乐上册第2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优秀PPT课件人音版

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专长,这无疑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帮助。但人更要有如花的心情,因为这心情能感染人,让人领悟到生命的纯真和美好。
另一个小孩回答说:“3岁,因为不用去上学。你可以做几乎所有想做的事,也可以不停地玩耍。” 一个少年说:“18岁,因为你高中毕业了,你可以开车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一个男人回答说:“25岁,因为你有较多的活力。”这个男人43岁。他说自己现在越来越没有体力走上坡路了。他15岁时,通常午夜才上床睡觉,但现在晚上9点一到便昏昏欲睡了。 一个3岁小女孩说生命中最好的年龄是29岁。因为你可以躺在屋子里的任何地方,什么也不干。有人问她:“你妈妈多少岁?”她回答说:“29岁。” 某人认为40岁是最好的年龄,因为这时是生活与精力的最高峰。 一个女士回答说45岁,因为你已经尽完了抚养子女的义务,可以享受含饴弄孙之乐了。 一个男人说65岁,因为可以开始享受退休生活。
待业女青年经营起花店,则有点放不开手脚,然而她置身于花丛中的微笑就像一朵花,她的心情也如花一样美丽。一些残花她总舍不得仍掉,而是修剪修剪,免费送给路边行走的小学生,而且每一个从她手中买去花的人,都能得到她一句甜甜的话语—“鲜花送人,余香 留己。”这听起来既像女孩为自己说的,又像是为花店讲的,也像为买花人讲的,简直是一句心灵默契的心语……尽管女孩努力的珍惜着她一周的经营时间,但她的成绩比前两个女孩相差很大。
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 后来传唱全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音乐故事2

《魔法师的弟子》
《索尔维格之歌》
• 《索尔维格之歌》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现代 戏剧之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作的 配乐。属于《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最后一个 曲子。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欢乐的村寨》三课时优秀教案

第二课《欢乐的村寨》(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 •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目标:
1 •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初步了解佤族的风土人情,体验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
2 •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并能用自制的头饰、围裙,用藏族舞步随音乐边唱边舞教学重点:
1. 感受佤族和藏族人们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载歌载舞、无限的欢乐心情。
2 •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巴塘连北京》教学难点:
《巴塘连北京》中166 5 5 | 5_6 653 的跨小节切分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目标:1.用优美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初步了解侗族的风土人情。
2•学习X X •”切分节奏,以更好的表现侗族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
教学难点:歌曲合唱部分的均衡,和谐。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仁F 2/4 5 3 3 3 5 | 4323 1 | 2 2 3 217 1 | 2 -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 各族儿童联唱表演。
教学目标: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 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2、收集本地区的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活动,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 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打击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
设计者:陆晔
【设计思路】
《音乐诉说的故事》是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是19世纪欧洲音乐中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讲述民间故事、记述历史传奇、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感”等方面。
围绕课题“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我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以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感的体验为基础,设计环节,展开教学。
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是本课欣赏曲目的主要创作题材,音乐的文化背景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欣赏者起到提示和帮助理解的作用,但也可能使欣赏者的感受陷入被动和依赖标题文字的状态,阻碍音乐想象力的发挥。
因此,处理好音乐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要尽量做到:
1、充分利用文化背景,为音乐欣赏创设情境
本课以《天鹅湖》场景音乐为导入,从音乐中的故事展开教学:欣赏《培尔·金特》组曲,讲述北欧民间传说;交流课本剧,了解音乐中的历史故事。
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将整堂课以故事的形式贯穿起来,为学生体验感受音乐,激发了兴趣,营造了氛围。
2、强调音乐艺术的独立性
在欣赏一组肖邦的名曲,为课本剧配乐的过程中,我也故意隐去曲名中具有明显提示作用的标题,如“离别”、“革命”、“英雄”等等,让学生完全根据音乐的情绪,结合剧情的需要,进行选择。
这样,使他们摆脱文化背景的束缚,直接感受音乐的情绪,展开自由的想象,获得真正自我的感受。
3、通过二度想象创作,加深体验
在学生选择了课本剧配乐,正式交流表演时,肖邦名曲的标题与历史背景资料出现在屏幕上。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选择与音乐家的意图不谋而合时,更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音乐的体验。
由此,就把学生的欣赏思维建立在:既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又发挥学生主体创造力的交叉点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唱、演奏等活动,初步了解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和代表作
家、作品,感受、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民族情与爱国情。
2、通过欣赏与作品分析,了解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景色、叙述故事情
景的一些手法,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
3、通过即兴表演、配乐朗诵、课本剧创作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想
象力与理解力,培养综合表现能力与创造力,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参
与合作精神。
4、认识一些相关作家作品,识记部分名曲主题,了解大调式、组曲等音乐
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与作品分析,了解交响音乐的一些表现手法与音乐要素的作用。
2、在初步感受和体验乐曲的基础上,运用即兴表演、配乐朗诵、课本剧等多
种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名曲浏览与记忆活动,初步了解19世纪欧洲民族风格音乐的代表作家作
品,引起学生对此类题材音乐的兴趣,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在欣赏、演奏与即兴表演中,感受理解音乐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境,了解
音乐要素的作用与交响乐的一些表现手法。
3、识记一些相关名家名作及主题旋律,知道组曲的体裁特点。
教学过程:
一、音乐人文聚焦“音乐诉说的民间故事”(导入)
1、欣赏《天鹅湖》场景音乐,说说其中的故事情节
1、欣赏: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音乐主题,感受比较与《天方夜谭》“大海”
主题的不同音乐形象
2、欣赏乐曲,哼唱旋律
3、吹奏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19世纪欧洲音乐中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作家作品,感受
音乐家的民族情与爱国情。
2、在配乐朗诵的活动中,了解音乐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
音乐的理解力与表现力
3、学唱歌曲《愿望》,初步了解音乐家肖邦及其创作与民族历史的联系。
教学过程:
(2)听教师弹奏主题旋律并哼唱,认识大调式,布置活动练习(视唱,寻找大调旋律)
1、作家作品简介
2、布置活动:音乐课本剧
2、通过创作实践,进一步理解音乐与戏剧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创造性使用音乐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愿望》
二、综合活动:为课本剧配乐并交流表演
1、欣赏一组肖邦的名作
2、分组讨论:为课本剧配乐
3、分组表演交流;音乐课本剧
4、师生点评,小结
(三)本课总结
【教学反思】
1.丰富的审美途径和表现形式
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必然参差不齐,各有所长。
在活动设计中,我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也面向全体,照顾到每个人的需要,尝试探索更多的感受途径和表现形式。
除了传统的听唱看说之外,还设计了选道具、找乐器、配背景画、即兴表演等多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从中展现才能,发现自我,不仅调动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丰富了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2.自主性的学习与开放性的活动
本课中,交流课本剧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和加工创造,在教师提供一定文字资料的基础上,他们在课外自行查找资料、编写剧本、分工合作:擅长写作的担任编剧,组织能力强的当导演,擅长朗诵的念旁白,擅长小品的当演员……同学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每个人都真正参与活动了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从课本剧的内容、背景音乐到配乐方式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开放性的自由,让他们根据各组的特长、特点选择课本剧,结合各自的剧情选择音乐,根据表演的具体需要选择不同的配乐方式。
3.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各种活动中,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观念,不再是高高在上、冷眼旁观的指导者、评价者,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一起欣赏、表现音乐,用充满情感的表演带动、感染学生,鼓舞他们大胆自信的加入其中。
在课本剧的交流中,我积极参与配乐的任务,以协作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