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吊脚楼民居

合集下载

重庆吊脚楼-简介

重庆吊脚楼-简介

来历: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与自然的斗争中,巴人背倚山川,逐水而居,从陡坡峭壁上攀崖筑屋。

据东汉时期的《华阳国志》载:重庆“地所势刚险”,“皆重屋景居”,说明吊脚楼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种类: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4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形态、内置: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特点:空为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关键词:开始-发展-繁荣-(前)现代有意识保留(后)-现在运用:平阶重庆怪,怪得拽,三十层的高楼比平房还要矮,啷个的耶,一个在山脚脚,一个在山颠颠重庆十八怪房如积木顺山盖,三伏火锅逗人爱;坐车没得走路快,空调蒲扇同时卖;背起棒棒满街站,女士喜欢露膝盖;龟儿老子随口带,不吃小面不自在;光着膀子逛大街,街边打望好愉快;办报如同种白菜,崽儿打赌显豪迈;矮小伙高姑娘爱,摊开麻将把客待;公交车上摆擂台,宝气处处都存在;人名没得地名怪,丧事当作喜事办。

吊脚楼

吊脚楼
贵 州 土 家 族 吊 脚 楼 傣族吊脚楼
贵州土家族吊脚楼在建造时则十分 讲究风水和“坐北朝南”的建筑朝向; 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傣族吊脚楼多以 独栋的形式分布于山林中,空间形态 为“凸”形,底层完全架空; 四川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态主要取 决于复杂的山城地貌,表现为常常的 木“吊脚”和格外瘦长的建筑空间比 例关系,多呈“倒直角梯形”空间, 较封闭。
吊脚楼基本上是木构架承重、榫卯接合方 式建成,主要采用穿斗 形式。是为适应山 地地形与潮湿气候、底层架空的一种纯木结 构的建筑。 所谓“脚”者,其实是几根支撑楼 房的粗大木桩。 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伸出两只长长 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江水里,与搭 在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 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前两只 “脚”则稳稳地顶在低处,与另一边的 墙基共同把楼房支撑平衡。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 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 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傣族吊脚楼则以当 地盛产的竹木、茅 草为主要材料,完 全运用穿斗、榫卯 结构,使得建筑具 有一定伸缩性,但 整体稳定性不强
湖南凤凰古城概况:中国
最美丽的小镇,100多处明清建 筑,秀丽沱江,传统吊脚楼, 名人故居等风土建筑。多名族 聚居的特点给当地带来了多民 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吊 脚楼),构成凤凰小城独具魅 力的湘西建筑文化。
回龙阁吊脚楼群
凤凰古镇吊脚楼群形成的必要因素 凤凰古镇河岸吊脚楼的形成,是由当地人民 长期积累的生活经 验、特有的民族习俗、 历史地位等诸多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以苗族、土家族为主。 土家人向来靠山而居、临水而住。当地的湿 热气候、土家人的居住文化、以及较低的经 济与生产水平的限制使吊脚楼成为凤凰城最 为合理的适宜的建筑形式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山城吊脚楼
知道“重庆十八怪”吗?这第一怪就叫“房如积木顺山盖”,后面的“坐车没得走路快”等等都是建立在山城特定的地域气候条件之上的,吊脚楼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就像老人似的,越长越矮,摇摇晃晃,似乎要被时光的尘埃湮没了。

重庆是一座山城加上人口稠密,就显得寸土寸金了,对山地的充分利用,造就了著名的吊脚楼。

只因房舍几乎都是一面靠山,―面朝路,路在山腰,这楼自然得悬空撑脚而立。

又称“捆绑房”,别它看摇摇欲坠,却能经风沥雨,这体现了巴人的生活心态:不求气度,但求安生。

山城吊脚楼出现在何时已不可考,多用普通圆木为柱、竹席为墙,以前的贫困家庭也有用楠竹为柱子的,房屋的一面墙悬空在外,靠柱子支撑,吊脚楼由此得名,并成为重庆最具特色的江边民居。

但由于年久失修,吊脚楼黑暗、潮湿、破旧,人一走上去往往吱吱呀呀乱响,不再适宜现代人居住。

重庆朝天门码头嘉陵江岸的大片老房子,过去曾是重庆最大的一片吊脚楼区,现在仅剩的一片叫做“洪崖洞”的吊脚楼,也即将消失在水泥森林的合围之中。

昔日破烂的吊脚楼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固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种蕴涵了山城上百年风化史的民居,好像应该有意识地保留一点,成为人们怀旧的证据。

据说,重庆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感情细节,正在规划“新吊脚楼”建筑群,以保留山城、江城特色的传统民居风貌。

但愿建筑群落成之后,那些藏露有致、曲径通幽的老城集市特色的小街,转折起伏穿行的一人巷道,与吊脚楼一起构成奇异的风景。

渝东南土家族民居

渝东南土家族民居

山水深处的渝东南土家族民居之基本形制及其智慧一山水深处的人家1质朴而优雅的土家族民居——吊脚楼走出满是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喧嚣城市,涉过重山复水,来到渝东南地区(重庆市行政市域东南部)的山水深处,不时会看到丛山树影中一个个依山而建、架空而立的黑灰色瓦木建筑,那就是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吊脚楼(图1)。

与躁动的都市建筑相比,它们显得是那样的自在闲淡,质朴中不失优雅。

2调研区域与背景(1)区域。

湘鄂渝黔四省(市)结合部是土家族传统聚居地域,这次调研的渝东南地区是这个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渝东南地区包括重庆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五个土家族自治县。

(2)土家族。

土家族先民可追溯到殷商时的古代巴人,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酉阳、秀山才开始进行民族身份确认,所以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

(3)土家族民居。

与地域民族生活紧密相联的就是独特的土家族民居,它们散布于山间溪畔、坡角田边,正是这里的山地环境和气候特征,决定了土家族民居形成以“吊脚楼”为典型特征的住宅形态,所以我们又称土家族民居为吊脚楼。

所谓吊脚楼,是指民居厢房部分楼台悬空,其下数柱落地,就像是人吊着脚而站立,因此得名“吊脚楼”。

吊的形式分单吊、双吊、二屋吊、平地吊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均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民居与土家人相依相伴,里里外外几乎无处不有神灵,特别是其注重龙脉、人神共处的宇宙化观念,渗透在从开工到落成的复杂仪式中,意味深远,可以说土家族民居是土家人内心的深情依赖。

然而,处于山水深处的土家族民居那份与生俱来的自在与闲静、质朴与优雅,在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地区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是否还能够独然自持呢?(4)建筑学人来此停一停。

当我们调研小组还在行车的公路上时,路边的乡村民居已和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所看到是面砖墙、混凝土预制板,水泥地不加区分地蔓延。

到了不能行车的山岭小道,步行翻山一、二个小时后,才真正开始感受到不同一般的意境。

传统吊脚楼民居越来越多,沿路风景越来越美。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重庆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环境气候和民族文化对民居的影响摘要: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重庆市有54个少数民族,缺乌兹别克族。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有1398707人,其次是苗族,有482714人。

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土家族和苗族的民居在重庆地区各方面呈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本文分别介绍了两个民族房屋在选址、选材、建造方式、建筑特点等方面,并加以比较和总结分析原因。

关键词:重庆土家族苗族吊脚楼正文:一、苗族民居一、苗族民居选址苗族居民在选址上特别强调风水。

虽然风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也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属于迷信。

风水术本质上应该是古人为了趋吉避凶、寻找理想居住地而发展出的一套有关建筑选址、布局和修建的认知模式。

虽然人们将风水与吉利凶害联系在一起,表面上看属于一种认知模式的建构,但实际上风水背后却有着很深的生态学基础,它是中国古人在建筑领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一种表达。

苗族人在修建吊脚楼时首先也是要先请风水先生来看看,风水先生一般由亲朋好友推荐,但此人必须和主人家要非常陌生,不能知道主人家的底细,待推荐之后,主人家会想方设法试探风水先生的“法力”,他们将风水先生请到家中,但丝毫不提选址建房之事,而是拐弯抹角地问一些主人家看来他不可能预知的事情,如祖坟的地理位置及其风水或已逝祖先的相关问题等,如果风水先生说得不够准确,那么主人家就只能另请高明,如果风水先生能有板有眼地说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来,那么主人才确定其为人选,放心把自己真实的意图说出来。

吊脚楼选址的风水评定与土楼相似,即必须有稳定水源的环绕,这样既保证用水需要,也可以获得鱼虾等水产食物,同时有时候还能充当运输的方式。

而苗族人与客家人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命运,也历经了无数战斗和艰险的长途迁徙,因此他们选择楼址也有类似方法,依托大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卫作用,既方便逃生又可以站在奇峰险峻上瞭望敌情。

房屋前方需要有坝子以利于农耕、晾晒作物以及放养家禽。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

重庆的民居特色: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

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

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重庆石板坡吊脚楼是重庆吊脚楼群保存较好的,现在又修葺一新。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体会他的意义,但一些老年人却会对他倍感亲切。

青砖墙、石板路、川东民居……重庆主城区建筑的“重庆味”越来越浓。

重庆吊脚楼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重庆吊脚楼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片新 闻
Phot o N e W¥
文 又萍 ( 重庆中国三峡博 物馆研究馆员 ) 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在重庆人 的 “ 衣食住行” 中,“ 住” 应该是最具特 色的。 重庆位于川东盆地 的边 缘 , 在华蓥 山余脉 之上, 在长 江与嘉陵江汇合而形成的 半岛之尖。 城在 山上, 城 又处于众山之中, 城西、 城 北皆有山峰横 隔, 整个城 三面抱
江, 长 江和 嘉陵江环绕而行。由于地势 的缘故 , 重庆 的房屋基本上都需要沿着江边 和 山坡依次建 造。 远 远望去, 高低错 落、 起伏跌宕, 那房屋 就像长在悬崖上一般。
这, 便是 闻名遐迩的重庆 “ 吊脚楼 ” 。 其实 , 吊脚楼是 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 , 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 民居。 据说 重庆最早的吊脚楼, 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是否是重庆人 的 发明, 无从考证 , 但 重庆 人却把它运用到了极致。
我们 在上世 纪八、 九十年代看见 的石板坡、 十八 梯、 一号桥、 洪崖洞等
地 区的吊脚楼群 , 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所建。 如今, 由于城市建设 的不 断扩大 , 传统的吊脚楼 民居已作 为贫 困和落
后 的 沉 积 而 被 拆除 。 然 而 在 拆 除 的 同时 , 在沿江的一些地方, 我 们 又看 见
去… ‘ 。
h c Wo r l d Al l d Ch o n g q mg 1 1
1 2 T h e o l l d A n d Ch o n g q i n g
! ! =
崖 洞 吊脚 楼 群

样古老
a 黄桷树
n } 1 c Wo l I d An d Ch o l i g o , i n g 1 3

中国古镇古村建筑遗产 原生态土家吊脚楼群——重庆黔江土家十三寨

中国古镇古村建筑遗产 原生态土家吊脚楼群——重庆黔江土家十三寨

中国古镇古村建筑遗产原生态土家吊脚楼群——重庆黔江土家十三寨洛嘎(摄影)【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24(23)3【摘要】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难以计数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在小村小镇里,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灿烂和多样性都在那里……土家十三寨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面积6.5平方公里,有13个典型的土家院落,这里集居生活着200多户近1000名土家族人。

十三寨沿板夹溪两岸分布,寨子有半包围品字形、全包围四合院、吊脚楼等多种样式。

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

山寨或处平坝或据坡地,错落有致,形态各异。

寨子布局以半包围品字形、全包围的四合院交叉组合,吊脚楼形态有全吊型、半吊型等多种样式。

瓦屋顶均有花屋脊和翘角,四周设栏杆走廊,雕栏花窗。

吊楼下多为猪圈、牛栏,或用来安置碓磨,堆放柴禾杂物等。

这里有红豆杉、铁尖杉、香柏、紫柏、香樟、楠木、银杏等珍贵树种,也有黄猴、麂子、野猪等国家保护动物。

土家十三寨保留了原始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原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

【总页数】1页(PF0003)【作者】洛嘎(摄影)【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相关文献】1.文化空间视阙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咸丰县水井坎吊脚楼群为例2.鄂西土家吊脚楼群之最——彭家寨3.重庆黔江板夹溪土家十三寨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4.土家族古镇商业柜台的价值与保护途径——以湘西芙蓉镇与重庆黔江濯水古镇为例5.精准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村寨的旅游开发与保护\r——以重庆市黔江区土家十三寨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重庆吊脚楼民居
摘要:从重庆吊脚楼建筑历史和艺术特点的角度对山地民居深入地分析总结,并尝试提出吊脚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使之既能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改变生活条件的愿望,又能使传统山地民居得以保护和留存。

关键词:重庆民居,吊脚楼,艺术特点
民居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形态无疑是城市内涵和地域文明的凝固!代表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对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合之处,犹如半岛;又位于华莽山余脉的山区。

这种特别的地势,使重庆的吊脚楼民居建筑具有山城的特色。

吊脚楼的渊源
吊脚楼是古代巴族人留下来的民居建筑,其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四、五百年。

巴族是中国古代民族之一,建巴国于重庆。

巴人的一个特殊文化习俗就是巢居。

吊脚楼这种形态原本起源于湖泽平原,进入重庆后与巴人的特殊文化习俗——巢居相结合,显示了适应山地各种复杂地形条件的优越性。

重庆是山城,地无三尺平,修建吊脚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减少施工困难,特别是在峡谷中,往往只能修建吊脚楼,因此重庆沿江的民居多采用既保持坡地地貌又可扩充用地空间的吊脚楼形式,逐渐形成了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成为山城风貌的一大特色。

吊脚楼建筑艺术特点
1.曲线有机美
中国建筑历来讲究“曲径通幽”,而吊脚楼就充分地利用地势,巧妙地利用粤然地形,背山面水,在陡坡峭壁间层层修建起来。

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重庆吊脚楼依山崖而建,顺山势而上,蔚为壮观。

在那吊脚楼群落中,道路线性空间大都是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它依昔地形等高线曲折展开,当人穿行于其间的小巷时,曲折幽深,就像步入了一座迷宫,有时已经感觉到前边无路可行,但只要侧身穿过一条窄缝,便又有另一番天地展现在眼前,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正如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所说“:人们对曲线形式感到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更有生活气息,更自然。

无论你观看海洋的波涛、起伏的山岳,或天上朵朵云彩,那里都没有生硬的笔直的线条。


2.生机自然美
如果说形式美是建筑美的肉体,那么生机自然美则是建筑美的灵魂。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的。

建筑美学也不例外,以表现含蓄、幽曲的特征为主,但这种性格特征的表现又不是单一的,除了含蓄、幽曲,还追求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观所表现的含蓄、幽曲与和谐、统一之美,在建筑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可以看出,重庆的自然地貌本身就以其巨大体量为吊脚楼的群落提供了统一、
均衡的结构,让吊脚楼去自由、丰富地变化。

它层层出挑,向虚空的天际中争取空间,尽享朗朗阳光,体现出的是“阳刚”美,二者皆是生机盎然之象征,是建筑生机美的体现。

同时在这个山地自然环境中,吊脚楼与吊脚楼之间也体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3.和谐统一美
首先体现在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可以看出,重庆的自然地貌本身就以其巨大体量为吊脚楼的群落提供了统一、均衡的结构,让吊脚楼去自由、
丰富的变化。

同时在这个山地自然环境中,吊脚楼建筑与建筑之间也体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吊脚楼建筑群具有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平面和立面布局。

重庆的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由于自然条件苛刻,吊脚楼的建设布局淡薄了正统建筑概念,往往依山临水而建,不追求轴线、中心和对称,而是随坡就坎,随弯就曲,依昔地形等高线曲折展开。

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自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因地制宜
由于重庆地形多陡坡、峭壁和悬崖,沿江的民居多采用既保持坡地地貌又可扩充用地空间的吊脚楼形式,逐渐形成了高低错落、
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架空的高脚可随地形复杂坡度七长八短相机而立。

吊脚楼这一形式是适应地形与气候条件、符合生态要求的合理选择。

并且无论在什么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均可建造起来,适应地形能力极强。

从整体上看,山崖成为建筑空间的界面,建筑成为岩体的支撑,吊脚楼的建筑哲学不强调规制的约束,而是强调
依附于自然、顺应于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并由此自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
筑风格和城市风貌。

底层架空
吊脚楼根据山地独特地质特点和气候特征的适应性,采取了底
层架空形式,它能更好地解决潮热气候下对房屋隔潮和通风的要求。

底层架空体现了吊脚楼对山地独特地质特点和气候特征的适应性。

采取底层架空形式能较好地解决潮热气候下对房屋隔潮和通风的要求,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做到了居住的舒适性。

底层架空不但是吊脚楼的主要设计思想,也是现代西方建筑的重要理念之一。

建筑学家柯布西耶所倡导的现代建筑的五大特征实质上与吊脚楼建
筑有异曲同工之处。

减轻自重
吊脚楼采用木竹作为主要材料,使用的木料较小,通常为杉木,室内铺设竹木楼板,居室墙壁用竹编夹壁墙,双面或单面抹灰,也有的民居用竹编墉或木板墙,尽可能地减轻自孟,再在墙上开窗,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及经济性。

它通常只有一、两层,极少见三层
高的,到抗战以后,高高盛起的砖柱在一些地方逐渐取代了木柱,其上支撑的房屋层数也才稍多起来。

现代建筑不可能用木或者竹做建筑材料,是因为它们不防火,而且成本高;但是现代建筑同样趋向于使用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

现在大量运用轻制隔墙作为空间划分的、结构暴露的建筑形式,同样使建筑减轻自重从而达到更好的稳定。

五、吊脚楼保护与传承
1.确定和扩展保护范围,注重周围环境
目前重庆市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往往迫于经济压力,采用划地为牢的方式,只求保护建筑本身,对建筑周围环境的保护则不够重视。

有些被保护的建筑,由于没有留出足够的保护距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被包围在众多的高层建筑群中,使之失去了环境的依托,降低了被保护的价值。

重庆的吊脚楼民居形式是由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和城市发展历程所造成的。

3.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传承与发展并行
吊脚楼民居作为一种地方的传统建筑风格,其深含的传统民居文化无可置疑的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具有可创性。

继承性在于它的经济合理性和文化传承性。

吊脚楼民居保持原有地貌,因地制宜的建造思想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生态价值,在人们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及高度的智
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民居中许多文化及形态,正因多种环境及人文因素的改变而面临损毁甚至湮灭的威胁,
尽快挖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经验及文化精髓,更好的保护现有民居及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目前研究的首要课题。

六、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吊角楼这种民居建筑形式凝聚了千百
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蕴含了自然而朴素的气候观和建筑方法,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生态观和美学观,其生态性、底层架空、减轻自重、梁柱式承重、结构暴露等诸多优点,正是我们现代建筑中所追求和提倡的,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借鉴并发扬创新。

作者简介:王鹏(1987- ),男,河南人,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建筑学方向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项之固.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j],小城镇建设,2004.5
[3]李先透.现代干栏更新山城风貌[j].华中建筑,1998(l2)
[4]赖武.巴蜀古镇[j].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0
[5]陆元鼎等著..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先遥.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