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中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有什么区别?

中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有什么区别?汽车工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领域之一。
作为德国和中国两个汽车强国,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技术创新、市场规模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呢?以下将针对这些方面进一步展开探讨。
一、历史沿革德国的汽车工业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汽车产业处于初创阶段,研发技术相对落后。
到20世纪初期,德国汽车工业开始崛起,以奔驰、宝马等品牌为代表,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佼佼者之一。
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则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崛起,主要以合资品牌为主,近年来才逐渐走向自主品牌发展。
二、技术创新自主技术研发是汽车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德国在汽车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柴油发动机、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欠缺,大部分企业仍然依赖国外引进技术和合作。
三、市场规模德国汽车工业的队伍不大,但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却极高。
德国品牌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一直是世界顶尖的,因此在高端市场领域的占有率很高。
而中国汽车工业人口基数较大,市场规模具有潜在优势。
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一直相对较低。
四、品牌文化德国汽车品牌的历史溯源深远,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品牌文化,这使得其品牌价值和口碑一直都处于高水平。
而中国汽车品牌相对缺乏传统和文化沉淀,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亟待提升。
五、环保理念在全球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德国汽车工业一直致力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在柴油污染治理、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尝试和创新。
而中国汽车行业在环保方面还有一些瓶颈和限制,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总之,德国和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不同的方面具备了不同的优势。
未来,两国的汽车工业可以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环保理念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果。
德国工业设计知识点总结

德国工业设计知识点总结德国工业设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成为全球设计界的典范。
本文将总结德国工业设计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
一、德国工业设计的历史和影响德国工业设计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此后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设计师们注重将美学和功能性相结合,提倡简约、实用和工艺的完美融合。
德国工业设计在汽车、家具、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影响力深远,被誉为“无处不在的设计”。
二、德国工业设计的核心原则1. 高度注重功能:德国工业设计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设计师们注重产品的易用性、易操作性和高效性。
2. 追求简约:德国工业设计追求简洁、纯粹的设计风格,强调“少即是多”的原则。
设计师们通过简化和优化设计元素,打造具有高度识别性的产品。
3. 注重工艺和材料:德国设计师们对制造工艺和材料的选择非常注重,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和设计。
他们善于与制造商紧密合作,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4. 可持续设计:德国工业设计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开发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创新产品。
设计师们将可持续性作为设计的重要指标。
三、德国工业设计的代表性学派和设计师1. 巴乌豪斯学派:巴乌豪斯学派是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派之一,强调结合艺术与工艺的设计思想。
该学派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设计师包括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和马丁·冯·古豪斯等。
2. 柯布西耶学派:柯布西耶学派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代表,他们追求合理性和功能性,主张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代表性设计师包括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汉斯·普腾世尔等。
3. 弗朗茨·冯·霍尔茨泰因:霍尔茨泰因是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他擅长应用金属材料设计创新产品。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精湛的工艺和人性化的功能设计。
四、德国工业设计的实践案例德国工业设计师们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启示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分析及启示作为汽车生产和销售大国,德国汽车凭借其高质量、强稳定享誉全球,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德国汽车的特点,然后以国际贸易地理理论知识为依据,从文化、科技、人才、相关产业、国家五个方面分析了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发展优势,最后总结了对中国汽车业的启示。
标签:德国汽车工业;发展优势一、德国汽车概况1.德国汽车工业的现状自1886年本茨在德国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工业逐步成为德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源于汽车工业,围绕着汽车的开发、制造、销售等产生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同时汽车工业是德国最强大的出口行业,创造了80%的盈余。
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产量与销量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产量排名第四,2015年上半年的销量排名第五,增长了5.2%。
图2015年前三季度汽车销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数据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下同①)2.德国汽车特点从外观看,德国汽车设计一般延续传统风格,线条挺拔而有力度,典雅、严谨而不事张扬;从制作工艺看,德国汽车十分注重细节,内在表现尤为优良,讲究实用与有效;从质量看,整车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强,其中尤以梅赛德斯一奔驰的耐用、可靠性为最佳。
一辆奔驰轿车行驶30万公里以后仍安然无恙,世界上汽车行驶里程最长的记录,至今仍是由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所保持。
与美国汽车注重大、中、悬挂较软的特点相比,德国车比较紧凑,悬挂要硬些,强调运动感;而日本汽车在设计时严格按照成本节约原则导致其高速性就比德国车差。
由此,德国汽车高质量、重细节、高稳定性的特点使其经典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德国汽车工业的文化优势1.民族文化特征德国在历史上受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邦国的影响最大,今日的民族文化很大部分来自于普鲁士精神,归纳起来有来个核心:一是理性;二是服从,这两个核心又派生出众多相关特性②。
凭借其理性,德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仅德国普朗克研究所有15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源于理性的严谨、务实、计划等特性也推动着汽车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另一方面,德国人的服从使人们忠诚于雇主、关注产品细节、重视品牌质量,这也体现了德系汽车的特点。
德国与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有何不同?

德国与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有何不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德国与中国作为世界上两大汽车制造业强国,各自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那么,德国与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有何不同呢?以下是德国与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的不同点:1. 技术水平德国被誉为世界上汽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其对汽车的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生产要求非常严格。
而中国在汽车技术方面比较薄弱,仍需要德国等国家的技术支持。
德国对汽车制造的严格要求,让世界上的汽车品牌都向德国寻求技术支持,因此德国的汽车技术在全球都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 生产规模德国的汽车制造业规模较小,但品质精良,一直以来都以制造高端品质为主要目标。
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规模较大,品质相对较一般,多以生产中低端汽车为主。
德国车企偏向于生产小批量高质量的汽车,数量少但质量优秀;而中国则偏向于大规模生产中低端汽车,数量多但品质一般。
3. 环保意识德国国内对环保要求非常高,汽车工业也是如此。
德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相比中国要高,因此汽车生产的产业链也更加环保。
而中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相对较少,很多汽车生产厂家在生产车辆时不太注重尾气排放的问题。
4. 汽车文化德国的汽车文化深植人心,德国人普遍认为汽车除了交通工具以外,也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物品。
德国人对汽车的细节、品质与性能都格外注重。
而中国的汽车文化相对较新,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打造和完善。
但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相信中国的汽车文化也会逐步成型。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德国偏向于小批量高质量的生产,而中国偏向于大批量普及化的生产。
德国注重技术研发和环保问题,中国则需要在这方面逐步加强。
但两国在汽车工业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德国工业

3、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德国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德国化学工业历史 悠久,研究力量雄厚,技术工艺居世界前列。德国化肥、塑料、 合成纤维、合成树脂、人造橡胶、医药、农药、染料、涂料、 照相材料等产量居世界前列。法兰克福、路德维希港、勒沃库 森、莱纳等是主要的化学工业中心。
4、 电子电气工业 电子电气工业是德国快速兴起部门,其规模仅次于日 本,居世界第二位,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极高的技术水平。 电气部门主要生产发动机、发电机、变压器、家用电器等。 电子工业主要生产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各种微电子装置。 慕尼黑、斯图加特、柏林和纽伦堡等是重要的电子工业中 心。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 之称,西门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5、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鲁尔区莱茵河沿岸,杜伊斯堡是 最大的钢铁中心,此外,不来梅和汉堡也有钢铁厂分布。
强大的制造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工业大国,其生产部门 齐全,体系完整,技术水平先进,制造业十分强大。电子电气、 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工业是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汽车制造业 德国是世界汽车工业发祥地之一,世界第一辆汽车,1886 年诞生于德国。近几十年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出口商品中 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的部门。德国汽 车工业精湛、质量高,在国家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戴姆 勒-奔驰、大众和巴伐利亚汽车厂(宝马)是德国汽车工业三大 巨头。
世界性钢 铁过剩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Company Logo
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综合整治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德国大众汽车全球工厂分布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VW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Europe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Asia Others Others Others Others
Russia Russia Slovakia Slovakia Slovakia Spain Spain Spain Spain Spain Spain Spain Sweden Ukraine Ukraine United Kingdom United Kingdom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China India India India India Indonesia Indonesia Indonesia Malaysia Thailand Thailand Vietnam Vietnam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
Address Delcasse y Henry Ford Delcasse y Av. Henry FordB1610BKK Gral. PachecoBuenos Aires Av. Delcasse y Henry Ford (1617) General Pacheco Pcia. de Buenos Aires 4317-9000 Camino San Carlos Km 3,5, X50140TA, Cordoba Rua Volkswagen, 291, Parque Jabaquara 04344-010, Sao Paulo km 23,5 da Via Anchieta, Sao Bernardo do Campo - Sao Paulo km 6,75 da PR 25 Sao Jose dos Pinhais / Curitiba, Parana Avenida Carlos Pedroso da Silveira, 10.000, Piracangagua, Distrito de Quiririm, Taubate, Sao Paulo Rodovia Luis Augusto de Oliveira (SP 215) km 148,8 / Bairro Zona Rural, Sao Carlos 2199 Chrysler Centre, Windsor Ontario N9A 4H6 KM 116 Autopista Mexico-Puebla Puebla Pue., CP 72008 KM 116 Autopista Mexico-Puebla Puebla Pue., CP 72008 Silao, Guanajuato 2200 Ferdinand Porsche Drive Herndon, VA 20171 Enterprise South Industrial Park, Chattanooga, Tennessee Boulevard de la Deuxieme Armee Britannique 201 1190 Burxelles Boulevard de la Deuxieme Armee Britannique 201 1190 Burxelles Igmanskog 36, 7132 Vogosca Igmanskog 36, 7132 Vogosca Vaclava Klementa 869 29360 Mlada Boleslav Vaclava Klementa 869 29360 Mlada Boleslav Kvasiny c.p. 145 517 02 Kvasiny Delnicka 531 543 18 Vrchlabi 1, Chateau St. Jean, Dorlisheim 67120 Molsheim 1, Chateau St. Jean, Dorlisheim 67120 Molsheim Karmanstrasse 1, 49084 Osnabruck Porsche Platz 1, 70435 Stuttgart Porsche Platz 1, 70435 Stuttgart Porschestrase 1 04158 Leipzig Finanzanalytik und Publizitat, I/FF-12, 85045 Ingolstadt Postfach 100457, 85004 Ingolstadt Postfach 1144, 74148 Neckarsulm Ratherstrase 51, 70476 Dusseldorf Brieffach 1848-2, 38436 Wolfsburg Brieffach 1848-2, 38436 Wolfsburg 38438 Wolfsburg 38037 Braunschweig Niedersachsenstr., 26723 Emden Stadt 30405 Hannover 38231 Salzgitter Stellfelder Str. 46 38442 Wolfsburg Lenne Strasse 1, 01069 Dresden Fahrzeugfertigung, Glauchauer Strasse 40, 08058 Zwickau Kauffahrtei 47, 09120 Chemnitz 34219 Baunatal Kardan ut 1, 9027 Gyor (Gyor Duty Free Zone) Kardan ut 1, 9027 Gyor (Gyor Duty Free Zone) Via Modena 12, 40019 Sant' Agata Bolognese Via Modena 12, 40019 Sant' Agata Bolognese Ul. Warszawska 349, 61-057 Poznan Ul. Warszawska 349, 61-057 Poznan ul. Strefowa 1 59-101 Polkowice ul. Strefowa 1 59-101 Polkowice (Legnica Special Economic Zone) Quinta Da Marquesa 2950-659 Quinta do Anjo P-7520 954 Sines Quinta Da Marquesa 2950-659 Quinta do Anjo P-7520 954 Sines Prospekta Lenina 88, 603004 Nizhny Novgorod
德国汽车工业的七大战略特征

战 略特征 1 :支柱产 业 地位 突 出
德 国汽车工业 为德 国创 造 了7 .万个 4 4
年 ,德 国汽 车企业 全球产量 共 1 1 万辆 , 20 占世界汽 车总产 量 的1 . 69 %。其 销量 占西
中 国 汽 车
报社社 长 、中 国 能 源 报 社 总
编 辑
欧 汽车销售份额 的4 %。在汽车消 费 日益 7 增 加的新欧盟 国家 ,德产 车以超过4 %的 4 市场份额 占主导地位 。如果德 国汽车业衰 落 了,欧洲汽车业在全球 的优势地 位也将
了最 多 的 就业 、税 收 和 技 术 创 新成 果 。
战 略特征 2 :技 术领 先 战略 突 出
无论 是奔驰 、宝马 ,还是 生产普通乘 用车 的大 众 ,都始终将追 求技术领先作 为企业发展 的战略基
点。
技 术 领 先 的重 要 原 因 。德 国 的 汽 车 企 业 始 终 把 技 术
入 , 占德 国 所 有 丁业 科 技 总 投 入 的 13 /,并 由此 带 动
其四 ,在新 能源 、电动汽 车 、混合动力 等方 面 ,大
众 巴 西 公 司较 早 就 有 大 量 灵 活 生 物 燃 料 汽 车 投 放 市 场 ,生 产 生 物 燃 料 的 机 械 设 备 也 正 在 建 设 中 。宝 马
圉是客车制造 大 国,但德 国是这一领域 中具 有核心 竞 争力 的 国家 ,德 国客车 的使用 年限也 是最 长的 。
工作 岗位 ,占德 国_ 岗位 的 1 ;德 国国 内1 的 T业 , 7 / 4 税 收来源于 汽车工业 ;围绕着汽车开 发 、制造 、销 售 和使用等环 节 ,汽车工业 实现 的增加值 约 占德 国 国内生 产总值 的15 /;来 自于汽车工业 的科技创新投
德国与中国相比,在汽车工业领域有何不同?

德国与中国相比,在汽车工业领域有何不同?在当今汽车工业领域,德国和中国均是备受瞩目的汽车大国。
但是两国在制造汽车方面的技术、质量、产量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
那么具体来讲,德国和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又存在哪些不同呢?一、技术水平德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成员,一直以技术领先、质量精良而著称于世。
德国的汽车工业技术水平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从设计到结构、从生产到制造,每个环节都处在技术高度发展水平。
德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奥迪、宝马、奔驰等为代表的品牌,设计、技术、创新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技术还不够成熟、创新还不够快,尤其在高端汽车技术领域还相对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二、市场需求德国汽车工业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国内,以出口为辅。
德国汽车市场需求小而稳定,而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极大。
在当下中国汽车市场,面临着全球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家的热烈追求和竞争。
每年都能够生产大量的汽车,包括拥有自主品牌的等等,带动着经济快速发展。
三、绿色环保德国的汽车工业一直十分注重绿色环保,通过技术改善和全球化换能等方面,使其排放量越来越低,减少了化石燃料和排放物侵害环境的问题。
相对的,中国的汽车工业在环保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加大发展绿色环保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总而言之,德国和中国在汽车工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中国近年来在汽车技术、产量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德国的技术水平、品质和环保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并重视环保,相信中国汽车工业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重要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李广聪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大众汽车集团作为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复兴过程。
通过研究其在中国的品牌布局策略得失,我们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品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探讨分析其品牌策略,并为现今激烈的汽车市场指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大众汽车、品牌布局、汽车市场、营销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各项销售指标都名列榜首,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全面复兴”。
所以,研究其发展进程,揭示其复兴的谜团对当今汽车行业有这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品牌营销
品牌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意味着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并最终体现汽车企业的经营理念。
品牌策略是汽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汽车企业都应致力于汽车品牌的开发、汽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汽车巨头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品牌扩展和多品牌策略。
所谓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推出改进或换代产品;多品牌策略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采用的重要策略,指汽车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经营多个汽车品牌,根据品牌的特性,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品牌定位要准确。
品牌定位是指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德国的经验,就意味着学习行业最先进的经验。
”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真群如是说。
德国是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集中的国家。
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
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
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品牌价值。
这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
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
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二、德国大众(中国)多品牌布局成败分析
1.品牌产品开发重视其深度和宽度。
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表现了先驱者的勇气和睿智,并有着清晰的指导战略。
与上汽合资,大众选择了专心制造,解决生产环节的大量问题,把市场的重任与风险留给了中方合作者。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汽车品牌有:大众、奥迪。
品牌产品由:桑塔纳、捷达和奥迪100组成。
德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德国大众并没有巩固自己市场领导者地位,通过引入更多的汽车品牌,像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率先占领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
而仅仅依靠三个品牌产品,在那个汽车市场竞争不饱和的大好环境下,玩弄南北大众之间的博弈。
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在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热衷于对老车型的技术改进。
然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又被德国大众牢牢控制,中方并没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下,占到任何便宜。
2.分析市场需求,重视品牌布局。
在竞争不饱和的前提下,德国大众采取的两家公司的品牌错位布局使得大众享受了在华十多年的繁华。
德国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的急剧滑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本身品牌策略的失误。
首先在品牌布局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开迪、宝来、高尔夫、捷达都分别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途安、桑塔纳3000、POLO和桑塔纳交错重叠,在市场竞争中左右互搏。
其次在引进新品牌缺乏市场调查。
欧洲热销的高尔夫,到了中国水土不服,两门版的高尔,市场定位不准的开迪,这些车型的滞销,让德国大众更加难以抑制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升温并且“井喷”,新车倍增,价格日低,而德国大众汽车车型冲突与品牌分布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之前的成功也令德国大众产生了市场错觉,对引进新产品、研发本土化、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重视不足,这种市场错觉导致了大众近年来在市场策略上的进退失据。
客观的分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单一品牌市场保有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自身内部的品牌协调好,采取宽度差异化战略、品牌深度战术,可以起到减缓下滑的作用。
3.品牌分布同企业形象联系起来,优化结构组合。
在引入德国大众旗下另一个品牌———斯柯达后,并将其交由上海大众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即一汽大众未来将生产典雅型和精英型的车型,而上海大众的定位是经典型和时尚型的车型。
也可理解为:一汽大众将生产高端车型,上海大众将生产大众化的车型。
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至2004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
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
对于大众、奥迪、斯柯达三个品牌,德国大众巧妙的采用了:“双塔”战略,即“奥迪+大众”形成一汽大众,“大众+斯柯达”构造上海大众。
在未来的大众(中国)格局中,上海大众将形成:高尔、法比亚、波罗、朗逸、明锐、帕萨特领驭及速派的布局,产品价格主要覆盖6万~30万元之内。
一汽大众则日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中产品最完备的合资公司,除了现有的A级车新宝来、速腾、高尔夫(六代),豪华车奥迪系列,全新上市的帕萨特B6(迈腾),还有即将在一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CC。
由此,一汽大众将实现A级车到C级车的全线覆盖,实现15万~60万元的价格区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必思课程。
通过德国大众(中国)的复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应该在全局意识指导下规划其品牌布局,品牌定位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斥。
第二,品牌布局应该与市场细分相结合,适当的调整其产品线。
第三,任何时间都应该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 刘志迎:市场营销十八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3] 王宁.市场管理与营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