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第三章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

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

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

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

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

表现:

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

一是原罪;

二是救赎。。

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上帝是最崇高的;

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

教会是最重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

(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

(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

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宗教异端”运动的特点: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二、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一)原因:

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原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突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个人方面: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直接原因:1517 兜售“赎罪券”。

(二)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1.路德及其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教皇“特使”多米尼加修士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

路德痛斥了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

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其核心有三:

①“因信称义”

②德文版《圣经》。

③“人人皆为祭司”

2.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包含着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

政治纲领:权俗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

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的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的界限。

3.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统治;

②打击了德国封建专制统治;

③促使人们觉醒,冲破天主教会的统治、封建神学体系的束缚;

④路德改革思想中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倾向。

4.路德改革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而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保护者;

第二,经济上他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

第三,在国家的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予的;

第四,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的必要性,反对叛乱,认为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的。这使路德变成了诸侯的奴仆。

(三)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改革

1.闵采尔及其宗教改革:

闵采尔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主要观点。

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泛神论。

他强调信仰的主要源泉——“人的理性”。

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

他主张理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之中”,从自己的理性中领悟启示便能“人人升入天堂”。

闵采尔提出了非基督徒一样可以有信仰;

基督也曾和我们一样是人,基督只是先知和师表的观点。

闵采尔的在基督教外衣下的泛神论宗教哲学,是接近无神论的当时欧洲最进步的哲学观点。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

主张立即建立“千年天国”,这是他的学说的目标和中心。

他认为现实的世界是教俗封建主的罪恶统治。上帝的选民——农民和工人,应该拿起剑来,只有用“大震荡”、“大打击”的暴力手段才能把那些不敬上帝的贵族推翻。

他强调说:“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事情。”

闵采尔认为人民贫困受压迫的根源是富有者的私有财产制。

他主张:“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行”,“政权应交给普通人民”。

他还认为诸侯是分裂割据的“强盗窝”,也是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他的反对封建压迫和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是结合起来的。

2.闵采尔宗教改革思想中包含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

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

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

3.闵采尔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比较

路德的锋芒所指的是传统的宗教秩序,局限于信仰领域和非暴力的宗教运动。

闵采尔的理论则从信仰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其锋芒所指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倡导激进的社会革命和诉诸暴力手段,两者都有反封建的性质。

路德维护私有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闵采尔反对私有制,反应民众要求,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

四、1524~1526年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

1.原因:

2.经过:

3.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德国和消除封建压榨。由于斗争失败,这两项任务均未完成。

失败原因: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民本身表现出来的分散性强、组织不良、孤军作战和轻信敌人等弱点外,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的领导。德国的市民阶级不但在经济上无力,政治上也特别软弱。尽管他们也参加了反封建斗争的行列,但当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他们就往往惧怕下层劳动人民,而发生动摇、妥协,最后向封建势力投降。城市平民是农民的同盟军,在农民战争中与农民并肩战斗,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还不成熟,刚刚处于近代无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

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下层的骑士阶层,其中一部分因反抗教俗诸侯参加了起义队伍,在斗争紧要关头,往往暴露出他们的阶级本性,破坏、瓦解革命运动,这也是农民战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客观方面,敌人当时比较强大,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军备上的优势,特鲁赫泽斯之流反革命两手的狡计,以及城市贵族往往同诸侯里应外合,而农民军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未能互相支援,这也是起义受挫和终致失败的原因。

历史意义:

第一,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第二,极大地震撼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

第三,农民战争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它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

第四,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它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农民要争得彻底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五、路德派新教的确立:

1555年9月25日——“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规定: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

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

第三节欧洲宗教改革的扩大和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活动

一、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慈温利(民众神父)

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

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

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更反对教皇在瑞士兜售赎罪券。

改革思想比路德更为激进。他把圣餐仅看做是对基督的追念,否认祝圣后的饼与酒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路德则坚持圣餐的“临在说”,即祝圣后的饼与酒虽未化为基督的肉与血,但在信徒领受圣餐时,耶稣基督确实临在其中,与之融合并存。

他还摒弃路德对诸侯的依赖,主张教会实行共和制。

在其影响下,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改革:

用方言读《祈祷书》;

取消圣像;

解散修道院。

2.加尔文:

其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教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宗教改革实践:

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

①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

②简化宗教仪式,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

③取缔赌博,反对酗酒、吵架、跳舞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

④改组市议会,政权的形式按照加尔文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式建设;

⑤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二、英国的宗教改革:

(一)原因:

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二)亨利八世的改革

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主要内容:

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国王的统治。

特点:

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

1. 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 使英国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 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 改革比较保守,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对英国清教运动的影响。

(1)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使英国国教代替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英国国教完全是国王的封建统治工具和精神支柱。英王是国教的最高首领,所有的宗教事务都围绕着如何巩固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2)16世纪60年代,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因此受到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成为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

(3)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后被称为“清教”,因此,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在清教的旗帜下,集合起一切反对封建制度的人们。作为反封建的斗争的思想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在披着宗教外衣的清教旗帜下发动起来的。

四、宗教改革总结分析

1.宗教改革的实质

尽管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的起因和方式、目的不一样,但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它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是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社会政治运动。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造成了基督教世界不可挽回的分裂,从此新教和天主教两派并立,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摧毁了中世纪社会的典型特征──欧洲的基督教统一,削弱了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制度──基督教会,打破了天国理想和人间生活的截然对立,使虚幻遥远的彼岸建立在世俗的此岸,从而超越了中世纪人的生活观念,这一切都意味着中世纪走向了终点。

(2)伴随着宗教统治模式的瓦解,近代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民族国家迅速成长起来。

勤俭生活,努力工作,追求成功的世俗热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在精神文化方面,宗教改革使人们放弃了中世纪统一教义的愿望,人们的思想由此得到解放,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自由,从而造成理性真正的勃兴,科学和哲学突飞猛进。

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对象的理性主义时代在欧洲崛起,以上帝为一切尺度的信仰主义时代终于在历史的舞台上拉下了帷幕。

第四章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一节欧洲专制王权国家群的形成

1.形成时间——16世纪

2.产生的社会背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形态。欧洲诸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经济基础;趋于没落封建贵族和羽翼未丰的资产阶级势均力敌,均不足压倒对方是转变的阶级基础;君主以双方仲裁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是转变的政治基础。

3.性质:本质上属于封建性质。

它是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下,粉碎了地方割据势力之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所以君主是全国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他虽然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封建割据势力,使贵族丧失独立地位,但他处处维护这个阶级的特权和封建秩序。当资产阶级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之后,资产阶级必然与专制王权彻底决裂,并将君主和专制王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

需格外阐明:

封建专制——特定产物。

尽管封建专制制度是代表封建阶级的,但它却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这是因为王权与资产阶级双方各有所求:

封建国王需要资产阶级的财力支持来打击封建贵族的势力及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因此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而资产阶级则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来进行殖民扩张和开拓海外市场,并打击封建贵族的力量。

双方的相互支持都是权宜之计。一旦资产阶级力量威胁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就会破裂,因为双方的经济基础是水火不相容的。

4.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点是:

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的总代表,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

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

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法、英、俄、西四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跟中国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相比,欧洲的封建君主似乎曾经“逊色”得多,权力受到诸多限制。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了王权?欧洲君主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加强王权的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1、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

2、封建贵族领主(割据势力)对王权的制约

3、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

“新君主国”的出现:

1.法、英、西。

2.权力高度集中;建立了领土明确的国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常备军。

3.各自完成了本国的统一;实现了王权的集中。

影响:

1.打破割据,明确疆域;

2.建立常备军。

3.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的发展。

一、法国的专制制度——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

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是通过国债和包税两种形式进行的,因此金融和商业资产阶级是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政治上和封建王权保持密切的关系,双方互相利用和支持。

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借助资产阶级财力的支持,不但削弱了贵族力量,而且使教会摆脱了教皇控制而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即“教会的民族化”。

随后,法国君主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才最终完成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过程。

(1)掠夺意大利的战争,法德两国经过10余年战争,法国虽领土略有收获,但未能占领意大利的领土,且耗费了大量人、财、物的力量,使王权一度削弱。

(2)“胡格诺战争”,这是法国南北两大贵族集团借宗教旗号争夺统治权的混战。经30余年战争,南方贵族占了上风,建立了波旁王朝,两大贵族集团也在人民起义的威胁下达成和解,放弃分裂,拥立王权。

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1)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民族国家形成的体现。

(2)“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

(3)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4)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

(6)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

(7)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

(8)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并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财力支持。

二、英国的专制制度

英国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特点是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资本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等进行,且采用暴力。尤其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封建农业经济迅速资本主义化,并导致封建贵族发生分裂,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出现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英国都铎王朝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作为主要依靠力量,在政权中排斥旧贵族。由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组成的议会也为王权服务。

同时,英国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使教会与罗马教廷决裂,成为“国教”。英王成为世俗和宗教的最高首脑,这在欧洲是绝无仅有的。教会为专制制度的支柱,是封建统治的工具,这也是英国专制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

圈地运动:

内容——封建领主圈占共有地,使之变为牧场,养羊,募取暴利。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沟渠或篱笆把大片土地圈围起来,作为牧场从事养羊,或自己经营,或出租给牧场主。时间——大约从15世纪后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上半期结束,大约300多年的历史。

地点——最初在英吉利东南部,后来向西北延续,但最激烈的地方还是在东南部。

结果——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英国土地制度发生了变革;

扩大了国内市场;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俄国的专制制度——半东方式的专制国家

俄国在16世纪刚刚完成领土统一和中央政权的集权化。

农村中确立了封建农奴制度,国内工商业落后,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

俄国的专制制度正是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形成的,与西欧专制制度有着极大差别。

俄国专制制度——以封建农奴制为基础的沙皇专制制度,其特点为:

(1)社会阶级基础是中小贵族和城市上层富裕阶层。

(2)“特辖领地制”,削弱了大贵族的经济、政治力量。

(3)沙皇的中央政权集立法、行政二者于一身。

(4)军队是专制制度的支柱。

(5)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野心。俄国从16世纪伊凡四世时期起就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领土扩张活动。

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历史的局限

西班牙是16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但西班牙工商业相对英、法等国是落后的,农村中以封建生产关系为主。

西班牙是通过掠夺殖民地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西班牙封建专制形成的特点是:

(1)它以贵族、教士和城市上层为阶级基础,与英法等国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相互支持、相互利用大相径庭。

(2)它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实行宗教专制,镇压新教派。

(3)经济上征收苛捐杂税,欠下巨额外债,使国家经济濒于破产。

(4)推行霸权政策,对外用兵,侵略扩张,为它的衰落埋下伏笔。

(5)尼德兰革命。

第二节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

1.革命前的尼德兰状况:

尼德兰意“低地”,地点是指莱茵河、马斯河、些尔德河下游和北海沿岸一带地势低洼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分地区。

中世纪初,尼德兰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11—14世纪,分裂为大大小小的公爵国、伯爵领地和主教辖区,分属于德意志皇帝和法兰克国王。

15世纪大部分并入伯根地公国。

15世纪末又落入德国哈布斯堡家族中。

1516年西班牙国王菲迪南死后无嗣,他的外孙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继承王位(1516——1556),称为查理一世。

1519年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时从其父方继承了尼德兰,又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领有这片土地,因此,尼德兰就成为西班牙的属地。

政治上:

实际是由一些封建的公国和伯国组成的联邦。有中央集权制的政府机构,最高首脑是西班牙国王任命的总督,总督下设国务会议、财政会议、枢密会议;还设有各省的三级会议,可见,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机构逐渐完善。

但是,尼德兰的权利经常受到来自西班牙专制王权的侵犯。

经济上: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城市国家”之称,约300万人口多数集中在大小城市中。发达的工商业传统,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在16世纪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在17个省区中,北部的荷兰、西兰,南部的法兰德斯、布拉奔,工商业最发达。具体表现:

工业:

(1)都市化程度高;

(2)毛织业、麻织业极负盛名;

(3)北部的造船业、航海业、捕鱼业很发达;南部印刷业、冶金业发展很快;

(4)手工工场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发展,不仅有分散的,还出现了集中的,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商业:

十分发达,安特卫普就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中心,欧洲各国出口商品大都在这里集散,满载美洲金银和商品的西班牙船只首先在这里停泊,然后将货物转运到欧洲各地。安特卫普就是南部的经济中心。

北部最大的城市是阿姆斯特丹,海运和捕鱼业很发达。

农业:

北部发达省份土地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农奴制已经废除,大部分耕地转入富商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或者直接经营牧场、农场,或者以租佃方式将土地租给自由农耕种,成为新贵族。这些发达的省份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已出现了商品农业区,其生产的粮食、亚麻、染料等作物供应城市。

当然,在南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封建主仍然掌握大部分土地及特权,农民没有摆脱封建依附关系,边远地区农奴制还很牢固。

2.阶级关系新变化:

首先,贵族阶级逐渐分化,北方各省的贵族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同西班牙统治者有着深刻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不甚发达地区的贵族(主要是南部),竭力维护封建土地制度和剥削制,成为日后革命的对象。

其次,由商人、包买商、手工工场主、农场主构成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发展。其中一般的手工工场主,商人强烈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政治态度激进,所以在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中,能和人民群众联合,起到领导作用。但是,大商业资产阶级,特别是经济上与西班牙关系密切的南方商人态度则比较保守,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满西班牙的统治,但却不愿意和西班牙彻底决裂,因此革命中动摇不定,他们属于资产阶级中的右派。再次,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下层贫民饱受封建贵族、工场主、包买商、高利贷者、教会的压榨和剥削,纷纷破产,沦落为雇工或流浪者,生活贫困,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二、西班牙的反动统治

查理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后,就把经济富庶的尼德兰视为“王冠上的一颗珍珠”,大肆进行掠夺和榨取。

除了总督、枢密院、财政院外,又设立了迫害新教徒的宗教裁判所,1550年颁布“血腥敕令”。

经济上,西班牙年收入500万佛罗林,其中的1/2来自于尼德兰。

1556年腓力二世即位后,继续执行高压政策:

政治上——命他姐姐玛格丽特为尼德兰总督,利用主教格伦维尔辅政,权利落入了以他们为首的国务会议一小撮成员手中,尼德兰原有的自治权丧失。利用天主教作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向尼德兰派遣军队。

经济上——推行了使尼德兰遭受致命打击的措施,如:禁止尼德兰与英国的商业贸易;1557年,宣布国家破产,拒绝偿付国债,使尼德兰银行家遭受巨大损失;1560年又提高西班牙羊毛进口税额,结果造成尼德兰商业萎缩,手工工场倒闭,经济萧条的状态。

宗教上——在国王的纵容下,宗教裁判所大肆逮捕新教徒,指控”异端”,加以迫害。

西班牙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尼德兰资产阶级和人民强烈愤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恶化,革命形势逐渐形成。

三、革命的经过与结果

1.革命的爆发:

教派运动——贵族同盟成立——“破坏圣像运动”

(主要打击天主教会,标志着革命开始了)。

2.经过:

南方组成森林游击队、北方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

1573年底,北方事实上已经摆脱西班牙,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奥兰治亲王成为各省公认的总督;

南方的斗争和“根特协定”;

北方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3.革命的性质、意义和局限:

性质:具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同时又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它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在北方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影响:

第一,尼德兰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第二,沉重打击了欧洲主要的封建堡垒——西班牙和罗马天主教会。

第三,革命对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四,革命的胜利,显示了劳动人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雄辩地证明了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真理。

第五,革命的胜利是正义战胜反动,小国打败大国,新力量战胜腐朽力量的重要典范。4.局限性:

政治上,政权掌握在富商和贵族寡头手中,保留了君主制的某些特点,总督如同国君,职位由奥兰治家族世袭,没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荷兰经济繁荣昙花一现,17世纪后期开始走下坡路

四、17世纪前期的荷兰:

尼德兰革命后的联省共和国——亦称为荷兰共和国。

其经济中心在阿姆斯特丹,政治中心在海牙。

共和国最高权利机关——三级会议,由各省的教士、贵族、资产阶级代表组成,各省代表人数无论多少,都只有一票表决权。三级会议有立法、决定赋税、处理重要的国务的权利。

常设的行政机构——国务会议,其首脑为执政,由奥兰治家族世袭,执政负责处理日常

事物,协调三级会议中各省代表的意见,如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执政可以使用最高职权仲裁。执政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君主制性质,荷兰政治制度亦具有半专制半共和的性质。

荷兰共和国成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在工业方面,绸缎、呢绒、麻布、瓷器、钻石的生产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但最发达的是造船业,占世界的首位,商船总吨数占欧洲商船吨数3/4。

造船业的发达,促进了荷兰对外贸易的繁荣。荷兰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

荷兰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的发展,是与其殖民地掠夺密切相关的。从16世纪起荷兰就开始了殖民掠夺活动。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同英国、葡萄牙争夺东方贸易的垄断权。

1621年,又成立西印度公司,垄断西非和美洲的贸易。

1622年,荷兰在北美占领了哈德逊河流域,并在河口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

1623年侵占巴西。

1648年攻占好望角。

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

第五章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前提

革命前的英吉利王国,领土只有英格兰、威尔斯和周围一些岛屿,人口不到500万,其中约有75%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

封建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在14世纪废除了农奴制度,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英国最早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一、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世纪开始,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普遍地采用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形式。英国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在17世纪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商人的对外贸易范围迅速扩大,出口额急剧增加,从1613—1640年。英国的出口关税额增加三倍还多。

英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进行。

资本主义深入农村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特点。

英国农村很早就与市场有联系。早在13、14世纪英国就已经向欧洲大陆供应大量的羊毛。呢绒业作为英国的民族工业早在16世纪就在英国广大农村发展起来。一些大商人购进大量的羊毛,分配给以毛纺织为副业的小手工业者和农民进行加工,形成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即分散的手工工场的形式。

从15世纪70年代后期起,开始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直到19世纪上半期,历经300多年。

地主在圈地以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或者直接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坐收资本主义地租。进行圈地的地主,无论是亲自经营资本主义农场,还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他们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关系,都被资产阶级化了,马克思把这种地主贵族称为“新贵族”。

由此可见,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首先,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贵族阶级已经分裂成为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

封建贵族———————旧贵族

①贵族阶级{

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族

新贵族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有时也经营工商业,成为身兼工商业者的土地所有者,这就更增加了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系。这一点,恰恰是此后资产阶级有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基础。

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家、包税商、专利公司股东等——右翼

②资产阶级{

中小工商业者:非行会型的企业主、分散和集中的工场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左翼

伦敦城区和各郡几百名富商组成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是王室的包税商、专利权的享有者、特许贸易公司的大股东、又是王室贵族的债权人,他们在王室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下受惠最多,同国王和贵族有密切联系,构成了资产阶级的右翼保守集团。

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等工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属于非行会型的企业主,是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

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经济上的一致,促使二者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联合起来。

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同新贵族结成长期同盟,利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这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③农民阶级

自由租地农:向地主交纳数不多的地租,能自由支配世袭份地;

公簿持有农:由农奴转化而来,占当时农民的绝大多数。他们世代耕种一小块份地,但无自由支配权,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需负担其它义务;

贫农:即佃农、雇农、茅屋小农。

④城市平民:当时,英国的城市平民主要由手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三、清教运动(Puritanism):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

享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教会,其教义、组织及仪式都未发生多大的变化,与原来的天主教会没有什么重大的区别,仍然保留了主教制以及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所不同的只在于它的最高领导权由罗马教皇转到了英国国王的手里。

此后英国国教就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正因为如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矛头就必然首先指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支柱—英国国教教会。

为了反对英国国教,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借用了16世纪60年代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作为斗争的武器。

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国教教会的天主教残余,按照加尔文教的方式,建立一个廉洁、民主的教会组织,因而被称为“清教”。他们的主张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愿望。

17世纪末期,英国清教徒分裂成为两个重要的政治派别,即长老派(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清教运动在动员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中起了巨大的组织作用。

四、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1603年,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英国国王,同时仍兼苏格兰国王,改称詹姆斯一世,从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在1603—1640年的37年时间里,詹姆斯一世及其后继者查理一世相继推行了一系列反动政策:

①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在他看来,君权来自於上帝,因此权力应当是无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亡美国、荷兰等地。

②在经济政策上,詹姆斯和查理不顾国会反对,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把肥皂、植物油、煤、盐、纸张、玻璃、砖、火药、麻布、染料、纽扣、酒、针、别针等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

③他们强制征税,随意解散国会,甚至明日张胆地卖官鬻爵。

④在对外政策上,詹姆斯一世违背资产阶级利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这种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

④把英国国教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他说:“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取消主教就是灾难,平等是秩序的敌人。因此对清教徒实行迫害政策,迫使大批清教徒逃离英国。1628年,查理一世迫于财政困难,不得不召集新的议会。以皮姆和汉普敦为首的下院激进派,乘机向国王提出一份——“权利请愿书”,列举四点要求:

①非经国会同意不得借债和征收新税。

②非依据法律或法庭审判不得随意逮捕任何人并没收其财产。

③不得依据战时法律逮捕普通公民。

④不得在居民住宅内驻扎军队。

与此同时,议会答应拨款30万英镑作为国王接受《权利清愿书》的交换条件。

查理一世迫于形势,勉强批准了这一文件,但当议会一开始抨击国王宠臣白金汉公爵时,查理一世立即下令休会。

从1629—1640年,这是英国历史上的无议会时期,在这期间,查理一世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各种反动政策。他强行征收吨税和磅税,恢复和征收一些古老的苛捐杂税,任意逮捕反对派和人民,激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和城乡人民的普遍反抗。

1637年爆发的苏格兰反英大起义就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线。

詹姆斯、查理父子为了巩固自己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治地位,都力图使两个国家宗教统一,即在苏格兰推行英国国教。

苏格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竭力加以反对,并以清教的长老派进行对抗。

1637年,劳德大主教命令苏格兰长老派教会采用英国国教的祈祷书举行宗教仪式,苏格兰立即爆发了起义,发誓为保卫加尔文教的真正信仰而战。

为了筹集军费镇压起义,查理一世不得不召开新的议会。

1640年4月,新议会召开,但是议会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皮姆、汉普顿等人猛烈抨击国王暴政,查理一世一怒之下解散了这届国会。这届国会一共存在了一个月,史称“短期国会”。

第二节革命开始和内战

一、革命的开始:

1640年11月3日,查理一世被迫召开新的议会。结果以皮姆、汉普敦等人为首的反派议员再次当选,并且占据了多数。

这届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称“长期国会”。

长期国会的召开——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

长期国会一召开,国会就展开反对王权的斗争。

首先,下令逮捕了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经过审判,国会决定以叛国罪判处二人死刑。查理一世迫於群众的压力,在判决书上签了字。1641年5月,斯特拉福伯爵被送上了断头台;1645年,劳德大主教也被处死。

其次,在群众的压力下,查理一世又被迫撤销了迫害清教徒的宗教法庭和迫害政治犯的高等法院等专制机关,并宣布释放政治犯,取消工商业垄断,废除未经议会同意的一切捐税。

再次,签署了“三年法案”。

二、第一次内战: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认为时机成熟,捍然在诺丁汉城堡上树起国王的军旗,宣布讨伐议会,王权与一会的矛盾发展到公开的武装斗争阶段。

1、双方力量对比:

两个阵营:

(1)支持国王的称骑士党,包括天主教徒、封建大贵族、宫廷官吏以及与宫廷有联系的金融家、享有特权的大商人等;

(2)拥护议会的称圆颅党,主要有清教徒、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等。就阶级力量对比,议会占有明显的优势。从地理方面来讲,支持国王的主要是北部和西北部经济落后地区,支持议会的,是以伦郭为中心的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此外,议会还拥有沿海各重要港口及海军,拥有充足的军费等等,战争开始时,各方面的优势都在国会手中。

2、内战情况:

战争初期,战场上的形势却恰恰相反。

1642年10月——埃吉山战役中议会军大败。

王军乘胜攻占牛津城,11月向伦敦发起进攻,秋天,全国有3/4的土地都落入国王的控制之下,议会的处境非常危急。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掌握议会和军队领导权的长老派采取了消极妥协的路线。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草原战役——第一次内战的转折点。

在这次战役中,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骑兵初露头角,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被称为“勇士军”(又译铁骑军).

此后1645年1月,在独立派的压力下,国会被迫通过“新军法案”,按照铁骑军改组军队。首先,通过“克己法令”,使独立派掌握了军队的大权。其次,授权克伦威尔组织一支22000人的“新模范军”,1/3为骑兵,其余为步兵。

再次,大胆选拔出身下层的士兵当军官,费克斯上校是铜匠出身,普莱德上校是车夫出身。从此战争形势日渐好转。

军事改革的意义:

加强了国会军的力量,清除了国会中长老会派的指挥官,军队的领导权转移到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军官手中,增强了战斗力,为赢得内战胜利奠定基础。

1645年6月14日,“新模范军”在纳斯比战役中彻底打垮了王军主力,查理一世化装逃跑,被苏格兰长老派拘留,以40万英镑的代价卖给了英国议会。

第一次内战最终以王军的失败和国王被俘而告结束。

三、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

在内战期间和战争胜利之后,长期国会在长老派主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造旧封建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1、在改造旧国家机器方面:

除战前已废除宗教法庭和高等法院之外,又取消了国王的主要行政机关枢密院,提高了议会下院的决策地位,在地方上设立新的委员会执政。

2、在经济上,顺应了英国以圈地运动和兴办农场为体现的农业资本发展道路,制定和推行了符合国情的政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策。

1643年3月和9月分别没收了国教教会和内战中站在国王方面的封建贵族的地产及王室领地。

1646年开始出卖大主教的地产,后来又决定出卖全部被没收的封建地产,造成了有利於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财产再分配。

1646年宣布废除骑士领有制,彻底取消了土地所有者对国王的封建义务,包括骑士捐等等,使新贵族的地产从封建性的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这就在所有制的根本性质上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变革。

3、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派教会取代了国教地位。

总的来说,长期议会的这些政策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整个国家的体现,是革命取得的重大胜利成果。它把封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把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改造成资产阶级新贵族专政的国家。

四、平等派运动与第二次内战:

1.长老会派和独立派的斗争:以独立派获胜。

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上,独立派比长老派更激进一些,他们主张全面废除专卖特许制度,在出卖封建地产问题上,主张分小块以较低价格卖出。但这基本上是一些局部的差异,在根本主张上还是比较一致的。

他们的分歧更多地表现在政治上,独立派比长老派更坚决地主张打败国王。由於内战中议会军的胜利是在独立派领导下取得的,更由於长老派力图建立由自己独占统治的国家,因而内战后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尖锐起来。

1647年2月,长老派操纵议会通过了解散军队的决议。这是个一箭双雕的措施,一方面可搞掉独立派的强大依靠—军队,另一方面还可借以平息在军队中日益兴起的平等派运动。

2.独立派和平等派的斗争:

平等派运动是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兴起的小资产阶级运动,其主要代表物是约翰·利尔本。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普选权的一院制民主共和国,保障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在社会经济方面:主张彻底废除什一税、专卖特许制和垄断公司,减轻税收,保障人身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主张工商业自由。

这样,围绕着国家政权形式和普选权问题,平等派与独立派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

1647年8月,独立派发表了《建议纲目》,明确提出保留国王和上院,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制度。

平等派于10月提出《人民公约》,全面阐述了平等派的政治、经济纲领,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和实行普选制的要求。

在10月底召开的军队会议上,围绕着政体问题和选举制度问题,平等派同独立派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普特尼辩论)。双方争论不下,平等派士兵在11月中旬举行了示威,许多士兵把《人民公约》的条文贴在帽子上,上面还写道“自由归于人民,权利归于士兵”。但遭到独立派军官的严厉镇压,克伦威尔当场逮捕14人,枪决3人,平等派运动被暂时平息。

五、第二次内战:

军队内部的分裂、独立派对平等派的镇压,给封建反动势力造成可乘之机。

1647年底,查理一世从纽马凯特城堡逃跑,逃到英国南部的威特岛,议会中的长老派立

即派人与查理进行复位谈判。

1648年2月起,王党利用饥荒和经济困难,在伦敦、威尔斯、肯特等郡制造叛乱,第二次内战爆发了。1648年7月,苏格兰长老派根据同国王缔结的密约,派20000万军队进入英国北部。

面临新的内战,独立派决定联合平等派共同打败国王。

1648年4月底召开的军官会议上,双方协议共同打败国王,审判查理一世,胜利后实行《人民公约》。

在两派联合努力下,第二次内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革命阵营的胜利而告结束。9月底占领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年底战争全部结束。

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中的长老会派势力又趁机活跃起来,重新控制了议会,并继续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

1648年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

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发生“普莱德清洗”事件。

此后,长期议会只剩下独立派及其支持者50人左右,被称为“残缺国会”。

至此,全部军政大权落入独立派手中。

根据协议,在平等派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1649年1月初,议会下院宣布自己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且组成了特别法庭,负责对查理一世的审讯和宣判。

月底,特别法庭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应当斩首。”,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2—3月,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

1649年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发展到最高阶段。

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宣告了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面貌,也震动了欧洲;

2.共和国的建立、国王被处决,打击了王权神授说和专制统治思想;

3.共和国的成立主要是人民群众坚持斗争的结果。

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了最高峰。

第三节共和国与护国政治

一、独立派共和国的政策:

共和国在英国历史上存在4年:1649—1653年,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名义上,一院制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每年选出的国务会议掌握行政权,实际上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高级军官控制了政权。

共和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

这一专政的施政方针基本上有三个方面:

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

②镇压群众运动;

③打击王党复辟势力。

1649年4月30日和7月16日,两次出卖没收来的封建地产(规定土地价格为该土地年收入的10倍,买主先交15%,余款在以后6个月交清。贫苦人民无力购买,地产大部分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手中。这就在经济上加强了他们的力量)。

在对外政策上,独立派积极推行海外扩张政策。

一是从1649年起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并且迅速装备了40艘军舰。

二是1650—1651年,连续两次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

三是1652年发动了英荷战争。荷兰战攻,被迫接受了航海条例。

镇压群众运动——平息掘土派运动和重新活跃起来的平等派运动。

掘土派运动是无地或少地农民发动的具有原始共产主义倾向的运动。

代表人物——温斯坦莱

代表作——“自由法典”

主张——认为土地私有是人类贫困的根源,主张实行土地公有制度。为此,他们并不是同有产者展开斗争,而是聚集起来去开掘荒地,以此作为公有土地,因而被称为“掘土派”。

与此同时,他们还进行公有制的宣传。这显然具有很大幻想性。

1651年,克伦威尔以掘地派威胁到私有制度为理由,轻而易举地将这一运动镇压了下去。

与掘土派运动发展的同时,平等派也发动了起义。

利尔本接连发表小册子指责克伦威尔独立派的统治是“英国的新枷锁”,号召人民起来为实现《人民公约》而斗争。

1649年3月28日独立派政府捍然逮捕了平等派领袖利尔本等人,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

5月和9月,平等派连续举行了两次起义,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

至此,平等派运动宣告结束。随后发生的镇压爱尔兰民族运动的事件,标明共和国在实际上的覆灭。

远征爱尔兰:

1641年爱尔兰举行民族大起义。

1643年9月,领导起义的天主教联盟宣布爱尔兰脱离英国独立。

1649年8月—1652年5月,共和国征服爱尔兰。

结果:一个英国在外的地主阶层形成;

革命军队在远征中退化了;

为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创造条件;

粉碎了王党分子策反基地。

征服苏格兰:

苏格兰长老派统治者担心革命引起苏格兰农民运动,危及他们的统治。於是,就在第二次内战后公开与逃亡荷兰的查理·斯图亚特王子勾结起来。

1650年6月,苏格兰军队进入英国北部,7月克伦威尔开始率军远征,到1652年5月,经过两年的战争,英军占领了整个苏格兰。

1654年,议会宣布将爱尔兰和苏格兰归并於英国,同时取消苏格兰国会,只在英国议会中给苏格兰留下30个议席,英军征服苏格兰,意味着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阴谋的再次失败。

二、克伦威尔护国政权的建立:

1.建立原因:

1)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使独立派的军官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这使革命队伍蜕化,丧失了革命要求,成为护国统治的社会基础。

2)共和国对内对外政策,引起下层人民不满,市民暴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革命力量不断增长,这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异常恐惧,为了巩固自身利益,他们渴望建立军事独裁。3)克伦威尔个人要加强自己的权利,要实行独裁。

4)保王党人也伺机发动叛乱,图谋复辟。

严峻的政治形势推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加速建立独裁制度。

2.经过:

克伦威尔迎合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愿望。

1653年4月——用武力驱散了存在13年的长期议会。

12月16日——在高级军官和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克伦威尔宣布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

发表《施政文件》规定——护国主终身任职,兼领陆海军总司令,立法权属于护国主和国务会议,实际上护国主能够支配国务会议。只有拥有200镑以上有产者才有选举资格。

这样共和国失去了它存在社会基础。护国政府的建立表明,共和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

3.护国政治的表现:

护国政治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打败王党、处死国王、又接连镇压了来自王党势力、下层群众和殖民地的反抗运动之后,为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军事专政性质的政治体制。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以后,把国家行政、立法、军事一切大权集中于自己一身,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由高级军官担任总督,实行公开的军事统治。

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克伦威尔继续推行海外掠夺政策。1654年,英国取得同葡萄牙殖民地的通商特权,迫使丹麦允许英国船只自由进出波罗的海,又在加勒比海上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奴隶贸易中心牙买加。1658年,打败西班牙,攻占了敦刻尔克,在欧洲大陆上获得了贸易据占,为英国取代荷兰的海上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

4.护国统治的倒台:

护国政府的统治基础是极其脆弱的。它的存在与克伦威尔的个人威信紧紧连在一起。

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死去,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任护国主。此人碌碌无为,政权立即动荡起来,高级军官政权夺势。理查知难而退,于1659年5月辞去护国主职务,护国政治至此完成。

第四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一、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原因:

1)财政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2)连续对外战争,费用转嫁到人民身上,引起人民不满,厌倦护国统治;

3)新贵族虽然资产阶级化了,但还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不反对旧王朝的统治;

4)被推翻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不甘心推出历史舞台,千方百计图谋复辟。

经过:

1660年2月,驻苏格兰英军总司令蒙克率军进入伦敦,解散了议会,控制了局势。接着,蒙克与逃亡国外的查理王子进行复位谈判。

1660年4月4日,签订《布列达宣言》。

1660年5月25日,查理回到伦敦,登基为王,称查理二世。

这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与旧王朝的妥协在英国恢复了斯图亚特王朝。

旧王朝复辟以后,曾经通过了一些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对内对外政策。

例如,1661年、1663年先后颁布了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控制以保障本国工业发展的法令;对工业实行保护主义政策;1660和1670年两次颁布《谷物法》,根据国内谷物价格确定谷物进口的高额关税等等。

反动统治:

斯图亚特王朝毕竟是一个旧的封建王朝,它在复辟后不久就不再信守《布列达宣言》中所作的保证。

1)悍然宣布凡是参加过审判查理一世的人均为“弑君者”,“弑君者”不在大赦之列。

2)全面恢复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严令禁止宗教自由,残酷迫害新教徒。

3)在对外政策上,他不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实行亲法的外交政策。

4)查理二世没有子嗣,他的弟弟詹姆斯就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担心,

詹姆斯的继位会导致天主教在英国的全面复辟。为此,1679年5月,国会通过《人生保护法》、《排斥法案》。

要求取消詹姆斯的王位继承权,并把他永远驱逐出国。

在辩论这个法案的时候,国会分裂成为拥护派和反对派。拥护派基本上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被称为辉格派;反对派代表保王党,被称为托利派,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辉格党与托利党的起源。

到19世纪中期,辉格党与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改称自由党,托利党也改称保守党。

二、1688年政变:

1685年,查理二世死,詹姆斯继承王位,称詹姆斯二世。

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

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派与托利派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

他们决定等他死后迎立信奉国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信奉新教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

可是到了1688年,詹姆斯二世老得子。议会再也不能等待下去,他们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推翻詹姆斯二世。

1688年11月,在议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惶逃往法国。

1689年2月6日,英国国会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这就是威廉三世在英国统治的开始。

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规定:

(1)国王无权废止法律;

(2)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

(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

(4)今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5)必须定期召开议会;允许清教徒信仰自由。

《权利法案》特点:

1.杜绝了天主教复辟的可能性;

2.限制了王权,提高了议会的地位;

3.表明资产阶级、新贵族成了英国的统治阶级。

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新贵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得到确立。

三、革命的意义、特点:

意义:

1)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2)革命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革命所建立的议会,为欧洲各国提供和树立了榜样;革命中产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其他国家革命的思想准备做出了贡献。

3)揭开了欧美资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

特点: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同盟;

2)利用清教进行斗争。

3)革命不仅有激烈的武装斗争,也有尖锐的思想斗争。

4)革命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5)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四、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代表:

1.约翰.米尔顿:1608—1674

1644年写了《论出版自由》——认为言论自由是维护建立在理智和正义基础上的共和制的必要条件。该书对以后资产阶级争取民主主义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1649年写了《为英国人民声辩》——坚持人民的主权应该高于国王的权利,当国王变为暴君时,人民不能再对他负有效忠的责任。

王朝复辟后,他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失乐园》。

2.詹姆斯.哈林顿:1611-----1677

希望通过历史的研究找到现实的政治理论。

历史上看,当政治权利和财产权相一致时,政府的统治可能是稳定的,否则,出现混乱。他采用实证法研究问题,即对事实先进行收集、观察,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最后应用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检验这种理论的是否正确。

3.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17世纪英国最大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利维坦》,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学说。

他认为: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共有一切物品,由于每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惜侵犯别人的利益,而处于互相争夺残杀中。为了摆脱攻战之苦和确保安宁,于是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国家把一切财产分给人们作为私有财产。

照他看来,君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权形式,因为政权放在一个人手中,可以避免争执,防止内乱,可以有效制裁人民。这抨击了君权神授学说。

主张教会的存在,把教会置于国家和君主的控制下,用宗教管治人民。但他抨击天主教。

他代表着新贵族上层的利益,比较保守,反对革命。

4.约翰.洛克:1632-----1704

哲学方面:

主要哲学著作《人类悟性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承认物体的客观实在,并且认为思想及观念是客观物体在人类感官上发生作用的结果。

主张人的知识完全凭经验获得的。但他把经验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这使他的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他把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也是对唯心主义的让步。

政治方面:

1689年写了《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

主要观点如下:他承认自然状态私有制劳动是财产的起源—私有财产的范围(不取决于数量,而取决于利用的问题)他对通过交换而发财予以肯定。

自然权利: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的权利。

他特别重视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农场。

他主张为了维护财产权,人们缔结契约,成立国家,财产先于政权,国家政权不应该干涉人民的财产。

他主张议会君主制,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联邦权(管理对外事物)分立。

承认体现在议会中的立法权的优越地位。但是立法权并不是无限的,它有责任尊重公民的

大学考试《世界近代史》

一、选择题10分,不提供线索要点 二、名词 1、《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2、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 4、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在哲学家的辅助下,改革社会生活的主张,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腓特列二世 5、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为北美洲

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当日兹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7、“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9、考迪罗主义 :考迪罗是西班牙语caudillo的音译。拉丁美洲的政治术语,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 11、《解放宣言》: 《解放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

【高中】中国近代史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第1课 中国近代史综述 一些宏观理论与概念 一、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1、“革命史范式”将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入侵。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2、“现代化范式”认为改革或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中国近代史是“多点一线”,生产发展、技术救国、阶级斗争、政治革命、制度变革、思想冲突、文化变迁等“多点”都汇聚成了“现代化”这条主线。近年来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此挖掘史实,体现命题的时代特色,需要引起注意。 二、革命史范式的时间线索 三、革命史范式的主要问题 1、社会性质: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 ☆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3、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任务 社会矛盾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 阶级(封建主义-人民大众)反封建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反侵略反封建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5、历史主题: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也是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四、基本线索 1、屈辱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五、晚清民国纪年 1、晚清年号:乾隆 1736——1796 嘉庆1797——1820 ?道光 1821——1850 咸丰 1851——1861 ?同治1862——1874 光绪 1875——1908 ?宣统1909——1911 2、中华民国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军阀政府(1913-192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民国纪年法转换公元纪年法的方法: ?民国纪年法年份+1911=公元纪年法年份 ?例如:民国8年就是8+1911=1919年,五四运动

世界近代史试题汇总3

世界近代史试题汇总 世界近代史是每年考研的重点,暑假快结束了大家复习后肯定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掌握了或者顾忌到,我给大家出了 3套世界近代的模拟题,希望大家利用它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世界近代史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革命前的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______________去。 2、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____________,在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1748年,__________发表了积27年辛勤劳动写出来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4、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爆发了____________。 5、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法国于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召开了 ______________。 6、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史称__________。 7、1795年10月3日,为了镇压王党BD,巴拉斯启用了年轻的__________。 8、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列宁称之为__________,以区别于“普鲁士式道路”。 9、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上书天皇,建议设立民选议院,从而拉开了________的帷幕。 10、丑恶揭发运动的先驱者是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1603年______女王去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即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 A 玛丽 B 安娜 C维多利亚 D伊丽莎白 2、路易十四任命__________为财政总监,在他的倡导下,法国执行重商主义政策。

A黎塞留 B马萨林 C科尔伯 D魁奈 3、法国1792年8月10日起义后,掌握政权的政治派别是___________。 A君主立宪派 B吉伦特派 C雅各宾派 D山岳派 4、1831年马志尼创建了_____________。 A烧炭党B民意党C青年意大利党D自由解放社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____________。 A西班牙B英国C法国D荷兰 6、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改组__________建立了共产主义同盟。 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B正义者同盟 C国际工人协会D自由同盟 7、倒幕运动中,__________在长州组织了第一支草莽武装——奇兵队。 A西乡隆盛B大久保利通 C木户孝允D高杉晋作 8、____________表明,两种制度的矛盾已发展为武装冲突,马克思称这一事件为美国内战的开始。 A密苏里妥协案B1850年妥协案 C德累德.斯考特判决案D堪萨斯内战 9、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是在__________。 A19世纪中叶B20世纪 C19世纪后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0、近代亚洲的第一部宪法是____________。 A印度宪法B菲律宾宪法C明治宪法D日本宪法 三、多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世界近代史基础知识梳理

世界近代史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扩张 第12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至16世纪 2.地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指导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影响: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7.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杰出的文学家,被称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的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的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蒙娜丽莎》对人和人性作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新航路的开辟 2.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第13课英国的新生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 3.经过 (1)爆发:1640年新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内战:经过两次内战的较量,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武装—“新模范军”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3) 共和: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成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4)复辟: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光荣革命:1688年6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反王朝力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邀请他在荷兰执政的女婿威廉到英国当国王,其妻玛丽为女王,史称“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1689年 3.制定机构:议会

世界近代史论述

世界近代史论述 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产生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学者云集提供了人才,统治者和富商也乐于为艺术家提供物质帮助。 继承了大量古罗马文化的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 各城市间相对独立,无战乱,有利于文化发展。 意大利民族的形成深受拉丁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特有的民族心理环境。 意大利商人在文化沟通上的作用有利于意大利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 教会西迁,随后分裂,导致了教会神学的文化运动,天天主教会猖獗,社会矛盾尖锐,启迪了人们的思考。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后果 意义:○1使人类从陆地转向海洋,打破了世界个地区相互隔绝的状态,加强了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启动了世界整体化得历史进程。○2促进了国际 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大洲的经济联系,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开始了殖民掠夺和殖民制度的简历,开始了划分世界范围和争夺世 界霸权的角逐。○4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冯家制度的阶 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5加速了人类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向近代工 业文明的过渡进程,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最早起步。○6开阔 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对世界的了解。○7摧毁了印第安文明,形 成了由多种文化汇合而成的美洲文化,促进了文化在新旧大陆间的交 流。 后果:实现了东西半球的碰撞: ·引起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范围内商 品大流通,世界贸易中心有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引发价格革命:指16世纪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掠夺大量金银,使 欧洲市场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从而引起了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从 而导致,经商的资产阶级视力膨胀,而封建贵族实力日渐衰弱。 ·引起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这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罪恶的殖民活动使得亚非拉人民饱受灾难。 比较英、法、俄、西班牙专制制度的异同 相同点:四国都是在16世纪封建制度阶梯,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政治实现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不同点:·形成方式不同:英法通过把政治改革,武力镇压和教会民主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俄以政治改革为主;西班牙则在反阿拉伯人的“收 复失地运动”中确立了王权。 ·不同经济状况,导致阶级基础不同:英国发展最快,新贵族与新 兴资产阶级结成联盟,成为英国的专制基础。法国虽有资产阶级萌 芽,但农村封建势力强大,故有资产阶级贵族化和贵族联合支持王 权。西班牙资产阶级没有地位,王权相对弱小。俄资本主义未发展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笔记精编版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看出与古代建筑思潮的脉络联系)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体会到现代建筑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了解现代建筑各种代表思潮的产生及代表人物)——达到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渊源、开阔知识面、提高素养的目的。 第四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给城市造成的各种矛盾;初期城市规划的各种设想,有些对现在都有借鉴价值)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建筑派的成熟与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显现出其不足的一面,蕴酿着后现代建筑的产生)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区分各种思潮与现代建筑派思潮的差异;代表人物; 代表建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发展概述 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年限划分(与世界史的划分略有不同) 近代开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现代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分期: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 工业革命前后的近代建筑(复古主义思潮) 2.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新建筑运动早期(艺术与工艺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 3.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建筑运动的成熟期 现代建筑早期(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构成派) 现代建筑成熟期(现代主义建筑、五位大师: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阿尔瓦。阿尔托) 4.20世纪中叶以后: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现代建筑向后现代建筑过渡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世界近代史 上卷 第一章习题

一.选择题 1.欧洲文艺复兴的实质[D] A.复兴古代文化运动 B.以文化复兴促进科学生产的运动 C.颂扬宗教的文化运动 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他的发现打开了新旧大陆之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闭塞,可直到他逝世之前他一直坚信这只是亚洲的一个海岛,并将他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是指:[A] A.哥伦布B.达伽马C.麦哲伦D.迪亚斯 3.世纪末被法国国王宣布为国教的是[C] A.路德派新教 B.加尔文派新教 C.天主教 D.安立甘教 4.对尼德兰革命的形式准确地表达方式是[B] A.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农民战争 B.以加尔文教为旗帜的民族独立战争 C.新教徒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 D.加尔文派新教徒的大起义 5.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是指[A]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乔托 6.下列不属于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是[D] A.《大卫》《摩西》B.《创始论》C.《末日审判》D.《教义争论》 6.下列不属于拉菲尔艺术作品的是[D] A.《教义争论》 B.《西斯廷圣母》 C.《花园中的圣母》 D.《圣母像》 二.填空题 1.16世纪前后对世界近代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分别指[文艺复兴运动][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 2.16世纪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 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路卡·帕乔利主张商人交易时采用[复式薄记],清晰了财务状况,加强了盈利意识,从而推动了商业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 4.在地里大发现进程中,1487年葡萄牙人[巴托洛繆·迪亚斯]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该海角后被称为“好望角”。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5.1509年,[葡萄牙]在阿拉伯海的第乌港附近击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穆斯林舰队,从而确立了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 6.1565年,[西班牙]征服了佛罗里达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 7.新航路的发现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有[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8.新航路的开辟在经济领域造成美洲的白银大量流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 9.1776年,《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重商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让·博丹和英国人托马斯曼,这一理论后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被自由贸易理论所取代。 10.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名著《君主论》强调“强权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治国理论。

第1部分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4世纪到1917年。 2.近代内涵:(1)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2)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3)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3.主题:(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②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③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4.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 一、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4~18世纪) [史实要点]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时间:14~16世纪。 总体特征:“人”和“世界”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分类描述:(1)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经济)。 (2)欧洲社会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政治)。(3)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 神权受到冲击(思想)。(4)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517年)。(2)新航路开辟(1487、1492、1497、1519)。 主题词: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工场手工业阶段 时间:17~18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开启了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分类描述:(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等国确立并完善(法制化、民主化趋势增强),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4)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主干知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1787年宪法、华盛顿(18世纪)、拿破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2)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3)启蒙运动(17~18世纪)。(4)经典力学(1687年)。 主题词: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期,近代科学诞生。 [解题探究] (2013·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部编版历史中考世界近代史复习测试题全套

部编版历史中考世界近代史复习测试题全套 限时训练26走向近代 争分夺秒:__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赤峰中考)“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直领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这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C) A.西欧庄园 B.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C.租地农场 D.封君与封臣 2.(2019·贺州中考)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由此可见,文艺复兴(D) A.主要在艺术领域成果突出 B.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目的 C.让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推动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3.(2019·聊城中考)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商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C)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爆发 4.(2019·黄冈中考)《全球通史》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D) A.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消除了地区之间的隔阂 D.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5.(2019·梧州中考)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特写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昆塔的遭遇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C) A.“发现”美洲 B.美国独立战争 C.“三角贸易” D.美国南北战争 6.(2019·河南中考)据统计,仅1500—1650年的150年间,西班牙在美洲搜刮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15—19世纪的近400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这主要反映了(D) A.三角贸易的互利性 B.原始积累的重要性 C.商品贸易的普遍性 D.殖民活动的原始性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到,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世界近现代史试卷及答案

近代史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革命前的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_____农业_______去。 2、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_____嗣位法____,在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1748年,____孟德斯鸠__发表了积27年辛勤劳动写出来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4、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爆发了__波斯顿倾茶时间。 5、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法国于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召开了_____三级会议_____。 6、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史称____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1795年10月3日,为了镇压王党暴动,巴拉斯启用了年轻的___拿破仑____。 8、美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列宁称之为____美国式道路_,以区别于“普鲁士式道路”。 9、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上书天皇,建议设立民选议院,从而拉开了__自由民权运动-帷幕。 10、丑恶揭发运动的先驱者是____亨利·乔治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1603年___D___女王去世,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即英国王位,是为詹姆斯一世。 A玛丽B安娜C维多利亚D伊丽莎白 2、路易十四任命_____C_____为财政总监,在他的倡导下,法国执行重商主义政策。 A黎塞留B马萨林C科尔伯D魁奈 3、法国1792年8月10日起义后,掌握政权的政治派别是____B_______。 A君主立宪派B吉伦特派C雅各宾派D山岳派 4、1831年马志尼创建了______C_______。 A烧炭党B民意党C青年意大利党D自由解放社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______B______。 A西班牙B英国C法国D荷兰 6、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改组____B______建立了共产主义同盟。 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B正义者同盟 C国际工人协会D自由同盟 7、倒幕运动中,_____D_____在长州组织了第一支草莽武装——奇兵队。 A西乡隆盛B大久保利通 C木户孝允D高杉晋作 8、______D______表明,两种制度的矛盾已发展为武装冲突,马克思称这一事件为美国内战的开始。 A密苏里妥协案B1850年妥协案 C德累德.斯考特判决案D堪萨斯内战 9、资本主义正式进入垄断阶段是在___C_______。 A19世纪中叶B20世纪 C19世纪后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0、近代亚洲的第一部宪法是______C______。 A印度宪法B菲律宾宪法C明治宪法D日本宪法

世界近代史论述题 答案整理

1、列举各国采取落后经营方式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生产的示例并加以评述。 主要有德国的农奴制再版、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经济 ①农奴制再版:16世纪,三十年战争和德意志分崩离析局面的形成,进一步促成 了德意志的落后。三十年战争期间,三分之一的耕地变成荒野,地主们把这些 荒地收回,农民在战争中失去劳动和生产工具,破产。地主利用农民的这种困 难,收回农民的一部分地,把农民变为农奴,强迫他们服劳役。在普鲁士变现 的最为典型和突出。农奴几乎全周都在地主土地上劳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耕作 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监工,手执鞭子,监督农奴劳动。农奴被剥夺了大部 分自由,不能学习手艺,不经同意不能结婚。也常常被出卖、典当,甚至在赌 场中输掉。农民沦落到被任意宰割的地步。一方面由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 主义有了很大发展,城市人口猛增,粮食需求对应猛增;另一方面,由于德国 经济路后,地主不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何物,只能在古老的农奴制中找出路。 农奴制的存在对德意志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阻塞劳动力 的来源,而且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②俄国的农奴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 民实现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地;为 了管理农民,把农民组织在原来的村社中。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 但必需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并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同时,村社实行连环保,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的农民,落入地主地方政权 的管理之下。但实质上,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比改革前缩小且质量变坏了,而且付出高昂的赎金,高出市价多倍。由于耕地减少,农民不能经济上不能自 立,只能再次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获得“解放”的农民在“工役制” 或“对分制”的形势下,重新遭受地主的盘削。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 余。 ③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经济:1793年,轧棉机的发明将清除棉籽的手工劳动变成 机器操作,效率提高149倍,配以蒸汽机推动,效率提高1000倍。由于欧洲 各国和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开展,对棉花的需求量陡增。南方种植园主拼命扩 大棉花种植面积,并大量贩入黑奴,建立新的蓄奴州。至内战前期,独立战争 后奄奄一息的奴隶制度绝处逢生,黑奴增加到400万人。黑奴在监工的鞭打下,每天工作长达18-19小时,被剥夺一切自由。到50年代,外来移民极少到南 部区,致使奴隶价格扶摇直上,奴隶制经济效益极低,几乎无利可图,大多数 奴隶主负债累累。 由于片面发展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工业远远落后于北方。禁锢百万黑奴,导致 北部劳动力短缺,限制国内市场,导致南北方矛盾尖锐,最终引发内战。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初中历史(四)专题五课程文本: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世界近代史内容标准解析 北京师大附中白幼蒂张文燕 研讨问题一: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与编写体例 1.世界近代史的起讫 张: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断限,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课标》是如何定位的?依据是什么? 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将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定位:16世纪前后至19世纪末。 首先,从史观的角度来看。苏联学术界:以决定社会发展形态转变的某一个重大政治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一般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欧美学术界:70年代以前,一般都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例如,以英?乔治?克拉克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美?帕尔默科尔顿的《近现代世界史》为代表,均以欧洲历史为中心,基本上以文艺复兴为开端。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史观越来越影响西方的学术界。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为代表,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传统世界史体系,强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关联和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互动,认为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于新航路开辟。 中国学术界:曾长期受到苏联五种社会形态观影响,以英国或法国或尼德兰革命为开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学术交往的扩大,日益重视历史的横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吴于廑先生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的论述,对“世界历史”学科做出了定义:世界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