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世界近代史笔记

4、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③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⑤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 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国家独立。 意义和作用:《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美国诞 生;推动战争走向胜利。 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确立美国的统治原则是三权分立: 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最高法院——司法权;确立美国的政体是: 民主共和制(共和政体)。 ⑦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 独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对欧洲:首创民主共和制;对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 ⑧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⑨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 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主持颁布了1787年宪法,创立了民主共和制 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华盛顿和孙中山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⑩从美国独立战争到今天美国的强大,得到的启示:民族独立是国家强大的 前提。
5、 法国大革命(1789年开始)
①原因: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 岸,法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而法 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却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的高峰:罗伯 斯庇尔专政。 ③《人权宣言》: 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地位和作用:是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献,推动大革命走向胜利。 ④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的进步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⑤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对内建立了法兰西第一 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外多次 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其 对外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 抗。 (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共同贡献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 展。)
世界近现代史笔记

世界现代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时间:1917年-1920年1、历史背景~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物质和政治的客观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成熟(触发)2、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制订了符合俄国革命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汇集了各种革命力量,夺取胜利3、捍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政权、镇压反革命叛乱、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土地改革、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1、战败国失去继续争霸的资格,新的争霸斗争在协约国五强中展开——英、法、美、意、日2、战胜国面临的三大问题: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3、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建立带有全局性的凡尔赛体系,筹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国际联盟4、美、日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为解决争霸矛盾,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建立起与凡尔赛体系相联系的华盛顿体系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次大战后建立的世界性的“和平”体系,成了维护战胜国列强既得利益的政治工具6、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章: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1、德国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爆发的第一次革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但由于革命性质复杂,最终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没有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
2、匈牙利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共和国。
在民族危机和资产阶级不掌握武装的条件下,以暴力为后盾,通过非暴力途径取得政权的革命,具有独特性。
3、共产国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曾经发挥了无产阶级国际司令部的领导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共产国际革命活动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理论的现实意义初期虽然存在不少缺点和失误,但它继承了第一国际的革命传统,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成长,促进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世界反帝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整理]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整理]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2e8a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9.png)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2、英国革命的爆发:(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
(1637)(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二、革命的过程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1、对内政策、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1、复辟的原因2、复辟王朝的统治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二)“光荣革命”(1688)(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四)君主立宪制(评价)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世界近代史(甘棠个人总结笔记)

世界近代史(约1500—1917)Ⅰ经济一.背景必然性:1.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寻金热:《马可波罗行记》激起欧洲对亚洲黄金等贵重商品的渴望。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商路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商路受阻。
4.宗教狂热:基督教徒向外传教的狂热。
5.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的需要。
可能性: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经验的积累;地理知识的增长(地圆说):罗盘针的使用;王室的支持二.经过三.影响1.对欧洲1.商业革命:(1.)欧洲成为商业中心,市场和贸易规模扩大。
(2.)商品流通种类增多,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出现。
(3.)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
(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纷纷出现2.价格革命(1.)由于殖民者的掠夺,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商品价格猛涨(2.)依靠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巨大,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对美洲:被辟为殖民地,人口被残害,传染病泛滥,开采矿藏,财富被掠夺,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3.对非洲:劳动力流失,黑奴贸易长达400年4.对亚洲:带来发展机遇:制造业的发展;高产农业品种(玉米,甘薯)的传入促使人口增长5.对世界:(1.)整体世界的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世界有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洲际贸易)一.时间:16~18C二.主体:地中海沿岸国家(西葡英法荷)三.特点:以直接和血腥的手段扩充殖民地,侵略财富,同时伴随对土著居民的虐杀。
四.具体方式:1.扩充殖民地(西班牙:美国以南处巴西之外的美洲;葡萄牙:亚洲,印度洋沿岸,巴西)2.开展具有海盗特点的欺诈性海外贸易(特点:不等价交换)3.从事奴隶买卖(大西洋贸易)4推行单一性经济制度,开采矿山,开辟种植园五.影响1.经济:(1.)物种的交流(2)世界市场的扩大(3)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唯一获利者,大西洋三角洲贸易突飞猛进2. 政治:基督教兴盛,穆斯林世界衰落3. 文化:文化的融合(美洲土著文化被欧洲取代)六.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1.葡萄牙和西班牙(1)时间:15~16世纪(2)方式:海外殖民,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商品建立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3)势力范围:1492年设立教皇子午线,葡萄牙占领东半球,西班牙占领西半球(4)衰落标志: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击败(5)衰落原因:①西班牙:工业落后;所积累资本被挥霍或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尼德兰独立;对外战争的惨败②葡萄牙:123同上;曾被西班牙吞并,后一落千丈:不重视海军,殖民地过于分散2.荷兰(海上马车夫)(1)时间:17世纪(2)方式:商业贸易,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夺取马六甲海峡和锡兰,并一度占领中国台湾)(3)条件:位置优越,经过欧洲两条交通要道: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使其独立:经济基础雄厚,海上贸易发达(4)衰落原因:工业基础薄弱;面积小资源匮乏:忽视海军3.英国(日不落帝国)(1)时间:18世纪(2)方式:对内:开展圈地运动,农业实现资本主义化,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化的新动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及大洋洲等殖民地)海外贸易和掠夺(海盗国家)黑奴贸易,发动商业战争,建立垄断公司(3)标志:1756~1763年英法战争,英国确立海上霸主(4)崛起原因:英国重视海上霸权而法国重视大陆霸权:英国海军强大而法国重视陆军;英国制造业发达,多大宗商品而法国以奢侈品为主;英国海外移民人口多能得到海外人口的帮助而法国少一.时间:18C下半叶~19C初(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为开始标志)二.含义:又称产业革命,是一场由英国扩展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工场的生产与科技的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世界近代史考纲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知识结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雇佣劳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共性:确定的疆土;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二、君主专制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2、形成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①社会根源:寻金热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世界近代史笔记陈海宏部分

世界近代史笔记陈海宏部分第四章世界两大政治体系的裂变1.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势力均衡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
支柱:神圣同盟、四国同盟2.美洲体系:以美国为主导、共和制为核心,地缘政治为纽带。
1823年美国发表《门罗宣言》,产生门罗主义,后又过渡到泛美主义。
第一节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一、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1.督政府的统治:雅各宾专政被推翻后,国民公会建立,1793年5月热月党成立推行秋千政策:极左政策:镇压王党→导致法国政治动荡极右政策:①取消1793年宪法,颁布1795年宪法;②推行恐怖政策;③取消最高限价2.平等派出现,相对于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忿激派”更成熟代表人:巴贝夫→巴贝夫主义:①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平等共和国②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贫民专政”,最后建立共产主义国家局限:绝对平均不可能实现,巴贝夫主义是一种原始平均主义。
3.雾月政变后建立执政府(1799年-1804年)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2-1805)带有资产阶级性质二、拿破仑的内政措施1.宪法颁布:《共和八年宪法》规定拿破仑有权任命接班人180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2.强化国家机制:①实行中央集权制,加强集权,大权独揽,强化国家机器,建立军事官僚体制②建立强大军队作为支柱,建立绝对忠诚的近卫军,建立警察机构,维护治安;建立告密机构;使教会从属于国家,成为国家经济支柱。
优点:①扫除封建割据的制度残余;②政治空前统一缺点:不利于地方统治,人民民主被削弱3.坚决镇压王党势力,拒绝王党势力的诱惑4.颁布《拿破仑法典》,分民法、刑法、商法详细规定资产阶级私有制和小农土地私有制作用:用法律形式巩固大革命的成果,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收到资产阶级、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破坏了封建制度。
5.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建立法兰西银行,建立资产阶级财政制度;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发展对外贸易。
【高中】世界近代史笔记整理

世界近代史14C--20C初世界近代史主题线索第1课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概述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二、考点分析1、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和莎士比亚等人的主要作品:注意这几个人物的特殊贡献①但丁(《神曲》)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②薄伽丘《十日谈》对人性本能的讴歌;③彼特拉克(《歌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
考查趋向多为引用作品文字来说明其反映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
2、文艺复兴兴起和影响㈠原因:㈡影响:①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追求现实幸福;②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基础;③创造的精湛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的无价瑰宝;④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打开了道路并提供了思想渊源。
3、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要注意概括为几个方面:①“信仰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直接与上帝对话”;③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④君主权力高于教皇和教会。
(命题多采用材料)实质: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4、宗教改革的兴起和影响㈠兴起:①教会的腐败和搜刮②文艺复兴对教会腐败现象的揭露③“异端”分子的挑战④世俗君主和人民群众和教会的冲突⑤印刷术的推广㈡影响:①用宗教的文化话语与思想框架来表达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愿望,克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那种精英化、贵族化的局限与纵欲主义、拜金主义的消极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②开始打破对罗马教皇的迷信,确立个人信仰的自主权,肯定世俗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③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5、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①原因: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和传播基督教几个方面归纳。
②条件:可概括为欧洲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要点。
③经过:要结合地图去掌握。
④意义是复习的重点。
第一,地理大发现迈出了全球化的最初步伐(物种交流、人种交流、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
新课标 二轮复习 历史 笔记 最详细版2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选取文明史观角度)概况时间:14C—19C末20C初划分阶段:文明史观角度:(世界近代史就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工业文明:含义: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以大机器生产为主导特点: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社会上,教育普及、社会流动性增强。
①14C—16C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C—18C中后期英法美的政治革命开启工业文明门③18C中后期—19C末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④19C末20C初深化发展全球化角度: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20C——全球化加速发展现代化角度:①经济:工业革命②政治:革命——民主制度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一阶段——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经济:1.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14、15C 意大利)2.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根本)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马可波罗游记》激发寻金热(经济)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求(思想)传播基督教(政治)王权的强化(客观)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引发商业危机条件: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造船技术进步(多桅多帆)航海知识进步(地圆说)王室支持提供物质条件经过:向东——葡萄牙向西——西班牙葡萄牙:迪亚士1487到达好望角达伽马1497—1498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最短距离西班牙:哥伦布1492到达美洲麦哲伦1519—1521环球航行影响:欧洲:引发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①上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密切)引发价格革命(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资本家获利、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封建地主势力衰弱)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崛起美洲:传统社会遭灭顶之灾非洲: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世界: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②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
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一是原罪;二是救赎。
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
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上帝是最崇高的;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教会是最重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
(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
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宗教异端”运动的特点: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抨击教会的腐败;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二、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原因: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原因: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教廷的矛盾突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个人方面: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直接原因:1517 兜售“赎罪券”。
(二)马丁·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1.路德及其宗教改革:1517年10月,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教皇“特使”多米尼加修士特策尔到德国贩卖赎罪券。
路德痛斥了特策尔之流的卑劣行径,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功效问题。
开始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条论纲》当中,其核心有三:①“因信称义”②德文版《圣经》。
③“人人皆为祭司”2.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包含着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权俗至上与民族国家,即俗权高于教权,建立民族国家,建立民族教会。
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的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教会是全体信众的教会,而非教士的教会,淡化教俗的界限。
3.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统治;②打击了德国封建专制统治;③促使人们觉醒,冲破天主教会的统治、封建神学体系的束缚;④路德改革思想中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倾向。
4.路德改革的局限性:第一,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而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是教会的天然保护者;第二,经济上他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第三,在国家的问题上,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是神授予的;第四,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的必要性,反对叛乱,认为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的。
这使路德变成了诸侯的奴仆。
(三)托马斯·闵采尔的宗教改革1.闵采尔及其宗教改革:闵采尔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一切主要观点。
闵采尔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泛神论。
他强调信仰的主要源泉——“人的理性”。
他反对蒙昧主义和盲目信仰,否认《圣经》是唯一的启示。
他主张理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之中”,从自己的理性中领悟启示便能“人人升入天堂”。
闵采尔提出了非基督徒一样可以有信仰;基督也曾和我们一样是人,基督只是先知和师表的观点。
闵采尔的在基督教外衣下的泛神论宗教哲学,是接近无神论的当时欧洲最进步的哲学观点。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主张立即建立“千年天国”,这是他的学说的目标和中心。
他认为现实的世界是教俗封建主的罪恶统治。
上帝的选民——农民和工人,应该拿起剑来,只有用“大震荡”、“大打击”的暴力手段才能把那些不敬上帝的贵族推翻。
他强调说:“整个世界必须忍受一次大震荡;这是关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贱的人翻身的事情。
”闵采尔认为人民贫困受压迫的根源是富有者的私有财产制。
他主张:“一切工作一切财产都要共同分配,最完全的平等必须实行”,“政权应交给普通人民”。
他还认为诸侯是分裂割据的“强盗窝”,也是落后和贫困的根源,他的反对封建压迫和要求国家统一的主张是结合起来的。
2.闵采尔宗教改革思想中包含政治纲领和宗教纲领:政治纲领:复兴早期基督教公社的原则,强调公有与平等,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人间天国,与空想共产主义颇具相似之处。
宗教纲领:信仰得救,即理性高于《圣经》,进而淡化《圣经》,具有泛神论倾向。
3.闵采尔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比较路德的锋芒所指的是传统的宗教秩序,局限于信仰领域和非暴力的宗教运动。
闵采尔的理论则从信仰领域延伸到世俗领域,其锋芒所指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倡导激进的社会革命和诉诸暴力手段,两者都有反封建的性质。
路德维护私有制,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闵采尔反对私有制,反应民众要求,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
四、1524~1526年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1.原因:2.经过:3.德国农民战争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性质: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反封建的农民战争,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德国和消除封建压榨。
由于斗争失败,这两项任务均未完成。
失败原因: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民本身表现出来的分散性强、组织不良、孤军作战和轻信敌人等弱点外,最根本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阶级的领导。
德国的市民阶级不但在经济上无力,政治上也特别软弱。
尽管他们也参加了反封建斗争的行列,但当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他们就往往惧怕下层劳动人民,而发生动摇、妥协,最后向封建势力投降。
城市平民是农民的同盟军,在农民战争中与农民并肩战斗,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还不成熟,刚刚处于近代无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力量薄弱,还不能担负起领导农民革命的任务。
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下层的骑士阶层,其中一部分因反抗教俗诸侯参加了起义队伍,在斗争紧要关头,往往暴露出他们的阶级本性,破坏、瓦解革命运动,这也是农民战争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客观方面,敌人当时比较强大,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军备上的优势,特鲁赫泽斯之流反革命两手的狡计,以及城市贵族往往同诸侯里应外合,而农民军各个地区各自为战,未能互相支援,这也是起义受挫和终致失败的原因。
历史意义:第一,从根本上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第二,极大地震撼了德国封建贵族的统治。
第三,农民战争时期,是德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
它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革命传统。
第四,给革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斗争的实践证明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力军;它暴露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农民要争得彻底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五、路德派新教的确立:1555年9月25日——“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规定: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之权利的“教随国定”原则;新旧教同权平等、路德教的合法地位从此得到确认。
至此,路德派新教最后确立了。
德国出现两大诸侯集团,北部和东北部属于路德教诸侯集团,南部和西南部属于天主教诸侯集团,德国的封建分裂局面加甚,并长期继续下去。
第三节欧洲宗教改革的扩大和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活动一、瑞士慈温利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慈温利(民众神父)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更反对教皇在瑞士兜售赎罪券。
改革思想比路德更为激进。
他把圣餐仅看做是对基督的追念,否认祝圣后的饼与酒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路德则坚持圣餐的“临在说”,即祝圣后的饼与酒虽未化为基督的肉与血,但在信徒领受圣餐时,耶稣基督确实临在其中,与之融合并存。
他还摒弃路德对诸侯的依赖,主张教会实行共和制。
在其影响下,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改革:用方言读《祈祷书》;取消圣像;解散修道院。
2.加尔文:其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教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
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
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
宗教改革实践: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①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②简化宗教仪式,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依据;,③取缔赌博,反对酗酒、吵架、跳舞等,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④改组市议会,政权的形式按照加尔文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模式建设;⑤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同担任教会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二、英国的宗教改革:(一)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2、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二)亨利八世的改革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主要内容: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国王的统治。
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
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