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01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1节原始人群)

3、女娲抟土造人说
《太平御览》和《风俗演义》记载:“俗说天 地开辟,未有人氏,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 不暇忙,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人类产生的进化说
1809年,法·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年 拉马克在 动物哲学》 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1859,英·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说;1871,《人类的 , ,《人类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说; ,《 起源与性的选择》,人类起源于动物, 》,人类起源于动物 起源与性的选择》,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灭绝的古猿进化 而来 。 不久,英博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用解剖学、胚胎学、 赫胥黎( 不久, 博物学家赫胥黎 T.H.Huxley)用解剖学、胚胎学、 古生物学知识,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论 人猿同祖论。 古生物学知识,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论。 1876年 恩格斯的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876年,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 指出劳动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指出劳动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最初 最初从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最初从 猿分化出来,开始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 是人猿最终 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 最终分化 猿分化出来,开始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是人猿最终分化 的标志。 的标志。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距今约200万年~5万年)
一、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二、人类产生的进化说 三、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一)猿人 (二)古人
一、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猿的出现、人类的诞生、文明的开始加以量化。 地球(46亿年)—— 365天 腊玛古猿(1000万年)—— 1天 北京猿人(50、60万年)—— 1小时 人类文明曙光出现(5000年)—— 30秒 人类历史相对于地史来说讲,仅是瞬间之事。就在这相 对短暂的进程中,人类在劳动中进化自身,也不断创造着辉 煌。从远古走来,从蒙昧、野蛮逐步走向文明。就中国大地 而言,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距今约 200万年。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将从这里翻开。
第一章 原始社会

3、父系氏族公社的产生
• 原因: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男子在生产中 的地位加强;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观念 引起对继承制度的改革。
• 居妇家制改为居夫家制。原来不稳固的对偶婚 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制 。
• 个体家庭又称一夫一妻制家庭或专偶制、单偶 制家庭,这种家庭萌芽于对偶家庭之中,在父 权制家庭酝酿成熟,最后从父权家庭里分离出 来,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中期自二三十万年前到四五万年前,相当于古人 类发展阶段的早期智人阶段。
晚期自四五万年前至一万五千年前,相当于古人 类发展的晚期智人阶段。此时不仅石器制作技术 有了更新的发展,而且人工取火已普遍推广。
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考古学上通常 又将其划归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15000年前-1 万年前。细石器;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
•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不断增长,狩猎经济所 提供的动物产品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定居生活的出 现又为驯养动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于是畜牧业产生了。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人类提供了比较丰富的 稳定的食物来源,这就有可能供养日益增长的人口。
其次,扩大了人类共同体的规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了村落或可以被称为村镇的定居地。
第五节 原始文化
• 文字的产生 • 科学知识的萌芽 • 原始艺术 • 原始宗教
1、文字的产生
◎ 原始社会的语言与文明时代的文字。 交往范围的扩大与文字产生的客观需要。 文明与文字的同步性和联系性。
◎ 诸多文字雏形的共性 具体性和非抽象性。 无固定的读音。
◎ “结绳文字”抑或结绳记事法。 ◎ “图画文字”抑或图画表意法。 ◎ 象形文字的萌芽。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

5.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
❖ 养老与视学
西周以前学校,除了兼作习射、习礼的场所外,养老也是一项 重要内容。西周更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天子和诸侯每年视学, 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并即席向耆老乞求善言。
这种养老视学制度,是为了表示统治者“尊年敬德”、“尊教 重道”之意,同时又借“乞言修治”使青年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为这些齿德具尊的耆老们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都很丰富,对于启 迪后进和传播文化都可以发挥特殊作用。
❖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 大节.周王朝政务有两个重要方面, “国之大事,在 祀与戎” 。因此大学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 小学教育重在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 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教以“三德” “三行” “六艺” “六仪” 。
❖ “三德”: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修业年限,古籍无明文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为七年,大 学为九年。
5.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
❖ 考查与惩罚
据《礼记•学记》记载,西周已有一套分年考核的办法。学生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 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 不反,谓之大成。”
考查中发现不受教者,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王。王命三公 九卿、大夫元士入学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王亲自视学,以示 警告,仍不改变,则迁送远方,终身不齿。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 “乐,所以修内也, 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
★
❖ “六书”----“象形” 、 “指事” 、 “会意” 、 “形声” 、 “转注” 、 “假借” 。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史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地主要特征:1,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极端贫乏,生产资料公有2,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3,没有剥削压迫,也就没有阶级,国家关于原始社会地分期:1,根据社会组织[血缘家族氏族社会(母系父系)]2,根据考古学(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铜石并用时期)3,根据人类学【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4,根据婚姻发展状况(血族群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5,摩尔根《古代社会》根据人类文明程度人类起源蒙昧时期制陶术发明野蛮时期文字地使用与标音字幕发明文明时期第一节中国历史地开端一,人类社会地起源(《圣经创世纪》,女娲)达尔文理论地提出: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引起人们极大重视,英国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恩格斯崭新论断:年,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地作用》,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提出崭新论断劳动创造了人二,猿人血缘家族地早期(元谋,蓝田,北京)人类学分期:猿人(直立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地初期,其工具制作非常粗糙婚姻状况:血族群婚,即年龄相近地男女之间地群婚(蓝田人:眉脊骨特别粗大,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头骨上窄下宽,外形轮廓呈楔形脑壳较厚,脑量较小(约)北京人:无明显下额,鼻子宽而扁同,,脑量(个别达到)原始人与现代人地区别:原始人:同,,,以上特征随年代推移而发生变化)社会组织:血缘家族(血族群团),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采集和狩猎为主,其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等,能使用天然火三,古人血缘家族地解体(主要代表:大荔人(万年)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万年).大荔人头部楔形减少,嘴部不突出,脑量,原始特征依然存在,但又明显进步)人类学分期:古人(早期智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中期(仍是打制石器,但制作更为精细)婚姻状况:族外婚(排除旁系亲属间地婚姻关系,形成不同族群间地群婚关系)社会组织:血缘家族(血族群团),但族外婚导致其趋于解体.经济生活:仍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学会了人工取火.第二节原始社会地发展什么是氏族?氏族是由有亲属关系地人组成地大家庭,有共同地宗教仪式,共同地墓地,而且一般实行共同地土地占有,氏族成员之间禁止通婚.氏族地内涵:氏族是血缘为纽带,以族外婚为前提地社会生产,生活单位氏族是一个有机地整体同一氏族有共同地特定名号和共同信仰,表现为图腾崇拜.(图腾制度地特点:一个氏族一个图腾,认为本氏族为该图腾所生对于图腾有一整套神圣地崇拜仪式或禁忌起到限制婚姻作用随氏族地分裂而分裂)什么是氏族公社?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由众多氏族而构成地社会组织人们聚族而居,生产资料公有,共同享受氏族财产私人没有财产继承权(发展趋势: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实行母方居住制,男子是配偶,每一个人都属于母亲所在地氏族妇女是氏族地管理者男女地位不平等,女尊男卑为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分工所致:男子渔猎,女子采集,决定了女子居社会生活地主导婚姻所致:群婚造成“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地状况,无法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一,新人氏族社会地形成人类学分期:新人(晚期智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类型增多,符合工具地使用,出现骨角器婚姻状况:族外婚(“普那路亚”婚)(普那路亚(夏威夷):亲密地伙伴)社会组织:逐渐过渡为氏族公社经济生活:仍以采集,狩猎(代表武器石球,弓箭)为主,出现了装饰品,说明人们有了审美观念,原始艺术开始萌芽二,母系氏族地繁荣考古学分期:新石器时期(数量,种类多,磨光石器普遍使用,农具陡增,更精细,锐利,形状更端正)婚姻状况:对偶婚,一对男女在长或短时间内较固定地偶居,是可以轻易离异地个体婚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基本单位,通常包括几个女儿氏族组成一个母系大家族(胞族)经济生活:突出表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出现.第三节原始社会解体约距今五千年左右,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他标志社会地解体为什么出现这种过度?生产力地发展导致男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地发展导致社会社会财富增多,私有制家庭地地出现成为可能综上,占主导地位地男子有了私有财产,需要继承,因此传宗接代按父系血缘计算成为必然一,父系氏族主要特点:主要代表: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婚姻状况:一夫一妻制(建立在丈夫统治之上地.比较稳固,持久.女嫁男方,子随父性)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依然是氏族,但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一个父系氏族包含若干父系大家庭,而父系大家庭地成员由同一男性繁衍地若干家庭(此时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经济生活:农业:工具地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多畜牧业:六畜俱全(马牛羊鸡犬猪)手工业:突出成就制陶术进一步发展,制铜业出现二,原始社会地解体原因: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多私有制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两次社会大分工起到促进作用,导致原始交换日益频繁,加剧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出现阶级产生军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实行于部落联盟地特有行政制度,各部落首领推举出某一部落地首领为联盟首领,即军事首领特点:民主性:军事首领选举产生,死后禅让,重大事件由他召集各部落首领共同决策,故没有太大权力.军事性:负责率军作战,担任主祭,故有一定权力结论:反映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地特征四,原始社会末期地传说(黄帝与炎帝地故事)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居陕西黄河流域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居陕西渭水流域蚩尤,九黎,居淮河流域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之战战胜蚩尤,黄帝通过坂泉之战战胜炎帝结论:黄帝是华夏族(汉族)地前身黄帝在发展中融合了炎帝和九黎地部落尧舜禹地传说:尧谘四岳,解决水灾鲧寿命治水禹寿命治水通过禅位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地人物舜通过禅位禹通过世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启。
第一章.原始社会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史原始社会(primitivesociety):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人类出现,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但其消亡方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则各有不同。
原始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劳动工具以石器(stone implements or stonewares)为主,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hunting and gathering)为主,生产资料在原始公社内实行公有制(public owonership),共同劳动,平均分配(equal distribution),过着所谓的“原始共产主义”(primitive communism)的生活。
其社会组织结构为血缘群体,如氏族、胞族、部落等,实行族外婚。
宗教上相信万物有灵(animism),迷信巫术(witchcraft or magic)或萨满教(shamanism)。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surplus),继而出现了阶级分化(class differentiation)、等级制(caste system)和私有制(private ownership system),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瓦解,代之以阶级社会(class society),国家组织逐渐代替血缘组织。
文化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以亲族关系(kinship)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egalitarianism; equalitarianism)分配办法(equalitarian distribution method)。
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customary law; unwritten law)和政府权力。
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
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
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
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
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41
“成均”、“成均之法”出自《周礼》、《礼 记》两书:
《礼记·文王世子》“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 近是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成均”为五帝时 代的大学;
东汉郑玄认为成均是以乐教为主的大学教育。
ppt课件
42
韩国 成均馆大学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虞庠(yú xiánɡ)之学
扑 ,小击,敲打。
“不打不成材”。
古文字的“教”字,右 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 棒),左边一个“子” 表示儿童,“子”上的 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 (小木棍或草杆),所以 “教”字的本义为督导 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 培育、训诲等义。
ppt课件
35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创 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如结绳、刻木等。
年前—— C帝喾-姜嫄-弃
AD21世纪)D唐尧夏—禹虞舜——
ppt课件
1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
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 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 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要让比较广泛。 制造骨器,人工取火,农耕,渔猎,手工业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
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 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 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 化等。
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社会(2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人类远古时代生产力、社会形式、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了解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人类形成和发展各阶段的划分;石器时代人类的发展史;私有制、阶级、国家形成的理论。
二、教学重点(1)关于人类起源:从猿到人的过渡(2)关于早期的人类社会:血缘家族以及氏族制度的形成(3)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三、教学难点(1)文明的产生:原始社会的解体(2)军事民主制以及国家的产生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一、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二、从猿到人的过渡(一)神话传说19C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神造人(和平鸽子、橄榄枝、诺亚方舟、《圣经》亚当、夏娃,中国女娲造人、希腊普罗米修斯、潘多拉盒子),一种是某种动物(鱼)演变而来的,但未做出科学的回答。
(二)科学探索1890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发表的《动物哲学》第一次提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人类起源与生的选择》人类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但未证实;1876年,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攀树的猿群:原上猿——自己古猿——森林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完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早期晚期)最早的人属直立人智人(能否制造工具:古人、新人)当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人类学家把世界上的人大致分为三种: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尼格罗人种。
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者关于原始社会的经济内容、基本线索是从摄取生经济到生产生经济的发展即从采集和狩猎到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变化。
婚姻制度组织形式特点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旧石器辈份婚族外群婚血缘家族母系氏族早期假说性采集狩猎新石器从妇居母系氏族全盛母权制农业革命金石并用从夫居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氏族个体家庭父权制社会变革一、旧石器时代二、血缘家族及氏族制度的形成(一)随着完全形成的人出现,人类社会产生当时的社会并不是氏族而是血缘家族,即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因出现于氏族公社之前,又称之为前氏族公社,存在于约就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室内设计(空间环境)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室内设计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期
人少禽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群居生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
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的状态,有了简单的人体装饰。
新石器时期:
人类进入了半开化、半文明状态时代,学会了种植,并开始驯养家畜,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
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早期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
二、建筑概况与规划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树居、崖下和岩洞。
原始建筑:巢居和穴居
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
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建筑
“大房子”→宫殿
庙宇→祭坛
陵墓→葬墓
建筑平面规划
1、平面形式
圆形——矩形——圆形、矩形平面杂处群体,方式有两种
三、室内空间布局
四、装饰与陈设
1、三大界面的装饰
(1)地面——夯实——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地面、墙面用白灰涂抹。
(2)墙——树枝编成——火烧的土墙面和白灰面——土坯墙(夯土墙)
(3)室内装饰: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圆点、平行线、墙裙等,颜色多为黑、白、红)
2、纹样
(1)抽象出来并逐步符号化了
(2)属于纯装饰而无具体内容的几何纹样,具有巫术和图腾的含意。
3、陈设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以实用为主,它们都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
但是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也具有陈设的意义。
并为以后的室内陈设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1、陶器
2、漆器
3、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