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论文

合集下载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歌剧《卡门》赏析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一、作品简介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

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

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

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

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

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

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

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

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

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

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

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

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

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

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差异,歌剧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西方歌剧的基本知识,但很少涉及两种歌剧之间的比较和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西方歌剧在多个维度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歌剧的剧本、音乐、表演等相关文献,了解两种歌剧的基本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歌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演员、导演和音乐指导等关键人员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中西方歌剧差异的看法和体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

题材选择:中西方歌剧在题材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倾向于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西方歌剧则更倾向于选择古典神话、文学名著等作为题材。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音乐风格:中西方歌剧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多变,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而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则更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严格的音乐体系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表演风格:中西方歌剧在表演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表演风格通常更为夸张和戏剧化,强调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则更注重真实性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强调舞台上的自然主义表演。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和表演传统。

本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两种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风格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篇1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

听普契尼歌剧有感论文摘要:歌剧,西方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体裁门类,如同历史的河流中泛起的层层浪花,星星点点却又连缀成串,成为河流中不可缺少的亮点,而普契尼则为这些浪花添加了异国的元素,使之更加璀璨、耀眼。

普契尼是一个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两部带有异国情怀的歌剧,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上演,依然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关键词:普契尼《蝴蝶夫人》《图兰朵》异国情怀在上这门课之前,最熟悉的歌剧就属比才的《卡门》,不可否认,《卡门》确实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但在这门课上听过这么多优秀的歌剧后,给我感触最深的却是普契尼的两部描写东方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朵》。

可能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东方人,看这两部歌剧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熟悉又陌生,它们是发生在东方的故事,但只看情景却根本看不出属于我们的气息,这可能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吧,和我们是那么的不一样,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部歌剧的感受。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这部剧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乔乔桑与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结婚后空守闺房,等来的却是背弃,乔乔桑以自杀了结尘缘的悲剧故事。

剧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又以美国的国歌片段来显示男主人公Pinkerton的身份,充分表露出独特的音乐色彩。

这种在西方音乐里加入异国音乐的元素的作法,使人对歌剧很自然地产生另一种感受,形成了普契尼歌剧的一种特有的风格。

他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晴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这一咏叹调是在整部作品的第二幕,痴情的蝴蝶夫人日夜思念着丈夫,幻想着他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唱出这一段咏叹调。

普契尼在其中运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互相对比、相互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蝴蝶夫人内心的炽热感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尤其将东方女性内在、羞涩的心理刻画的细腻而传神。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

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

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

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

歌剧欣赏论文

歌剧欣赏论文

《图兰朵》观后感一、图兰朵简介二、作者介绍三、歌剧信息四、歌剧解说五、相关歌曲六、观后感及歌剧的意义图兰朵简介《Turandot(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

图兰朵的故事始见于17世纪波斯无名氏的东方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图兰朵》,意大利剧作家卡罗·哥兹于1762年把它写成剧本。

之后德国诗人席勒在哥兹剧本上翻译并加以改编的图兰朵是其名作。

该剧本最著名的改编版是由普契尼在1924年创作,但在世时未能完成全剧的创作。

在普契尼去世后,弗兰科·阿尔法诺根据普契尼的草稿将全剧完成。

该剧于1926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

其他一些剧作家和作曲家也曾改编该剧或为其创作音乐,其中包括作曲家韦伯、布索尼和中国当代剧作家魏明伦。

歌剧吸收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中国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

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

流亡中国的鞑靼王子卡拉夫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

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

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撒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

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

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

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

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

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

作者介绍普契尼——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歌剧鉴赏——简析歌剧《图兰朵》的艺术特色2011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李静学号:20113610306 普契尼(Puccini,1858—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之后,世界上最杰出、最受推崇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

1893年,他以歌剧《曼农·列斯科》一举成名,从此便将创作歌剧作为其毕生的事业。

此后,他又创作了许多如《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等轰动世界歌剧舞台的成功之作。

普契尼以他20多部歌剧赢得了荣誉,且对歌剧的探索孜孜以求。

《图兰朵》(Turandot)是普契尼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

进入暮年的普契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仍然保持着对不同类型主题的一贯探索,他是想“尝试一条新道路”(普契尼语)。

他选择了戈齐(CarloGozzi)的寓言故事《图兰朵》作为脚本。

《图兰朵》是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杜撰出来的传奇故事。

主要讲元代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时刻牢记着祖母年轻时受入侵鞑靼王掳拐,并含辱死去而产生仇恨,她发誓要杀尽异国王子,以王子们的首级来祭奠祖母的亡魂。

于是,图兰朵设下了猜谜征婚的陷阱,猜中者可当驸马,猜不中就处死。

几位前来征婚的邻国王子先后死于刀下。

一天,紫禁城皇宫大殿下,被废黜的突厥老国王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卡拉夫在人群中相逢。

老国王的侍女柳儿爱上了卡拉夫,而卡拉夫被图兰朵的美貌所吸引,决心去征服她。

卡拉夫轻而易举地猜中了公主的三个谜。

但图兰朵不甘心失败,抓获了老国王和柳儿。

柳儿被严刑拷打,告诉公主卡拉夫的名字叫“爱情”后饮刃自刎。

第二天,卡拉夫用爱融化了图兰朵冰冷的心,最终图兰朵投入到卡拉夫的怀抱。

这部歌剧的剧本是西莫尼和阿米尼合写,他们参照了戈齐的寓言剧和席勒的戏剧脚本。

普契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编写,但他对剧情和主题作了许多提示。

1921年,普契尼开始了对这部歌剧的创作。

但不久,他被诊断出患有喉癌。

他预感到生命即将结束,在治疗过程中加紧创作,并说:“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完成这部歌剧,将会有人走到舞台前面说‘普契尼写到这里就死去了’”。

果然,《图兰朵》的命运被普契尼不幸而言中。

1924年11月29日,当此歌剧还差尾声没写完时,普契尼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剩下的部分由普契尼的学生,被认为和普契尼创作风格相似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阿尔方诺根据普契尼留下的手稿和素材完成。

1926年4月25日,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在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图兰朵》举行了隆重的首演。

人们屏息静气,普契尼的美妙音乐响起在大厅上空。

一幕幕辉煌的场面,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场内的欢呼声盖住了一切。

当演出进入到第三幕总谱上标有“极慢”(largo sost)的地方,托斯卡尼尼示意乐队停止下来,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来,低声宣布:“大师写到这里,心脏停止了跳动。

”泰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普契尼的艺术趣味从根本上说是现实主义的,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那关注社会、热爱社会的伟大胸襟,使他成为现实主义歌剧艺术的主将之一。

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倘若说时代精神以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决定着一个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基本面貌的话,那么,艺术风格对于时代精神又不是简单地被决定的关系,它浸透着艺术家个人的内在感受和艺术趣味,表现出鲜活的个性品质。

在普契尼一生创作的不同时期,除现实主义时代精神的基本面貌之外,其艺术风格又表现出些许差别。

总揽其歌剧作品,分别体现出晚期浪漫派伤感主义、现实主义、真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异国情调气息的不同印记自然主义和异国情调也是普契尼涉足的艺术流派,《图兰朵》和是以东方色彩为特点的异国情调作品。

因此,在演唱普契尼的具体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特定的艺术风格。

对于歌剧创作来说,普契尼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

他受真实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凭着睿智的头脑、精深的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在其歌剧中精心地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

如何正确把握其咏叹调的情感处理,发挥演唱者的歌唱技术,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呢?笔者在这里以他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图兰朵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女高音)为例来说明。

在剧中,图兰朵是一个重要角色,作为一位公主,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藐视一切,为所欲为,达到她想要达到的一切目的。

其次,其祖母娄铃公主的受辱而死在她的心中埋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她要复仇,因此她冷酷残忍,全无美德,为了复仇可以牺牲所有人的生命。

再者,图兰朵美艳惊人,众多男性的追求正好成为她达到复仇目的的最好理由。

在剧中,公主性格是从多方面加以描绘的。

《茉莉花》曲调代表国王的女儿,“官气十足”。

第二主题代表公主所体现的邪恶势力。

第二幕中,大咏叹调《在皇宫中》活生生地描绘了一个傲慢、残酷的公主形象。

在这里,普契尼插入合唱与卡拉夫的唱段来加强它的戏剧效果。

相反,在第三幕中图兰朵与卡拉夫的爱情二重唱中,她的第二个咏叹调《第一次流泪》描绘了她作为一个女人被真正征服。

作为一个女人,在人性的最深层,她仍然具有向往爱情的潜意识。

因此,在勇敢、睿智、火热、真挚,敢于为爱而牺牲生命的人们面前,图兰朵的良知得以复苏,爱情的火花最终被点燃。

这一角色性格深刻、复杂,反差极大,在其所唱的咏叹调——《宫殿里传出》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宫殿里传出》是图兰朵在第二幕唱的咏叹调,面对为了赢得爱情而执意要去猜谜的卡拉夫王子,图兰朵向他讲明猜谜只是一个幌子,复仇才是真实目的。

这段咏叹调充满了东方情调,其中的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体系混合使用,和声功能相当模糊,恰似复杂、难以捉摸的角色性格。

第一部分为前18小节,用极慢(Molto Lento)的速度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力度变化为p—f—p。

前8小节大体上以半音方式下行,旋律接近宣叙调,这里是痛苦的回忆。

第9小节突然在高音区上行四度开始,旋律跳动大,强调单音的力度和保持,描写主人公的愤恨之情。

第13—18小节,旋律再次回归平和,表现出刻骨铭心的痛楚。

演唱时,歌者应充分把握情绪的变化、速度的准确和力度的对比,控制好气息和音量,突出第9—12小节的戏剧效果,用胸声和头声混合的音色,强有力地唱出,以正确表达主人公的愤怒与怨恨。

第19—45小节为第二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第19—32小节)为慢(Lento),描述图兰朵充满深情地回忆祖母娄铃公主的贤德、美丽和善良,旋律在中声区平和连贯地自由延伸。

这一段落的演唱关键在于气息的连贯、音量的控制、腔体的通畅以及深情的表达。

“第33小节音乐渐渐紧张起来,似乎要将往事重现。

祖母所经历的苦难,那尸横遍野和国土被夺都深深地刺激着图兰朵。

旋律以小字二组的d2和e2音为核心,环绕、重复而后落在低音区,沉重而悲痛。

”这里是女高音戏剧性声音的最好表达,浓重、深沉而激动;情绪与旋律反向进行,愤恨之情渐次高涨,而旋律走向则越来越低,这是图兰朵心灵的颤抖之声。

第三部分的前半部(第48—57小节)是女主人公对一个个前来求爱而倒在刀下的王子们的嘲讽,音域逐渐向高音区推进,自达小字二组的b2,这里的声音要谐谑,着重表达她的自鸣得意和肆无忌惮。

后半部(第58—68小节)则是图兰朵久埋在心里的誓言。

演唱时,气息应饱满,语气要坚定,充分演绎出强烈的复仇心理。

曲目的最后部分重复着相同的剧词——“谜语猜不中,性命难保存”,唱出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三组的c3,并以两个斩钉截铁的降A音(小字二组)结束全曲,以表现她复仇的信念决不改变。

由此看来,普契尼笔下的角色性格十分鲜明、复杂、细腻。

他谱写的咏叹调恰切角色性格,对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的准确把握,是普契尼咏叹调演唱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目的。

换句话说,只有准确把握普契尼作品中的角色性格和乐谱标志,才能充分发挥演唱的技术水平,才能准确再现其作品,展示其中的艺术魅力。

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

不禁感受到,妆容等外表感观以及与配角等甚至灯光的完美配合是如此重要。

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甚至一群白衣小和尚的缓行都无法让人忽视,它能快速带观众进入剧情,甚至是演员也能因为气氛的对而更好地置身其中完美演绎,这与西方小说总是有大片的风景、场景或人物着装描写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以前还一直认为西方作家太絮絮叨叨。

相对而言中国这方面则更注重主角,或者说太注重主角了,而缺少主角与小配角以及场景之间的交流,相比之下显得单薄、不厚实。

而“孔夫子大人”与各朝服饰,猜谜时大臣的装束等各种中国古代典型文化标志的杂糅,大概是著者对中国的不了解导致的意象模糊,或者是为了大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更易理解和找到共鸣点而故意为之,那么导演成功了:各种著名的中国元素大杂烩的确更容易显示中国味,渲染气氛。

关于剧情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于为什么Calaf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

美貌的作用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嚣张露骨,即使睿智英勇如王子也无法避免为色所迷?对此我更愿意是王子为了拯救更多人,阻止公主的复仇这一崇高愿望,然后在猜题其中感受公主的可怜与善良本性而爱上公主。

从道德方面,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并和她幸福地在生活一起,而且如此之快。

(虽然我的理智认为这是必然,这样才是歌剧所要表达的)但我的道德原则又让我很为柳儿不平:公主身上缺少的女性的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的美德在柳儿身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公主与柳儿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外表地位和内在美德。

而英雄的王子选择了美丽的外表。

三位大臣ping、pong、pang劝阻王子去应婚时说出了我的心声,除去地位权势与华丽的衣饰,公主不过是一副皮囊。

或许也是著者想要留给观众的思考吧。

当柳儿深情留恋又哀伤地唱完咏叹调《公主听我说》自杀时,那么凄切、内敛、坚韧,我震惊地心都碎了,而英雄的王子什么都没为她做。

这大概算是英雄在权势下的无能,在美貌下的软弱盲目的体现吧,这会不会是普契尼向人们展示的现实主义呢。

在了解到普契尼写到柳儿自杀后便去世了,我便又希望起来,大师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剧情设计的是极其巧妙的:在王子和国王、柳儿相遇时,当柳儿正要向王子表白时,却被侩子手磨刀准备杀人的场景打断,这一面温情款款,一面的强势残酷,似乎又是在对柳儿的温柔美德与公主的势力残酷作比较,让人不禁想如果当时柳儿全表白了,王子会否以身相许报答她或是给个承诺什么的?还有在最后如果柳儿没有挺身而出,公主逼死的是体弱的父亲帖木儿,王子会如何反应,结局又如何?真正的大作编剧总是如此诡计多端,给人无限多假设想象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