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及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设计要点说明

合集下载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一、设计1.1 断面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断面设计应满足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要求。

断面设计应根据荷载情况、材料强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应采用矩形或T形截面,同时应考虑防止开裂和锚固力的大小等因素。

1.2 钢筋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一般要求梁底钢筋距离底板30mm以上,梁顶钢筋距离顶板30mm以上。

钢筋的间距和直径应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应采用现场统一裁剪。

1.3 预应力筋的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应保证预应力筋的有效工作长度、锚固长度和锚固部位的强度等要求。

预应力筋的锚固应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应采用现场统一裁剪。

1.4 压缩区高度的确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压缩区高度应根据预应力筋的受拉应力和混凝土的强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应控制在1/3到1/4的跨度范围内。

二、施工2.1 材料准备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前应检查材料的品质和数量,保证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应按规定配制,同时应进行试块检测,达到强度要求后方可使用。

钢筋和预应力筋应进行分类储存,防止混淆。

2.2 模板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模板应按设计要求制作,同时应符合规范要求。

模板的结构应稳定,表面应平整,模板拼接处应密合。

2.3 钢筋加工和安装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钢筋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和安装,钢筋的长度和直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钢筋的间距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用细线进行定位。

2.4 预应力筋的安装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筋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应保证预应力筋的有效工作长度、锚固长度和锚固部位的强度等要求。

预应力筋的锚固应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应进行现场监测。

2.5 混凝土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混凝土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均匀性。

浇筑时应采用振动器进行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2.6 养护预应力混凝土梁浇筑后应进行养护,应采用喷水、覆盖保温等措施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验收3.1 断面尺寸和钢筋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断面尺寸和钢筋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应采用尺子、定位线、钢筋直径计等工具进行。

后张法现浇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施工

后张法现浇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施工

后张法现浇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施工施工方案: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满堂支架方案,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泵送砼入模,按设计要求进行逐联现浇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法:1、支架基础处理对原地面进行处理。

基础地基先采用5%灰土处理30cm,铺设一层20cm厚二灰碎石整平碾压,根据支架设计尺寸铺设混凝土条形带以增加地基承载力,保证基础不受雨水侵蚀防止不均匀沉降产生。

2、支架安装支架采用腕扣杆件,下垫枕木或砼条形预制块以扩大基础承压面积,支架安装完毕后,对支架进行预压,以消除其非弹性变形,确保安全,预压重量为箱梁重的100%;支架预压结束后,按设计的预拱度通过支架上螺杆调整标高至规范要求。

3、模板安装底模和侧模采用大面积钢模或聚酯光面层的胶合板或玻璃纤维板,安装时应和支架紧密连接固定,施工测量检查各标高和设计尺寸。

4、钢筋、预应力筋和砼施工(1)外侧模和底模铺装后按设计要求进行钢筋位置放样,绑扎钢筋,安放波纹管(管道内衬硬塑料管芯),按预应力筋设计曲线,通过定位钢筋固定于普通钢筋上。

(2)立腹板内模板,清理底模杂物,上报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后,浇筑箱底和腹底砼,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3)安装箱梁顶板底模,绑扎箱顶钢筋,固定设计预埋件,并在顶板底模上留施工洞口,模板和顶板钢筋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4)拌和站集中拌和砼,砼泵输送砼入模,插入式震捣器振捣,砼施工不应间断进行,直至箱梁砼施工结束。

(5)砼浇筑结束后应适时拔出硬塑料管芯,及时通孔、清孔,发现堵塞立即处理。

5、预应力筋张拉和压浆(1)砼浇筑结束后养生,浇筑12小时后,人工拆除内膜,并清理箱内杂物,焊接施工洞口钢筋,并用砼封洞。

(2)箱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且龄期不小于5天时方可进行张拉预应力钢束。

(3)按设计要求的张拉顺序,两端对称同时张拉,张拉力和伸长量双控制,张拉程序应符合规范要求。

(4)张拉结束后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在张拉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压浆工作,压浆采用真空吸浆法压浆,压入的水泥浆须掺加膨胀剂。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应用范围与设计标准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应用范围与设计标准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应用范围与设计标准一、引言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它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通过预先施加预应力,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如桥梁、高层建筑、地下结构等。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范围和设计标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二、技术原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是通过预先施加预应力,改善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预应力是指在混凝土未受力时,通过预先施加一定的拉应力或压应力来改变混凝土的内部应力状态,使其在受力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

预应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态预应力,即通过机械或液压装置施加预应力;另一种是动态预应力,即通过钢绞线等材料进行预应力。

预应力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混凝土内部应力分布,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

具体来说,预应力可以使混凝土在受力时有更高的应力水平,从而提高其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同时,预应力还可以缩小混凝土的变形,提高其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总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通过预先施加预应力,改善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应用范围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如桥梁、高层建筑、地下结构等。

以下是各种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的应用范围:1、桥梁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在桥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具有结构轻巧、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在桥梁设计中,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可以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预应力来达到不同的受力效果,从而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

2、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使得高层建筑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从而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预应力来达到不同的受力效果,从而满足不同的设计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探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探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要点探讨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房屋结构的设计越来越趋向于细致化和功能化,其中预应力结构在建筑工程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预应力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承载力强,刚度大的特点,因而在建筑工程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预应力;结构;钢筋前言:现代预应力结构技术是提高结构的使用功能,节约钢材的重要技术。

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应的建筑结构形式的革新,各种新型的、更加符合工程要求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建筑项目中,尤其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使用,使得许多不可实现的建筑设计方案得以施行,为建筑设计工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预应力结构的出现带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物带来了既经济又美观的结构形式,带动了工程科学的飞速发展。

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概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预应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目前已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一种重要技术。

与传统的普通建筑结构设计相比,预应力结构设计具有经济、实用、美观、适合于大跨度及大荷载量建筑结构施工的显著特征。

预应力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利用配置受力的预应力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混凝土结构。

通过张拉预应力筋产生的应力和使用过程中荷载产生的反方向的应力,这时就会出现抵消局部或者全部荷载出现的应力,用来提升结构使用性能的一种结构形式。

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受拉区早期容易出现裂缝,为了克服其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在构件使用之前,预先在混凝土受拉区施加一个预压力,通过张拉钢筋,浇筑混凝土,待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具有足够粘结力时放张钢筋,利用钢筋回弹力使该部位混凝土预先受压。

构件在未使用的情况下,其内部已经储存有预压力,当构件工作过程中受到外荷载作用发生变形局部受拉时,这部分拉力须先抵消混凝土内存在的预压力,随着荷载及形变的增大,构件施加预压力部分逐渐从受压状态过渡到不受力,再到受拉,大大延缓甚至阻止了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混凝土的受力性能,通过配置高强钢筋及高强度等级的混疑土,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及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混凝土就称为预应力混疑土。

50+70+5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说明书本科毕业论文

50+70+5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说明书本科毕业论文
总而言之,桥梁的设计包含许多考虑因素,在具体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综合各种因素,做分析、做判断得出最优方案。
1.2选题的意义
本次设计计算仅进行引桥的设计计算,跨径布置为50+70+5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型梁桥,桥宽26m,分为两幅,设计时只考虑单幅的设计。主梁采用单箱双室型截面,为了提高跨越能力、减轻结构自重、线性优美等原则采用变截面形式。连续梁桥由于是超静定结构,计算量大,且准确性难以保证,所以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桥梁博士3.03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准确性也得到了保证。
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河流冲击层( )
粉砂:浅黄灰色,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及其它深色矿物次之,次棱角状。结构不均,夹薄层状的低液限粉土,局含少量卵砾石。松散,饱和,透水性好。主要分布于高河漫滩上部,厚1~6m不等。卵石质土:褐黄色,石质成份主要以石英岩、砂岩为主,灰岩、花岗岩、等次之,次圆~圆状,一般粒组组成 约5%,200~60mm约20%,60~20mm约20%,20~2mm约45%,余为砂及少量粉粘粒。全层结构不均,局部砂、砾石分别富集或含较多的漂石,松散~稍密,饱和,透水性好。分布于河床以及左岸高河漫滩粉砂层之下,该层在左岸可大于45m,沿桥轴往南岸则逐渐变薄,至南岸地段该层已尖灭称为基岩河床。
桥位地形系由侵蚀作用形成低山河谷 ,桥区附近河段顺直,河流呈N50°E方向。河段呈“U”型河谷,大桥北岸Ⅰ级阶地几乎被人工破坏殆尽,边滩、漫滩发育,南岸为基座阶地,漫滩后部基岩裸露。经钻探及地调测绘,桥址区出露及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现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 )
人工填筑土:杂色,填筑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和少量生活垃圾以及砾、卵石、碎、块石土、低液限粉土。稍湿,松散。分布于左岸公路沿线及房屋周围,厚度变化在0.5~10.00m之间。

20米预应力砼箱梁预制施工技术方案

20米预应力砼箱梁预制施工技术方案

20米预应力碎箱梁预制施工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1、箱梁设计要点桥上部为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磴组合连续箱梁,采用多箱单独预制,简支安装,现浇连续接头的先简支后连续的结构体系。

主梁沿纵向外轮廓尺寸不变,在各箱梁之间设横向湿接缝。

每联端部横梁部分与箱梁同时预制,每跨跨中横梁部分与箱梁同时预制;各中间墩顶横梁采用现浇。

为满足锚具布置的需要,箱梁端部在箱内侧方向加厚,腹板内预应力钢束除竖向弯曲外,在主梁加厚段尚有平面弯曲。

与此相应,锚固面在三个方向倾斜,使预应力钢束张拉时垂直于锚固面。

除桥台和兰麻天大桥5#墩处设滑板支座外,其余各桥墩上支座均为板式橡胶支座。

台顶设置GQF-80型伸缩装置。

2、箱梁主要尺寸及结构形式1)箱梁为单箱两室部分预应力结构。

梁中心高度120厘米,内、外侧高度根据线路横向坡度具体调整;底板宽100厘米,跨中处厚18厘米、梁端处厚25厘米;腹板跨中处厚18厘米、梁端处厚25厘米;顶板厚18厘米,梁宽240厘米、边梁285厘米;翼缘处设湿接缝左幅宽70厘米,右幅宽40厘米,架设就位后通过现浇碎使梁连接成整体。

2 )在梁的底板和腹板设纵向预应力,中跨梁钢束布置为:N1.中梁2x4、边梁2χ5;N22×4;N32×4;边跨梁钢束布置为:N1.2×5;N22×5;N3中梁2x4、边梁2x5;钢束采用φj1.5.24高强低松驰钢绞线,其标准强度1860MPa,锚下控制应力0.70fpk,在梁体磴强度达90%时张拉,张拉采用双控;梁体已为C50o3 )预应力部分采用波纹管制孔,波纹管采用φ内55mm规格,并采用PVC 管作芯棒。

锚具采用OVMI5-3、OVM1.5-4、OVMI5-5系列锚具,采用YCW100A型配套千斤顶张拉。

4 )在梁的连续端处设T1.2x5、T22x4、T31x5负弯矩束,预应力部分采用扁波纹管制孔,波纹管采用90×25mm规格,锚具采用OBM15-4x OBMI5-5系列锚具,采用YCW25χ1.50(t.mm)型配套千斤顶张拉,张拉时接头现浇砂需达到设计强度的95%o5)每片箱梁底板设4个φ1.OO毫米通气孔;边梁设滴水槽、泄水孔等;滴水槽采用半圆钢筋制成,其深度不大于Icm o6)根据梁的架设位置不同,箱梁分中跨中梁,中跨内边梁,中跨外边梁;边跨中梁;边跨内边梁,边跨外边梁。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设计指南条文说明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设计指南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1.1针对目前大跨连续刚构较普遍存在的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底板裂缝等病害,本指南通过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成因,结合对于这些病害的一些处理经验措施,从设计角度提出了一些在设计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要点,以便通过对一些设计指标的控制以及必要的构造措施的采取来降低和消除可能出现的病害。

本指南旨在细化《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设计上的应用,作为对现行《规范》的补充,从而希望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健康发展。

2.2.1《桥涵施工规范》规定,桥梁结构断面尺寸允许有±5%误差,桥面铺装厚度允许超厚L/5000(L为连续刚构主跨跨径),预应力钢绞线容许±6%误差。

鉴于设计中考虑整个桥面铺装超厚L/5000(L为连续刚构主跨跨径)偏大,本指南建议设计中考虑桥面铺装超厚L/7000(L为连续刚构主跨跨径),但不得小于2cm,结构尺寸±5%误差和钢铰线±6%误差。

2.3.4 考虑到应充分估计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的影响,本指南建议在采用潮湿度计算徐变效应的同时,也采用混合理论来计算结构的收缩徐变,=2.0和徐变系数β=采用混合理论时分别取徐变系数β=0.021、终极值ψk0.0021、终极值ψ=2.5两种情况,取三种结果中徐变效应较大的作为结构的k徐变效应。

233.1.1进行承载力校和时除按照规范规定外,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内力组合时,建议计入结构自重(箱梁和铺装)的施工误差引起的内力增减。

2.进行内力组合时,宜充分估计施工误差引起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内力的变化。

3.计算结构抗力时宜考虑施工引起的预应力钢绞线误差对结构抗力的影响。

3.2计算主梁正截面承载能力时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安全等级的确定对于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安全等级均宜按照一级来控制,即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取1.1。

2.主梁的承载能力计算要考虑施加预应力产生的次内力的影响。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要点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要点

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要点预应力混凝土梁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点,以确保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设计与计算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与计算。

这包括确定梁的几何形状、尺寸和受力情况,以及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和张拉力的确定。

设计与计算的准确性对梁的施工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仔细进行。

2. 模板制作与安装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需要使用模板来固定混凝土的形状。

模板的制作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在模板安装时,需要保证模板的位置和尺寸准确无误,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后的梁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3. 预应力钢筋的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应力钢筋起到了增强梁的承载能力的作用。

在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布置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钢筋的位置和数量。

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应符合梁受力情况和预应力设计的要求,以确保梁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

4. 预应力钢筋的张拉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应力钢筋需要通过张拉来产生预应力。

在进行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时,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张拉力的大小和位置。

张拉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张拉力的大小和均匀性,以避免梁出现不均匀的应力分布和变形。

5.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混凝土浇筑时,需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均匀性。

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高度,以避免混凝土的分层和空洞。

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6. 预应力钢筋的锚固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预应力钢筋需要通过锚固来传递预应力。

在进行预应力钢筋的锚固时,需要保证锚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锚固部位的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实性,以确保预应力钢筋的锚固效果。

7. 梁的验收与监测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梁的验收和监测。

验收包括对梁的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的检查,以及对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力和锚固效果的检测。

监测包括对梁的变形和应力的实时监测,以了解梁的受力情况和使用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及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设计要点本说明适用于常规等梁高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

本说明主要目的在于为设计人员在连续梁设计中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保证我院设计文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实际工程的设计中,根据具体项目的具体特点,需仰赖设计人的独立思考以确保工程质量。

1、跨径及梁高的选取1.1、一般连续梁(跨径<50m)在桥梁分跨时,宜将边跨取为中跨的0.75~0.8倍。

1.2、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边跨不宜大于20m,且中跨取22m以上并小于25m为好。

1.3、将边跨跨径除以0.75并与中跨跨径相比较,取较大者为L,用于确定梁高。

1.4、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高应大于L/20,预应力连续梁梁高应大于L/25。

1.5、为适应梯度温差、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附加荷载,连续梁梁高不应无节制加高。

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梁高应小于L/15;对于预应力连续梁,梁高应小于L/20。

1.6、为使平面杆系计算模型能最大限度的符合工程实际,在无特殊要求下,应将桥梁墩位按照桥梁中线的法线布置,且各墩位的支点间距不大于4倍梁高为好。

1.7、主梁顶、底面横坡与桥面横坡一致。

无特殊情况,腹板高度全梁一致。

2、主梁截面选取2.1、确定翼板宽度。

对于有匝道的立交桥,首先确定匝道桥的翼板宽度,主线桥一般宽度与之相同为好。

在任一情况下,翼板宽度不应大于2倍梁高。

2.2、主梁箱室宽度不应大于3倍梁高。

2.3、在满足局部计算的情况下,主梁顶、底板的厚度取20cm,此为一般值和最小值。

在中支点底板包络应力不大于0.5f ck(C50为16.2MPa)时,不要加厚底板,这样更利于模制作。

2.4、主梁顶、底板与腹板通过承托过渡,一般取顶板承托60x20cm,底板承托20x20cm。

为方便混凝土分层浇筑,一般将翼板根部与顶板承托根部布置于同一水平。

2.5、腹板厚度的选取2.5.1、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的腹板应使布置于其中的钢筋骨架间距大于10cm。

建议标准厚度35cm,支点附近加厚至55cm。

边支点腹板加厚段长度取4m,中支点两侧加厚段长度各为该跨跨径的1/5,并取整为0.5m的整数倍。

2.5.2、预应力连续梁的腹板标准厚度根据采用预应力钢束的规格确定,在钢束不大于15-19时,采用40cm。

腹板在支点附近加厚,厚度根据腹板钢束的锚固要求确定。

对于无锚固要求的梁段,在边支点腹板加厚段长度取为跨径的1/6,且取整为0.5m的整数倍;在中支点两侧加厚段长度各为该跨跨径的1/5,并取整为0.5m的整数倍。

对于有锚固要求的梁段,加厚段长度应超过钢束锚固点2m。

2.5.3、预应力箱梁的施工缝距离墩位线的距离为L/5。

2.5.4、当腹板加厚段与标准段的厚度相差不大于30cm时,一律按3m设置过渡段(规中规定为“宜为厚度差的12倍”,我院一般按10倍考虑)。

2.6、横梁和隔板2.6.1、端横梁: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取1.0m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取1.2m厚。

注意当采用160及以上伸缩装置时,横梁应预留相应的槽口。

2.6.2、无特殊情况,中横梁厚度取1.5m。

2.6.3、无特殊情况,建议不设隔板。

当必须设置时,请用车辆荷载验算顶板局部应力,并与总体计算的应力叠加,以控制顶板混凝土的安全度。

3、计算及配筋3.1、材料:3.1.1、混凝土: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采用C3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采用C50。

3.1.2、钢筋:一般采用HRB335,防崩钢筋、波纹管定位钢筋等可采用R235。

3.1.3、预应力钢绞线:采用GB/T5224-2003标准的直径为φs15.2标准强度为f pk=1860MPa 的高强低松弛钢绞线。

3.1.4、锚具:采用OVM锚固体系或类似产品控制结构构造厚度、拉空间等。

3.1.5、波纹管:采用塑料波纹管。

3.2、纵向力计算和配筋:3.2.1、程序的选取:当主梁各个墩位按桥梁中线法线布置且各个墩位密支撑的条件下,采用平面杆系程序进行计算。

否则应采用空间实体单元模型进行计算。

3.2.2、计算工况:恒载(包括自重、铺装、预应力、收缩、徐变、施工阶段影响)、活载(汽车及人群)、温度梯度、基础不均匀沉降。

3.2.3、荷载效应组合:●恒载+活载●恒载+活载+温度梯度+基础不均匀沉降3.2.4、截面配筋:应满足规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构件应力计算三章中关于混凝土拉、压应力、裂缝宽度、预应力钢绞线应力等各项要求。

3.3、横梁的计算和配筋3.3.1、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不应采用预应力横梁。

3.3.2、计算横梁时,将恒载、温度、沉降合计的最大值作为作用于横梁的总恒载,除以横梁面积(有箱孔)得到恒载集度。

3.3.3、单列活载反力的1/2为作用于横梁的活载标准值,并按1.8+1.3+1.8…的间距布置于横梁。

3.3.4、配筋时对于端横梁考虑1/2梁高的翼板作为受压混凝土,对于中横梁考虑1倍梁高的翼板。

3.3.5、横梁配筋仅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4、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纵向主要受力钢筋布置4.1、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的纵向主筋中心距离混凝土外表面6cm。

4.2、腹板主筋制作封闭骨架,顶、底纵向钢筋直径均为φ32。

钢筋骨架的第一支斜筋与顶纵筋的焊接长度应布置在横梁以外。

4.3、布置于主梁顶底板的非通长主筋在全梁最大受力截面应尽量采用φ32,然后可确定通长主筋直径,最后确定其余截面非通长主筋的直径。

4.4、布置于边跨的底面非通长主筋应全部通到梁端。

4.5、非通长钢筋按每批50%错开端部,两批间距2m。

4.6、顶面非通长钢筋端部距离墩位线的距离为L/4及L/4+2m。

4.7、底面非通长钢筋端部距离墩位线的距离为L/5及L/5+2m。

4.8、非通长钢筋长度以小于12m为好。

4.9、全部纵向主筋的间距应大于10cm(异型段的交叉钢筋除外)。

5、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纵向预应力钢束布置5.1、腹板预应力钢束平直段距离主梁顶、底面的距离应为10、11cm,否则在主梁顶面应布置于顶板底层横向钢筋以下,在主梁底面应布置于底板顶层横向钢筋以上。

5.2、一般各层腹板预应力钢束在平直段的竖向间距为18cm。

5.3、腹板预应力钢束在锚固端(包括拉端,以下同)应设置不小于1米的直线段。

5.4、腹板预应力钢束在施工缝的最下层锚固端应高于主梁底面40cm以上。

5.5、注意为连接器留出足够的直线段。

5.6、顶板、底板可配置一定数量的局部预应力钢束,数量不超过截面全部预应力的80%。

5.8、当顶、底板局部预应力锚固端应尽量按50%的比例错开布置,顺桥向间距2m。

5.9、局部预应力钢束的长度以不小于10m为好。

6、箍筋的布置6.1、箍筋直径不宜大于φ14,支点附近4支箍间距10cm布置,跨中按2支箍间距20cm布置。

6.2、当计算需箍筋数量大于6.1条时,以增加箍筋支数为好。

6.3、预应力箱梁的箍筋布置应考虑预应力管道走向。

7、顶板横向钢筋7.1、采用车辆荷载验算主梁顶板横向配筋。

7.2、当箱室净宽小于3.8m且顶板厚度为20cm、翼板宽度小于2.25m且根部厚度大于35cm时,顶板顶、底层横向钢筋可采用φ1410。

横向筋布置于顶板顶、底面钢筋网的外层。

8、横梁配筋8.1、横梁主筋采用钢筋骨架,应尽量选择大直径钢筋并尽量加大骨架间距至20cm。

8.2、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骨架高度应使其在纵向钢筋骨架之。

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骨架顶步钢筋则根据腹板预应力钢束的位置确定。

8.3、骨架斜筋数量应尽量少,尽量不设置元宝筋。

对于预应力连续箱梁,斜筋的布置要注意不与预应力管道的位置冲突。

8.4、横梁箍筋在边腹板围不设置,保证全部腹板箍筋正常设置。

在与中腹板交叉的围则设置全部横梁箍筋,腹板箍筋取消。

9、其余钢筋9.1、预应力箱梁的顶板顶层和底板底层设置φ1410的纵向钢筋。

9.2、顶板底层、底板顶层及翼板底层设置φ1220的纵向钢筋。

9.3、腹板两侧沿高度方向设置φ1215的纵向钢筋。

9.4、底板顶层设置φ1220的横向钢筋,底板底层设置φ1210的横向钢筋。

9.5、翼板底层设置φ1220的横向钢筋。

9.6、顶、底板承托、横梁与腹板交叉处的抹角设置φ1220的构造钢筋。

10、图纸表达10.1、普通钢筋混凝土箱梁的图纸组成、编排顺序及建议的比例为:10.1.1、外形图。

平、立面,1∶200;横断面结构图1∶100。

10.1.2、结构图。

其中包括顶板顶层纵向钢筋布置图,1∶100;底板底层纵向钢筋布置图,1∶100;横断面结构图1∶25(1∶50)。

10.1.3、腹板钢筋骨架构造图,1∶100。

10.1.4、横梁结构图,1∶50。

10.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的图纸组成、编排顺序及建议的比例为:10.2.1、外形图。

平、立面,1∶200;横断面结构图1∶100。

10.2.2、钢束布置图。

平、立面布置1∶200,断面布置1∶100。

10.2.3、钢束大样图,1∶200。

10.2.4、施工流程图,1∶1000。

10.2.5、结构图。

其中包括顶板顶层纵向钢筋布置图,1∶100;底板底层纵向钢筋布置图,1∶100;横断面结构图1∶25(1∶50)。

10.2.6、横梁结构图,1∶50。

10.2.7、腹板钢束锚固区结构(应全桥统一绘制)10.2.8、锚块结构图(应全桥统一绘制)。

10.3、外形图容要求:10.3.1、表示分跨里程,墩位编号;10.3.2、施工缝、湿接段、梁端二次浇筑部分、伸缩装置预留槽;10.3.3、腹板编号、腹板中线长度及腹板厚度变化方式;10.3.4、通气孔位置、承托尺寸、倒角尺寸;10.3.5、异型段中各个墩位的桥梁宽度;10.3.6、有足够的横断面来表达主梁截面的构造方式;10.3.7、附注中说明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用量、预拱度数值。

10.4、钢束布置图容要求:10.4.1、表示预应力钢束走向;10.4.2、明确钢束编号;10.4.3、各个腹板钢束的长度;10.4.4、梁端、跨中、施工缝、湿接段两侧、中支点位置的横段面,表示钢束与腹板的位置关系及钢束编号;10.4.5、钢束平弯大样。

10.5、钢束大样图容要求:10.5.1、钢束的高程变化、折点夹角和弯曲半径10.5.2、钢绞线、锚具、波纹管的规格及用量10.5.3、钢束伸长量,附注中说明计算伸长量时采用的E、σcon、k、μ,便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复核比对。

10.6、施工流程图容要求:10.6.1、施工阶段及各个工序需完成的工作容;10.6.2、说明何时可拉预应力钢束,建议采用明确的数值表示(如,强度达到40MPa时);10.6.3、说明何时可拆除那一部分支架;10.6.4、说明单根钢束的拉控制应力及拉工艺流程;10.6.5、说明灌浆水泥浆强度等级,说明拉完毕后立即灌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