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

湖南农业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指导老师:

姓名:李易

专业:

论文题目:

邮编:

电话:

教学点: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一年10 月10 日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正文?????????????????????????????????????????????????????????(1)

一、态度的概念??????????????????????????????????????????????(1)

二、态度的形成??????????????????????????????????????????????(1)

三、态度的变化??????????????????????????????????????????????(2)

四、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2)

五、和谐理论的阐述????????????????????????????????????????(2)

六、优化系统和谐的五个方面????????????????????????????(3)

七、态度变化的理论——和谐理论???????????????????????(5)

八、和谐理论的特点????????????????????????????????????????(8)

九、用和谐理论创建和谐企业?????????????????????????????(11)

十、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

和谐理论

李易

摘要: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很多,而我要讲述的是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建立的和谐理论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席酉民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他在1989年出版的《和谐理论》。该理论是海德平衡理论的扩展,与平衡理论大同小异,与之不同的是,和谐理论不只想到了态度在方向上的转变,也考虑到了态度的强度。

关键词:态度变化强度和谐理论

一、态度的概念

不同理论派别对态度形成有各自的解释与强调,其中主要有学习理论、诱因理论与认知相符理论三种。我们将侧重谈谈后者。

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经过学习过程或外界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变态度的强度,或以新的态度取代原来的态度(即改变态度的方向),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由于态度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在它一旦形成之后,便构成了个性的一部分,进而影响整个行为方式。因此,态

度的改变和取代,又不象一般的学习那么简单。学习活动只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思想和信念成分,而不能改变一个人态度中的情感与行为倾向,因此学习活动对态度的改变只是暂时的,时间一过又会回到原来的态度。

三、态度的变化

态度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以一种新的态度取代原有的态度,这就是方向的改变。只是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不变,这就是强度的改变。同时,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也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这本身既包含方向上的转变,又是强度上的变化。

四、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

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括中,不和谐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是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应该注意的是,这里包含了一个以“和谐”为标准的最优状态唯一存在的潜台词。

五、和谐理论的阐述

和谐理论的阐述是从系统的负效应开始的。和谐理论认为:和谐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状态,系统的负效应因此可以分为:(1)要素性负效应;

(2)构成性负效应;

(3)组织性负效应;

(4)精神性负效应;

(5)内外失调性负效应;

(6)总体负效应等六个层次上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一个系统在要素、构成、组织、精神、内外协调以及总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和谐问题,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和谐理论提出了两轨、两场的概念模型。两轨即系统的组织手段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是系统成员的行为边界,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约束力。这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两场即“协同力场”和“促协力场”。按席酉民教授的定义,协同力场是由组织机能、人的精神、道德、行为习惯和系统文化等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内部环境”。促协力场是对协同力场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是一种无形的规范。

六、优化系统和谐的五个方面

对应于和谐的机制,系统的优化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根据系统生存的根本目的、资源、人力及其他条件确定合理的组成要素及构成方式,并使之相互协调。

2、根据系统发展目标、构成,确定合理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最佳组织结构和硬性的控制机制,使系统有效发展,达到组织和谐。

3、根据系统使命、目标、构成、功能、结构、素质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神和文化(即协同力场),达到内部环境和谐。

4、根据系统的根本目的和外部的发展变化,形成系统充分利用促协力场的促进作用和保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机制,达到外部和谐。

5、综合上述过程,使系统总体达到和谐状态,实现总体和谐。

在以上基础上,和谐理论还给出了“和谐”的测度手段、优化程序、预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和谐理论提出后l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对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和突破,形成了和谐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给予继续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在《管理工程学报》上发表的“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同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在《中国软科学》上发表的“基于信息流动协调的组织和谐管理思考”;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和谐管理理论》一书,其基本思想是:“和谐管理理论是紧密依赖环境的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时间、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妨碍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被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合意的嵌入;‘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合意’、‘合理’观点可以分别被‘和则’及‘谐则’所系统的阐述,‘和则’

是用来应对人的永恒不确定性的专门装置,主要目标是为了消减源于人的不确定性;‘谐则’是处理任何可以被最终物化或要素化的管理问题,他们都可以用‘数学模式/方程’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去追求结果的最优化,它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1]他还认为和谐趋势通过不确定性消减与优化两条路径及其交互作用保证主题有效实现与不断调整。当环境、组织与领导者中某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时,将引起主体漂移,企业根据新的发展主题,选择建立新的和谐机制。

七、态度变化的理论——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可以说成是平衡理论的扩展,可以直接应用于态度改变的的情境。和谐理论的总原则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1955年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把认知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引进到认知过程,把认知的变化数量化,从而建立了这一理论。他们指出,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三种情境中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这三种成分是:(一)其他人;(二)这个人所表示的态度;(三)他自己对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这三种成分的三种评价之间有两个负号,就形成了和谐状态,若不和谐就会产生某种压力而趋于一致。

态度方面,人物性格对态度的转变有极大的影响,而强度又是和谐理论与其他理论相区分的重点,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几个例子从人物性格及强度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和谐理论的特点。

要使态度和行为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这个态

度是强烈而清晰的。强烈的态度往往是稳定的、会造成重要后果的,这些态度往往是对个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对这些问题个人有极端的、非常确定的感受。他们通常经由直接经历形成,因而是很容易被提取的。而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往往出现在那些微弱或模糊的态度上。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理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比如考研来讲:你家里人是很希望你去考研的,你自身也有考研的想法的,但决心就一般,由于害怕考研会很辛苦,坚持不下去。这样的三个成分就不和谐,接着家里人的期望就给了你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你去改变自己的考研的决心,决心就由弱到强,达到态度一致性,达到和谐。

戒酒的例子:以戒酒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酒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请你喝酒的时候你又喝了,这时候你戒酒的态度与你喝酒的行为不一致,我们也认为这是不和谐的。因为你喝酒的行为已经代表你对你的朋友表示出了一种态度,即你想喝;而你要戒酒也就是说你的感受是不想喝的,但在这个情景中却不得不喝。这时,可以

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减少由于戒酒而引起的不和谐。例如:

1.改变态度(戒酒感受的强度低)改变自己对戒酒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喝酒,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戒酒感受的强度低)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喝酒让我放松,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严重)。

4减少选择感(戒酒感受强度中等)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喝酒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戒酒感受强度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喝酒,即使别人给也不再喝酒)。

和谐理论预计,每一成分改变量的大小,将与这一成分的相对强度成反比。强度越大,则改变的越小。在戒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戒酒感受性越强,戒酒的行为反而减弱。

AB两个小学生,周六晚上都喜欢去北海公园看音乐喷泉,喜欢的强度相同。AB两人各自的父母疼他们强度都是一样的。但是AB 两人的父母周六晚都刚好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在家,不能带他们去了并叮嘱他们要好好呆在家。最后A自己一个人偷偷去了北海公园看喷泉。B顺从父母乖乖地呆在家里。

AB两个男同学,各自都爱着自己的女朋友,爱的强度相同。AB

两人各自的父母疼他们各自的儿子的强度都是一样的。但是AB两人的父母都不喜欢他们儿子的女朋友,不喜欢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最后A和女友分手了,B和女朋友在一起。这是因为两人的人格特质的差别,A是一个顺从型的人,而B是一个独立型的人。

以上两个例子都可以看出在强度相同时,人格特质影响了态度的决定。

和谐理论是在态度的工作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对于改变态度有重要贡献。

有人或许会将和谐理论和平衡理论混淆,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和谐理论考虑到了每一评价的强度,而认知不协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於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和谐理论其实是平衡理论的一个补充。

八、和谐理论的特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它的内涵和特色是什么?本文试作剖析与概括。

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融合的中国化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一统与多样的文化关系,做到多元归于一统,一统包涵多元。在主导文化带动下,各种文化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主派意识形态,又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为指导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关键,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化的和谐文化。

继承和创新相融合的民族化和谐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个宝库,蕴藏着众多的精华,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此,一定要继承,不能丢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有科学态度,要继承精华,排除糟粕,不能全盘照搬。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否定优秀传统文化;又不能实行复古主义,回到封建时代。

继承传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不能停留在古代的水平和受时代局限,一定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总结群众实践的新鲜经验中,创造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观点、新文化、新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以中为主、中西融合的现代化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现代化的文化。在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中,要坚持以中为主,为我所用,以战略眼光、宽广胸怀,在包容多样中扩大认同,博采众长,通过吸收、消化、改造,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的构建中,把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现代化更高水平的和谐文化,使之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放出异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融合的科学化和谐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类社会关于发展思想的最新概括,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统率和落实到和谐文化构建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解放思想和实事相结合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来了解、研究构建和谐文化,提出方案和实施办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和谐文化具有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沿着正确道路,取得丰硕成果。

民主和法治相融合的民主化和谐文化

民主法治同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胡锦涛总书记概括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中,“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列为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对民主法治总的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张闻天和邓小平把民主性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更应继承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主性精神,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发扬光大。民主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灵魂与旗帜;法治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政治基础和保障。民主和法治是有区别又统一的,辩证地结合起来,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在民主与法治这对矛盾中,民主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和谐文化是民主和法治融合一起的民主的和谐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中国化、民族化、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的民族的现代的科学的民主的和谐文化。依照这些特色构建和谐文化,就会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心坎上,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化气息;充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现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弘扬科学民主,增进和谐意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这对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繁荣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用和谐理论创建和谐企业

1、注重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战略

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发展,一个和谐企业的发展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持久竞争性与超常业绩来源于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这需要对企业发展主题进行辨识、分析、设计与构建,而发展主题就是企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和谐主题。为了实现发展主题,必须借助和谐机制,也就是从“和则”与“谐则”两个方面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地实现发展战略,提供解决路径。

2、注重“以人为本”地构建学习型企业

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的团队,在设计构建未来的组织中,应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与工作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以及整个系统等层次上得到发展。学习型组织有五个特点:一是组织中每个人都有自我超越的愿望;二是每个人都有开放的新的模式;三是组织有一种真正被大家向往的共同的愿景;

四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要通过一种深度会谈的方式共同学习,进而形成团结的学习过程;五是组织成员都习惯进行系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进入2l世纪,面对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背景的国际竞争,只有更加注重人的使用、人的学习、人的沟通、人的和谐、以人为本才能使企业在和谐管理中创造奇迹。还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切实抓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人员的评估、选拔、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时对领导班子进行优化,不断健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以高素质专业人员为主体、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这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

3、注重资源的系统整合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和谐管理问题,不仅一个大系统需要和谐,而且各个子系统也需要和谐。系统整合与和谐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即环境因素、人的不确定性及能动作用、客观要素的可控性、管理成本的限制、管理过程的客观性和人为干预。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发挥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将资源重点投向有需求、有效益的地方,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企业要整合好系统的规模和效益,整合好资源优势,因为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大计。所以,作为和谐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匹配、协调,注意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使用与保护、发展与创新,注重人财物、产供销各个子系统在动态流程上的

提升与衔接发展。

4、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客观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绿色管理、循环经济的道路。

5、注重跨文化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跨国公司收购、兼并、重组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经过重组的跨国公司普遍存在着文化差异及调适问题。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之一。跨文化管理的着力点首先在于,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需求,只有按照不同的个性需求提供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其次,跨国公司的员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其融合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公司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再次,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价值观念、领导方法与管理风格上迥然不同。如何通过整合使其相得益彰,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之一。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措施是:

(1)跨文化管理的多元性和兼容性。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在构建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上要发挥多元性文化的优势,树立公司的国际文化形象。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有利于跨国公司业务的积极拓展。

通过公司内部外部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凝聚力和员工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2)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加强适应性训练。适应性训练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有利于不同文化雇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具体来讲是把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或在不同文化地区工作的雇员结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文化培训,通过演讲、对话、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打破雇员的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加强每个人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和协调。

(3)跨文化管理的本土化。本土化战略是跨国公司业务拓展过程中跨文化管理的一种战略。本土化战略包括人员本土化和企业文化本土化。人员本土化主要是利用当地管理者对本国(区)文化的熟悉,减少文化摩擦,提高管理效率。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必须面对多种文化整合与融合,通过多种文化整合与融合,产生一种极具活力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一种战略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十、结束语:

此外,个人自尊心、自信心的强弱,气质上的外向和内向,性格上的独立和顺从,以及男女性别和不同的年龄特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态度的转变。由于人们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转变一

个人的态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善于运用态度变化理论——和谐理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许多具体的原则、警言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但是,掌握这门艺术的关键是我们处事的态度及改变别人态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如果你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言的越来越多;亲友间的深挚互爱。你会过得充实愉快,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特别大学是我们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应用态度变化理论——和谐理论搞好人际关系,去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吴晓义《态度理论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1

2、田保传、陶国富、黄晞建《中国大学生百科知识》

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

4、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

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5、和谐管理研究课题组.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

[J].管理学报,2005,(2)

6、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

2001,(3)

7、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8、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

[J].管理学报,2O05,(1)

9、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

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4)

10、徐德岭.和谐理论与和谐企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

年6期

https://www.360docs.net/doc/3c6662661.html,/kcpt/glxlx/glxlx05/glxlx05_0504.htm

和谐世界理念

和谐世界理念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进入21世纪新时期的外交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领导集体关于国际政治、对外关系的认知与主张的集中体现。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1]。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年12月6日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作了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2]的演讲。这两篇演讲就“和谐世界”的理念内涵作了密集阐述。2006年仲夏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提出建立“和谐地区”。2007年春,胡锦涛访问非洲时倡导“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可以综合概括为:以开放包容的思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话与合作谋求共存共赢。 “和谐世界”理念的外延可引申为:不同文明需要相互借鉴、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各方要以互信、互利、互补为原则共同分享发展的利益,在市场准则和法律框架下,营造开放、公正、公平的贸易投资环境;各国要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和灵活务实的态度,通过加强沟通、对话与协商,化解矛盾和争端;国际社会成员要携手合作,应对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新型安全风险和挑战。[3] 和谐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最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尽己所能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与发展事业。在睦邻外交中,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成为中国处理同一些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指导思想。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指导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他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命题,成为今天和谐世界理论的支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安全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其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达。在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各国可以不受歧视、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基础,改革和创新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和地区机制,使

养生理论阴阳协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6662661.html, 养生理论阴阳协调 作者: 来源:《养生阅刊》2018年第08期 【导读】祖国养生理论以协调阴阳为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谈到:“阴阳不和,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所谓“圣度”,实质上就是把协调阴阳当作养生长寿的最高准则。正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祖国养生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协调阴阳的具体方法。 阴阳匀平,调养精神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谨和五味,平衡阴阳 在古代养生家看来,各种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和酸、苦、 甘、辛、咸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当,则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对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则会打破机体的平衡态,从而损害健康。 顺应自然,护养阴阳 《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这就肯定了从逆阴阳将对人体强弱寿夭产生直接影响。 尤为可贵的是,中国养生理论所理解的平衡并非一种绝对静止,而是一种充满矛盾的特 殊运动形式。《素问·六微旨》中就提出了“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观点,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包括健康的“平人”在内,它的平衡都是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阴阳,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对重要范畴。它是古人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的抽象概括。战国末至西汉初出现的《易传》中,阴阳学说才在哲学领域首次得到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发挥。《易传》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恒运动属性的同时,《易传》还着重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原 因,认为一切运动都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 《易传·系辞》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这就是说,无论春夏秋冬的循环推移,或是昼夜明暗的交替,却无一例外地产生于阴(柔、月、寒)阳(刚、日、暑)的相互作用,正所谓“天地■腽、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可见,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中生长、变化;若阴阳一旦毁

构建和谐企业-塑造和谐理念

构建和谐企业塑造和谐理念 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总书记给了很好的诠释。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然,和谐企业除应具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外,还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价值目标融入四个文化理念。这是和谐企业文化内涵所必需 的,也是和谐企业的着力点。和谐理念是和谐企业价值目标的文 化内涵和着力点。和谐企业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构建和谐企业,首先就要求我们要清楚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 第一,企业与职工利益关系的和谐。从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来说,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像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一样,职工作为企业的细胞,它是企业发展之本。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企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努力工作,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又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要维护、发展和实现职工利益,就必须要通过建立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体系,努力将职工良好的意愿融入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中,形成企业尊重关爱职工、职工乐于奉献企业的团队精神。同时,根据集团公司“关怀、公平、忠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结合集团公司的择优人才、依靠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和尊重人才的人才理念,大力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不断激发职工的

创新创效热情,营造干部职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不出事的环境,使职工在改革改制中受益,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与改善。 第二,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而要促进和谐发展,强化企业的文化特色非常必要。一个企业要想使生产、经 营、管理、人文思想尽可能地服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地把自己的经济、文化活动融入到地方发展的全局之中,为地方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我们从企业 文化的认知度入手,不断增强干部职工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并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三德” 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共识氛围。同时,在市场竞争中,要坚持黄金集 团公司大一统的营销策略及“让尽可能多的个人和尽可能大的范围因黄金集团的存在而受益”的终极目标,切实维护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竞争者的和谐,积极为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与竞争企业以及省市政府、社会各界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努力形成经营有序、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和谐局面。 第三,职工与职工人际关系的和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抓好企业文化稳定功能的发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构建和谐企业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职工之间的关系,职工间和谐相处、诚信相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外交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外交 2007年04月 和谐世界理论,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管理全球化的思路 在过去的两年中(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中国对外政策与全球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当今的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表达了人类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在这个充满风险、冲突和碎裂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尤其应当努力实现和平、安宁、公正、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中国古代“天下大同”这一崇高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所在,它所要达到的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 外交通常是内政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就是其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继续。国内社会的和谐与国际社会的和谐,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尽管内政与外交不可能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在价值目标与政治逻辑方面的一致性,我们可以在中国政府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想中清楚地看到。 和谐世界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建立民主、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正像和谐社会一样,理想的和谐世界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社会燃烧理论、社会激波理论和社会行为熵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理论,寻求人与人关系的突破。刚才为什么讲循环经济,突然又讲到人了?大家可以看科学发展观里头我一直认为它实际上就是两大主线的体现,人与自然,刚才我们讲的是人与自然,能源、环境,我们还要顾及到人与人,假如我们资源也够了,能源也够了,但是社会不安定,那生产力能保持得了吗?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飞鸟的两翼,人与自然是一翼,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一翼。这里的解释我们想从世界上比较新的理论给大家汇报。 社会怎么才能和谐?社会和谐最根本的本质是探求人自身心理、行为所自发遵循的规则,我们整个社会本身文明进化的,以及衡量这种文明的群体性的社会态势,是我们说的社会和谐。最根本就是它的利益分配,就是利益间如何能够平衡起来。 (一)社会燃烧理论 这是社会动乱或者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机理。自然界的燃烧三元素,第一有燃烧物质,没有燃烧物质燃烧什么呢?第二,燃烧的助燃剂,氧气或者空气。第三得有点火温度,没有就起不来。所以说所有社会不和谐不稳定也是这三类,社会的燃烧物质是什么?两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争水争地争石油争能源,人和自然的矛盾引发了人和人之间的争论,另外人和人之间分配不公平,或者利益不到位等等。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共同积累,就像一个燃烧物质一样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成为燃烧物质。同时要有助燃剂,什么是助燃剂?是国民心理水平,同样是一件事,放在这群人里头没什么反应,但放在另外一群人里面他们就跳起来了。当然还包括媒体,媒体本身的引导,正向的、负向的、以偏概全、以小代大、以个别的代替一般的,再用一些情绪性的语言,最后就会把燃烧物质的助燃能力提高了。那当然还得有点火温度,必须有某一件事情引发,大家就起来了。像前一次广州游行反对日货,实际上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等等引起的,当然我们是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也反对他们不认账,我们要考虑理性而适当的方式。通过社会燃烧物质的积累,我们通常用26个社会痛苦指数来表示,这个痛苦指数越大,就代表了燃烧物质越多,再加上国民心理本身的反映,行为上的指导原则,也就是国民心理是在某一个基础上运行,是平稳的,还是急躁的,当然还得有一个事件。最典型的是去年重庆的万州事件,就是很不相干的路上碰到一个人,他自称是什么公务员,打了人家,聚集了几万人,上十万人。它实际上是前边燃烧物质的积累,再加上这事件一挑动,起来了,这社会就和谐不了了。社会动乱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社会动乱的点火温度,这是社会燃烧物质的痛苦指数。怎么识别助燃剂、点火温度什么的,现在已经有一个预警系统在做这件事。就是要求达到就像一个天气预报一样,每天预报全国每个省的在什么态势上运行,这样我们的执政能力、认识社会的深度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牌就知道了。 (二)社会激波理论 本来社会很平静,一个事情就像一个石头投到湖水里头,就开始激波了。在不同的人群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里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高有的低,就像激波一样。但更可怕的是同时扔进去几个,事情就更为复杂难办,这实际上是社会动乱的时空表现形式。 (三)社会行为熵理论 社会行为熵是社会动乱的本源。人组成群体的行为,我们用物理上学的"熵"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六大规则:

简述《道德经》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

简述《道德经》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 论文关键词:《道德经》“和谐”思想自然小国寡民冲气文化资源 论文摘要: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极其高明。文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和谐”的哲理来弘扬老子的“和谐”思想,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伟大目标。构建和谐世界,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O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国战略发展的基本“国策”。 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急需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态、世态和心态都能健康地、正常地向前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贯彻落实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需要很多资源。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文化传统里挖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不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具有“和谐”思想,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同样也具有珍贵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智慧。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和谐”的智慧与思想最精深的理论就是他的“四大”学说。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一著名的判断里,全面精当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的问题。其中人代表“人”,内含“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天”与“地”代表“自然界”。“人”、“地”、“天”以及“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本原与起源的“道”,本来都是各不相同的东西。而各自独立的东西之间,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彼此之间所应具有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和谐”状态如何才能出现并保持呢?对于这一重大问题,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最早的两大思想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儒家的回答集中体现于《论语》里所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之说。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和谐”是“礼”的各种各样的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由于做到了“和谐”,从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去节制它,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见,有子认为“礼”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礼”是“体”,“和谐”是“用”;是“礼”决定着“和谐”,而不是“和谐”制约着“礼”;“和谐”必须从属于“礼”。不难发现,有子把他的老师孔子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作为更基本的原则。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呈现并保持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殆尽,“礼教”与“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杀人的残酷工具。他义正词严地指出:“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最后,他愤慨地鸣不平:“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由上述可见,儒家“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其依据仅仅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宗法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与“理”,其作用仅仅是或主要是关系到人与人这一层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谐”学说,则截然不同。它深深地扎根于“自然”之上,并且全方位地作用于“和谐”的各个层面。

名词解释(41)和谐世界理念

名词解释(41)和谐世界理念 和谐世界理念中国和平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外交理念。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2006年仲夏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提出建立“和谐地区”。2007年春,胡锦涛访问非洲时倡导“加强中非团结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最新发展和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尽己所能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与发展事业。在睦邻外交中,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成为中国处理同一些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指导思想。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指导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他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命题,成为今天和谐世界理论的支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安全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和谐世界理念正是其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表达。在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各国可以不受歧视、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基础,改革和创新国际法律体系、国际和地区机制,使平等、公正获得强有力的法理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国家行为规范塑造方面,新理念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提倡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倡导互利、互信,促进共赢和实现共同安全;倡导开放包容,呼吁对话合作,努力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猜疑与隔阂;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和谐世界理念高度概括了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和谐社会构想在国际上的延伸。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在价值追求与政治逻辑方面是一致的,两者相辅相成。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必定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增添新的动力;而中国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以和谐理念促安全文化建设(新编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以和谐理念促安全文化建设(新 编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以和谐理念促安全文化建设(新编版) ●在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上,和谐文化强调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们,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文化的理念告诉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地位的前提下,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的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能否建设安全文化,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是不能建立和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关于价值取向的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互

助、合作、团结、有序的社会准则。矿井安全文化是矿井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的总和,它是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当前,在矿井安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用和谐理念来指导矿井安全文化建设,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塑造本质安全型人奠定基础,并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 如何以和谐理念促进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本理念,唱响生命至上、生命无价的主旋律。煤矿安全涉及人、物、制度、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人。在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上,和谐文化强调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们,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在一些煤矿,个别领导干部漠视职工的主体地位,没有把职工的生命价值放在最高的“天平”上去衡量,“违章指挥、强行开工、以权代规”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级管理干部应从惨痛的事故中吸取教

阴阳择吉理论

阴阳择吉理论——二十四山吉凶所宜备览之一壬山丙向 阴阳择吉理论——二十四山备览之一壬山丙向 一备各山位界及禄马贵人财官印绶生旺辅夹之所宜。 二备各山分金坐度用课取局所宜。 三备各山天帝太阳所到之候。 四备各山开门放水入宅门路并黄泉方位。 五备各山阴府星曜燥火刃箭消灭诸忌。 六备各山五运孤虚六气司令时候。 七备各山洪范变运克墓年月。 八备各山六十年支载凶星禁向吉星以避凶为紧也。九备各山每月竖造安葬吉 日。 十备各山前贤造成命名课。 十一备各山逐月吉凶到山到 向到中宫论一卦三山。 十二备注:(一)剑锋杀己 经辩明,古人不忌,今不录。 (二)亥巳月为 天地大重复,逐月安葬内不 取。 (三)乾坤艮巽 四山无刃箭。 (四)八山黄泉 只乾坤艮巽子午卯酉八山有, 他山无。 十三造命诸忌:一忌山头克 泄少生扶; 二忌山运 相克无制化; 三忌龙运 死绝无救护; 四忌阴府 生旺无泉刹; 五忌凶 神得令无制伏; 六忌日 干休囚无印比; 七忌本 命四柱刑冲造主化命; 八忌八 字散乱无格局; 九忌徒 贪格局与山龙本命不相 关涉; 十忌执 泥诸家斗首杂造成命。 一,壬山丙向: 天干,阳水,居北方,亥 子之中。生申旺子库辰。 双山与子同宫。三合申辰 会局。亥为禄(壬禄在亥)。 子为刃(壬生人羊刃在 子)。甲为福德()。寅 为食禄()。卯巳贵人()。 丁正财(我克者为正财偏 财)。己正官()。辛正

印()。喜亥子夹辅;忌巳午暗冲。课宜四巳四亥四卯并申辰子局吉;忌四子植刃凶。 立向: 壬丙兼子午向:辛巳辛亥分金,坐危十三度,向张十五度;课宜申子辰局,巳酉丑局亦吉。 壬丙兼亥巳向:丁巳丁亥分金,坐室二度,向翌三度;课宜亥卯未局,申子辰局亦吉。 太阳:雨水到壬山,处暑到丙向。 天帝:大雪到壬。 开门:宜乙丙丁方。 八宅门:震天巽生离延。放水:宜丁方。 黄泉:忌巽方。 壬山避忌: 旁阴府忌丁壬二干金,单干宜制。天星地曜忌戊辰戊戍己丑己未日。天燥火忌寅申 时相冲,不冲不忌。日流太 岁忌戊子旬克山日。消灭杀 无。山黄泉无。五运忌甲年 岁出太阳为孤,辛年岁不及 为虚。六气自小雪初至小寒 末止。太阳寒水司令为得 时。 洪范属火。墓运在戊。甲巳 年:甲戍火运,忌木音克。 乙庚年:丙戊土运,忌木音 克。丙辛年:戊戍木运,忌 金音克。丁壬年:庚戍金运, 忌火音克。戊癸年:壬戍水 运,忌土音克。 甲子年浮天空亡,禁向;乙 丑大利,巡山罗喉、六害; 丙寅不利;丁卯利,阴府; 戊辰;己巳利,六害忌向; 庚午不利;夹三杀;辛未利; 壬申利,旁阴府;癸酉大利; 甲戍不利,夹三杀,浮天空 亡;乙亥大利,禁向;丙子 利,刀砧,禁向;丁丑利, 阴府,六害。戊寅不利,夹 三杀,年克;己卯利,六 害;庚辰利;辛巳利,年 克;壬午不利,夹三杀、 阴府;癸未大利,六害; 甲申,年克,浮天空亡; 乙酉大利,六害,禁向; 丙戍不利,夹三杀,刀砧; 丁亥大利,阴府,禁向; 戊子利,禁向;刀砧;巳 丑利,六害,巡山罗喉; 庚寅不利,夹三杀,克山; 辛卯大利;壬辰,阴符; 癸巳大利,六害;甲午小 利,夹三杀,浮天空亡; 乙未大利;丙申利,禁向, 血刃;乙酉,阴府;年克, 六害;戊戍不利,夹三杀, 刀砧;己亥利;庚子利; 辛丑利,六害;壬寅不利, 夹三杀,阴府;癸卯大利; 甲辰,浮天空亡;乙巳利, 六害,血刃;丙午不利, 夹三杀,禁向;丁未大利, 阴府;戊申利;己酉利, 困龙,六害;庚戍不利,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美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列宁面对小农占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强调要建设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制”,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建立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牢固的桥梁”。同时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反复强调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2010-06-29 18:38:4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2)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

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邓小平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想象那么简单。打天下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五统筹”针对的就是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发展起来了,有了基础和条件,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

面,有问题、有矛盾,而且因为问题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doc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正确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内涵与要求,深刻认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思想内涵。 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谐理念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描述,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和谐理念就是社会主义的理念。 其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应当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就以不同方式表达过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在中国,古代有劳动人民对于“乐土”的向往,有儒家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近代则有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古代有基督教描画的“天国”蓝图,近代则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试验。但是,由于这些理念和精神脱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而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人类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再次,表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文化自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以及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地位是不一样的。重视矛盾的对抗,强调阶级斗争,这在革命时期是正确的。但是在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再坚持这样的思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从以革命为主题转向了以发展为主题。从此,保持社会和谐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元的利益主体,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来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和谐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这也就是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和谐、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既指向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利益协调机制和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

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

“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 王公龙 2013-02-17 14:43:36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3期 作者简介:王公龙,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中美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的提出是国际秩序理论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它由安全、发展、和谐三个关键概念所组成,关注三个层次不断递进的目标,即通过共同安全实现持久和平稳定,创设国际秩序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既满足世界各国的发展利益需求,又促进全球安全威胁根源的消除,为国际秩序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通过开放包容实现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实现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新观念,以及解决国际秩序建设中安全困境问题、国际秩序的持久和平稳定问题以及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合理问题等三大难题的思路,已经使它超越了西方国际秩序理论,成为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构想和范式。 关键词:和谐世界国际秩序构想/范式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和谐世界”反映了中国对新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和谐世界”所提出的目标和展示出的观念使之超越了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种主要国际秩序范式,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新构想和新范式。本文试图从分析“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的内涵

入手,通过比较“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与上述三种西方国际秩序范式在目标追求、理论内涵和实践方面的差异,探讨“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对西方三种国际秩序范式的超越之处。 一、“和谐世界”:新时期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某种观念或理念,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序的运行机制或实践准则。①建立和平稳定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明确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丰富和充实了这一主张。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此后,中国领导人又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大力倡导建立“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新构想已成为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和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念,“和谐世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层次。 从追求的目标看,“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关注。第一,共同安全。胡锦涛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②。因此,各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第二,共同发展。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不应只是局限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应表现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二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整体发展中相对滞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谐世界”突出强调发

浅析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和谐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其内涵外延逐步完善,现实意义日趋明显。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制度设计和全面实施。笔者认为在和谐理论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和谐理念,它是两者之间联系的关键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全面理解“理念”的深刻内涵 理念最早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十分广泛、丰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同名可感个体事物的本体、本原,在所感个别事物之前就有可感个体事物的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乃分有理念而产生。康德认为,理性用以达到绝对统一知识的理念有三,其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作为思维主体绝对统一的理念;其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世界”,作为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的理念;其三是其一、其二两者的统一“上帝”,作为一般思维对象所有条件778www.的绝对统一的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乃世界的本质,是理性构成世界的元素。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理念,有理义,庶几近之,指的是规矩、规律和道理。理念一词在西学东渐中由日本语转引入中国,一般作为翻译词语来介绍、研究西方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认识通常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高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以此区别于感性认识,又与感性认识互相联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然后运用对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关于非哲学概念的理念,一本新修订的辞书里面是这样解释理念的:(1)观念、信念;(2)思想。《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综上,无论是哲学,还是非哲学概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念。一是指思想意识,如传统观念;二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形象(有时指表象)。理念实际上就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要把和谐社会理论转化为和谐社会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和谐社会理论转化为和谐社会理念,形成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精神,当下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和谐从理论上,是指一种存在形式和发展形态,是指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动态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相生相宜、共生共荣、稳定有序的合乎规律性的发展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谐以事物的差异性和联系性为前提。和谐存在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存在于事物的各个层面。和谐是相对的、运动的、有条件的,和谐中有不和谐的因素,不和谐中有和谐的趋势和可能。因此,和谐具有差异性、包容性、互补性、平衡性、发展性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和谐社会的一般规律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理论要转化为社会和谐的实践,应转化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理念: (一)整体性理念 整体性看自然、看社会、看世界,从矛盾对立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全面着眼看问题,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宽到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二)和而不同的矛盾理念 矛盾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结合在一起而实现的。不正视矛盾,不正确而有效地解决矛盾,必然要导致不和谐。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一个显著特征,即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凸显,是现阶段形容我国社会矛盾状态的术语。一是指量的增长。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内部矛盾”概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上的矛盾,而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到各阶层的各个方面,除了思想政治上的,还包括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地区之间的等等;二是复杂程度加大。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人民内 部矛盾纵横交错,异常复杂,有经济运行的矛盾、社会运行的矛盾、文化建设中的矛盾等等。同一性中的和谐好理解,斗争性中在原则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和谐的解决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更多的是采用协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1)妥协性协调。(2)互补性协调。(3)斗争性协调。因此,倡导和谐理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形成和而不同的矛盾理念,观察矛盾、分析矛盾、处理矛盾和化解矛盾。 (三)双赢、多赢、共赢理念 双赢,就是交往的双方都能受益,都为赢家。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仅使自身获得发展,同时促进对方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双赢,既发展了生产力,又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多赢,是多个双赢

“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共4页文档

“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哲学的玄奥与天道的神圣密不可分,中国的传统天人合一的理论在生存、生活实践中,中国古人对天学的重视,成就了“阴阳和谐理论”。“阴阳”一词源于被誉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它所包含的阴阳辩证理论思想成为最早的辩证理论指导思想。 中国山水画与阴阳之间的关系甚是微妙,不管是指导思想还是绘画中工具,笔墨,布局等等无不包含着阴阳观。绘画布局的阴阳关系:以赵孟?\的《秋郊饮马图》为例,画面上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构图均衡有致,物象虽具体而微,整体却极简括。《秋郊饮马图》中的树虽然只有几棵,但是就算它只是安静的立在那里,也与奔跑的马形成了对比,这幅画中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三者中都蕴涵着阴阳关系,在自然中天与地是阳与阴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中马与水是阳与阴的关系、人自身的刚与柔也是阳与阴的关系。人和马虽然在《秋郊饮马图》中所占分量不多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马等一些小的物体可以说是《秋郊饮马图》中唯一的有生命的活物,画中有人有物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就存在了,画面就变得可游可居,有了人文气息。静景与动景相协调,自然和人文变的和谐,这样人类,动物,植物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形成了阴阳之道的源泉。《象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

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把乾坤看作象征天地的符号,天地承顺关系体现了宇宙整体的和谐,而这种承顺性的和谐乃是万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前提。就像朱熹说的:“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整体画面的阴阳协调关系。以赵孟?\的《二羊图》为例,画中右面的山羊张口睁目,尾巴上翘,身子向右而头部朝左,背部线条自然弯曲,羊毛轻软直长,描绘工细。左面的绵羊昂首而立,身躯朝左,头部右侧毛卷而短。两只羊一起看,一左一右,就是一个“S”型的太极图,“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宇宙形成的过程。画面中的“S”型它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曲线美,是一个优美的弧线,要比“I”型直线美得多,这只是外表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太极圆环运动规律体现于构图之中的形象描述。构图空疏笔墨有虚有实,非常的有气韵、有层次,画面中除了提款外有空白的地方,两羊之间的空白就像一股气流,形成了阴阳关系。全图纯用水墨画出,却显色斑斓之状。水墨的浓淡也体现了阴阳关系,画面左边的羊用墨浓而疏,右边的羊用墨淡而密,左边的羊咋一看就是“黑乎乎”一片,但如果我们仔细观看的画你会发现画中会有意无意的留出一块一块的小空白,出现于画的核心部位或某些关键结构部位,形如顽空,物象至此愕然不见,笔墨至此杳无踪影。有的地方更是夸张,硬是从实体上挖走一块,既不是云,也不是光,也不是空隙,简直毫无道理。但如果通观全局的话,你会发现整幅画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两只羊对比后形成了阴阳关系,此外,左边的羊和右边的羊各自单独也体现了阴阳的关系,左右两边的羊,线条各有虚有实,形成了协调融合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