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概述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如莲必治 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肾衰竭、葛根素注射液引起的急性血管 内溶血,以及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莪术油注射剂引 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具有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和较高的死亡 率。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鱼腥草注射剂引起的严重过敏 反应导致数十名患者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 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暂停了 7 种鱼腥草系列注射剂的使 用,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空前关注。
(三)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与特点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剂型的中药制剂形式,中药注射剂主 要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起效迅速,作用可靠 注射剂中的药物成分以液体状态注入人体组织,血管或器 官内,快速分布于靶组织或受体,作用迅速,尤其是静脉 注射,药液直接进入循环系统,避免吸收过程,适于危重 病症抢救之用。由于注射剂不经胃肠道给药,避免了肝脏 的首过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剂量准确,作 用可靠。如丹参常用量口服治疗心绞痛效果并不明显,而 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则有明显效果。
66
67 68 69 70 71 72
桑姜感冒注射液
热可平注射液 益母草注射液 野木瓜注射液 雪上一枝蒿总碱注射液 止喘灵注射液 双黄连粉针剂
2ml
2ml 2ml 2ml 2ml 2ml 600mg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肌注 静注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部颁第二十册 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 问题概述
中药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 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 的无菌制剂。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 效快,作用迅速,在急危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多,且其 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较大,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医药界 的广泛关注。 本文中,笔者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沿革、基本情况概述、 不良反应概况和不良反应的对策与思考四个方面,对其安 全性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为广大药学同仁更好地学习掌握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参考。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摘要】目的综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仅次于抗菌药物,其产生原因包含多方面因素。
结论加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对策【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288-01中药制备成针剂并运用于临床,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复杂,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本文综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推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近年来,中药注射剂ADR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在辛传伟报道的16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25.45%,仅次于抗生素类药品[1]。
中药注射剂ADR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如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血管内凝血,双黄连、清开灵、炎琥宁注射剂引起的全身性损害、过敏性休克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及批间差异性等。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且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于剔除,残留在药液中作为抗原在输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本身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形成的杂质也可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
2.1.1药材质量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不同,过去有“地道药材”之说。
况且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2.1.2制备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通常有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提取有效部位、水煎醇沉、醇提水沉、水蒸汽蒸馏及综合法等[2]。
相同品种的中药注射剂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制备工艺不同,导致制剂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杂质等含量不同,这些差异不仅导致疗效不同,更会导致出现局部疼痛、过敏、红肿、硬结等ADR,另外生产过程中的助溶剂、稳定剂及操作不规范等也是发生ADR的原因之一。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doc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探讨及防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当前广泛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的途径需要种植、生产企业、使用单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中药注射剂;安全现状;风险防范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我国医药产业所占比重很大。
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在抗病毒、心血管、跌打损伤等领域应用广泛,疗效也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
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有关中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等给中药注射剂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上一些媒体的误导,使得人们认为原本“安全性”较高的中成药变得“不安全”了。
为使人们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笔者从人们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认知度及中药注射剂研发过程、生产过程到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
第一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从2001年11月以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就通报了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8个中药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应注意使用方法。
葛根素注射液因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要求对其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同时暂停对其注册报批。
同时,有人对有关中药引起的39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注射剂就有302例,占77.04%;内服中成药有81例,占20.66%;内服草药7例,占1.79%;外用2例,占0.51%。
另有学者对我国1990年~1999年间发生的1291例次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发现注射剂有718例次,占55.62%[1]。
第二章产生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2.1药材因素:药材的分布和生产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等生态条件的影响,不同来源的同一药材质量差别比较大,有效成分及杂质的含量也不同,不但影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同时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质量与安全性问题的探讨材料(简单)

意义
避免患者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疼痛, 避免患者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疼痛,血 钾偏高,造成电解质平衡失调。 钾偏高,造成电解质平衡失调。 避免患者使用后重金属中毒
备注
有的品种仅有溶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血管、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对血管、 血检查 肌肉的刺激性, 肌肉的刺激性,避免红细胞溶血和凝 聚现象及毒性反应。 聚现象及毒性反应。
避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外来微生物引 起患者发烧、染菌等现象。 起患者发烧、染菌等现象。 检查成品中是否因制剂过程中引入外 来杂质。 来杂质。 保证产品剂量准确,疗效稳定可靠。 保证产品剂量准确,疗效稳定可靠。 控制产品的均一性、 控制产品的均一性、稳定性和可控 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性。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 新药必须有此项
不 溶 性 微 粒
— — — + +
重 金 属 与 砷 盐
— — — + +
蛋 白 质
鞣 质
树 脂
草 酸 盐
钾 离 子
可 见 异 物
1977 1985 1995 2000 20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对现代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的认识
1、目前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项目的内容分析 、 “安全”、“有效”、“可控”是药品研发的基本 安全” 有效” 可控” 要求,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全检包括十多个项目,这些检 要求,目前中药注射液的全检包括十多个项目, 查项目的设置,为中药注射液的可控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查项目的设置,为中药注射液的可控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为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现将相关项目简 要分析如下。 要分析如下。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与合理用药

重报告为例,所有中成药例次数排名前20位的,无一例外的
都是中药注射剂。排前三的恰恰是临床上备受青睐的清开灵、
参麦和双黄连注射剂。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近年来不良反应事件统计
时间 03年1月-05年6月 截止06年6月 08年10月5日 08年10月 09年2月9-10日 09年3月19日 11年全年 11年全年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2001年11月—2007年11月,有10种中成药因发生不良反应被 通报,中药注射剂就占8种。包括:清开灵、双黄连、葛根 素、穿琥宁、莪术油、鱼腥草、莲必治和参麦注射液等。
•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14个大类中药注射
剂报告万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5500余例次。仅以严
• 成分复杂多样、质量难控制,并具有中医辨证特色。此外, 穴位注射,有助于某些特定疾病的快速治疗。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 2005年全国万份ADR报表,中药:占14%(2422),中药注 射剂:占75%。
•
年全国共852,799份ADR报表,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占比
%( 65,572 ),其中严重报告4,034例次。
•
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
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
报告的97.3%。
•
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3名的药品
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急性肾功能损害 严重过敏反应
溶血性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ADE分析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及对策标签:中药注射剂;安全因素;研发思路中药注射剂是根据中药理论及中医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疗效的药物或方剂,经提取和纯化制成的一种新剂型。
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肌肉或血液,发挥药效较快,便于临床应用,特别是在急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然而,近年来逐渐增多的不良反应事件,使民众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甚至疗效产生了质疑?因此,开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术就显得十分必要。
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分析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不少品种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加之中药注射剂的组成多为复方,给产品制备和质量控制带来不少困难,严重影响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安全性。
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 患者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1]。
1.1.1 体质由于中药中含有蛋白质等成分,具有产生变态反应的基础,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用了中药注射液后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有报道,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的104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变态反应史的18例,其中17例有对其他药物(青霉素、链霉素、706代血浆等)发生变态反应的病史,1例患者在口服复方丹参片时曾发生口腔溃疡,但未予重视,数月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导致过敏性休克[2]。
1.1.2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不同。
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因而易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青年人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增高;另外,老年人一般病种较多,合并用药也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
1.2 生产过程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在生产过程中与安全性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

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一)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具有快速、方便、高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措施一:严格执行法定标准•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确保符合国家药典等相关法定标准;•严格监管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包装等;•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便于追溯和排查问题。
措施二:加强药品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事件;•提高监管部门的技术能力,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力度;•严禁制售假冒伪劣中药注射剂,打击违法行为。
措施三: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注射剂应由合格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准确选择和使用;•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量使用;•注意禁忌症和警示性的用药注意事项,避免不当使用。
措施四:加强药师指导•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稀释等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和使用技能;•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要有专人进行监护和指导。
措施五:强化患者监测与教育•对于注射剂使用的患者,建立并完善医疗档案,记录不良反应和治疗经过;•提高患者对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药物安全教育;•鼓励患者主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能更好地防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质量。
希望相关部门、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共同努力,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安全使用,推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持续发展。
现状分析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不良反应发生的案例仍然存在,并且有时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格药品:生产环节中存在质量问题,如原材料不符合规定、生产过程不合规等;2.不当使用:医生合理性评价不足,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频次不当等;3.中药配伍:药师在配伍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4.患者因素:患者过敏史、特殊病史未能及时告知医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应用战略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应用战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药注射剂是采用现代技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从中药或天然药物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增多,其不良反应报道也增多,占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75% 左右。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安全应用,降低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本文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应用策略。
1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 1 中药注射剂自身存在的问题1. 1. 1 中药材品质中药材品质受产地、土质、气候、生长年限、采收时节、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药注射剂的优劣。
同时中药出现同名异物及品种混乱等问题。
如《中药大词典》中的金钱草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而《中国药典》中却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
且同一药材的不同基源也会有很大差异,不同产地穿心莲药材质量差异很大。
1. 1. 2 附加剂中药注射剂为增加有效成分溶解度和稳定性在制备过程中加入增溶剂、渗透压调节剂、抗氧剂、止痛剂等附加剂,我国所用注射剂附加剂,在选用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均未建立相应完善制度,临床因附加剂应用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1. 1. 3 生产工艺中药注射剂在提取过程中可能会残存某些大分子甚至是杂质,这些物质进入机体后,可成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而引起过敏反应,就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完全相同,所制备同一品种中药注射剂可能产生不良反差异较大,甚至不同批号同一厂家中药注射剂也可能产生不同不良反应。
1. 1. 4 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在质量标准控制方面也存在问题:①选择指标不当: 如《中药成方制剂》收载9 种注射剂都规定以芦丁计算总黄酮含量,这些中药总黄酮成分中不一定都含有芦丁,其相对分子质量、结构、最大吸收波长可能都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4-07-07T16:50:10.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陈涛1 李艳[导读] 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不同,过去有“地道药材”之说。
况且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陈涛1 李艳2
(1本溪本钢总医院药学部辽宁本溪 117000;2东北大学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目的综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收集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仅次于抗菌药物,其产生原因包含多方面因素。
结论加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288-01 中药制备成针剂并运用于临床,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复杂,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本文综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推进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ADR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在辛传伟报道的16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25.45%,仅次于抗生素类药品[1]。
中药注射剂ADR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如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血管内凝血,双黄连、清开灵、炎琥宁注射剂引起的全身性损害、过敏性休克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知性及批间差异性等。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且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于剔除,残留在药液中作为抗原在输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本身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形成的杂质也可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
2.1.1药材质量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不同,过去有“地道药材”之说。
况且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2.1.2制备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通常有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提取有效部位、水煎醇沉、醇提水沉、水蒸汽蒸馏及综合法等[2]。
相同品种的中药注射剂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制备工艺不同,导致制剂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杂质等含量不同,这些差异不仅导致疗效不同,更会导致出现局部疼痛、过敏、红肿、硬结等ADR,另外生产过程中的助溶剂、稳定剂及操作不规范等也是发生ADR的原因之一。
2.2使用方面的因素
2.2.1剂量过大给药剂量掌握不当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常见原因。
如双黄连粉针的剂量为60mg?kg-1d-1,以此剂量应用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较少,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2.2.2溶媒选择不当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中药注射剂与输液的配伍也不容忽视。
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水肿、静脉炎、肉芽肿等。
2.2.3滴速过快王小仙[3]报导的20例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中,有8例是由于患者自行调快滴速后才发生的。
陈兰贞[4]报告的4例不良反应中,有3例是直接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稀释后静滴的患者,故怀疑药物浓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因此,中药注射液滴注时稀释后静滴滴速不宜过快,以免血液中药物浓度间歇性增高引发不良反应。
2.2.4联合用药通过中药注射液配伍应用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注射液由于成分复杂,在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时,可能发生配伍变化,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
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3.1加强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3.1.1药材来源中药材受产地影响极大,药材来源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中药注射剂质量的不稳定性,建议使用《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药材,或固定产地的方式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3.1.2简化处方组成药味越多,研究难度越大,工艺越复杂。
所以注射剂的药物组成越简单越好,把不需要的成分尽可能去掉。
3.1.3改进生产工艺改进中药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纯度和质量标准(如指纹图谱),剔除无活性成分,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辨证施治,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用法用量,加强用药监护。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制药产业开拓未来国际市场独具优势的项目之一,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改善生产工艺,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既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中药注射剂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药注射剂质量的提高及临床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中药注射剂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辛传伟,薛飞.16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 2009,18(5):461-463.
[2]屈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学杂志,2009.29(2):93-98.
[3]王小仙.静滴鱼腥草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0例报告.中国中药杂志,2002,27(4):312.
[4]陈兰贞.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2):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