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形意拳(钻拳学)

合集下载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

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李子蔚【期刊名称】《少林与太极》【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3页(P54-56)【作者】李子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在武派(当时又称“郝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者冶于一炉,推陈出新而创出的一门别开生面的太极拳。

既然是太极拳,那么各派太极拳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要素——太极(一气)、两仪(一动一静)、五行(进退顾盼定)、五字(静灵敛整聚)、八卦(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引拿发、惊炸抖弹等——孙式太极拳均无一不备。

然而孙式太极拳毕竟是“三拳合一”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诸派太极拳的地方,那就是,在招式与劲道上,孙式太极拳中几乎处处都有形意拳与八卦拳的痕迹。

笔者研习孙禄堂武学(亦称孙氏武学)三十有年,稍窥门径,今不揣浅陋,为孙氏武学爱好者和同道诸君粗浅剖析孙式太极拳(以下简称“太极拳”)中所包含的孙氏形意拳(以下简称“形意拳”)的招式与劲道。

由于笔者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用功在形意拳、太极拳上,八卦拳则习练甚少,偶有练习也基本上只练“走”及两仪掌,对八卦拳体悟不多,故本文只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拳”,暂时不谈孙式太极拳中的“八卦拳”,以免误导他人、贻笑大方。

一、孙式太极拳中形意三体式形意拳“万法不离三体式”,太极拳与八卦拳亦然。

在太极拳中,“典型”的三体式有两处:一处是“云手下势”,一处是“单鞭下势”。

差别只在后手的位置略有不同:形意三体式后手在神阙处,太极拳的“三体式”(“下势”)后手在胯旁。

(白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太极拳,蓝色练功服图为孙氏形意拳。

下同)崩拳二、孙式太极拳中的形意步法1.孙式太极拳为活步,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定步、死步练法,其步法迈步必跟、撤步必随,完全是形意拳的步法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所不同者,形意拳一步一个“实步三体式”,太极拳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虚步三体式”。

但如果练太极“发力架”,则完全采用实步三体式。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本文即从这四句诗开始。

此诗最早见于孙公著作《拳意述真》形意拳部分第一篇、也即“郭云深论形意拳”之第十三则中。

郭公晚年,将一生习拳体会著作文章,交付孙公禄堂以示衣钵传承。

文中道尽形意拳秘密,非止拳术层面,更将以拳入道之门径路数、拳道相合之三回九转一一详述,故孙公禄堂著作《形意拳学》十分简洁,只谈功架和要领,反而在《八卦拳学》中阐发详细。

孙公禄堂将三拳合一,合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内家拳之内劲。

孙公先练形意,后练八卦,最终太极,将三者融会贯通,去其形式归于本源,发现最根本的内劲都是一个。

那么内家拳的内劲到底是什么?孙公在《形意拳学》中揭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也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

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

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查也。

”又在《太极拳学》中提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在《八卦拳学》中提示:“八卦拳,一气之左旋右旋也。

”为了让后学者得有易入门径,孙公将内家三拳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拳无一例外地都从“无极式”开始,而后转“太极式”,此即“道自虚无生一气”。

而后转“两仪”,阴阳既分,所谓“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和合此是一绝对静态,便是“阴阳再合成三体”,在形意拳中有单独的三体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中未设,实则有阴阳相合处即有三体,又不在于有形有式。

练拳者入境界深的能刹那定住,此即随时随地“三体”。

“三体”非止有形有相,它的根骨在无形无相,也即“三体重生万物张”。

《形意拳学》中云:“万法出于三体式,乃入道之门,是形意拳之总机关也”,即指阴阳和合后便开始衍化天地万物,所以有五行拳、十二形,有太极拳之种种,又有八卦之八八六十四易变。

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之钻拳基本练法和技击用法

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之钻拳基本练法和技击用法

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之钻拳基本练法和技击用法歌诀金生水来水濡金,肺肾两家本相亲,劈开火山通丹灶,钻出肾水返昆仑。

基本练法由三体式开始。

左手向回、向左前画一个圆弧,并翻至手心朝上,回到原来位置;同时,左脚向前垫进半步,脚尖外撇,使两脚成错综八字,并吸气一口;右手握拳,拳心朝下,虎口紧靠腹部,眼看左手(图2一7)。

呼气时,右拳经胸前向前上方连拧带翻顺左臂脉窝钻将出去,拳心朝上,高与口平:同时,右脚向前膛出一步,脚尖朝前方;左脚跟步,两脚成三体桩步(图2一8);右拳与右脚上下相照;左掌亦同时扣掌自右肘下捋回,握拳停于脐下,拳心朝下,虎口紧贴小腹,眼看右拳。

此为钻拳右式。

再向前垫右脚.进左脚,打钻拳左式,动作与上相同,惟左右相反(图2-9、图2一10)回身动作如欲向后转身,左式右式均可。

设是左式钻拳,欲向后转身,左脚尖先极力向回勾,勾至两脚成倒八字形;左手同时撤至左小腹前,手心朝下;随即迅速向右转身,同时右脚提起向前垫半步,脚尖外撇;右手亦同时散拳变掌,经右腰间向右再向前上方划弧,翻至掌心朝上,高与口平,肱屈约130度左右,成图2-9的姿势。

然后进左步,跟右步,左拳钻出成图2一10之姿势。

再依前继续练去即可。

若欲收式停住,可在打出右式钻拳后,接着打一个左式劈拳,然后按照劈拳收式的动作收式停住即可。

用劲要求顶头、竖项,两肩两胯抽劲,腰要塌下,提肛缩肾,气向下沉。

拳有向前向上的钻劲,肘要极力向身体中线裹劲,小臂外旋,小指上翻。

发出拧劲,如同用改锥拧螺丝人木一般。

另一手则小臂内旋,掌向下翻,有将对方手腕(或小臂)扣住,向下压、向回带的劲:肩抽、胯合、腰塌,便做到“束身而进”,身子如同要从狭缝中挤进去一般:故拳经曰:“其形似闪”,又曰:“如水流之曲曲弯弯,无孔不人”。

钻拳之气,发于肾、、其气起自涌泉,直上贯脊柱而入于肾脏,再上而经俞府臂内侧,贯人中冲,复自中冲冒出来,故其劲刚劲敏速,令人难以捉摸,这就是“似闪”之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一、标准站立三体式根据出手出脚的不同,可分为左式三体式和右式三体式,下面我们以出左手出左脚的左式三体式为例进行讲解。

标准站立:1. 两脚站立的位置:我们讲拳的方位仍用中国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表述,根据需要有时也用角度来表述。

在地上南北方向画一条直线;你面向南,左脚踩在这条直线上,既然是踩,就一定要踩正了。

右脚成45°贴在左脚的后边,右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左脚后边相切。

我说的是脚,若穿着鞋,鞋底比脚大出一圈,则右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身体的状态:两脚按规矩站好位置后,把身体站直,站舒服了,这时头向南,胸向西南,身体要挺拔,就是要立如松。

按前边武术试验“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的要求,这种站立姿式你应该已经形成习惯了。

3.头的状态:头要尽力向上顶,下颏要往里收着点,两眼平视,注视前方,使自己有一种像牛犊一样、梗着脖子盯着正前方的感觉。

按前边武术试验“虚领顶劲”的要求,你也应该形成习惯了。

千万不要小看了标准的这一站,要做到要练拳了,虽然还没开始练,往那儿一站就绝对标准,透出一股精神气,使自己、使他人都感到为之一振。

学习孙式武学,这一站是非常关键的一课。

编者提示:右式三体式1. 两脚站立的位置:仍面向南,右脚踩在这条直线上,一定要踩正了。

左脚成45°贴在右脚的后边,左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右脚后边相切。

这里同样要注意穿鞋时左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 身体的状态:除方向外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3. 头的状态: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二、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正前方与下蹲高度正前方:有了标准的站立就要提及练拳时两眼注视的方向和出拳打击的方向,也就是正前方。

正前方是这样定义的:通过自己的鼻尖假想一个伸向正前方的垂面。

这个假想的垂面与地面会有一条相交的直线,这条直线肯定与你标准站立姿式下前脚踩着的直线是平行的,而且距离很近,但究竟相距多远还是重合在一起,我没有计算或证明,总之相差不多,大约是一寸左右。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一、特点最简单,保留了最朴素和最精华的内容,而没有加入任何“蛇足”的东西。

以起式看,孙式的最简单,站直了,向下一蹲,双手抱于胸前,再前手前脚出去即可,即成三体式。

而其它各派大都加入了许多前导性的动作。

从自己练功和临敌交手两方面看,似乎都是越简明快捷越好。

无极式站好后,轴立住,蹲身而气沉下来,此时两手撑开而全身便成浑圆之势,已经圆满无缺,其它动作已经是多余的了。

若从临敌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从常态到临战态的转换才是最好的方法。

动作越小越少,凝聚力越大,破绽也越少。

“呆若木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动作越多,精力越分散,于敌并无震慑,于己是舍近求远。

如果平时对于无极式已有相当练习,则无极式也不必站,直接用前脚正对前方,后脚踝骨对住前脚跟,站直后即可下蹲开步。

总之,越快进人状态越好。

试想,与人交手时,人家会给你许多时间让你张牙舞爪地准备一番吗?可是如果你平时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铺垫,非如此便不能进入状态,便会觉得运不上劲,那便如何是好。

所以,平时练习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免得养成不良的动力定型,临机误事。

孙式的简单表现在整个形意中,不单是起式、五行拳、十二形,即使是连环和杂式锤也同样。

孙式的龙形只一个腾越,看起来非常简单,难度却很大,于是有的人就把它演变成手脚齐出,动作大而舒展好看了,难度却减小了。

孙式的虎形是练纵远,而不是双手的扑击。

猴形的缩,蛇形的曲,鹞形的折,燕形的闪等等,都很简单,每一形只是一个象形的主题,练的依然是基本功,而不是设计出来用于实战的动作。

当然,不是说这些动作不能用来实战,但套路中的动作不拆开来,不做变化,是用不上的。

所以,没有必要把拳套搞得那么复杂冗长,让学的人花很多时间去记忆。

作为训练方法,编些套路是应该的,长度要适当,宜短不宜长,少而精,若嫌不过瘾,反复多做几遍。

常用的、好用的动作就那么几个,再受到本身功力水平和身体的限制,一个人真正能够掌握的不会太多。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孙氏形意拳:三体式一、标准站立三体式根据出手出脚的不同,可分为左式三体式和右式三体式,下面我们以出左手出左脚的左式三体式为例进行讲解。

标准站立:1. 两脚站立的位置:我们讲拳的方位仍用中国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表述,根据需要有时也用角度来表述。

在地上南北方向画一条直线;你面向南,左脚踩在这条直线上,既然是踩,就一定要踩正了。

右脚成45?贴在左脚的后边,右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左脚后边相切。

我说的是脚,若穿着鞋,鞋底比脚大出一圈,则右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身体的状态:两脚按规矩站好位置后,把身体站直,站舒服了,这时头向南,胸向西南,身体要挺拔,就是要立如松。

按前边武术试验“含胸拨背”、“肩胯相合”的要求,这种站立姿式你应该已经形成习惯了。

3.头的状态:头要尽力向上顶,下颏要往里收着点,两眼平视,注视前方,使自己有一种像牛犊一样、梗着脖子盯着正前方的感觉。

按前边武术试验“虚领顶劲”的要求,你也应该形成习惯了。

千万不要小看了标准的这一站,要做到要练拳了,虽然还没开始练,往那儿一站就绝对标准,透出一股精神气,使自己、使他人都感到为之一振。

学习孙式武学,这一站是非常关键的一课。

编者提示:右式三体式1. 两脚站立的位置:仍面向南,右脚踩在这条直线上,一定要踩正了。

左脚成45?贴在右脚的后边,左脚脚跟的圆弧正好与这根线在右脚后边相切。

这里同样要注意穿鞋时左脚脚后跟的鞋底要踩过一点线。

2. 身体的状态:除方向外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3. 头的状态:要求完全同左式三体式预备式。

二、两个需要统一的概念:正前方与下蹲高度正前方:有了标准的站立就要提及练拳时两眼注视的方向和出拳打击的方向,也就是正前方。

正前方是这样定义的:通过自己的鼻尖假想一个伸向正前方的垂面。

这个假想的垂面与地面会有一条相交的直线,这条直线肯定与你标准站立姿式下前脚踩着的直线是平行的,而且距离很近,但究竟相距多远还是重合在一起,我没有计算或证明,总之相差不多,大约是一寸左右。

形意拳之钻拳

形意拳之钻拳

形意拳之钻拳钻拳五行属水,为阴,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内属肾,外窍通耳。

右钻拳:1、左三体式起。

2、左脚前迈一步,呈四十五度,右脚不动。

同时左掌外翻展出,右掌变拳,向内向前裹出,在左肘里侧靠住。

此时注意左腿撑住劲,右腿关节向下沉住劲,身体中正。

3、左掌、左腿不动,身体重心前移,右拳顺左肘向前经左小臂里侧钻至左掌上面,此时身体仍保持三体式不变;腰胯左旋,右脚前迈一步,两脚成右三体式状,同时左掌向内翻转成拳向下拧劲,右拳向前继续钻出。

左拳拧裹回击腹部并停靠脐处向下按住劲,定型后整体仍为三体式状。

左钻拳与之同理。

注意:1、左掌前展右拳向前裹钻时吸气,足抓地,谷道上提,丹田聚气,肾脏向后上方逼迫,这叫“钻拳贵在逼肾”,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

2、左拳的后拉与右拳的前钻呈对拉劲力,左拳向后拉得必须有力,才能使右拳钻得力大;钻拳力道的大小关键在于后手。

这点与崩拳、劈拳、横拳相同。

另外,两手臂上下拉住劲,两膀、两臂、两肘向内裹住劲。

3、右拳合劲发放后,双肾放松。

蓄劲时的缩肾与发劲后的松肾,使其功能得到运动,腰肌的强度与弹性会明显加强,故钻拳健腰壮肾。

钻拳用法:钻拳是一气之曲曲流行,如涌泉兀自冒出,形似电,快速猛烈。

钻拳贵在截打、钻打、点打诸法。

截打。

截为阻拦、切断之意。

主要指前手臂拦、截、格对手上肢,为后手的前钻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后手前钻击打对手。

钻打。

钻是为了破,如同陈式太极拳中强调的缠丝劲,在形意拳里为拧裹劲。

钻拳的方向是由下向上向前钻打对手前胸、下巴、头面部,内含打破对手封锁之意。

破之意,与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讲述的他师傅唐维禄与力大无穷的马夫较臂力的故事之要相同。

点打。

点,源于形意拳的握拳方法。

在钻打的基础上,用食指凸起处,点击对手之要穴。

如人中、承浆,包括前胸等有关穴位。

截是顾法,钻是破法,点是打法,三法顾打不分,灵活运用。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

【宗师传艺】孙禄堂讲形意——钻拳点击上方“武谈”可订阅哦!在学武的人群里,越是那高声吵闹、挑衅斗殴的,越是小喽罗;那能虚怀若谷、隐没江湖的,却往往技艺超群。

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老人提到,练成钻拳后,人的性格都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因之改善,声音悦耳,心思缜密,所谓水处卑下。

此言合乎孙禄堂“钻拳属水”的五行理论。

钻拳者,属水,是一气之曲曲流形,无微不至也。

钻上如水在地中忽然突出,亦如泉水之上翻似闪。

在腹内则属肾,在拳中即为钻。

所谓钻拳似闪属水者是也。

其气和则肾足,其气乖则肾虚,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矣。

其拳不顺,真劲即不能长,而拙劲亦不能化矣。

学者当知之。

钻拳起点式起点时,两手握拳,先将前足如劈拳式,往前垫步,远近亦相同。

出手时,前手心朝下,后手心朝上,左手往回拉至心口下脐上,大指里根紧靠腹。

右手出时,从左手背上出去,钻出之手高不过眉,手心仍朝里对自己眼睛,手离眼尺余停住。

右足进步,与右手同时齐去极力前进,两足相离远近,亦与拳劈步譹訛相同。

手足起落仍要齐,两肩两胯抽劲,仍与前三体式同。

腰塌劲亦然,惟眼上翻看食指中节。

钻拳换手式再起,右拳手腕往外扭劲,手心朝下。

左拳手腕往里扭劲,手心朝上。

右足垫步。

两手两足,起落进步,仍与左式相同,勿差分毫。

手数多寡,仍看地形远近自便。

然勿论远近,亦总须出去左手时再回身。

钻拳回身式回式时,左足回逢足往里勾,足后根极力往外扭劲为要,左手同时将拳扣回至口处,手心朝下,手腕往外扭劲停住。

右拳手腕往里扭劲,扭至手心朝上,如劈拳钻出。

两手仍如前法起落,右足同时与右手齐起齐落,仍如左右阴阳相摩之形式。

钻拳收式收式时,走到原起点处,左手左足在前停住。

回身手足起落与右式相同,头顶塌腰之劲亦然。

收时左足极力进步,与前无异。

惟右足紧跟在后,亦如劈拳收式跟步相同,稳住片时休息如前。

——孙禄堂《形意拳学》,上海志盛印刷所,民国廿四年版习武者说:钻拳的练法和打法不太一样,肘不离肋练起来非常别扭,但是为了强调一种意识,就是对于两肋及胸部的保护,这个一定要坚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钻拳学
钻这个字是向上或向前冲的意思。

有了劈拳和崩拳的基础,学起钻拳来就容易多了。

一、钻拳起式:按规矩和步骤面向正南站好三体式,在此不再赘述。

形意拳起点均为三体式。

二、落手垫步钻左拳:
左手左脚的动作和劈拳完全一样,落左手、双手握拳于小腹、提左拳经过心口至颏下、垫步钻拳。

所不同的是右手就在原处握上拳即可,不象劈拳右手攥拳时还要翻转。

从总体来看,钻拳的落手垫步钻拳和劈拳时基本一样,不同的就是在原地攥拳的右拳手背朝上。

三、上右步钻出右拳(接上式):
3.1 脚的动作:
开始时重心在两腿之间,所以右脚要先向后蹬劲,使身体向前移动;蹬完劲的右脚马上往前迈,要摩擦着左脚(贴着左脚的脚踝)向前迈出,右脚离地,身体重心转移到左腿;就在右脚向前极力迈的同时,支撑身体的左腿也极力向后蹬劲,使身体向前加速,使右脚能向前迈一大步;右脚落地、左脚跟进到位。

跟进的左脚和练崩拳时一样,脚后跟的圆切在右脚踩的线上,两脚之间有一拳的距离。

(如同劈拳收式的那一步编者注)
3.2 手的动作
在右脚向后蹬,往前迈步的同时,左拳向回拉,右拳向前钻。

左拳是向下扣,扣成手背朝上,一边扣一边往回拉;右拳从肚脐下(先向上提一点儿,沿身体正前方的立面编者注)钻向斜上方,一边钻一边往上裹成手心朝上。

右拳在左拳的上边、手背蹭手背地往前钻至与眉齐高,左拳拉至脐下左侧。

现在你知道两拳的动作了,但两拳应在什么时间开始动作呢?有了劈拳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练劈拳时,我们特意增加了一个单腿支撑的中间环节。

也就是说重心前移,后脚跟进贴到支撑脚的时候,手和肩、胯都保持原状,然后支撑的左腿再向后蹬,右脚往前迈一大步,同时两拳动作与转胯同时完成。

开始练钻拳时最好有跟步单腿支撑的过程。

这样的好处是:一是可以检查自己的体位,检查一下这时胯的位置是否保持原状,只有保持原状才有可能不丢失身体转动的速度,避免过早转胯才能保证上步、转胯、出拳、打在一个点上,真正达到整的要求;二是提高你单腿支撑的控制能力,为以后做较复杂的动作打好基础。

要特别注意右脚落地、右拳也同时到位,然后跟进的左脚才到位。

跟进的左脚和练崩拳时一样,脚后跟的圆切在右脚踩的线上,两脚之间有一拳的距离。

再强调一次,这一拳距离是两脚间的距离,可参见劈拳收式的脚位图。

四、垫右步:
接上式:全身各处保持原状态,只是右脚向前垫一步,把身体重心放在两腿之间。

垫步的幅度以身体不产生起伏、后脚仍能蹬上劲为准,两腿曲度基本一致。

开始练习钻拳时,垫完这步可停一下,检查身体其它部位是否走了样。

尤其要注意胯和身体的角度绝对不能有变化。

五、上左步,钻出左拳:
和前边讲的上右步钻出右拳的方法和要求完全一样,只不过左右正好相反。

就这样左一个钻拳,右一个钻拳,不断地向前打去。

六、钻拳回身式:若想回身往回打,则打完左钻拳停住。

6.1.扣左脚,左拳盖顶至右肩:
抬起左脚往回扣135°,左脚落地后两脚成90°,两脚尖相距一拳远。

和崩拳回身时的扣脚方法和要求完全一样(参见崩拳回身脚位图编者注),所不同的是左拳的动作。

两眼盯着左拳,左拳先向上举,左臂要配合着弯曲,一直到头顶上方;左拳举到头顶上方时,眼睛仍盯着左拳,故要仰起头来看左拳。

左拳经过头顶,左拳的小指根贴着头顶、前额,再下落到右肩头。

从左拳向上举到最后落到右肩,整个过程是连续不断的,中途没有停顿。

在这个过程中两眼一直跟着拳看,所以头也是动的。

扣左脚和左拳到右肩是同时完成的,即扣脚落地时,左拳也正好到右肩,这时两眼仍然看着左拳。

(左拳运动的方向是先向上举,
然后手臂弯曲照着头顶砸下来,这时身体基本没有转动,直至左拳到头顶上方时,头是上仰看拳,但朝向仍在左钻拳打完的方向,脚也未动;只是当拳从头顶开始,左拳的小指根贴着头顶、前额落向右肩时,身体转动、扣脚与左拳至右肩一起完成编者注)
6.2.回身,右脚垫步,钻出右拳:
往回去的方向垫右步,从学劈拳时就学了,垫步就是脚尖外展45°向前迈去,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

与垫步同时,右拳向上裹着劲钻出去,钻的方法和要求与劈拳中的垫步钻拳是完全一样的;同时左拳也沿着右臂的大臂向脐下落。

相当于右拳贴着身子在左拳里边往外钻,左拳在右臂外边往下压劲儿着拉,右拳钻到位时,左拳也正好落到脐下。

七、上左步,钻出左拳:
和前边讲的一样不再重述。

应注意的是钻出的左拳一定要和迈出的左脚同时到位。

跟上来的右脚要及时,不能拖泥带水。

还要再提一下,形意拳上步的落脚都是象飞机降落一样,从高逐渐低,后脚跟要象刹车一样踩到地上,就像能把湿土地拔开一个裂,绝不是跺一个坑。

就这样钻完左拳钻右拳,一拳一拳地向起式处打去,到起式处打完左钻拳停住,准备回身收式。

如果打到起式处是刚好打完右钻拳,同时又无地势再打左钻拳了,则在原地努力后撤左脚,然后右脚向后移成为垫步。

这样让出些地势就可以再打左钻拳了,然后再回身。

九、钻拳收式:上左步钻出左拳,稍停片刻起立即可。

十、钻拳小结:
钻拳的步法和劈拳收式的步法是一样的,即先垫一步再上步。

如要做左钻拳,则是左脚先蹬使右脚向前垫步,然后左脚再继续向前迈,这时垫完步的右脚再一次向后蹬,使左脚能迈的更快更远,也就是使身体前进的更迅速。

钻拳都是顺步,左拳在前,左脚也在前。

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自我检查各个动作都很到位。

这时就要开始练习动作的连贯性,垫步以后不要再做单腿支撑了,垫完步马上就上步钻拳,(把垫步形成的速度加进去编者注)。

回身和收式也是一样,左脚扣完马上步回身垫步,接着就上步钻拳,要一气呵成,不可有停滞。

我们开始练时故意有停顿是为了检查动作是否标准,同时也提高控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