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孔子与生活
孔子学而时习之生活的智慧

孔子学而时习之生活的智慧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与教育。
其中,他提出的“学而时习之”被誉为生活的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孔子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学而时习之的含义“学而时习之”来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致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学习中不仅要积极获取知识,更要通过不断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才能真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二、学而时习之在学业中的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知识点和概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很快地记住它们,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忘记。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学而时习之的智慧。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学习数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先仔细研究题目,理解其解题思路,然后动手尝试解答。
一旦解答完毕,我们不能就此罢休,而是应该多思考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接下来,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应该多次重复解答这个问题,巩固记忆。
当我们在其他题目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就能够迅速想到之前学习过的方法和思路,轻松解决问题。
三、学而时习之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学而时习之不仅在学业中有用,在人际关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亲友之间、同事之间,还是与陌生人的交往,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假设我们遇到一个争论的情况,我们往往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对方。
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只是简单地争辩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很难真正达成共识或解决问题。
学而时习之的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先学习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然后仔细思考,并归纳总结出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对方,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四、学而时习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除了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学而时习之的智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应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文言文拓展学习——儒家的三副面孔 教学PPT

探究学习(三)——理解荀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三】
1、荀子的语言非常有特点,你能说说吗?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分析透辟,语言精练,设喻贴切,结构严谨。常用 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荀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 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 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 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 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 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孟子·告子下》)
探究学习(二)——理解孟子的智慧之美。
【小组探究讨论二】
1、孟子在文中举了哪些人物例子?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孟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荀子:
• 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 者。
• 被称为“后圣”。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 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 失气而死。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正 定之。(《荀子·解蔽》)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 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 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 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 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 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 亡的道理了。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孔子之道现代现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尊古守旧者,觉不与其旧式思想、旧式生活状态相容,遂群起哗然非之,詈为离经畔道,名教罪人。
湖南叶德辉所著“翼教丛篇”,当时反康派言论之代表也。
吾辈后生小子,愤不能平,恒于广座为康先生辨护,乡里瞀儒,以此指吾辈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
戊戌庚子之际,社会之视康党为异端,为匪徒也,(其时张勋等心目中之康有为,必较今日之唐绍仪尤为仇恶也。
)与辛亥前之视革命党相等。
张之洞之“劝学篇”,即为康党而发也。
张氏亦只知歆羡坚甲利兵之一人,而于西洋文明大原之自由、平等、民权诸说,反复申驳,谓持此说者为“自堕污泥”(“劝学篇”中语),意在指斥康、梁,而以息邪说正人心之韩愈、孟轲自命也。
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今日思之,抑何可笑,一至于斯!不图当日所谓离经畔道之名教罪人康有为,今亦变而与夫未开化时代之人物之思想同一臭味。
其或自以为韩愈、孟轲,他人读其文章,竟可杂诸“翼教丛篇”、“劝学篇”中,而莫辨真伪。
康先生欲为韩愈、孟轲乎?然此荣誉当让诸当代卫道功臣叶德辉先生。
叶先生见道甚早,今犹日夜太息,痛恨邪说之兴,兴于康有为,而莫可息;人心之坏,坏于康有为,而莫可正;居恒欲手刃其人,以为畔道离经者戒。
康先生闻之,能勿汗流浃背沾衣耶?或谓“叶、康皆圣人之徒,能予人以自新;康既悔过自首,叶必嘉其今是而赦其昨非”。
此说然否,吾无所容心焉。
盖康先生今日应否悔过尊从孔教问题,乃其个人信仰之自由,吾人可置之不论不议之列。
吾人所欲议论者,乃律以现代生活状态,孔子之道,是否尚有尊从之价值是也。
自古圣哲之立说,宗教属出世法,其根本教义,不易随世间差别相而变迁,故其支配人心也较久。
其他世法诸宗,则不得不以社会组织、生活状态之变迁为兴废。
一种学说,可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
影响复杂,随时变迁。
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02孔子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季氏》
人不议。
孔子生活旳春秋时代,是一种社会极为混乱
旳时代。旧旳秩序已经被破坏,新旳秩序还未
建立起来。孔子一生旳志向就是建立一种理想
旳秩序。
2.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 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Have A Break!
三. 仁
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孔子在这里首先阐明仁旳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旳行为 使其符合于礼旳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旳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 仁。其次阐明仁旳一种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旳,是由自己决定 旳,并不依托别人。最终进一步阐明求仁旳详细条目,也就是仁旳另一 种特点,这就是要到达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方面地符合礼, 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方面旳道德行为。
四.中庸
1.中与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 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2.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子路》)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六经与儒家 孔子对后世旳影响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孔子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

孔子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孔子,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他的思想依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孔子强调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中,亲情的关爱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基石。
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也应该孝敬父母。
而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需要仁爱之道的指引。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弱势群体,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通过仁爱之道,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其次,孔子注重修身养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修身养性是指个人应该修正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有价值的人。
同时,修身养性也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基础。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品德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此外,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同时,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重要。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责任心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最后,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避免情绪的极端波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论,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第二讲 分门别类学论语

第二讲 分门别类学《论语》一、快乐之道毋庸置疑,《论语》中强调的是人生的快乐,孔子追求和生活的也是快乐!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实践中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知已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豁达的快乐)?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乐的是什么?明朝心学大家张载指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马克思、恩格斯、达尔文等哲学家和科学家大都是这样的)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合乎道义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淡泊物欲,强大内心——快乐的基础。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活在当下,生性豁达。
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理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什么是快乐?快乐一定是神清气爽以及你的灵魂在内心深处的无着无不着的那种淡然。
这就是禅境!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快乐的钥匙:大概有三种吧,一是物质上的,张三说:我开个豪车就快乐了。
这是真的吗?开豪车的都快乐吗?李四说:我有个豪宅就快乐了。
真的吗?住豪宅的都快乐吗?王五说:我有个漂亮的爱人就快乐了。
真的吗?漂亮的人都快乐吗?他或她不快乐,你得到后就能快乐吗?还有的说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漂亮衣服就快乐。
如果没有呢?如果失去呢?如果时间长了呢?还有的说:其二是精神上的上网快乐,游戏快乐,听歌快乐,下棋快乐,旅游快乐,文学快乐,运动快乐,看电影快乐,等等如是。
02《论语导读》第二课

• Let’s
begin this class!
《论语导读》第二讲
二、
孔子生平系年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第一节、孔子的生平系年
一、青少年时代: (1)关于孔子的生年、世系、籍贯问题: A 生年:《谷梁传》记载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冬, 十月庚子,孔子生。”;《公羊传》 “冬,十有一 月庚子,孔子生。”(使用的夏历);二者均认为 生于公元前552年。《史记》:“二十二年孔丘 生。”(使用周历)即是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 二年,周灵王二十一年。现在史学家都支持《史记》 的说法。
論 語
導 讀
古代有夏历、商历和周历 A,周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元历 法的十二月,农历的十一月; B,商历以冬至所在月的后一个月为岁首,相当于公 元历法的一月,农历的十二月; C,夏历卽农历,以冬至所在月往后第二个月为岁首。 周人用周历兼用夏历,故《诗》中周历夏历并举。
論 語
導 讀
論 語
導 讀
B 、他的母亲一定远离孔家独居,严氏之先世未见记 载,可能出身低微,“野合”之事可能是少女在野 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怀孕而生孔子。严氏母 子得不到承认,否则,作为邑大夫的儿子,孔子年 少时不可能贫困。 《论语· 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 五而有志于学······”可见孔子十五岁以前,忙于生计, 也练就了谋生的本领。相传孔子力气很大,力能顶 城门。管理过粮仓、牧场、治丧、制服过子路。
論 語
導 讀
目 录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孔子生平系年 第二节:《论语》的注本与流传 第二章:《论语》新编 第一节:容止 第二节:容止· 自述 第三节:学教 第四节:德行
论语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

论语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古代而广为人知的《论语》是中国孔子的言行录,内容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生活经历。
虽然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对话,并探索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尊师重道孔子非常注重师德,他强调通过向别人学习来完善自己。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晚上听到了新的学问,则可以心满意足地去死。
这体现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尊师重道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尊重老师和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与老师、导师和有经验的人交流,获取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强调了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的同时,才能为家庭、国家和整个世界做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这个理念同样适用。
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教育开始,然后将这些素质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只有提升自己并肩负起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诚实守信《论语》中有关于诚实守信的许多格言。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行为上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诚实守信是维护社会信任和稳定的基石。
只有通过诚实和守信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声誉和信用,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诚实守信也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基础。
四、和而不同在《论语·子张》中,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懂得包容不同意见的重要性。
在古代,孔子的弟子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思想,但他们可以和平地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最终取得了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提出
孟子在仁之外提出义,以适应人我关系的对
立状况。 (齐)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 “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 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义者宜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孟子
告子上》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 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 心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
什么是仁
统治着的仁:统治者对下仁慈
孔子的仁:把仁的范围从统治者下移了,扩
大到一切“己”和“人”的关系中
什么是仁
仁,能否处理得了人我之间的全部关系?
在现实社会里,无论哪个人,除去有一些需
要爱和值得爱的人之外,总还有那么一些需 要恨和值得恨的人,以及为数更多的不需要 也不值得爱和恨的人。
二、政治思想
“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 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 暴;慢会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 吝,谓之有司”《尧曰》
三、经济思想
1、重义轻利
2、见利思义
3、富民思想
四、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启发式教学
义者宜也
孟子的礼: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 荀子的礼: 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 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 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
什么是礼
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制度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 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这个礼,据孔子解释,就是“周公之典” 《左传哀公十一年》
孔子与生活
主讲人:法 帅
一、伦理思想
仁:仁者爱人
义:义者宜也
礼:仁义准则
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时期:前770年到前476年 战国时期:前475年至前221年 孔子生平:前551年到前479年 周室衰微、春秋不义战、礼崩乐坏 思想争鸣:老庄、许行、墨子、诡辩派
二、政治思想
1、政治理想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2、政治主张 尊周 礼治 为政以德 举贤才二、治思想 3、政治家修养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
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尧曰》
义者宜也
孔子也谈义,但无确定的内涵。
孟子以义与仁并举,以义对仁加以节制,从
思想发展的道路来说,是墨子将仁膨胀为兼 爱的必然结果。
什么是礼
仁义只是抽象的道德规范
子为亲隐,义不得正;君诛不义,仁不得爱。 虽违仁害义,法在其中矣。《诗曰》:“优 哉游哉,亦是戾矣。” 礼是仁义的具体表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
里仁》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礼记大学》
什么是仁
孔子寓恨于仁
墨子使仁爱变成了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什么是仁
爱有差等:
如子对父,应该孝;弟对兄,应该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尽心上》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孟 子滕文公下》。
什么是礼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礼记昏义》所谓:“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 礼之大体也。”
什么是礼
儒家的礼,不直接等于政和刑
“礼以道(导)其志”、“政以一其行,刑 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礼之用在于防范未然
什么是礼
礼之用:
用一切办法证明这种不齐正是大齐,不平正 是至平,并告诫社会每一个成员相信其社会 地位正是自己在“群”中应得之分。 如果大家社会地位整齐划一,财物势将满足 不了需求,那是必然争乱不已,齐这样一来 反而不齐了 。
一、伦理思想
以修身达到社会和谐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处理一切人伦关系的道
德准则
什么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3、因材施教
五、生活饮食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八不食 3、唯酒无量,不及乱 4、食不语,寝不言 5、席不正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