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陈立思

合集下载

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思政研究美国高校隐性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王雅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美国高校课程教学,开设的每一门课,无一例外通过一种隐性方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出间接性、广泛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突显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推进课程思政的系统建设。

关键词:A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

实际上,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融合、间接的方式方法,融入历史发展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制社会教育、公民安全教育中,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阿闻。

从主要形式和主要特点看,可以把握基本情况。

一、美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一)多样的课程设置美国大学课程分为两类: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的价值观将在这两种类型的课程中传播。

第一类:通识课。

基本上,美国大学要求所有本科生在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上课。

通识教育要求在大学生学习的2成,在专专业知识,在;不同的学术管理部学习,甚至学生会有这一种新的情,把这学科作为“”入学习中。

学生可以专学科,教会学生学科、的学习方法研究,通过多视角学习树立综合而全面的价值观。

第二类: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历史和传统是?的社会和发展是?要理道德教育[2](102)?以为,在思中学生的力发展,价值观。

(二)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育中,“”是最有效的教育工具&3'((1)。

社会实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成为美国重视的一种形式。

例如,美国高校教和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动种形式的社,学术、政治、术、教社。

学生学习管理中、种会、播、美术展、育和生°(三)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美国高校分校、的隐性教育管理能。

高校通过校境建设,展示独特的校,凸显高校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校境作为重要的育人环境因素之一,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被称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课堂。

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_余惠琼

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_余惠琼

2008年第3期总第167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 e il ong ji angR esearcheson H i gherEducati onN o .32008seria.l N o .167收稿日期:2008-01-27基金项目:文章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美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0(项目编号:06J W SK039)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余惠琼,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敏惠,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

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余惠琼,游敏惠(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学者对其高教领域有关学生教育的关注和研究颇多。

通过对1994~2006年C NK I 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分三个阶段对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0或/学生道德教育0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649.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8)03-0068-04学生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和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堪称世界一流,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教育研究,我国学者对美国的关注程度更高,其研究成果也更丰富。

由于美国大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0或/思想政治教育0这一概念,当然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以致不少人对美国高校是否有思想政治教育心存疑虑[1]。

对此,郑永廷在1990年就撰文回答了这一问题,认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其名而有其实0,并引用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的说法是:/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及主要内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及主要内容

青春岁月美国没有选择“道德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它所指出的“公民教育”或者“政治化教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思政教育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内容与方法。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基础众所周知,美国无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在文化体系上面,都和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思政教育的文化基础主要来自于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

1、个人主义由于美国早期的移民大多来自欧洲,他们也自然把欧洲的许多理论带到了美国,因此美国也继承了欧洲资本主义中的个人主义思想,但在如今的美国,这种自由主义并不单纯只是一种价值观,它更被美国人民奉为一种道德准则。

个人主义重点强调了个人地位的重要性,肯定了个人利益和价值,保护了个人的尊严,维护了个性发展,尊重个人自由,当然也很重视和主张个人在社会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从目前来看,个人主义的实践在美国是成功的,但是个人主义能否被接受和肯定,则是需要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决定的,例如一个社会的自由、平等等方面。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社会可以允许个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的快乐,那么为什么要去冒险使自己消失在群体中呢。

”2、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美国民族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质。

怀揣开辟新大陆的理想,人们来到美洲大陆,开始了自己在美洲大陆的生活,这一理想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最后却是劳作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美洲大陆生存下来。

“没有四个世纪的辛勤劳动,流血牺牲以及孤寂荒凉和恐惧担忧,就没有现在亚美利加的存在。

我们创造了亚美利加,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造就了亚美利加的一代新人。

”美国人注重人的创造性主要是由于实用主义的推动。

实用主义要求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仅仅靠已有的理论与自身的逻辑,认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与学说的标准,它是以应对生活环境,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为目标。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政治观教育美国资产阶级及其学者相信“任何社会,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并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

论美国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及其启示

论美国学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及其启示

摘 要 :美 国学校主要通 过进行课 堂教 学 、建立 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进行 隐性思想政 治教 育。 这种潜移默化 的教 育方式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我 国学校主要通过主 渠道 思想政 治理论 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我 国学校应 以美 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为参考 ,并结合我 国国情,通过重视非德育课程 、提升教 师职业素 养、创设 学校环境 、开展 实践活动 以及 隐性思想政 治教 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 ,加 强对 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 育,提升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 :美国学校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启示
邢 台学 院学报
21 0 2年第 1 期
15 5
团队合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因此,学校开展的社会 实践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应建 立实践基地等平 台,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 有利条件。 ( )提 升教 师的职 业素 养 四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的理 想信念、言谈举止、爱好 习惯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 默化的作用。为此,首先应转变教师理念。教 师自 身 的理念应是科学的,应树立共产主义信 仰,坚定 社会主义信 念,否则在 向学生传授观 点时便会误导 学生。同时,教 师应贯彻 以人为本理念。 以学生利 益为出发 点,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 自主权 与发言权,关注学生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关爱学生 的理想形成与心灵成长 ,通过爱的感化去净化学生 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还应将学生的身心、 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与获得全面发展作为最终 目 。 标 其 次,教 师行为的塑造。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实效 ,依靠深邃 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 力量在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的 ‘ 教’和 ‘ 行’中统一。”若 教 师的道德 认知与道德行为相 一致,便有利于促进 学生 由道德认知 向道德行 为转化 , “ 亲其 师”而 “ 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建设, 努力完善 自身知识结构 ,提升 自身师德修养 ,为人 师表 ,以身作则。在与学生的交往 中,教 师应 以真 挚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去吸弓学生、感染学生,使 学 I 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完善 自己。同时,在课堂中 应积极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动活泼、新颖 的 方 式,提升学生的道德 判断力与道德 品质。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五

教育课程论文

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视野下的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摘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以来,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和美国相比, 有些教育方法和手段仍需改善。

美国的公民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其中,课程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我们认真总结美国课程教育的优秀成果,借鉴其具体实践经验与方法,勇于吸收其中有价值的东西,将有助于优化和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美国;课程;渗透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

高校作为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要集中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尤其重大。

由于美国高校德育目标的隐蔽性和德育内容的生活性,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美国高校不是大张旗鼓地正面宣传,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也很少进行说教式的道德理念灌输,而是通过相应的课程平台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学会比较和选择,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美国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

一、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和我国高校的德育有所不同。

我国高校的德育有着完整的德育概念和独立的学科体系。

美国则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通识教育学科的学习把意识形态传输给下一代。

美国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

通过设置通识课程,一方面为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供广阔的背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人文、历史、社会等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和思考,逐步内化美国社会的主流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正如贝内特所说:“使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既有共同思想又有共同道德观知识修养。

……使他们掌握数学、科学、历史、文学知识,懂得如何进行思考处理重要问题,……,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做准备。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治理本国的一种必要手段,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如果不加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相关方面的努力,那么它就是一个不成熟的阶级,是一个没有未来的阶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得非常隐蔽,可以称得上是“有实无名”,美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但美国却以各种名义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公民教育”,其目标在于增强美国人的公民意识,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实现资本主义的政治目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了政治观教育、公民宗教教育、社会规范教育等,本文将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展开认识。

关键词: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政治观教育。

美国政府为实现培养忠于本阶级统治的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尤其注重政治观教育,政治观教育的成效也是最突出的。

美国资产阶级及其学者相信“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

”﹝1﹞因此围绕其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做了许多正面、反面的宣传。

1、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和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教育。

独立战争时期,杰斐逊将财产权从形式上改为追求幸福和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权利。

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以来,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就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也成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国把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经典来进行传播和灌输,大力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美国的统治者把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理想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顶峰。

基于这种优越感,美国极力向世界兜售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的政治模式,宣传以强权政治为核心的扩张主义。

2、反共教育和对“对抗性政体”的研究、介绍。

冷战时期,美国认为共产主义对其政治制度构成了威胁,因此是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

国外思政教育历史考察

国外思政教育历史考察

国外思政教育历史考察国外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是对民众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国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作用有所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建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

尽管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P71)美国从独立战争至今,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托马斯•潘恩、托乌斯•杰斐逊等通过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人们树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独立战争后,美国重点进行“美国化”教育和对外扩张的宣传,大力培养“新的民族感情”。

1830年以后又不断涌现了“废奴主义思想”。

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美德”,调和国内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同时为其对外扩张提供借口。

一战结束后,美国普遍推行“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这些活动中,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举止端庄、助人为乐的人,而不仅是教一些美德”。

[2]这种重“行”轻“知”的道德教育后来基本上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

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加强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陆军把“宣传与教育”课程列入各部队每周训练计划之中,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美国如何上“思想政治课”

美国如何上“思想政治课”

美国如何上“思想政治课”?作者:信力建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11期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提出“大历史教育”概念,即历史教育社会化、通俗化、政治化。

为此,创办了各种通俗杂志,出版大量历史传记和历史小说以及电影、戏剧、电视剧、纪实影视片。

在欧美国家,政治思想教育更多内涵是社会教育和公共教育,这种属于通识教育的政治和思想教育,社会机构、学校、家庭都承担职责,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公民。

在西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常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属于隐性课程。

就美国而言,美国大学却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处。

利用“通识课”进行公民教育首先,设置“通识课程”进行间接教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又叫普通教育,相当于我国大学的公共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间接教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

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另外,美国大学还普遍开设人文类课程,如美国总统制、美国宪法、欧洲政治思想、美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民主问题等。

还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二次危机与文明、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上述课程及专题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大学还结合新情况,不断调整有关课程和教学形式。

如2002年秋,美国安然公司首席执行官哈佛大学校友杰·斯基林涉嫌卷入安然丑闻,这使哈佛大学十分震惊,该校商学院立刻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重新调整学校相关课程,在一年级设置为期三周的必修课——领导方式、价值观念和决策。

学生必须面对社会现实案例中的道德、法律问题进行思考,从中吸取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陈立思【内容摘要】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

其总的特点是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浓厚的科学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

学校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政治导向上的明确、坚定、一贯和方法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的主要经验。

【作者简介】陈立思,女,1948年生,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副教授。

一提起“世界大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

的确,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迄今为止还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然而,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不是也处于前列的地位呢?这个问题大概很少有人想过。

甚至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还会反问:“难道美国有思想政治教育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

首先,这是因为美国一向喜欢标榜自己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

一些人也就天真地以为,在美国真是可以想说什么、想干什么就说什么、干什么,想怎么说、怎么干就怎么说、怎么干,自己不需要也不允许别人来“教育”、“引导”,也没有这样的人或者组织、机构来履行“教育”、“引导”的职责。

其次,我们确实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得太少。

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美国研究领域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这两个方面合起来,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

其实,美国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它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还很有成效,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美两国政治制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也不同。

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了解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理由。

相反,通过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我们不但可以进一步探索到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国的奥秘,而且对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提高我们的认识将大有裨益。

限于篇幅,在此我们只能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特点、学校课程、成效和经验等问题进行一次粗略的考察。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无名有实”。

这是指,在美国,不象在我们中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所以这些工作,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所指相对应。

在学校里,有时就把这一块简称为“德育”。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名称有异,但其中心是政治教育,这却是很突出的。

综观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争取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在抓政治教育,而且导向非常明确,旗帜非常鲜明,措施非常得力。

由于美国没有历史包袱,从争取独立起就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所以它的爱国主义是与爱资本主义自然统一在一起的。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功能。

美国是一个迅速发展、崇尚变化的国家,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十分流行。

然而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却长期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

美国政府对待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及宗教教育的政策是不同的。

总的说来,对后二者的政策比较宽松。

然而在政治教育方面,却采取了许多“硬性”的行政措施。

比如对学校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比如对教师、校长和督学按一定的政治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筛选,等等。

可以说,美国在政治教育方面的虚伪性要比它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虚伪性少得多。

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根据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方式、理论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全服从美国历史;美国历史的发展分为几个时期,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美国国情的路子。

第三个特点是浓厚的学术性。

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学”,其精神渗透到美国生活的一切方面。

实用主义的世界观是经验论的,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并没有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它有很强的理论性。

美国的学术界是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对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研究它的。

由于学校始终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首先受教育哲学的引导。

教育思潮的演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打下了明显的烙印。

其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等思潮的影响也很深。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批判主义、未来主义等思潮,既对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发生了影响,又对思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目前,所有这些思潮中反映出来的“怀旧”情绪,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传统”的倾向。

可以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一次变动、任何一点改革,都有一定的理论在背后支撑着。

第四个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性。

首先这是指社会的广泛参与。

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利用来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所有这些工作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

其次这是指其方式的渗透性。

比如,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体育等科目自不必说,甚至数理化生这样的自然科学课程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

更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纪念地、庆典活动,等等,都能熏陶人们的思想感情。

再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尤其是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

在这方面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注重行动的天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认知”和“情感”,而且十分注意“行为养成”。

因此,有严密而完备的法规、纪律和各种管理制度与之配套。

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旅游、参观、志愿服务、体育比赛等等。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道德情境”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常见的概念。

二、美国学校中的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德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美国从1947?1954年度过了一个政治上极其反动和黑暗的时代。

其突出表现就是“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

一时间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一片恐怖。

学校里也禁止共产党人担任教师,不准开设关于共产主义的课程。

由于对麦卡锡主义横行期间政治压抑的反抗,教育界主张教育应该在价值观上“中立”、学校教育不应带倾向的呼声很高。

再加上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从60年代初起,美国学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很大冲击。

“重智育轻德育”以及智育方面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后来20年的时间里一直占主导地位。

80年代的教育改革以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报告为开端,前后历时十年。

改革的缘起,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美国教育滑坡的局面长期未能扭转。

《国家在危急中》详细列举了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的13个标志,并针对性地提出一套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此后,各州纷纷采取改革措施。

在众多的措施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

从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布什任总统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来加强教育。

1991年4月18日,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的4项“战略目标”和6项“国家教育目标”。

后者中就有3项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学科合格;成年后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

1993年4月21日,上台不久的克林顿政府颁布了题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

它在实质性内容甚至文字表述上,都与布什的《教育战略》基本一致。

而且,克林顿政府为它的实现制定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有些具体的内容做了补充规定。

如布什政府确定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共5门为核心课程,克林顿政府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

回想60年代只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则90年代的课程调整的这种动向是值得注意的。

它意味着,政治类课程,(在美国历史、地理课是政治课)和人文类课程正在加强。

从社会舆论来看,在学校里加强德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

几百所学校已经开设了价值观教育课,一些地区和城市制定了品德教育计划并开始实施。

比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该市不仅在教室里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把道德教育扩大到公共服务广告和汽车保险杠上的粘贴标语上。

华盛顿市也制定了“品德教育伙伴计划”。

加强品德教育的想法得到两党政治家的广泛支持,全美两个主要的教师联合会也支持这个想法。

波士顿大学伦理道德和品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凯文?瑞安说,如果品德教育失败了,“这也就是公共教育的死亡。

社会将不会忍受无价值观色彩的教育”。

美国的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制而是地方分权制。

因此,美国学校的课程因州而异,同一州内不同的地区和学区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各学校之间、尤其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大多由教会开办)之间也不相同。

尽管如此,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在多样性中还是有统一性的。

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

主要的名目有“公民科”、“社会科”、“历史科”、“人文科”等。

美国社会科从诞生之初,就以培养好公民(goodcitizenship)的知识、能力、态度为目的,亦即非常注重社会有效性,就是说,培养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区一员、好的公民、好的国民、好的世界公民,就是社会科的目的。

同心园扩大的课程安排是符合这个目的的。

其基本的认识论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是进步主义,教学论的基本概念是“经验”。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科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socialization)。

总的说,美国社会科的课题是公民教育,并在公民教育的目标之下统一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

关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从社会背景去认识美国的制度,做一个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

这些课程都设计得非常具体巧妙,没有那种呆板的“学究气”。

例如:芝加哥大学开了一门叫“美国总统制”的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政府行政部门的背景、起源及历史沿革;历届当选总统的品格、思想、意识和领导能力;领导人的施政方式;总统和国会、政党、法院、公众舆论、利益集团等的关系;等等。

可见,美国的政治法律课程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象”入手(如总统这个人物),上升到“抽象”,由点到面,层层剖析,深入浅出,而不是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原理”或“概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