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茶区茶山知识
西双版纳茶区

西双版纳茶区,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是中国的热带雨林区之一,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
西双版纳茶产区拥有众多的茶山,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茶山:
1. 易武茶山:易武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的茶叶集散地,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易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高、味浓、回甘、耐泡”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2. 倚邦茶山:倚邦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倚邦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高锐、汤色橙黄、滋味醇厚”的特点著称,其中以倚邦小叶种茶最为有名。
3. 攸乐茶山:攸乐茶山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东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攸乐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4. 革登茶山:革登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革登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高锐、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5. 莽枝茶山:莽枝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三大产地之一。
莽枝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汤色橙黄、香气浓郁、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喜爱的珍品。
6. 景迈茶山:景迈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北部,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景迈茶山出产的普洱茶以“香气浓郁、口感醇和、回甘强”的特点著称,是收藏家和茶友们追逐的珍品。
以上是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的简要介绍。
这些茶山的茶叶品种、生态环境、制茶技艺等各有特点,因而出产的普洱茶品质各具特色,有的以香气高锐著称,有的以汤色橙黄著称,有的以滋味醇厚著称,都是普洱茶中的佳品。
六大茶山

下载银行【】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第二部分:六大茶山考最为优质的茶叶(图)
提到云南茶叶,人们想到的是普洱茶。提起普洱茶,人们想到的则是“六大茶山”。这是因为六大茶山是孕育普洱茶的最初襁褓,并且在此后源源不断提供最为优质的茶叶,帮助普洱茶以特殊的秉赋奠定了“名重于天下”的地位。其实,六大茶山与普洱茶那种难以分割的血肉关系,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记》中就有记载。 《普洱茶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阮福的《普洱茶记》,数百字的短文,四次提及“六大茶山”。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普洱茶记》中,六大茶山的地名在不同的史志中,是不一样的。清代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及《滇海虞衡志》和《云南通志》中的六大茶山是一致的,分别为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也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比较流行的说法;而在思茅厅采访笔录中,六大茶山成了倚邦、架布、、蛮砖、革登、易武;1962年出现在《云南日报》上的六大茶山,却是易武、景迈、勐海、南糯、布朗及攸乐。《普洱府形势》中说六大茶山中的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等五山归倚邦土司管辖,曼撒茶山归易武土司管辖;而《思茅厅界图》认为古“六大茶山全在澜沧江东岸”。
云南普洱茶名山大全

西双版纳版纳茶区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千亩(十二,傣语读为“西双”,“版纳”,意为“千亩”,即一个征收赋役的行政单位)。
整个西双版纳现有古茶园万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多个村寨之中。
版纳茶区是普洱生产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辖2县1市,即勐海县、勐腊县、景洪市。
著名的“勐海茶厂”就诞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时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腊县(只有其中的攸乐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双版纳古茶山分布(澜沧江以东6座,以西8座)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的勐海县占7个,以东的勐腊县占5个,景洪市有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东。
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古六大茶山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别为:易武(慢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当时内地了解普洱茶的窗口。
关于六大茶山的具体所指,史籍记载略有出入,综合来说有易武(漫撒)、倚邦、蛮砖、革登、莽枝、攸乐。
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公里,分布于西双版纳的东部,澜沧江东岸。
茶山名:易武(慢撒)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
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
年平均气温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
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
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
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
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
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
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
西双版纳布朗族古茶园传统知识调查

21 0 1年 2 4卷 2期
Vo. 4 12 No 2 .
西
南Leabharlann 农业学报
81 3
S uh s iaJ un lo giutrlS in e o twetChn o ra fA r l a ce c s c u
文 章 编 号 :0 1 4 2 (0 10 0 1 0 10 — 89 2 1 )2— 83— 6
关键词 : 朗族; 布 古茶 园 ; 统 知 识 传 中 图 分 类 号 :5 2 ¥ 7 文 献 标 识码 : A
南糯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

南糯山:古茶山中的稀世之珍作者:来源:《中国周刊》2015年第10期勐海被公认的茶王树有两株:一株是巴达山深山密林中“巴达山野茶王树”,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而另一株,则是生长在南糯山古茶山中的“西保二号”,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
这一野生一驯化的茶王树,以及茶王树所代表的野生、栽培型古茶树群,“双剑合璧”奠定了勐海在整个普洱茶界的超然地位。
今天,我们要探访的便是有“古茶第一山”之称,栽培型茶王树所在地南糯山。
车辆从勐海县城出发,一路向东。
行进了20多公里后,路边山坡上便出现南糯山标识。
这么快就到南糯山了?我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习惯。
因为在连日寻访茶山的过程中,每一次进山都是一场攻坚战。
这一次“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人有点不太适应。
“这只是进入了南糯山茶区的地界,但距我们今天晚上投宿的南糯山半坡老寨还有十来公里的山路要走。
”陪同的勐海县茶业局钱局长故意把“山路”二字拖得老长。
进入南糯山后,虽然是狭窄悠长的山间公路,却是一水儿的水泥路,这与去老班章时走的土路有天壤之别。
咨询后才得知,原来勐海县推进旅游业,正在打造一条串起勐海所有茶区的公路,而南糯山则是旅游环线串起的第一颗珍珠。
公路宽不过三米,只能单车通行。
太阳快要落山,山间渐起薄雾。
终于,前方的山谷中隐约出现了几户人家——半坡老寨到了。
车辆在一栋漂亮的别墅前停下。
一位热情的哈尼汉子出来迎接,他是半坡老寨的组长车杰。
车杰家的别墅门口停了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
我仔细观察车杰的邻居家,发现一栋别墅两辆车,似乎是半坡村人的标配。
普洱茶,给这个哈尼山寨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半坡老寨全村只有27户人家 128人。
一路上你们所见到的山林皆是这27户人家的,进山的路也是我们这27户人家专享的!”车杰有些自豪地说。
晚上,和车杰一家人在别墅旁边老式的哈尼族木屋中围炉夜话。
半坡老寨的哈尼人是恋旧的民族。
虽然普洱茶让半坡人迅速富裕,每家每户都建起了别墅,但老式哈尼族木楼却都没有拆除。
解读大班章茶区之班盆寨

解读大班章茶区之班盆寨茶寨名:班盆寨曾用名及别名:邦盆、班盘(均为音译词)所属村委会: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民族:拉祜族语言: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文字: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但因欠科学,未能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但现在年轻人大多习汉文。
海拔:平均1760米常住人口:123户,624人古茶面积:班盆寨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达两千余亩,其中位于老寨山坡地带的古茶园占有百余亩,树龄多在百年以上。
班盆寨和班盆古茶园简述班盆寨,是整个“大班章茶区”区分界线最模糊的寨子,在行政划分上,班盆寨属勐混镇贺开村委会,但地理位置却与贺开古茶园各在一个山头,两山遥遥相望,而寨子西边与布朗山这边的老班章寨紧紧相依,距离不足四公里,班盆古茶园与老班章古茶园距离不到两公里,所以班盆古茶园又归于布朗山茶区。
班盆寨通常也被称为班盆老寨,之所以有个“老”字,据润元昌小茶童2014年春季茶山考察得知,原先班盆寨位于大班章茶区唯一的水库——娜达姆水库的上游,娜达姆水库是整个布朗山茶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后来当地政府根据《地表水源、饮用水保护条例》责令班盆寨村民往下游搬迁,部分村民象征性的往下游移了一些距离又定居下来,就把原先的寨子叫做班盆老寨,新定居的寨子叫班盆新寨,其实并没有分开,茶园也都在一起,所以我们在这里就统一称作“班盆寨”来讨论。
前些年,由于茶价低廉,一些茶农无心经营茶园,致使古茶园部分荒芜。
近些年随着古树普洱茶的热销,大班章茶区的产茶成为各地茶商的抢手货。
深得实惠的大班章人逐渐把茶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开始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古茶园,还不断种植新的生态茶园。
2014年春季润元昌调研队统计,班盆寨的茶叶种植面积达两千多亩,主要以几十年树龄的生态茶园为主,真正百年以上的古茶园面积有百余亩。
与葫芦伴生的爱茶民族——拉祜族班盆老寨,位于贺开古茶山与布朗古茶山交界地带,是一个拉祜族村寨。
西双版纳南糯山-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

01
02
03
生茶
南糯山普洱茶生茶外形条 索紧结,色泽墨绿,香气 清新持久,汤色清澈透明, 滋味鲜爽回甘。
熟茶
南糯山普洱茶熟茶外形条 索肥壮,色泽红褐,香气 独特陈香,汤色红浓明亮, 滋味醇厚顺滑。
古树茶
南糯山古树茶生长年限长, 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口感 醇厚,回甘持久,具有很 高的收藏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感风格独特性剖析
糯山普洱茶的电商品牌。
线下渠道
在茶叶专卖店、大型商超、高端 酒店等场所设立南糯山普洱茶专 柜,提高品牌曝光度和市场占有
率。
跨界合作
与旅游、餐饮、艺术等领域进行 跨界合作,共同推广南糯山普洱
茶文化,拓展市场份额。
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举措
品牌形象塑造
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包装设计 、广告宣传等方式,塑造南糯山普洱 茶高端、优质的品牌形象。
揉捻
将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使其 形成条状,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 和均匀分布。
现代加工技术改进方向
1 2
3
发酵技术
通过调控温度、湿度等条件,对普洱茶进行人工发酵,缩短 发酵周期,提高茶叶品质。
机械化生产
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茶叶加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 品质量的稳定性。
清洁化生产
加强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减少污染环节,提高茶叶 安全性。
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南糯山古茶山保护区成立以来,采取 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划 定生态红线、限制开发、恢复性种植 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糯山古茶山的生 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 得到了有效保护。
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 立古茶树档案,对重点保护的古茶树 进行挂牌保护。
易武古树,茶中皇后(详解易武山)

易武古树,茶中皇后(详解易武⼭)2019款易武古树名称:易武古树重量:200g⽇期:2015年~2019年类型:乔⽊⽣普产地:云南省西双版纳易武树龄:200年~400年易武,是普洱茶的发源地,⼀直也是贡茶的所在地,易武茶以柔克刚,滋味鲜美柔和,花⾹丰富多变,滋味随着时间变迁变得更加醇厚。
这款易武古树是雍庆号古树基地茶品,具有树龄⼤,⾹⽓⾼,滋味厚,制作精良等特点。
易武也是雍庆号茶的重要产区。
易武茶在普洱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选产品;本⽂希望以点带⾯介绍易武茶产地、茶⼭路线及茶质特点,⽐较系统地告知茶友易武普洱茶的知识。
路线指引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定会知道易武茶,易武茶是普洱茶的发源地,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易武茶⼭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易武乡,我们乘坐飞机来到版纳(景洪嘎啦机场),可以乘坐⼤巴或者驾车前往易武乡,通过⼩磨⾼速公路在勐仑下⾼速,到达勐仑镇右转、经过勐醒,穿越两座⼭就可以“爬⼭”上易武了,到达易武牌坊,⾏驶5公⾥左右即可到易武镇上;易武镇不⼤,来回⾛半个⼩时可以把镇上看个遍!易武镇上有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也有⼀个易武贡茶院,从这⾥可以看到易武的历史发展;易武镇上客栈⽐较多,不过住宿可能并不安静;夜晚摩托车声还是⽐较⼤,游客在这⾥过夜是⽐较头痛的。
如果你觉得太吵,也许可以去⼭上找个农户家住宿,只要习惯就好;这⼏年随着茶叶价格不断上涨,当地的农民都富裕了起来,盖起了⾼楼,住宿环境还算可以。
当我们来到易武⼩镇上,左边有⼀条⼩路通往落⽔洞、⿇⿊、刮风寨等寨⼦的;易武⼭分布着七村⼋寨,沿着这条路可以到达好⼏个村寨,⾸先可以到达曼秀寨,曼秀获得2019年易武⽃茶⼤会⾦奖,品质也是相当不错,再往⾥⾛就是落⽔洞,落⽔洞位于⼭⾕中,之前的茶王树已经死亡了,这对落⽔洞是⼀个⾮常⼤的损失;⿇⿊是⼀个⾮常⼤的村寨,⼈⼝特别多;⿇⿊的茶树较多,茶王树往往是游客集中拍照的地⽅。
过了⿇⿊之后往前⾛往右的⼀条路通往刮风寨,但前往刮风寨的路现在还是⽐较难⾛,不是⽪卡车还是⽐较危险的,到达了刮风寨村庄⼏乎是看不到茶树的,易武茶树⼤部分⽣长深⼭⽼林之中,需要乘坐摩托车和⾛路才能前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双版纳茶区茶山知识
1、古六大茶山
⑴革登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呈淡清香,汤色深桔黄。
⑵莽枝山:属乔木中小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快,香气较淡,汤色深桔黄。
现今已没落,茶山图片难寻。
⑶倚邦山:属乔木小叶种,回甘快、生津较好,香气幽香如澜,汤色深桔黄。
历史上著名的清宫贡茶多出自此山。
⑷蛮砖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强烈、生津好,香气呈梅子香,汤色深黄。
在历史上有喝蛮砖看倚邦一说。
⑸曼撒山(易武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香气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着一股幽澜香,谷雨前后所采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强烈生津好,易武正山历史上就是闻名中外的茶山。
⑹悠乐山:属乔木大叶种,苦涩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气一般,汤色淡桔黄。
目前上述六大茶山的产茶量已渐少,产茶重心已移至新六大茶山(江外六大茶山):
2、新六大茶山
⑴南糯山:属乔木大叶种,微苦涩,回甘、生津好,汤色桔黄、透亮。
透着蜜香、澜香,谷花茶淡香如荷。
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树。
⑵布朗山:属乔木大叶种,较苦涩,回甘快、生津强,汤色桔黄透亮。
香气独特,有梅子香、花蜜香、兰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⑶巴达山:属乔木大叶种,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树和野生茶树林。
贺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长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树。
此山茶叶味苦涩,回甘、生津快,汤色桔黄晶莹、透亮,条索墨绿油亮。
香气好,有梅子香、蜜香。
⑷南峤(勐遮)茶山: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一般,茶叶等级低。
⑸勐宋茶山(勐海区域):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涩,微回甘、生津一般,汤色深黄,条索墨黑。
⑹惠明景迈山:属乔木大叶种,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号
称“万亩乔木古茶园”。
苦涩重、回甘生津强,汤色桔黄剔透。
这里的乔木茶树上还生长着一种寄生物俗称“螃蟹脚”,可消炎怯痰、对治疗胃病和糖尿病较有效。
(说明:景迈茶山属普洱区,因划归新六大茶山,故排在版纳区内)
3、其它经典茶山
老班章:班章村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一千七百米。
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
本茶属老班章茶区,皆为百年以上的古树。
在云南大叶种中,论香气、口感,有很多古树茶比老班章优胜,近年老班章能胜于易武、景迈等名茶而成为普洱生茶之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其风格特点非常独特。
老班章茶属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老班章茶以质重、气强著称,口感刺激性强而协调、舌面苦味重、回甘快、茶气强而持久,香气下沉,回甘强而集中于舌面中后部。
舌尖,上颚表现不明显。
在云南三大茶区很难找到风格近似上网茶品。
曼松:曼松茶,是清代云南总督指名进贡之茶,产于倚邦茶山曼松寨一带。
茶叶芽肥叶嫩,头拨春茶,茶芽紧凑,形如鸟嘴,色泽翠绿,精心加工揉制的贡茶,汤色青绿,清香扑鼻,入口感水路饱满,回甜持久喉底鸣泉。
杯中茶芽,芽孢略展,立于水中,形状极美,据资料记载,清乾隆至同治年间,雨前所采曼松茶只许进贡,不许上市交易,六大茶山茶叶鼎盛时期,曼松每年进贡之茶多达20市担。
易武:原属古代曼撒茶区。
是著名的茶马古道源头和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凭借其悠久历史与【瑞贡天朝】的殊荣、而一度成为普洱茶的圣地。
云南大叶种栽培野生茶。
特色:香气类似曼撒、属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
口感甘醇顺滑,带冰糖香,喉韵甘润持久,苦涩度底,属刺激性较低的茶品。
因采摘过度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汤质较薄。
帕沙: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格朗和为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
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
刚入口感觉一般,喝到第3泡左右,感觉就很好。
类似班章口味,后韵极强,茶气足,内含物质丰富,回甘很好!随有涩感相伴,但涩感可化。
那卡:那卡位于云南省勐海县东南方向,海拔2000米,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缭绕,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乡那卡寨,是拉祜族世代聚居地。
在那卡山上天
然生长着一片有百年树龄的茶树林,那卡乔木古树茶叶子粗大厚实,内含物非常丰富,茶汤干净清亮,滋味浓厚回甜,香气浓郁。
贺开:贺开茶山地处贺开村委会,属勐海县勐混镇,位于勐混镇东部。
过勐混坝子至古茶园大约8—9公里,全为土石路面,弯急坡大。
贺开茶山东与勐龙镇毗邻,南邻格朗和乡,西与曼蚌村委会接壤,北与布朗山相交,属于勐海茶区的核心区域。
贺开茶条索稍长,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纯,有轻微兰香感,滋味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甘快,涩长。
回甘快而持久,两颊与舌面生津。
水性顺而饱满,喉韵甘润丰满茶气醇厚,层次丰富,杯底香高而持久,耐泡。
班盆:老班章邻村常被茶油们戏称“山寨版老班章”也一直被茶油们号称茶叶味精。
由于班盆与老班章相连,个别老班章村民也从班盆寨拉祜族村民手中收购毛茶,充当老班章茶。
班盆老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班盆老寨(也叫邦盆老寨,均为音译词)位于勐混乡与布朗山乡交接地带,是一个拉祜族村寨,在行政划分上,班盆老寨属勐混贺开村委会,但与贺开古茶园各在一个山头,两山遥遥相望,而她却与布朗山老班章茶山紧紧相连,距老班章寨仅3公里左右,故完全可归于布朗山茶区。
该茶特点茶气足、后劲强、回韵久。
尽管茶气来的没有老班章的猛烈,但其回甘是从舌底开始,逐步曼延至整个口腔的,回甘悠久、绵长。
老曼娥:座落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乡的老曼娥村寨,是一个布朗族村,与新班章、老班章同属一村委,其历史已有1000多年了,全村140多户人家主要靠管理、种植3000多亩古茶树为生。
这里出产的晒青毛茶,以其特别的苦、厚、酽的韵味而让新识普洱的茶人望而却步、可又让现代拼配师们喜以采用它来做拼配茶品的配料,都称它为拼配茶品里的“味精”。
内质汤色黄浓明亮,滋味醇厚,香气浓纯,茶气足。
因其入口苦而难化,这也是用来区分它与老班章的方法之一。
此地方的茶分为苦茶和甜茶两种:苦茶,条索肥大;汤色金黄透亮;苦若黄连,苦尽甘来,5-7泡后,鸣泉生津,后舌跟回甘;茶气霸气,犹如布朗族汉子的刚硬,十泡以后口感更为爽滑。
极耐冲泡。
甜茶的特点是:条索相对苦茶略薄;苦底弱,汤水甜滑,爽口;茶气绵长,茶的韵味淡淡的来,淡淡的去,可称为女儿茶的典型;
新班章:与新班章、老曼娥同属班章村村委,新班章普洱茶与老班章同出一
脉,多数树龄在30-70年间,由于茶树龄的因素,口感上仍有其独特的地方:、条索肥壮,带灰白色;微带生香,但杯香持久;苦底足,微带涩口;生津,汤水甘甜,入口爽滑;
景洪勐宋:西双版纳有两个勐宋,分属勐海县和景洪市,此为景洪市南部的勐宋。
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
勐宋是傣语,意为高山间的平坝。
勐宋地区用不少古茶林,野生茶品种中,有“苦茶”和“甜茶”之分,前者苦而不化,当地茶农一般采摘“甜茶”。
属大叶种野生野放茶,水柔香甜,上腭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