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歌声 【王洛宾】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含解析

◎第15课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第17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 à)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 ěi )累.赘(l éi )劳累.(l èi ) (2)圈⎩⎪⎨⎪⎧花圈.(qu ān )圈.养(ju àn ) (3)着⎩⎪⎨⎪⎧ 执着.(zhu ó)着.急(zh áo )着.数(zh āo ) (4)埋⎩⎪⎨⎪⎧埋.没(m ái )埋.怨(m 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 ù)所及处.(ch 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三毛: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当今在我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终身编曲作词挨近千首。
他的著作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芳华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我国人多少可以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悠远的当地》,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撒播。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远当地民歌,却不知词曲背面还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我国音乐教育的草创时代,相当程度地选用欧洲音乐教育的办法。
其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级音乐教育,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游览,由于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度触摸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乡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五光十色的我国民族音乐国际,终身离不开我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照一部电影,约请其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与表演。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任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照的作业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国际里过了3天真实的牧羊人日子。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五颜六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组织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立刻。
王洛宾起先很拘束,坐在卓玛死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天性地抱住了卓玛的腰。
《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 共2课时

追问:他的人生你可以怎 样来形容?
明确:艰辛、坎坷
3.文章开头“送葬”情景中景物描写 有何作用?
交代“送葬”的节令;
创设凄清的环境,渲染悲伤的氛围; 衬托人物伤痛的心情。
第二课时
4.文章中不断穿插音乐,这样有何 表达效果?
(1)与主要人物的“歌王”的身份相吻 合。 (2)与上文或下文的内容紧密相关。 (3)几乎每首歌曲都讲述一个与之相 关的故事。
•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 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 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kuài qīng chēng juàn jì ng chōng mǐ
liè
6.词语释义 (1)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 人们都称赞。 (2)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 厚的感情。 (3)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 种感情所支配。禁,抑制。 (4)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 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5)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 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 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6)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恰,正 好。分,合适的界限或分寸。
5.是什么促使王洛宾改变了最初的 梦想 ?
在被困的马车店里,“五朵梅”演 唱的花儿《眼泪花儿》打动了王洛 宾的心,让他将梦想根植于民歌这 块肥沃的土壤。
6. 详细交代《达阪城的姑娘》这 首民歌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是对前面“他像小学生一 样,拜草原的牧人和终年奔走 在大漠的“赶脚人”为师,搜 集、整理、改编在西北大地广 泛流传的“花儿”和新疆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民歌 ”的具 体阐释;不胫而走的歌曲更是 对他搜集、改编辛勤付出的高 度肯定,表现了他在民歌方面 的突出才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永不消逝的歌声名师精编教案

2016-2017学年苏教版必修四永不消逝的歌声教案●教学目标1. 阅读广播稿文本,了解王洛宾的艺术人生,复述王洛宾的故事,理解王洛宾创作的一首首民歌与其艺术创作经历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这篇广播稿的构思特点与表达特点。
3. 课堂教学中播放节目录音让学生倾听,通过倾听来捕捉声音文本的信息,通过倾听来概括声音文本的内容,通过倾听来感受声音文本的独特表现力。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作品简介《永不消逝的歌声》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奖作品选》。
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中播出,由著名播音艺术家雅坤主播,这个节目也曾获首届中国播音作品奖一等奖。
主创人简介雅坤,原名佟雅坤,辽宁沈阳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雅坤老师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节目《今晚八点半》的第一任节目主持人,也是全国第一、二届“金话筒”奖金奖的得主。
代表作品有《东方神话——从哑女到神童》《祖国不会忘记》《边关军魂》《太阳之歌》《上下五千年》《永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等。
她主播的节目,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节目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于一炉,可听性强,受到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演播的音乐专题节目《永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获得首届中国播音作品奖一等奖;主持的《今晚八点半》春节特别节目《春灯乐》,获第二届中国主持作品奖一等奖。
王洛宾简介王洛宾(1913—1996),汉族人,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籍贯北京。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18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永不消逝的歌声》知识清单

《永不消逝的歌声》知识清单一、创作背景1996年3月14日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永不消逝的歌声》是为了纪念王洛宾所做的一个节目,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综合文艺节目《今晚八点半》中播出。
二、文中人物介绍王洛宾(1913—1996),北京人,作曲家、艺术家。
1939年他改编了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60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为传播和发展西部民歌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歌王”。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永不消逝的歌声》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奖作品选》,节目1996年4月24日播出,获“中国广播文艺奖”一等奖。
三、文体常识广播艺术是以电子技术、广播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为唯一物质媒介,诉诸人们听觉的时间艺术。
广播的特点是由无线电波传递声音信息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因而广播兼有无线电和声音等主要特点。
广播的个性就是具有“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无线电传递声音的特点。
四、字音①脍炙..人口(kuài zhì)②干冽.(liè)③倾.注(qīnɡ)④泥泞.不堪(nìnɡ) ⑤绰.号(chuò) ⑥恪.守(kè)⑦筛.选(shāi) ⑧镌.刻(juān) ⑨病榻.(tà)五、字形茎(jīnɡ)根茎幢(chuánɡ)人影幢幢腕(wàn)扼腕叹息胫(jìnɡ)不胫而走憧(chōnɡ)憧憬惋(wǎn)惋惜径(jìnɡ)大相径庭瞳(tónɡ)瞳孔婉(wǎn)悲切哀婉六、近义词积累(1)简洁·简截同:两者都可指简明、简便。
异:“简洁”强调(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1课《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3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4.词义辨析 (1)消逝· 消失 辨析同:都是动词,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 渐减少以至没有。 异:“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消逝”则侧重 过程,指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应用①瞬间,一颗流星就从夜空中消失了。 ②火车的隆隆声渐渐消逝了。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王洛宾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哪些精神? 提示:从求学经历、人生转折、创作原则和人生价值等方面介绍的; 从中可以看出其执着音乐、自甘寂寞、淡泊名利、善于创造的精神。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王洛宾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歌王”? 提示:长期生活在西部;创造的歌曲多是通过对西部民歌的筛选、 提 炼而编写成的。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脍 炙人口(kuài) .
倾 注(qīng) . 支撑 (chēng) 憧 憬(chōng) . . 镌 刻(juà n) 风靡 (mǐ) . .
干冽 (liè) . 不胫 而走(jì ng) .
(2)多音字 花圈(������������ā������) 曲调(������ǔ) 圈 曲 圈养(������������à������) 弯曲(������ū) 2.字形辨认 幕(天幕) 灸(针灸) 慕(羡慕) 炙(脍炙人口) 暮(日暮)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写作积累
探究王洛宾的歌“永不消逝”的原因。 提示:观点一:王洛宾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 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观点二:王洛宾将自己深深植根于民歌这块肥沃的土壤,他的歌来 源于人民,也将永远属于人民。 观点三:“永不消逝”的歌声,是对王洛宾永恒的纪念,他的歌将一代 一代传唱下去。 我的观点
《永不消逝的歌声》同步练习

《永不消逝的歌声》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9年,王洛宾在兰州遇见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从他嘴里听到一首很新鲜的曲调,便上前和他攀谈。
维吾尔族司机说,开车跑长途,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就瞎编乱唱,反正戈壁滩上除了石头没人会笑话他。
王洛宾说:“你就把我当成戈壁滩上的石头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果然,维吾尔族司机地唱了起来。
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迅速地记谱。
遗憾的是,由于语言交流困难,王洛宾只记下了几句歌词——新疆有个达坂城,姑娘长得美,我想娶她做老婆,再带上她的妹妹和嫁妆。
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
他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填写了生动、俏皮的歌词。
从此,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
王洛宾的歌,是民歌,又不像民歌。
他已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的境界。
曾有人问过王洛宾,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如果你的歌是从1000首民歌中提炼出来的,那它肯定是精华。
”,厚积薄发,这是王洛宾恪守的创作原则。
A.王洛宾提炼、筛选这些原始乐句,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B.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组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C.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D.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组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那时候,他还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更没到过新疆B.可那时候,达坂城的姑娘还没见过,新疆更没到过C.可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D.可那时候,新疆他还没到过,达坂城的姑娘更没见过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A.不能自己不翼而飞B.情不自禁不胫而走C.情不自禁不翼而飞D.不能自己不胫而走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浑然一体举一反三 浑然一体融会贯通天衣无缝举一反三天衣无缝融会贯通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不朽的经典!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9首经典民歌,百听不厌!

不朽的经典!'西部歌王'王洛宾的9首经典民歌,
百听不厌!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 王洛宾歌曲精选集(演唱篇)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达坂城的姑娘李双江- 再见吧妈妈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康定情歌
黑鸭子- 岁月如歌2-中国经典民歌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阿拉木汗郁钧剑- 新疆民歌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斯琴格日乐- 梦想音乐节第14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青春舞曲阿力木- 再唱青春舞曲2015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花儿与少年张也- 望星空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玛依拉宋祖英- 英歌飞扬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半个月亮爬上来彭丽媛- 珠穆朗玛本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洛宾与三毛鸿雁传书 在三毛离开大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按捺不住兴奋心情的三毛和王洛宾 书信寄情,鸿雁传书。不到一个月,王洛宾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来信:
亲爱的朋友,洛宾: 1990年4月27日万里迢迢,为了去认识你,这份情不是偶然,是天命。没法
抗拒的。我不要称呼你老师,我们是一种没有年龄的人,一般世俗的观念,拘 束不了你,也拘束不了我。尊敬与爱,并不在一个称呼上,我也不认为你的心 已经老了。回来早了三天,见过你,以后的路,在成都,走的相当无所谓,后来, 不想再走下去,就回来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照片上,看我们 的眼睛,看我们不约而同的帽子,看我们的手,还有现在,我家中蒙着纱巾的灯, 跟你,都是一样的。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上海我 不去了,给我来信。9月再去看你。寄上照片四大张一小张,还有很多。每次 信中都寄,怕一次寄去要失落。想你,新加坡之行再说,我担心自己跑去你不 好安排。秋天一定见面。
(2)不解之缘: 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3)情不自禁:__抑__制__不__住__自__己__的__感__情__。 (4)不胫而走:__没__有__腿__却__能__跑__,__形__容__传__布__迅__速__。
错点提醒 不是指东西丢了“不翼而飞”,不能写作“不径而走”。 (5)浑然一体:__融__合__成__为__一__个__整__体__,__形__容__完__整__不__可__分__。 (6)厚积薄发: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脍.炙.人口(
) 干冽.( ) 憧.憬.(
)
撒阿黛.( )
镌.刻( ) 风靡.( )
融.会贯通( ) 坎坷.( ) 哀婉.( )
答案:(1)kuài zhì liè chōng jǐng dài juān mǐ róng kě wǎn
2.理解词义
(1)脍炙人口: 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错点提醒 分,不读fēn;恰,不能写作“洽”。 (7)恰如其分:
答案
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
2.文章主要讲述了关于王洛宾的哪三个故事?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课文 内容,完成下表。
故事
用意
答案
2.写法鉴赏
(1)节目思路清晰,内涵深厚。 作者围绕“永不消逝的歌声”这一线索,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节目中基 本没有念稿和摆布的痕迹,具有“言为心声”的听觉感染力。节目中选用人 物谈话近二分之一,多处人物谈话紧扣主题,不仅将声音传真、传神、传情 的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也让读者对王洛宾的生平及其影响有了一个清晰的 了解。这些谈话既平实又深刻,让人似能感觉到平静背后的心灵震颤,给人 以尽在不言中的联想。与人物谈话相得益彰的是来自作者的分析点评,这分 析是人物谈话内涵的理性支撑,对生发主题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其中作者 到位的言谈和对整个节目架构与思路的整合,使文章思路清晰,内涵浑厚。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走近作者
自主学习
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 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于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 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 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 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
有“西部歌王”之称,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 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 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 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享 年83岁。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 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他的作品大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 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 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三毛
面对三毛炽热的感情,已经76岁高龄的王洛宾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 王洛宾写信给三毛,委婉表达自己的彷徨: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早已 失去了雨伞的作用,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把它当作拐杖用。王洛宾自嘲 而诚恳地说,他就像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之后,王洛宾减缓了给三毛 写信的时间。为此,三毛匆匆来信,责怪王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 生活的拐杖!”
2.背景解读
王洛宾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使新疆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在大西北广袤的土地上,他以满腔的热血和诚挚的赤子之情先后搜集、整理、 创作了700多首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的民歌。大量搜集、整理、改编过的歌 曲,因加入了他的才情和过滤,而升华为精品名品。这个人,就是被誉为“西 部歌王”“中国民歌第一人”的王洛宾,而他最钟情的称呼却是西部民歌的 “传歌人”。这位生于1913年的老人,199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 1996年4月24日,为了悼念这位让中国民歌传遍世界的“传歌人”,中央人民 广播电台《今晚八点半》节目制作并演播(雅坤主播)了音乐专题节目《永 不消逝的歌声——纪念音乐家王洛宾》,这个节目获得“中国广播文艺奖” 一等奖。
3.文化常识 专题片:是运用纪实的手段,对过去或现在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 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 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广播或影片,它 是介乎新闻和电台或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音视文化形态,既有新闻的真实 性,又具备艺术的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