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调查与评价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膳食调查与评价一、目的和意义膳食调查是了解个人膳食结构、食物摄入量和营养素供给的重要方法。
其意义在于掌握膳食调查的方法和食物成分表的应用,学会膳食评价及平衡膳食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营养膳食,调整自己的膳食结构。
二、调查方法24小时个人膳食回顾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膳食调查方法。
三、膳食调查步骤1.以个人为单位记录调查表,包括早、中、晚餐和三餐以外的零食。
2.膳食结构总体评价,包括计算各类食物摄入的总量和评价膳食结构。
2.1 一日24小时各类食物摄入量登记表,应记录时间和食物名称、原料重量等信息。
2.2 各类食物摄入的总量分为谷薯类、鱼肉蛋类、蔬菜、奶类、水果和油脂类,应计算实际摄入量和膳食宝塔推荐量,并评价膳食结构。
2.3 评价膳食结构,包括注重食物多样性、结合自身的具体营养需要选择个性化的膳食、膳食评价仅为一天的调查,因从总体来考虑。
2.4 评价食物数量,与膳食宝塔推荐的食物摄入量相比较,建议适量增加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量。
评价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例较为合理,但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偏高,需要适当减少摄入量。
4营养素摄入量评价钙、铁、核黄素、尼克酸的摄入量均达到推荐量,但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偏低,需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5餐次能量分配评价三餐能量分配合理,但间餐的能量摄入量较高,需要适当减少间餐的摄入量。
6营养素来源分配评价动物类食物摄入量较高,需要适当增加豆类食物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达到膳食多样性的目的。
7总体建议增加水果和奶类的摄入量,适当减少油、奶类、水果类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减少间餐的能量摄入量,增加豆类食物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达到膳食多样性的目的。
根据我国的膳食指南,成年人的膳食应该提供55%-6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20%-30%的能量来自脂肪,而10%-12%的能量来自蛋白质。
然而,对比发现蛋白质的供能比例高于正常范围,因此需要调整膳食结构,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第四章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价

将计算结果与“中国居民膳食中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人群的参考值比较,评价营养素摄入水平。分析能量、蛋白质、脂肪的食物来源分布,计算三餐提供能量的比例,形成膳食评估报告。
膳食调查结果的评价
项目三 体格检查
上臂围(AC)
上臂肌围(AMC)
小腿围(CC)
项目三 体格检查
其他(上臂围、小腿围、头围等)
学习目标1 掌握评价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查的定义和意义。2 熟悉临床常见的蛋白质营养状况、维生素D和钙营养状况检测。3 了解维生素A营养状况、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烟酸营养状况的检验。
25(OH)D3是血浆中维生素D的主要存在形式,可特异性地反映出机体维生素D3的储存量情况,血浆25(OH)D3浓度是测定个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最有价值的指标。25(OH)D3半衰期近似3周,在血液中浓度稳定,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来自膳食和通过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总和,正常值范围是20~150nmol/L。浓度<25nmol/L提示维生素D缺乏。目前,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25(OH)D3水平,结果准确可靠。
项目二 膳食调查
膳食调查的一般要求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工作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一定时间内调查对象通过膳食所摄取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以评价调查对象能量和营养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膳食调查方法有称重法、记账法、膳食回顾法、化学分析法和食物频数法等。
膳食调查注意事项
调查的方式
营养调查的内容
(1) 膳食调查。(2) 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3) 人体测量资料分析。(4) 营养相关疾病的临床检查。通过以上4部分内容的调查,可以综合性分析人群营养状况,探 讨病因,提出针对性和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第五章 营养调查与评价(一)

早餐
包子
上午零食 …… ……
苹果
2、调查前的准备内容:
(1)确定调查时间(3天24h) (2)设计相应调查表; (3)了解食物的原料编码; (4)食物模型和图谱做参考,进行重量估计; (5)准备计算器及相应的软件 (6)熟悉调查对象家中的常用容器和食物信息。
3、注意事项及要求
(1)调查人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熟 练的技能及诚恳的态度。
是根据营养调查的结果,对被调查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营养调查与评价的目的:
1、了解不同人群或个体的膳食和营养水平;
2、发现与膳食、营养素有关的营养问题; 3、评价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发展,并预测发展趋势;为制定政 策法规及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为某些与营养有关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课题提供基础资料。
(2)膳食调查的时间:不宜太长,但也不能太短,太长消耗人物力,太短又不能反映真实 水平,一般定为3-7天;
(3)在不同季节分次调查: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代表 性和真实性,最好在不同季节分次调查。一般每年应进行四次,每季一次。
2.记帐法(查帐法)(能设计回顾法和记帐法食物量登记表)
24h回顾法(询问法)(能用24小时回顾法调查膳食摄入量)
24h回顾法又称为询问法,通过询问调查对象过去24h实际的膳食摄入 状况,对其膳食摄入量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
1)调查前准备工作: 1 2 3 4 5 确定调查时间(3天24h) 设计相应调查表; 了解食物的原料编码; 食物模型和图谱做参考,进行重量估计; 准备计算器及相应的软件
注:食物实际消耗量=(调查前的结存数量+调查过程中的采购量)-调查结束时的剩余 量
营养调查与营养状况评价ppt

维生素D及钙缺乏(佝偻病) 7.维生素D及钙缺乏(佝偻病) 8.营养性贫血 8.营养性贫血
第四节目的:
物中所含的营养素、 物中所含的营养素、营养素代谢产 物或与之有关的化学成分, 物或与之有关的化学成分,以判定 其体内营养水平。 其体内营养水平。
二.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
(二)膳食调查结果评价
与“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标准”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标准” 进行比较
1、食物构成: 膳食模式 食物构成: 2、热能供给量的评价
劳动强度、年龄、 劳动强度、年龄、体型和气候均影 响能量需要。 响能量需要。
摄入量占供给量标准
正常 能量 其它营养素 +10% >80% 不足 <90% <80% 缺乏 <60% <60%
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1.蛋白质与热能营养不良 1.蛋白质与热能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干瘦病(消瘦型) 营养不良干瘦病(消瘦型) (Marasmus) 恶性营养不良(浮肿型) 恶性营养不良(浮肿型) (Kwashlokor)
2、维生素A缺乏病 维生素A 3、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 维生素B1缺乏病(脚气病) B1缺乏病 4、核黄素缺乏病(VB2缺乏病) 核黄素缺乏病(VB2缺乏病) 缺乏病 5、尼克酸缺乏病(癞皮病) 尼克酸缺乏病(癞皮病) 6、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 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病)
包括血液、尿液及毛发等组 包括血液、 织中的营养素或相应代谢产物的含 量、排出速率以及测定与某些营养 素相关酶的活力等。 素相关酶的活力等。
三.检测指标与评价 1.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检验与评价 1.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检验与评价
2.维主素A 2.维主素A营养状况检验 维主素 3.维主素 3.维主素D及钙营养状况检验 维主素D 4.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检验 4.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状况检验 VB1、VB2、尼克酸及VC VB1、VB2、尼克酸及VC
第二章 营养调查与评价

膳食问卷(食欲、食物用量、餐次、营养素摄入量、有否摄入障碍等)
主观评定(对健康及营养状况的自我检测等), 依据上述各项评分标准计分并相加做出评定
第二章 第五节 综合营养评定
膳食调查
资料整理计算
与DRIs比较 评
第二章 第一节 膳食调查与评价
价
三、膳食调查结果
1. 平均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的
摄入量
2. 平均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的摄 入量占推荐摄入量标准的百分比
第二章 第一节 膳食调查与评价
三、膳食调查结果
1
膳食构成评价
2
能量及各种营养素 满足程度评价 能量及营养素达到供给量 标准的—— •>110%摄入过多 •>90% 正常 •<80% 供给不足 •<60% 严重不足或缺乏
评价标准:PNI<30%,表示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可能性均很
低;30%≤PNI<40%,表示存在轻度手术危险;40%≤PNI<50%,表 示存在中度手术危险;PNI≥50%,表示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 可能性均较高。
第二章 第五节 综合营养评定
六、住院病人预后指数 hospital prognostic index,HPI
生化检验参考指标及临界值
是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
可反映摄入蛋白质能否满足体内需要
有助于判断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程度 氮平衡(g/d)=24小时摄入氮量-24小时排出氮量。
一般认为,成人每日经肾脏排出非尿素氮2g,粪氮丢失约1g,皮肤排出
氮约0.5 g,合计3.5 g。 故上式可写作:24小时摄入氮量- [24小时尿素氮(g/d)+3.5(g/d)]
7 营养调查与评价 问题与参考解答

《营养调查与评价》问题与参考解答1.何谓营养调查?是运用科学手段来了解某一人群或个体的膳食和营养水平,以此判断其膳食结构是否合理和营养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
2.营养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了解与食物不足和过度消费有关的营养问题。
发现与膳食营养素有关的营养问题,为进一步监测或进行原因探讨提供依据。
评价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发展,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为某些与营养有关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课题提供基础资料。
制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营养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是什么?(1)膳食调查方法:调查在一定时间内摄取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有称重法、记帐法、化学分析法、询问法和食物频数法等。
(2)体格测量方法:体格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是评价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学龄前儿童的体测结果,因其敏感性及代表性好、测量项目有身高(身长)、体重、上臂围、腰围、臀围及皮褶厚度等。
(3)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检查方法、营养正常或失调的临床诊断(4)营养调查的设计(5)调查人群的选择(6)一定地区范围内全民的抽样调查。
(7)特定人群的抽样调查。
(8)抽样设计(9)大样本抽样设计(10)确定样本量①询问调查和医学体检所需最小样本量:本次调查以糖尿病患病率为确定样本②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所需样本③样本量分配④抽样阶段4.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膳食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膳食摄入量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在一定时朝内人群膳食摄入状况以及人们的膳食结构、饮食习惯,借此来评定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中的一个基本组成5.膳食调查方法是什么?进行膳食调查时,估计每日膳食摄入情况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研究人群、对方法精确性要求、所用经费以及研究时间的长短来确定适当的调查方法。
6.何胃记录法?对当时吃的食物量等数据进行记录,又称为称重估计的食物记录法;另一类为询问法——询问调查对象刚刚吃过的食物或过去一段时间内吃过的食物的情况:询问法又分为24小时回J顶法(调查最近吃过的食物),及膳食史法与食物频率法(1)“谁”(2)“什么”(3)“何时”(4)“在哪里”(5)“为什么”7、何谓称重法?是运用日常的各种测量工具对食物量进行称重或估计,从而了解被调查家庭当前食物消耗的情况;通常由调查对象或看护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营养调查与评价精品PPT课件

询问法调查误差较大的原因:
三、营养调查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体格
膳
检查
营养
食
缺乏病
调
症状与
查
实验室 体征
检查
营养调查
第一节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参考指标
推荐膳食供给量(RDA)
是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而 制定的。 安全率包括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在应激等状况 下需要量的波动、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 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并 兼顾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而提出 的膳食中实际应该含有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 量。
摄入量高于RNI时:摄入充足 摄入量介入EAR和RNI之间:适当改善 摄入量超过UL时:过量危害
DRI指的都是营养素而不是食物。
(三)膳食调查的方法简介
称重法
查帐法
膳
(记帐法)
食
询问法
调
(24小时回顾法)
查
食物频数法
化学分析法
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有时两种或多种 方法相互结合能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1、了解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2、了解与食物不足和过度消费有关的营养问题; 3、发现与膳食、营养素有关的营养问题; 4、评价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发展,并预测发展趋
势;为制定政策法规及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为某些与营养有关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课题提供基
础资料。
我国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 了三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2002年进行了第 四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并与肥胖、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调查一起进行,名为“中国 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营养膳食的调查与评价

成及消耗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常选用3天的24 h膳食回顾,即每天对调查对象进行 询问,回顾其24 h内的进餐情况,连续进行3天。此法可用于单独就餐的个体,常用 于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膳食调查,该法不适用于7岁以下的儿童或75岁以上的老年人。
5.4.2主观全面评定
主观全面评定(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是一种以详细的病史与临 床检查为基础,省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查的综合营养评价方法。在中度营养不良时, SGA与人体组成评定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SGA的主要内容及评定标准如下:
5.4.3营养评定指数
5.4营养状况的综合评价
利用单一指标评定人体的营养状况有很强的局限性,且误差大。为提高营养评价的灵敏 性和特异性,需采用综合营养评定方法。 5.4.1微型营养评定 微型营养评定(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评价老年人营养状况的简单 快速的方法,评价包括4部分、18项内容,即人体测量(身高、体重及体重下降)、整 体评定(生活类型、医疗及疾病状况)、膳食问卷(食欲、食物用量、餐次、营养素摄 入量、有否摄入障碍等)及主观评定(对健康及营养状况的自我检测等),依据上述各 项评分标准计分并相加做出评定。
1.血液 包括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的比值,血液营养素含量如血清维生素A含量、血中维生素 C含量、血清钙含量等,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脂蛋白含量等。 2.酶的活性 该项目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等。 3.尿 该项目包括尿中维生素含量、尿负荷试验、尿肌酐等。 4.生理功能 该项目包括暗适应能力、凝血酶原时间和毛细血管脆性检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调查与评价1定义:*营养调查(Nutritional survey):是运用科学手段来了解某群体或个体的膳食营养水平,以判断其膳食营养摄入是否合理和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营养评价(Nutritional assessment)是根据营养调查的结果,对被调查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膳食种类和数量。
评价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现状,以预测今后发展的趋势。
* 发现与膳食营养因素有关的营养问题,跟进监测或进行原因探讨。
* 为制定营养政策、法规;为研究与营养相关疾病;为制定营养素供给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3调查对象与时间:*调查对象:以调查目的、视人力物力而定,选择的原则应具有代表性。
*调查时间:最好每季一次,如人力物力受限,可夏秋和冬春各一次,每次3~7天*调查膳食结构、能量与营养素摄入、烹调方法、一日三餐分配是否合理。
4<膳食调查>方法有五种:①称重(量)法.②记账(查)法.③24小时回顾法(询问法).④化学分析法: 对食物进行化学分析.⑤食物频率法(食物频数法).每种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有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方法相互结合才能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实际调查时应多采取组合方法效果更好。
(一)称重(量)法:*.称重法也常称为称量法,是指通过准确称量掌握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4~7天)每日每餐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每人每日的营养素的摄入量。
*.称量法的特点:要与膳食加工烹调和进餐同步进行称量。
*.称重法的优缺点:优点:比较准确。
称重法准确性高,可作为膳食调查的“金标准”,用以衡量其它方法的准确性。
缺点:(1)环节多、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经费;(2)忽略了烹调加工对营养素的损失或影响。
称重法一般用于比较严格的调查研究。
*“称重法”调查步骤:(1)准确记录每餐各种食物及调味品的名称;(2)准确称量食物的生重、熟重、剩余量、零食:从市场买回的食物——称市品;去掉不可食部分后所剩余的食物——称食部。
食物烹调后的食品重量——称熟重;吃剩饭菜的重量——称剩余量。
(3)有关“称重法”计算公式:*生熟比=生食物重量/熟食物重量*生食物的摄入量=熟食摄入量×生熟比(4)将食物按品种分类,求得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5)查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人每日的营养素摄入量。
*<称重法>的注意事项:(1)准确称重和记录熟食的实际摄入量:进行称重记录时,调查者要在调查对象每餐食用前准确称量和记录各种食物,吃完后还要将剩余或废弃部分称重并加以扣除,得出每种食物的实际摄入量。
(2)零食也要称重并记录:三餐之外的水果、糖果和花生、瓜子等零食也要称重并记录。
(3)膳食调查的时间:时间不宜太长,但也不能太短,太长消耗人物力,太短又不能反映真实水平,一般定为4 ~7天。
(4)在不同季节分次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为了使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最好在不同季节分次调查。
(二)记账法(查账法):适用于有详细伙食账目的集体单位,也可用于家庭。
1、记账法调查方法:(1)食物消耗量的记录:*开始调查前需记录现存(库存)的食物量,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各种食物的采购量,*在调查结束时记录剩余(库存)的食物量。
*有关“记账法”计算公式:食物消耗量=(调查前的库存量+采购量)-调查结束时的库存量。
(2)进餐人数登记:集体调查要记录每日每餐进食人数,以计算总人日数。
对于有伙食账目的集体食堂等单位,可查阅过去一定时期内全体人员的食物消费量,并除以同一时期的进餐人数,算出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
*记账法的优点:容易掌握、手续简便、节省人力和经费,可以调查较长的时间,减少时间和季节间的误差。
*记账法的缺点:(1)只有平均数据,没有个人资料;不能反映某一个体的实际摄入水平和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对出现营养问题的个体进行评估和解释。
(2)不太准确。
1.个体数据个体资料的收集: 设计表格,记录个体食物的摄入量。
例如,下表是为收集一天三餐的食物摄入量而设的,可根据调查目的和方法进行调整。
2.群体数据群体资料的收集和计算:群体数据的基础是个体数据,其收集方式参考个体数据的收集。
在只收集到调查期间总的食物摄入量的情况下,还须登记就餐人数,以方便计算平均摄入量。
*人日数:人日数是代表被调查者用一日三餐为标准折合的用餐天数,一个人吃早、午、晚三餐为1个人日。
在现场调查中,不一定能收集到整个调查期间被调查者的全部进餐次数,可根据餐次能量比来折算,折算公式如下:就餐人日数=早餐人次×早餐能量比+午餐人次×午餐能量比+晚餐人次×晚餐能量比.[举例]1.假设家庭中某一成员仅询问到早、午两餐,且规定能量比是:早餐占20%, 午餐占40%. 则其人日数为:1×20%+1×40%=0.2+0.4=0.6人日。
2. 假设对某幼儿园进行膳食调查,如果三餐能量比均为1/3,早餐有20名儿童进餐、午餐有25名、晚餐有30名.则总人日数为:(20+25+30)×1/3=25人日。
3. 若果三餐能量比分别是30%,40%,30%问该幼儿园儿童就餐的总人日数为:20×0.3+25×0.4+30×0.3=25人日。
*群体的折合标准人系数及混合系数:由于被调查的不同人群其年龄、性别和劳动强度有很大差别,无法用食物或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直接进行比较。
因此,一般将各个人群都折合成标准人进行比较。
折合方法是: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为标准人,以其能量供给量2400 kcal / d 作为1,其他各类人员按其能量供给量与2400kcal / d之比得出各类人的折合系数。
*公式表达为:*折合系数=能量供给量(kcal)/2400(kcal)然后将一个群体中各类人的折合系数乘以其人日数,将各项乘积相加(求和)的结果除以其总人日数,即得出该群体的折合标准人的混合系数.*公式表达为::某一人群的混合系数=∑(某类人的折合系数×人日数)/总人日数[举例]某被调查人群由三类人员组成,其中能量供给量为2000 kcal的有12人、2400 kcal 的有8人,2600 kcal的有6人,对三类人员均进行了3天的膳食调查,请计算该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系数及混合系数。
若查表得知该类人群每日蛋白质平均摄入量是75克,则该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应该是多少克?解:计算步骤①.分别计算三类人员的折合标准人系数:②.运用公式再计算混合系数:③最后计算该人群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折合系数=能量供给量(kcal)/2400(kcal)2000kcal人群(12人)的折合标准人系数:2000kcal/2400kcal=0.832400kcal人群(8人)的折合标准人系数:2400kcal/2400kcal=1.02600kcal人群(6人)的折合标准人系数:2600kcal/2400kcal=1.08*混合系数:(0.83×12×3+1.0×8×3+1.08×6×3)÷(12×3+8×3+6×3)=0.94*假如调查该人群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查表知是75克/d,则该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是: 75÷0.94=80克。
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⑴关于“食部”:食物成分表中“食部”一栏的系数表示某一食物中可食部分占市品的百分比(即每100 g市品中有多少克是可食的)。
表中各营养成分含量均以每100 g可食部分(而不是100g市品)计算的。
食物的可食部分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运输、贮藏和加工处理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当认为食物实际的可食部分与表中的数值有较大出入时,可采用自己实际测定的食物可食部分的比例来计算营养素含量。
⑵计算一定量市品中的某营养成分含量,可用下面公式:某营养成分含量=市品重量×食部(%)×营养成分含量(%)例如:计算1kg 河虾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000×86%×16.4%=141.04g(三).24小时回顾法(询问法)询问法又称为24小时回忆法,即通过询问并记录调查对象一天24小时内各种主副食品的摄入情况,一般调查3天以上,然后计算平均每天营养素的摄入量,并进行初步的评价。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结果粗糙。
*<24小时回顾法>调查误差较大的原因:①.对食物量判断不准确;②.回忆不清楚,存在误报、漏报、或少报;③.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多报或少报;④.被调查者不配合。
*注意事项及要求:(1)调查人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熟练的技能及诚恳的态度。
(2)调查时应佩带或携带有效证件,遵守预约时间并尊重调查对象的习俗。
(3)选用24小时回顾调查法应连续进行3天。
(4)对年龄太小的儿童或年龄太大老人不适合“24小时回顾法”的调查对象。
(5)引导调查对象准确描述进餐情况,力求不遗漏、不多报或少报。
(四).化学分析法: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调查对象在一定时间内所摄入食品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数量及质量。
*方法:收集样品的方法是双份饭菜法:制作两份完全相同的饭菜,一份供调查对象食用,另一份作为分析样品。
分析样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必须与摄入的食物一致。
(五)食物频率法(QFF):是估计被调查者在指定的一段时期内吃某些食物的频率的方法 这种方法以问卷形式进行膳食调查,以调查个体经常性的食物摄入种类,根据每日、每周、每月甚至每年所食各种食物的次数或食物的种类来评价膳食营养状况。
近年来被应用于了解一定时间内的日常摄入量,以研究既往膳食习惯和某些慢性病的关系。
*膳食调查结果的评价:(1)膳食结构的评价: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的比例。
——一般指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
膳食结构的评价一般可以参考平衡膳食宝塔的模式进行评价。
膳食结构的评价要特别注意:——种类要求:膳食食物是否多样化;——数量要求---差距描述:平衡膳食宝塔是理想化的模式,与个人现实有差距;——适用条件:平衡膳食宝塔是长期模式,不适宜用于个人短期的评价。
(2)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评价应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对个体和群体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评价。
如何具体应用DRIs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参考“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章节。
——不足?充足?过量?(3)能量来源分布评价能量来源分布评价一般包括食物来源和营养素来源分布评价。
食物来源:我国推荐的2000年膳食目标要求总能量60%来自于谷类,动物性食物比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