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6章就业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分章练习

发展经济学分章练习第三章经济增长、贫困和收入分配明确消除普遍的贫困和不断上升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所有发展问题的核心,也是发展的主要目的。
应当把握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间的关系,掌握减少绝对贫困应当采取的可能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对收入分配进行衡量的方法之一----规模分配所注重的是( )。
A.各种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份额B.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C.单个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D.单个家庭收入的来源地点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洛伦兹曲线中的对角线表明收入分配是绝对的不平B.洛伦兹曲线中的底边和与之相连的右边组成的折线表明收入分配绝对的平等C.离洛伦兹曲线中的对角线越远,则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D.洛伦兹曲线总是低于对角线的左边区域3、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
A.世界银行划定了以1986年的购买力平价衡量,每天收入一美元和两美元的参考贫困线B.每一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惯例和社会的观念制定出贫困线标准C.平等是对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的衡量,主要衡量实际的分配在多大程度上同标准偏离D.公平则是一个规范的概念,是否公平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4.世界银行1985年曾列出了两条贫困线,其中属于极端贫困的有( )。
A.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275美元的人口B. 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370美元的人C.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365美元的人口D.任何收人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270美元的入5.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1985年全世界的总的贫困率为( )。
A.40.2% B.35.1% C.33.7% D.30.5%6.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系数是( )。
儿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拉弗系数 D.奥肯系数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所有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
A.生活质量 B.经济增长 c.环境保护 D.广泛的贫困现象E.越来越大的收入不平等2.对贫困必须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下面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
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发展经济学课件-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

该模型认为人口增长是由经济增长决定的,把人口增长 看作是一个内生变量;
该模型进而认为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 而不是生产率的增加。
第三节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特征:
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 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
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 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
市失业率成反比; 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合理的。
第三节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含义:
应尽量减轻城乡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传统的减少城市失业政策不仅可能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城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一、劳动力的充分利用问题
(一)劳动力的闲置 劳动力的闲置即失业,有自愿闲置和非自愿闲置两种。 1.自愿闲置有三种类型: (1)提前退休 (2)沮丧的劳动者 (3)隐蔽性失业 2.非自愿闲置也有三种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生率持久存在,导致人口增长率停留在较高水平上。
第一节 人口的过度增长与抑制人口政策
(二)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
Cd f Y, Pc, Px,tx x 1,,n
在正常(新古典)条件下,可以预期:
Cd Y 0 Cd Pc 0 Cd Px 0
家庭收入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大。 孩子的净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小。 相对于孩子,其他的商品价格越高,对孩子 的需求就越大。
Cd tx 0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常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30)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综合发展国)、(出口加工国)、(石油出口国)、(农矿原料生产国)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6/7),人口占全球(3/4),土地占全球(2/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5)。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经济增长),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获得收入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莫里斯)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答:①贫穷-人均收入低-生活水平低;(吃、穿、住、行、医疗、教育不好、寿命短);②生产效率低下;(资本不足、科技落后、制度落后、劳动者缺乏创新、进取精神)③人口多,赡养负担重;(15岁以下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④劳动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问题严重)⑤二元经济,严重依赖农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农业就业人口多)⑥生态环境恶化⑦市场体系不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缺失,如契约、产权、货币、信用、信息等方面;基础设施缺乏)⑧国际关系中地位低下。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发展经济学第六章

发展经济学第六章1. 简介本文档是《发展经济学》第六章的学习笔记。
本章主要讨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
2. 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节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
2.1.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指人们的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等。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
许多国家通过投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以实现经济发展。
2.3.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经济中资本的积累和投资。
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和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来加强资本积累。
3. 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战略决策。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3.1. 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是指国家依靠出口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发展出口产业、吸引外资和进行国际贸易。
许多东亚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等成功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3.2. 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是指国家通过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洲国家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3.3.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
这种发展路径通常需要投资研发、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创新环境。
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等成功采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4.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型。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发展经济学

2.5 索洛模型与哈罗德问题
索洛模型解决了第一个哈罗德问题 如不考虑折旧,索洛模型的平衡增长意味着sf(k) = nk sF ( K ) L 两边同时处以k,则sf(k)/k = n n
L
K
根据资本—产出比的定义,F(K)/K = 1/v 从而 n = s/v 这就意味着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 率,经济稳定的趋向平衡增长的轨道。原因是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s、v、n都是外生的 常数,而在索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可变 的,经济可以调整到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 增长率的特定的资本—产出比上
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GA=Gw这种均衡是“刀刃上的均衡”。因 为一旦两者发生偏离(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的),偏离不但不会自行矫正,还会产生更 大的偏离,这也就是所谓的“不稳定原理”, 后人称其为“第二个哈罗德问题”。
举例来说,假定s=10%,Vr=4,于是Gw=2.5%, 假定实际增长率G比有保证的增长率高0.1%,为 2.6%,那么伴随2.6%的产出增长,加速器原理将 要求4×2.6%的国民收入追加投资,投资将达到 产出的10.4%,而储蓄被限制在10%,于是实际 增长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0.1%导致投资超过储 蓄0.4%。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任何投资超过储 蓄都将带来设备短缺、存量减少、刺激更多的投 资,带来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实际增长 率超过有保证的增长率将导致实际增长率更快增 长。反之亦成立。对均衡的偏离不是自行矫正, 而是自行加重。
罗斯托(Rostow, W. W.)提出经济起飞的必 要条件之一:生产投资从占国民收入的5%或 不足5%提高到超过10%。这一数值从何而来 呢?
推算
罗斯托假设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经济,资本— 产出率为3.5,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1.5%。 要使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净值保持原有的水 平的话,国民生产也得按1%-1.5%的速度增长。 根据s = G × v,所以储蓄率必须保持在3.55.25%的水平。 在相同人口增长和资本—产出率条件下,如果 人均收入要提高到2%,国民生产值就要按33.5%的速度增长,那么储蓄率就要提高到 10.5%-12.25%(方法同上)。这就是罗斯托 10%以上比例的来源。
发展经济学课件就业

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但因营养不良或缺乏 预防性保健措施而无力做全日制工作。
(4)无生产性(或不生产的劳动者)虽为生产
者,但因资源不充分,生产率极低,产出甚至还不 能补偿生活需要,所以工资收入微薄。
( 5)表面上有工作但又利用不足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与就业
主要内容
• 就业与经济发展 • 失业的度量 • 劳动力利用不足的种类 •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与就业政策 • 中国的就业问题
一、 就业与经济发展
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途径 适当的就业政策极为重要!
• 改善就业,对现有生产力更充分的利用,是发展中国家促 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就业水平与GDP水平正相关
人。 • 失业---找但没找到工作的状态 • 狭义的失业---也即公开失业,是指官方统计出来
的失业。 • 非公开失业---劳动者形式上没失业,但劳动力资
源被部分或全部闲置, (换名话说,人力资源只要没有被充分利用,就属
失业,虽然这样定义很不具有操作性,但意义是 有的。)
• 广义失业---劳动非充分利用统称为失业
• 充分就业是减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最有效的策略, 从而改变需求结构,更有利上于就业。
• 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失业就意味着 生活水平下降、无成就感、忧愁、伤自尊、家庭社会等问 题…
• 尤其应对妇女就业给予关怀
思考:就业是一个问题吗?
• 萨 伊 定 律 :不是问题。 • 凯恩斯定律:是问题,但好解决。 • 发展中国家:就业是问题,后果很严重。
表面上看并不严重,但统计上有困难、数据往往不可靠, 失业率总是被低估,实际的情况往往触目惊心。表面上小于 10 % ,实际上可能大于30%。中国2009年力保4.6%实属无聊, 甚至可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开失业: 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 。
2、不充分就业: 是指人们工作的时间少于愿意工作的时间。
3、表面上有职业但没有充分利用 (1)伪装的不充分就业; (2)隐蔽性失业; (3)提前退休 4、被损害的劳动者 5、不生产的劳动者
10/8/2020
1
9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1
16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三、对刘易斯模式的评价
1. 暗含假定: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率与这个部 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率的关系,忽视了生产技术的 变化。
2. 暗含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城市不存在失业。不一 定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3. 暗含假定:城市吸收农村劳动力时,工资水平不变, 与实际有出入。
4、农业部门不一定存在劳动剩余,城市失业有可能恶化。
5、农业部门不只是工业部门发展的工具,而应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力,缩小工农之间的差别。
10/8/2020
1
21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含义
1.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 平等。
2.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对农业的开发和农村的综合 建设问题。
(二)主要内容
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 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 素。
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其 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 功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的。
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 业率成反比。
3.1 3.3 3.1 3.1 3.6
实际失业人数
800--913 966--1145 1473 1540 1618 1695 1871-1900
实际失业率 g
4.0-4.74.9-5.97.5 7.9 8.2 8.3 8.5
h
8.5 8.5 8.2 8.2
g:作者估计数,指非农业人口数;h: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数,《2001 年中国经济形势
0.96
0.1157
资 料 来 源 : 刘 泓 .未 来 十 年 我 国 的 就 业 形 势 及 对 策 出 处 .《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 .2000.4
10/8/2020
1
11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2.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冲突的主要原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产出(Y)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Y/L)大致等于就业(L)的 增长率,即:
第二节 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一、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互冲突的观点
表 6-5
10/8/2020
1
10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1.产出——就业滞后现象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在20世纪60年代虽然产出的增 长速度很高,但就业的增长却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增长。许多 发展经济学家把历史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出现过的这种 现象称为无就业的增长,或称为产出——就业滞后现象。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节 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模型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10/8/2020
1
1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一、发展中国家失业状况
6-1
表6-6
我 国 GDP增 长 与 就 业 人 口 增 长
年 份
GDP年 均 增 长 就 业 人 口 年 均 就 业 弹 性 系 数
19
1986~ 1990 7.89
2.61
0.3308
1991~ 1995 11.56
1.23
0.1064
1996~ 1999 8.30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存在产 出的增长与就业的增长不一致的现象。
二、工业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一致的观点
10/8/2020
1
12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和 人口迁移模型
一、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发展中国家城市人满为患。由于人 口过度集中带来了经济、环境和政治等一系列问题。
分析与展望》,2002 年版。
资料来源:胡鞍钢 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2002-08-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10/8/2020
1
3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
1.发展中国家存在长期、有规律的失业且非公开失 业状况严重。
表6-3 1960-1973
10/8/2020
10/8/2020
1
18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对拉尼斯-费模式的评价
1. 对农业剩余的详细分析,弥补了刘易斯模式 的不足,也是该模式的重要贡献。
2. 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都看成是工业扩张和 经济发展的源泉,论证了创新对提高生产率 的作用。
3. 注意到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利于劳动转移和就 业增长的可能性,提醒决策者要防止资本密 集型的倾向。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10/8/2020
1
13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三、刘易斯模式
基本假设 (一)基本假设
1、城市现代化工业在现有工资水平下,可以 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无限劳动 供给)。 2、农村人口增长率高,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 而城市是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
10/8/2020
3、不宜不恰当地、过分地扩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 对中、高等教育事业地投资。
3.消除由工资补贴等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 在工资上的要素价格扭曲,理顺价格,使发展中国家 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10/8/2020
1
22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中国城乡综合就业发展战略
1.根据中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就业负担沉重 的现实,中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首先采 取断然措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
10/8/2020
1
23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思考题
联系我国“民工潮”数量的变化和迁移地区的 变化情况,运用人口迁移模式理论进行分析。
10/8/2020
1
24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5. 模式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结合起来,这是 建立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发展中国家制 定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0/8/2020
1
15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实
际
工 资
D3
( 劳
D2
动
边 际
D1
产
品
)
W
K3>K2>K1
S′
F
G
H
S
劳动数量
劳动剩余与工业增长图
10/8/2020
4. 缺点和刘易斯模式相同。
10/8/2020
1
19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五、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
(一)基本假设
1. 两部门,即整个经济分为乡村部门和城市 部门,前者生产农产品,后者则生产制成品。
2. 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即农业(乡村)部 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
10/8/2020
1
20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2. 将农业劳动的流动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劳动的流出。
➢ 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 劳动的流出。
➢ 第三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劳动的流 出。此时,农业劳动力已成为竞争市场的商品。
3、农业剩余对于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农业部门的流动具有 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其影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并 进而影响农业劳动的流出速度。第一阶段不影响工业 部门的工资水平和粮食的生产;第二阶段工业部门的 工资水平将升高,粮食价格将上涨。
10/8/2020
1
2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表 16-2 中国城镇失业人数与失业率估计(1995—2001 年) 单位:万人,%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登记失业人数
520 550 570 570 575 595 681
登记失业率
2.9 3
10/8/2020
1
7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问题
(一)从劳动力充分利用的角度看,劳动力的 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的时间; (2)工作的强度; (3)劳动生产率
10/8/2020
1
8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形式
4. 无限劳动供给在现实中可能不存在。 5. 该模式重点强调了居于主动地位、积极方面的是现代
工业部门,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10/8/2020
1
17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四、拉尼斯-费模式
1. 将农业部门的发展与工业部门的发展结合建立模式, 提出了“多余劳动力”、“不变制度工资”和“伪装 失业者”等概念。
1
4
第六章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
2.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增长迅 速,就业问题格外严重。
图6-1
2003年,中国城 乡从业人员达到74 432万人,其中城 镇25639万人, 占34.4%,乡村 48793万人,占 65.6%。199 0—2003年,共 增加从业人员968 3万人,平均每年新 增74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