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色基因的依赖性参与对行为特征的影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DNA甲基化:通过甲基化修饰影响 基因表达,进而调控性状
非编码RNA:通过microRNA、 siRNA等非编码RNA调控基因表达, 进而调控性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组蛋白修饰:通过组蛋白乙酰化、 甲基化等修饰影响基因表达,进而 调控性状
表观遗传学机制与基因对性状控制 的联系:表观遗传学机制如何影响 基因表达,进而调控性状的表现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变异方式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转录产生mRNA,mRNA进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进行,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 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蛋白质的磷酸化、乙酰化等修饰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生物 体的性状。
基因通过蛋白质合成控制性状
环境因素影响基因的表达
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生物体的性状
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机制
囊性纤维化:由CF基因突变引起,影响肺部和消化系统 镰状细胞贫血:由血红蛋白β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红细胞镰状化 亨廷顿氏病:由HTT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神经系统退化 囊性纤维化:由CF基因突变引起,影响肺部和消化系统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性状改变
基因通过蛋白质合成控制生 物性状
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性状表 现
基因通过调控酶的合成影响 代谢过程
基因通过转录和 翻译过程指导蛋 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 要的生物大分子, 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的调节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 质的结构和功能, 间接影响性状的表 现
牦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8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牦牛业的市场越来越宽阔。
更多的牦牛毛、绒制品流入到内地甚至是沿海地区,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其的需求。
尤其是牦牛绒毛制品,在新的生产加工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的前提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大多数牦牛绒毛色泽较深暗,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颜色工艺是最为难的,同时染色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所以必须对这一点进行有效的改善。
其中基因水平探究控制牦牛毛色遗传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2 毛色形成的机理牦牛和其它种类的动物一样,他的毛色根毛发中的色素有很大的关系,牦牛的毛发之所以呈现出深黑色或者是雪白色,主要是因为它的毛发中所含的黑色素与白色素在作怪。
其中黑色牦牛的毛发中含有棕黑色素或褐黑色(phaeomelanin),形状是圆形颗粒,性状上易溶于碱中;另一种是真黑色素(eumelanin),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说以及集中分布的位置对牦牛毛发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Agouti,Pomc和Extension对于两种黑色素的影响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们通过黑色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1分别来编码Agouti信号蛋白(ASP),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和MSH受体(MC1R) [1]。
3 牦牛MC1R 基因3.1 MC1R 基因黑色素皮质激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由extension的编码数字组成,是G蛋白耦合的重要组成者,从长度上来看主要由310个氨基酸(牛是317个、鸡是314个)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外显性比较强。
MC1R的蛋白有7个跨膜组成,其中作为不起眼的是G蛋白耦合状体[2]。
可以将MC1R基因位置控制在18号染色体之上,长954bp。
3.2 牦牛MC1R 基因的研究进展有学者对不同的牦牛类型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对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Ⅰ,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分析。
遗传学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子代甚至产生与亲代完全不同形状表现的现象。
遗传(heredity):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二、填空题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Lamarck提出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等学说;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于1892年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是由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的;孟德尔于1866,认为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确定了基因的连锁程度,创立了基因学说。
沃特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
遗传和变异以及自然选择是形成物种的三大因素。
三、选择题1、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D )A.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B.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C.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D.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2、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A James D. WatsonB Barbara McClintockC AristotleD Gregor Mendel3、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A 酵母B 果蝇C 玉米D 以上选项均是4、根据红色面包霉的研究,提出“一个基因一种酶”理论的科学家是:()A Avery O. TB Barbara McClintockC Beadle G. WD Gregor Mendel三、简答题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变异是生物进化产生新性状的源泉,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遗传和变异都有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牦牛皮肤中调控毛色基因表达定量和黑色素细胞组织学分析

牦牛皮肤中调控毛色基因表达定量和黑色素细胞组织学分析高泽成;梁春年;吴晓云;李明娜;张志飞;阎萍【摘要】旨在通过分子水平和组织学水平阐明牦牛不同被毛颜色的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决定色素形成通路中的主效基因:鼠灰色基因(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gene(ASIP),Agouti)、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基因(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和酪氨酸酶基因(Tyrosinasegene,TYR)表达量.结果表明:MC1R表达量在黑色毛色高于白色毛色;MITF表达量在黑色毛色与白色毛色中差异明显;ASIP表达量在白色毛色和黑色毛色中差异不显著;TYR表达量在天祝纯白被毛中表达量是大通纯黑被毛的2.87倍,这与有色被毛高表达的结果相反,TYR的表达量对牦牛黑色素的合成影响有待深入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牦牛毛囊是由毛鞘、毛乳头和毛球外面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在天祝白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发现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同时发现有少量的黑色素颗粒存在.大通牦牛的毛囊和表皮黑色素细胞中均发现有黑色素的存在.黑色被毛毛囊中与毛发相连毛乳头附近的黑色素含量比毛囊周围其他部位含量高.大通牦牛的毛囊群比天祝牦牛毛囊群密集,毛囊的直径比天祝长,毛发较粗.大通牦牛毛囊周围黑色素细胞比天祝白牦牛密集,细胞核大,而且更为明显.%The test was to through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histological level shed light the different mechanism of coat color in yak.The experiment adopted the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ive PCR technique to detect the skin tissue determines the main effect of pigment formation pathway genes:gray mouse gene(agouti signaling protein gene (ASIP),Agouti),small eye malformation 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melanin cortisol receptor 1gene(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 and tyrosine enzyme gene(tyrosinase gene,TYR) expres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C1R expression quantity in black the color was higher than the white color;MITF expression quantity in the black coat with white color difference was obvious;ASIP expression quantity in white color and black color was not different;TYR expression quantity in Tianzhu white coat was Datong pure black coat 2.87 times,this result was opposite the colored coat with high expression result,the TYR expression quantity of yak melanin synthesis effect remain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Test made by paraffin sectionmethod,using HE an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Mammalian hair by hair follic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rivatives,the melanotho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pidermis and hair follicles.Through microscope found the yak hair follicle was made up of wool sheath,hair papilla and connective tissue around the group formed outside the bulb.A lot of melanothores were found in skin and around hair follicels in Tianzhu white yak,and found that there was a small amount of melanin granules.Melanin granules were found in hair follicle and epidermis melanothore in Datong yak.The melanin content near the hair dermal papilla was higher than other parts around the hair follicle in black coat hair follicle.Datong yak hair follicle group was more serried than Tianzhu yak hair follicle group,and the diameter of the hair follicle was longer than Tianzhuyak,with thicker hair.The melanin cell around the hair follicle of Datong yak was denser than Tianzhu yak,and the nucleus was larger,and more obvious.【期刊名称】《华北农学报》【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7页(P117-123)【关键词】牦牛;毛色基因;定量表达;石蜡切片;黑色素【作者】高泽成;梁春年;吴晓云;李明娜;张志飞;阎萍【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甘肃省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S823动物的毛发是由毛囊发育生长的皮肤衍生物,毛色是动物重要特征之一,它在确定杂交组合、品种纯度和亲缘关系以及评价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不同基因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地了解毛色形成的分子机理。
哺乳动物毛色遗传

•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在各种色素合成、代谢的调控网络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Waterland et al.,2003) 。
• 铜是多酚氧化酶的组成部分,能促进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对黑色素和棕色素形成具催化作用;锰对机体吸收铜有 一定的影响,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物的毛色形成( 角 根琴等, 2008)。
2.毛色形成的基础
黑色素细胞主要位于表皮和毛囊中黑色素包括真 黑色素( eumelanin ) 和褐黑色素( pheomelanin) 。 褐黑色素为溶于碱的圆形红色颗粒,能使皮肤或 毛发表现为黄色和红色; 真黑色素比褐色素难溶, 能使皮肤或毛发表现为褐色和黑色( 庞有志, 2008) 。
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两种色素分布与比例的不同 造就哺乳动物不同的毛色( Cone et al.,1996; Hartmeyer et al.,1997) 。
– Ay 黄色,纯合时致死
– Aw 背部刺鼠毛,腹部黄白色 – A 刺鼠毛 – at 背部毛为褐色或黑色,腹部毛为淡黄色 – a纯合时为非刺鼠毛,呈全褐色或全黑色
B基因
• B基因:褐色基因。 • 有2个主要的等位基因B和b, B为黑色, b为棕色
C基因
• C基因:白化型基因,控制不同性质的色素氧化酶 的形成,共有5个复等位基因
2.毛色形成的基础
• 哺乳动物毛色是由体内色素决定的。虽然哺乳动 物体内的色素有很多种,但现有研究表明: 决定 哺乳动物毛色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酪氨酸源性色素 ,即黑色素及其衍生物; 同时,这些色素的空间 分布和时空表达也影响到了哺乳动物毛色的深浅 和花纹组成( 里德等,1989; 张俊珍等,2006; 王 乐等, 2009a; 苗永旺等, 2009) 。
小鼠毛色遗传的控制机制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鼠毛色遗传的控制机制及其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鼠毛色具有复杂的发育机制,最常用的小鼠毛色形成机制是基于隐形遗传原理的染色体显性模式。
它改变了一个特定基因的表达方式,从而改变小鼠的毛色。
小鼠毛色遗传控制机制分为基因配置模型和基因功能模型。
基因配置模型中,基因和颜色的遗传关系是由物理位置的组合来决定的,即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的相对位置。
基因功能模型是指毛色受到表达基因的影响,基因表达对小鼠色球细胞的激发或抑制等活性变化而产生影响。
小鼠毛色遗传控制机制在遗传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熟悉基因的控制机制,加强对基因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从而理解遗传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此外,对基因结合的概念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染色体中基因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基因突变和毛色表型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利用小鼠毛色遗传学来探究生物多样性也是遗传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在此过程中,研究小鼠色素的遗传分布有助于学生发现不同种群小鼠以及小鼠自身遗传适应机制的变化。
小鼠毛色遗传的控制机制研究对于更深入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改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遗传学教学中也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唯有通过建立小鼠毛色遗传的模型,弄清毛色形成的基因机制,研究小鼠毛色的形态变化才能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极为重要的实验和教育基础。
犬的毛色遗传

犬毛色的遗传改良
遗传资源
了解不同品种和毛色的遗传资源,可以帮助繁殖者实现毛色的改良。通过合理的繁殖计划,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 毛色的新品种或品系。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对于犬毛色遗传改良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犬毛色基因的分子机制和遗传规律,可以为繁殖者提供更有效 的选择和繁殖策略。
05 犬毛色遗传的常见问题
如何避免毛色遗传疾病
了解疾病与毛色遗传的关系
某些疾病与犬只毛色遗传有关,例如白化病、皮肤色素减退症等。了解这些疾病与毛色 遗传的关系,可以帮助犬主和繁殖者识别携带相关基因的犬只,从而避免繁殖具有遗传
疾病的后代。
科学繁殖
科学繁殖是避免毛色遗传疾病的关键。繁殖者应了解犬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选择健康 的种犬进行繁殖,避免近亲繁殖,并遵循科学的繁殖计划,以降低遗传疾病的风险。
如何利用毛色遗传改良犬种
定向选择
引入外来血统
通过定向选择具有优良毛色特征的犬只进行 繁殖,可以改良犬种的毛色表现型。在繁殖 过程中,繁殖者应注重选择具有稳定遗传性 状的优良个体,以逐步改善犬种的毛色特征。
引入外来血统是一种有效的改良犬种的方法。 通过引入具有优良毛色特征的外来血统,可 以丰富犬种的基因库,提高改良效果。同时, 应关注外来血统的适应性,以避免引入不良 基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犬的毛色遗传
目录
CONTENTS
• 犬毛色遗传的基本知识 • 犬毛色的遗传规律 • 犬毛色遗传的研究进展 • 犬毛色遗传的实际应用 • 犬毛色遗传的常见问题
01 犬毛色遗传的基本知识
犬毛色遗传的原理
01
犬毛色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即基因通过编码 蛋白质来影响毛色表现型。
02
畜禽繁殖技术4(质量性状的遗传)

因能够抑制另一对基因的表现,这种作用称为上位
作用。起抑制作用的基因称上位基因,被抑制的基
因称为下位基因。上位基因如果是显性,则只要有
一个上位基因即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上位基因是隐
性基因,则必须纯合时才能发挥作用。
• 例如,影响狗毛色的显性白皮基因(I)对显性黑皮 基因(B)有上位显性作用。在两对互作基因中, 其中一对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作用。称 为隐性上位作用 。
讨论
• 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 性状就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厚德至善 精技致新
讨论
• 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 性状吗?
厚德至善 精技致新
讨论
• 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 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厚德至善 精技致新
讨论
• 任选上述一种人体性状,看看你与父亲或母亲是否相 同。如果不同,再看看你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
• 如牛的脑积水,软骨发育不全。
厚德至善 精技致新
4 伴性性状
• 在性染色体上,除了有决定性别的基因 外,还携带着一些控制性状的基因。由性
染色体非同源部分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
状称为伴性性状,这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 有关。(色盲X)
• 迄今发现的伴性性状均属于质量性状, 利用伴性遗传的原理,可培育雌雄自别品
• (3)性状一般可以描述,而不是度量; • (4)遗传关系较简单,一般服从三大遗传
定律;
• (5)遗传效应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小。
厚德至善 精技致新
二、质量性状的类型
• 1 表征性状
•
动物许多外貌特征,诸如毛色、有无角、鸡的冠
型、皮肤颜色和蛋壳颜色等,均是典型的质量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毛色基因的依赖性参与对行为特征的影响赵秀英指导老师:巩元芳院系:动物科技学院专业:动物科学摘要:为了评价毛色表型的基因位点对行为特征的影响,我们详细地阐述了新的基因位点与社会探索行为的联系并检测了不同位点的每个等位基因对行为表达的影响。
我们使用的F2代小鼠是由DBA\2小鼠与ICR小鼠的F1代杂种交配获得。
其表型分析表明agouti与albino基因影响其行为特征。
以基因型为基础的分析表明新的探索性行为被位于agouti上的显性野生型等位基因频率的依赖方式所抑制,并不是因albino导致。
该等位基因的依赖性仅见于有色小鼠,albino小鼠并未发现。
目前的结果表明,agouti基因位点能够促进albino的野生型等位基因决定特定的行为特征。
它编码一个酪氨酸酶的结构基因。
关键词:agouti 位点;albino位点;新的探索行为;毛色;Laboratory小鼠1引言动物的驯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对于驯化过程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因此,驯化被认为是动物的一种特性,它能使动物的一生以及其遗传因素重新成型。
虽然一些遗传改变会被涉及,但我们对于遗传基础的改变过程却知之甚少(罗森格伦·皮尔伯格等,2008)。
毛色(或毛发)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行为与情感特征的关系一样在许多物种中被报道过(Hemer,1990)。
目前已经发现小鼠很多基因参与其毛色表达。
其中某些基因已被克隆并且鉴定了对毛色表型的影响(杰克逊,1994)。
尤其是毛色表型可以被小鼠的多种基因型综合控制。
在个体中,这些基因在四个主要位点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主要影响黑色素的合成、色素合成来源以及黑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的运输。
这些基因位点分别控制的毛色是野灰色(A-:野生型等位基因控制个体带状黑毛;aa;隐性纯合等位基因控制非带状黑毛),褐色(B-:野生型等位基因产生黑色真黑素;bb:隐性纯合等位基因产生棕色真黑素),白化(C-:有色的;cc:隐性纯合等位基因导致白化病),以及淡灰(D-:野生型等位基因;dd:隐性纯合等位基因对毛色有淡化作用,使毛的表层整体“受到侵蚀”)。
后代的毛色表型可以通过基因杂交推测出来。
在驯服的动物中,人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决定毛色深浅的基因上,包括狐狸(基勒等人,1968),大鼠(考特和布莱斯,1987)以及鹿、老鼠(海森,1997)。
调查结果表明动物的隐性纯合非带状等位基因(aa)比与之对应占有优势的野生型带状等位基因,即野生型毛色,更易控制。
进一步说,在特定品系的小鼠中,野生型带状等位基因所编码信号蛋白(ASP)的异位过度表现会导致饲养行为(Fan等人,1997)和应激反应(哈里斯等人,2001;Bazhan等人,2004)。
除了决定毛色深浅的基因外,其他基因位点,特别是淡化毛色的基因(卡扎拉和格利特,1977)和白化基因(温斯顿等人,1967;阿比轮和克洛斯,1968;泰森等人,1970;罗迪斯和亨利,1977;卡扎拉和格利特,1979;卡茨和多伊尔,1981;乐佩普和拉萨尔,1986)对很多行为特征发挥多效性影响。
因此,控制毛色表型的基因位点是影响动物个体性情或行为特征的重要遗传因素。
但是每一个位点的个体基因型在行为表现中的反应仍然不清楚。
在本实验中,我们重点关注小鼠新的社会探索行为并测定基因位点与其行为模式的联系。
然后,检测出与行为表达有关的不同位点对每个基因型的影响。
图1. F2代的毛色表型,通过携带野生型agouti毛色的F1代雌雄小鼠交配获得,近交系DBA/2小鼠和封闭群albino ICR小鼠杂交所形成。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和繁育过程所有实验根据动物实验准则进行。
从日本SLC公司购入近交系雄性DBA/2CrSlc小鼠(基因型:aa bb CC dd)与封闭群雌性albino Slc:ICR小鼠,10周龄。
育种房间温度保持在23±1℃,光暗周期为14h 光\10h 暗(06:00开灯)。
两种小鼠被安置在有寝具的笼子里。
并在笼中提供了饲料和水供其自由采食。
当它们12周龄时,ICR 雌鼠与DBA/2雄鼠交配,其后代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毛色即agouti(Aa)和non-agouti (aa)。
agouti毛色的F1代杂种雌鼠和与其具有相同显性毛色的雄鼠在12月龄时随机交配以获得所有的毛色表型。
这些毛色表型在下一代受四个主要基因位点的独立控制。
原则上,将出生3天后的幼崽不论毛色每8只调整到一窝,21日龄断奶。
由此,我们从F2代小鼠中获得了112只雄鼠和9种不同类型的毛色(图1)。
这些小鼠群养(3-4只/笼)到8周龄,然后个别安置。
接下来,动物从育种室移到行为分析室,并保持14h光/10h暗周期(12:00关灯)使其熟悉新环境。
经过一周的适应,进行13:00-16:00的昏暗光照明后,其行为测试描述如下。
2.2新的社会探索性行为测定使用40厘米高的墙和深棕色不透明丙烯作成的60×45cm开放的试验台,其中心放置一个直径为11.4厘米高度为20.5厘米的圆柱管,下半部分用带有许多小洞的不锈钢材料制作,上半部分用透明的丙烯酸板制成。
每只F2代的小鼠被放在实验台的一侧,使其熟悉测试环境3分钟。
在我们的实验室中,由一种杂交生物群体的dd品系鼠作非亲缘交配产生的一只实验鼠在5~7周龄去势,然后把它放在圆柱形管上。
用数字视频摄像机记录新的探索行为和社会互动5分钟。
其分析如下,社会行为的开始标志:第一时间积极靠近社会伙伴(即其它小鼠)。
社会行为:在5分钟测试内跟踪和嗅探伙伴的频率和累计时间。
这些行为参数被认为是社会合作伙伴的指导活动。
试探性教养行为:用后腿的频率和累计饲养时间。
自我刷拭:用前腿刷拭鼻区的频率。
这些行为参数被认为是非合作伙伴的指导活动。
记录这些之后,将小鼠转移回它们所生活的笼子。
并用35%的异丙醇立即清洗测试区域。
行为测试每天进行6次,每次间隔15-20分钟,在进行最后一次测试的一周后,将每只小鼠的整个大脑取出,称重并保存在-80℃环境中。
2.3基因组DNA的制备借助于PCR的基因分型技术,并使用浸泡在100 ng/µlPH值为8.0的TE buffer 中的向导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Promega Corporation,Madison,WI)。
从10-20毫克的延髓中提取出基因组DNA。
TE buffer可根据制造商的指导适当作一些修改并通过分光光度法进行量化。
2.4 agouti 和albino 的基因分型程序编码小鼠谷草转氨酶(ASP)的基因有4个外显子和一个包含11KB反转录转座子的损失功能的等位基因(non-agouti等位基因)构成。
此反转录转座子序列位于第一与第二外显子间的内含子中(Bultman 等,1994)。
因此,下面的野生型agouti 和non-agouti alleles 的PCR引物使用Primer3引物设计工具设计(http://www.bioinformatics.nl/cgibin/primer3plus/primer3plus.cgi);一个共同的正向引物,5′-GCCACACTTAGGGAGTTCACA-3′;野生型agouti等位基因的反向引物,5′-GGTTGGCCACCATGTCTAGT-3′;野生型non-agouti的反向引物,5′-GCTCTGGTCTGTGTGTGCTTTCA-3′(Ensembl Gene ID: ENSMUSG00000027596,图2)。
1µl基因组DNA,10µlPCR Platinum® 混合液(Invitrogen Corporation,Carlsbad,CA)与0.5µm 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混合于200µlPCR 反应管中,装上热循环仪进行PCR 反应表达(Px2;Thermo Hybaid,Ashford,UK)。
反应过程:95 ℃变性5 分钟变性30 秒57 ℃退火30 秒72 ℃缓冲60 秒进行40 个循环72 ℃延伸10 分钟PCR 产物在1% 的TBEbuffer和可视化的嗅化二氨乙苯啡啶的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位于albino locus 上的野生型等位基因编码酪氨酸酶基因。
在对albino BALB/c 小鼠的酪氨酸酶基因的测序中发现一个点突变(G→C颠换),这个点突变位于第387个核苷酸上。
它创造了一个新的DdeI限制性的内切点(shibahara等,1990)。
以下野生型酪氨酸酶基因和突变等位基因的引物旨在扩大含有限制性内切点的区域(DdeI site):正向,5′-TCAGGCAACTTCATGGGTTT-3′;反向,5′-GCCTGTGGGGATGACATAGA-3′(Ensembl Gene ID: ENSMUSG00000004651,图3)。
反应过程:95℃变性5分钟变性30秒57℃退火30秒72℃缓冲60秒进行40个循环72℃延伸10分钟在基因扩增之后,取10µl的反应产物,用1µl(10单位)的DdeI酶(R0175S;New England Biolabs,Inc.,Ipswich,MA)在5µl的NEbuffer和34µl不含蒸馏水的血清中消化4小时,维持温度为37℃。
消化后,酶在65℃时失活的潜伏期为20分钟。
消化产物在可视化的嗅化二氨乙苯啡啶与1×TBEbuffer 中的4%琼脂糖凝胶(NuSieve® 3:1 Agarose,Lonza,Rockland,ME)中电泳。
图2. 小鼠野生型agouti和non-agouti等位基因的基因结构示意图与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分型图。
(A)4个外显子作为开放阅读框(灰色部分:蛋白质编码区域)。
在non-agouti等位基因插入的一段11-kb的反转录转座子用一条长的阴影线代表。
引物位置表示如下:(a)共同的正向引物,(b)野生型agouti的反向引物,(c)non-agouti的(Ensembl Gene ID: ENSMUSG00000027596)。
(B)纯合子小鼠野生型agouti等位基因(AA)、non-agouti等位基因(aa)与杂合子小鼠(Aa)的有代表性的多重PCR结果。
PCR扩增子的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每个引物组合的特异性。
M;DNA 大小水平在100bp的增量中有100-1000bp(100bp分子标尺,Bio-Rad Laboratories,Hercules,CA)图3. 小鼠野生型酪氨酸酶基因(外显子1的一部分)序列示意图与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分型图。
(A)albino小鼠的点突变位置(G→C颠换)用箭头只在第387个核苷酸,并创造了新的Ddei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