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
食品添加剂的实验探究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香精和调味剂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品种和用量,以确保食品安全。
天然食品添加剂:从天然食材中提 取,如柠檬酸、果胶等
微生物来源的食品添加剂:由微生 物发酵产生,如味精、乳酸菌等
添加标题
参考剂量法:根据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最大添加量,计 算出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的量,从而评估其安全性。
添加标题
风险交流: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过程中,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评估 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案例名称:某品牌 饮料中防腐剂的检 测与评价
食品添加剂的实验 探究方法
探究食品添加剂 对食品品质的影 响
了解食品添加剂 的种类和作用机 理
分析食品添加剂 的安全性及使用 规范
为食品加工企业 和消费者提供科 学依据
实验目的:探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 口感、保存时间等方面的影响。
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样品、添加不同种类 和剂量的食品添加剂、观察和记录实验数 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 性评价
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限量使用,不得超标
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和认证
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无毒 害
添加标题
风险评估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以确定其可能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添加标题
安全性评价试验:通过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理学评价,以评估 其安全性和潜在的副作用。
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研究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 食品添加剂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步骤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步骤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日益关注,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苯甲酸像脂肪酸一样,能在肠内很好被吸收。苯甲酸
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与甘氨酸结合形成无害的马尿酸,
其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苯甲酸葡萄糖醛酸甙从
尿中排出,不在人体积累。
苯甲酸的毒性较小。
总的来说,目前普遍认为苯甲酸是比较安全的防腐剂,
以小剂量添加于食品中,未发现任何毒性作用。
山梨酸及其钾盐
山梨酸又名花椒酸,白色结晶,难溶于水,可 溶于有机溶剂,具有特殊气味和酸味,对光热均稳 定,性还氧气中长期被放置易氧化着色。 山梨酸钾也是白色粉末,其抑菌效果为同质量 山梨酸的74%。 山梨酸代谢后生成CO2和H2O,对人体无害。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
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为白色有丝光的鳞片或针状结晶,
微溶于水, 使用不便,实际生产多用其钠盐。 COOH COONa 苯甲酸钠易溶于水和乙醇,难溶于有机溶剂,与酸作用生成 苯甲酸。 苯甲酸及其钠盐主要用于酸性食品的防腐,在pH 2.5— 4其抑菌作用较强,当pH>5.5时,抑茵效果明显减弱。主 要用于果汁、果酱、清凉饮料这些酸性食品,使用量≤0.1%
防腐剂的品种: 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EDTA二 钠、 亚硝酸钠、丙酸及其盐、乳酸链球菌素、 新开发的:果胶分解产物、香辛料提取物、 琼脂低聚糖、甜菜碱、日扁柏醇、
类黑精、葡萄糖氧化酶、熏液、
富马酸二甲酯、溶菌酶、鱼精蛋
白等。
禁用的防腐剂:水杨酸、甲醛、硼酸、β-奈酚、 焦碳酸二乙酯等。
(3)滴定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果酱) 100g于500ml容量瓶中,加200ml水,加NaCl直到不溶解为止 (降低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用NaOH调至碱性(苯甲 酸生成苯甲酸钠),用饱和NaCl定容500ml,静置2小时,
食品添加剂毒理

常见食品添加剂毒理食品添加剂最早来源于天然物质,我国“天工开物”等有所记载,人们为了调剂饮食,加入的植物色素,呈香物质及点制豆腐使用的卤水、煮肉用的硝等,在我国有些地区仍在延续。
近年来,以化学合成方法制成与色、香、味及营养等成分相同的物质添加入食物,从而改善食品质量和色、香、味的添加剂使用不断增多。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外观、风味和防腐等性质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组成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983年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本身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是食品特有成分的任何物质,而不管其有无营养价值,它们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调制、处理、充填、包装、运输、贮存等过程中,由于技术(包括感官)的目的,有意加入食品中或者预期这些物质或其副产物会成为(直接或间接)食品的一部分,或者改善食品的性质。
它不包括污染物或者为保持、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
”此定义既不包括污染物也不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
日本、美国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则均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
作为食品,人们不仅是从营养的角度考虑其价值,而且也关注其味道、色泽和质地,因此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物质,从而改善其外观和风味就是很自然的想法。
而且从本世纪初开始,人们就在食品中添加化学物质使之更易被人们接受。
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面包的货架寿命会大大缩短,油脂会氧化酸败,饮料和冷冻甜品会失去风味,花生酱会分层,食盐会变硬结块。
目前,全世界发现的各类食品添加剂有9万多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种,其中直接使用的4000余种,香精香料占80%左右。
FAO/WHO推荐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400多种(不包括香精、香料);欧盟约使用1000~15000种。
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在70年代仅有14类,100多种,1981年为213种,1987年增为15类724种,至1997年达21类,所许可使用的品种至1999年已达1587种,其中包括食品用香料及其他(不包括复合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复习题(完成版)

《食品添加剂》建议重点看作业题,然后结合老师给的重点,记一下相关知识点,最后有选择性地做下面的复习题(上网找的,仅供参考),找一下感觉,祝大家过过过过过!!别问我是谁,我是红领巾!>_<《食品添加剂》作业题集锦(老师说过掌握了作业题期末考试就有70分啦!!)第一章:1、食品添加剂的分类;2、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量的确定;3、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实验的4个阶段及判断标准;第三章:1、根据增稠剂的不同来源分类第四章:1、防腐剂苯甲酸的生产工艺第五章:1、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2、抗氧化剂BHT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3、油脂氧化机理;第六章:1、色素显色原理;2、苋菜红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3、胭脂红的化学名和制备方法;4、天然色素的典型生色团;第七章:1、写出下列几种重要的合成香料的名称、结构、制备方法:香兰素、麦芽酚、洋茉莉醛、菠萝酯、乙酸苄酯;第八章:1、酸味剂定义;2、酸味剂的呈味原理;3、常见的酸味剂的名称、结构、制备;4、常见的鲜味剂的名称、结构、制备;第九章:《食品添加剂》老师上课给出的重点:第一章:1、每日允许摄入量(ADI);2、最大使用量;3、食品中最高允许量;第二章:1、常见乳化剂的制备;2、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第三章:1、常见增稠剂的来源;2、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第四章:1、合成防腐剂的品种;2、常见防腐剂的制备和作用机理;第五章:1、油脂氧化机理;2、常见合成抗氧化剂的结构、制备、作用机理;第六章:1、合成着色剂(重点看偶氮类)第七章:1、食用香料、香精的概念、分类;2、合成香料的品种、名称、制备;第八章:1、味觉的产生;2、甜味剂、酸味剂的品种;3、不同味觉的相互作用;第九章:1、护色剂的作用机理;第十章:1、膨松剂的品种;第十一章:1、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品种;2、VC、VE的作用;3、无机盐类(重点看钙盐类)第十二章:1、酶制剂的性能《食品添加剂》复习题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食品添加剂: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复习资料.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判断标准:人为加入、目的明确、一般无营养意义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有哪些1.防止食品腐败2.改善食品感官性状3.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4.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5.满足某些特殊需要6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用以确定毒性级别,LD50以mg/kg表示第二阶段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及代谢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包括繁殖,致畸试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用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MNL加入食品中能防止或延缓腐败性变质的食品添加剂叫防腐剂,其具有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其增殖的作用一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细菌繁殖、霉菌代谢、酵母菌分泌氧化还原酶1食品腐败2食品霉变3食品发酵三防腐剂的防腐原理1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酶的活性。
2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干扰其生存与繁殖。
3改变细胞浆膜的渗透性,使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逸出导致其失活。
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烂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贮藏。
四防腐剂应具备的条件1.性质稳定,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使用及分解后无毒。
2.在低浓度下仍有抑菌作用。
3.本身无刺激性气味和异味。
4.不应影响人的机体代谢,也不应影响正常的肠道菌群活动。
5.价格合理,使用方便。
二正确使用与发展食品防腐剂应注意什么的1使用中注意问题减少原料染菌机会确定合理的添加时机与其它处理并用分布均匀(溶解与分散水分活度、分配系数2针对防腐对象合理用药3混配使用(相加效应、协同效应、拮抗作用4食品防腐剂的交替使用抗药性(适用性、突变性5防腐保鲜必须立足于“防”和“保”四、正确使用抗氧化剂的方法(一混合要完全均匀可将抗氧化剂与少量的物料调拌均匀,再在不断搅拌下,分多次添加物料。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工艺中使用了各种食品添加剂,它们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稳定性、口感和色泽,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加美味可口的味觉享受。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些危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产生,而是在长时间接触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食品添加剂简介食品添加剂指为了增强、改善或保持食品的保质期和性质而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色素、香料和营养增强剂等,在生产过程中通常混合进去。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包括:色素(如红色味精)、甜味剂(如蔗糖)、抗氧剂(如维生素C)、乳化剂(如明胶)、增味剂(如异硫脲)、稳定剂(如丙二酸)以及防腐剂(如硫酸铝钾)。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这些添加剂可以帮助维持食品的质量、抗菌和抗氧化等性质。
然而,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物质,长期过量的摄入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还有被指责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现状随着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着手分析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许多机构已经开始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欧盟的EFSA(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就很早就开始了对食品添加剂的评估,确保食品安全。
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监管。
例如,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确保添加剂的用量和质量的安全。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尽管食品添加剂已经在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众多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1. 引发过敏反应许多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甜味剂以及色素等都会引发过敏反应。
特别是对于容易过敏的人,过度摄入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状,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等问题。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

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食品毒理学实验报告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毒理学实验成为评估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报告旨在通过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研究结果,探讨食品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实验一:重金属含量检测重金属是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长期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可以评估其安全性。
实验结果显示,某些食品样品中存在铅、汞等重金属超标情况。
其中,鱼类和海产品中的汞含量较高,超过了卫生标准的限制。
这可能是由于水体污染和食物链传递所致。
建议公众在摄入这些食品时要注意适量,并选择来源可靠的产品。
实验二: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但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通过对蔬菜和水果样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可以评估其安全性。
实验结果显示,某些蔬菜和水果样品中存在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尤其是某些进口水果,其农药残留量明显高于国内生产的水果。
这提示公众在购买水果时要选择本地生产的产品,并注意清洗处理。
实验三:添加剂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口感而添加的化学物质。
然而,不当使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不同食品样品中添加剂的含量进行检测,可以评估其安全性。
实验结果显示,某些食品样品中存在添加剂超标情况。
尤其是某些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剂和增味剂使用过量,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建议公众在购买加工食品时要选择添加剂使用较少的产品,并注意适量摄入。
结论:食品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需要公众、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来保障食品安全。
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食品的选择和消费意识,选择来源可靠的食品,避免过量摄入潜在有害物质。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监管,加强对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科研机构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食品毒理学,不断完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2010/1/3 16:55:37•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
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
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
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的形式发布了“食品用香料名单”、“胶姆糖中胶基物质及其配料名单”以及“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推荐名单”。
三. 食品毒理学概念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呈有益作用或不良作用。
毒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首要目的就是要对毒性进行定量。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Paracelsus(1493~1541)曾说过:“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的。
正确的剂量才使得毒物与药物得以区分”(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一般来说,毒物和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则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
例如,亚硝酸盐(nitrate)对正常人是毒性物质,但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
另外,人体对硒(Se)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μg ,如低于50μg 则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疾病,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摄入量在 200~1000μg之间则会导致中毒,如每日摄入量超过 1mg则可导致死亡。
毒性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合成和半合成三类,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军事、放射性、生物性和化妆品中分布的有害化学物,按其毒性强弱又可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
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损害。
所谓化学损害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甚至导致器质性病变的损伤。
如有机磷酯化合物类农药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生物体乙酰胆碱超常累积,因而导致生物体的极度兴奋而死亡。
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指从毒理学角度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其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九条第二项:禁止生产经营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从这项规定中可见并非任何含有害物质的食品都不能生产或销售,而是当它们在性质和数量上有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时不得生产或销售。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80年年会首次提出制定毒性评价问题。
卫生部(81)卫防字第11号文件将制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列入《1981~1985年全国食品卫生标准科研规划》。
从此“程序”得到政府立项,投入经费、组织人才、集中设备优势,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促使食品毒理学的成长与发展。
一些食源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农产品和加工食品中的有害化学残留也开始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我国于198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经过13年的试行阶段1995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食品卫生法规。
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食品安全状况面临着更高水平的挑战。
国家相继制定和强化了以《食品卫生法》为主体的有关食品安全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卫生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为主体的管理体制。
但是,我国在进入21世纪和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形势依然严峻,还要从认识、管理、法规、体制,以及研究、监测等方面作更多的工作,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食品毒理学原是毒理学和食品卫生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FAO)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是现代食品毒理学的先驱。
20世纪70年代,这些组织提出应以食品安全性评估为重点,将食品毒理学从食品营养和卫生学科中单独分离出来,并成立了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机构。
我国于七八十年代在全国各个省市建立了食品检验和食品卫生检测网。
1994和1995年我国又分别正式颁布和实施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标准和《食品卫生法》。
这些法规标准、及食品监督机构为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法律和行政上的保障。
五.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可以利用两种方法来描述或比较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一种是比较相同剂量外源化学物引起的毒作用强度,另一种是比较引起相同的毒作用的外源化学物剂量,后一种方法更易于定量,这就规定了下列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的各种概念。
在实验动物体内试验得到的毒性参数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毒性上限参数,是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另一类为毒性下限参数,即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毒性参数的测定是毒理学试验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1. 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1)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l00或LCl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由于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对外源化学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个别个体耐受性过高,并因此造成100%死亡的剂量显著增加。
所以表示一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高低或对不同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进行比较时,一般不用绝对致死量(LDl00),而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
LD50较少受个体耐受程度差异的影响,较为准确。
(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与LD50概念相似的毒性参数,还有半数致死浓度(LC50),即能使一组实验动物在经呼吸道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一般固定为2或4小时)后,死亡50%所需的浓度(mg/m3)。
环境毒理学中,还有半数耐受限量(median tolerancelimit,MTL)用于表示一种环境污染物对某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即一群水生生物(例如鱼类)中50%个体在一定时间(48h)内可以耐受(不死亡)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mg/L),一般用MTL48表示。
(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l或MLC,LC0l):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4)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 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
LOAEL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3. 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在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改变可能检测到,但被判断为非损害作用。
4. 未观察到的作用剂量(no observed effect 1evel,NO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比NOAEL高一档的实验剂量就是LOAEL。
应用不同物种品系的实验动物、接触时间、染毒方法和指标观察有害效应,可得出不同的LOAEL和NOAEL。
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都可分别得到各自的LOAEL或NO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