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小练习(中哥版)
《望海潮》练习题

《望海潮》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堑.(qiàn)堤.沙(dī)千骑.(qí)都.门(dōu)B.凝噎.(yē)暮霭.(ǎi)老叟.(sōu)罗绮.(qǐ)C.重.湖(chóng)叠巘.(yǎn)嬉.嬉(xī)骤.雨(zhòu)D.箫.鼓(xiāo)珠玑.(jī)参.差(cān)羌.管(qiāng)【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
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都”应读dū;B项,“叟”应读sǒu;D项,“参”应读cēn。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
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要求选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B项,比喻、对偶,将“怒涛”比作“霜雪”,前后两句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构成对偶。
C项,夸张,“十里”是虚指,极写荷花之多,夸张手法。
D项,借代,“凤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用于借指朝廷,属于借代。
故选A。
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词萌芽于南朝,宋代到达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有: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时练习题《望海潮》(含答案)

第4.1课《望海潮》课时同步练习班级:姓名:第一部分:文言基础练习1、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B.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C.嬉嬉钓叟莲.娃D.异日图.将好景3、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海潮,词牌名。
柳永所创,以柳永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为正体,代表作还有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纳兰性德《望海潮·宝珠洞》等B.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C.三秋: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合称“三秋”;也指三年。
“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即为后一种意思。
D.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4、下列各项中,关于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倚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按词的写作风格分类,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秦观、陈亮等。
C.词有词牌,即曲调。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D.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它以姥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的“,”两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
《望海潮》同步练习

06 《望海潮》【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天堑(qi àn) 罗绮(q í)处(ch ù)之泰然 适逢其会(hu ì)B.堤(d ī)沙 豪奢(sh ē)间不容发(f ā) 参(c ēn)差不齐C.应(y īng)届 暮霭(ǎi)钓叟(s ǒu)莲娃 重湖叠· (y ǎn)D.与(y ǔ)会 千骑(j ì)字字珠玑(j ī) 荷(h è)枪实弹2.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人家。
D.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东南形.胜无案牍之劳形.B..⎩⎪⎨⎪⎧异日图将.好景天将.降大任 C. ⎩⎪⎨⎪⎧怒.涛卷霜雪八月秋高风怒.号 D.⎩⎪⎨⎪⎧乘.醉听箫鼓昔人已乘.黄鹤去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个秋天)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指美丽的自然风景)C.东南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D.重湖叠清嘉。
(清秀美丽)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望海潮》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
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望海潮》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4.1《望海潮》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B.自胡马窥江去后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天堑.(qiàn)堤.沙(dī)千骑.(qí)都.门(dōu)B.凝噎.(yē)暮霭.(ǎi)老叟.(sōu)罗绮.(qǐ)C.重.湖(chóng)叠 .(yǎn)嬉.嬉(xī)骤.雨(zhòu)D.箫.鼓(xiāo)珠玑.(jī)参.差(cān)羌.管(qiāng)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二、情景默写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望海潮练习题

望海潮练习题望海潮,我百无聊赖地坐在沙滩上,看着汹涌的海浪不住地冲击着海岸线。
我的思绪开始漫游,想象着海浪的力量和无限的广阔。
这时,我突然看到了一张望海潮的练习题,在练习本上。
练习题内容:1. 请用一段话描述海浪冲击海岸的场景,并用适当的形容词来形容海浪的力量和声音。
2. 你认为海浪冲击海岸过程中,是海浪在改变海岸线的形状,还是海岸线在改变海浪的走向?请写出你的理由。
3. 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你会如何展现海浪的美丽和力量?请简要描述你拍摄海浪时的构图和使用的摄影技巧。
4. 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段你亲自体验过拍摄海浪的感受和触动。
练习题答案:1. 海浪冲击海岸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巨大的海浪迅速地朝着海岸线推进,形成高高的水墙。
海浪的力量无比强大,冲击声宛如雷鸣般震耳欲聋,仿佛能震碎一切阻挡在它面前的障碍物。
海浪的涛声声声不绝,给人一种宏伟而壮丽的感觉。
2. 在海浪冲击海岸的过程中,海浪是在改变海岸线的形状。
海浪的强大冲击力会不断侵蚀和侵蚀岸边的土壤和石头,使海岸线逐渐后退或改变。
同时,海浪也在不断地将泥沙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新的海岸线。
因此,海浪是主导着改变海岸线形态的元素。
3. 要展现海浪的美丽和力量,我会选择低角度拍摄,将海浪的高度和冲击力完整地呈现出来。
构图上,我会选择岸边的景观作为前景,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我还会通过调整快门速度,捕捉到海浪的动态流动,形成模糊的水流效果。
同时,使用长焦镜头可以突出远处海浪的威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我踏上海滩,感受着海风迎面而来,鼻子里弥漫着咸涩的味道。
我携带着我的相机和滤镜,决心捕捉到海浪的美丽瞬间。
当我站在岸边,看着海浪逐渐升高,随之而来的倒下的声音与在岸边陡峭上爆裂出的花朵一样美丽而令人叹为观止。
我不停地按下快门,希望能够抓住一瞬间的海浪冲击海岸的动态。
每次摁下快门,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无限的力量和美丽,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思维在海浪的冲击下变得清晰起来,我感受到了海浪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
《望海潮》巩固与拓展小练习

《望海潮》巩固与拓展小练习一、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ī)菱.歌(léng)户盈罗绮.(yǐ)B.嬉.戏(xī)钓叟.(sǒu)天堑.无涯(qiàn)C.豪奢.(shē)堤.沙(dī)市列珠玑.(jī)D.叠巘.(yǎn)风帘.(lián)羌.管弄晴(qiāng)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形胜:地理形势优越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指农历九月C.千骑..拥高牙千骑:指人马很多D.异日图.将好景图:企图3.下列对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C.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D.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4.下列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依声”。
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
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二、默写题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 ”,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 , ”三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秀丽的西湖、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练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望海潮》练习 (含答案)

《望海潮》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面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经年:年复一年B.天堑无涯天堑:天然的壕沟C.异日图将好景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D.吟赏烟霞烟霞:晚霞2.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注】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该词为赠两浙转运使孙何之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三句写出了杭州城地理形势优越、城市地位显赫、繁华延续持久的特点。
B.绿树高耸入云,环绕着钱塘江岸,怒涛卷起如霜似雪的浪花,景色阔大壮美。
C.钱塘百姓白天只能听到羌笛的鸣奏,夜晚仅能听到在空中飘荡的采菱的歌声。
D.词人用“千骑拥高牙”来烘托孙何,表现了孙何出行时前呼后拥的盛大气势。
4.词的末尾两句,词人委婉称扬孙何因政绩卓著,将入朝执政。
从词中看,孙何有哪些政绩?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金词,完成小题。
望海潮献张六太尉邓千江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①。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②西还。
有元戎阖命③,上将斋坛④。
区脱⑤昼空,兜零⑥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注】①皋兰:今甘肃兰州。
②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③阃(kǔn)命:全权托付之意。
④上将斋坛:萧何荐韩信于刘邦,言“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⑤区(ōu)脱:此指西夏营垒。
⑥兜零:代指烽火。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阕从古城皋兰的险要处落笔,显示出边塞的雄伟和边防守御的坚固。
望海潮诗词练习题

望海潮诗词练习题江苏省望海中学诗词练习题卷考生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望海潮是苏轼的作品。
是否2. “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望海潮。
是否3. 望海潮的作者生活在宋代。
是否4. 望海潮一诗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
是否5. 望海潮的韵脚形式是仄仄平平仄。
是否6. 望海潮的韵脚形式是十分对立的。
是否7. 望海潮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
是否8. 望海潮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是否9. 望海潮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是否10. 望海潮的意境主题是讴歌山河壮丽景色。
是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请简要解释望海潮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意思,并谈谈你对作者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 描述一下望海潮所描绘的海洋景色,以及作者对海洋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 分析望海潮的韵脚形式,并解释其对整体诗歌节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 望海潮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其作用与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5. 望海潮以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小练习
一、填空。
1、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大致起源于,兴盛于,后随的兴起而衰落。
有、、等别称。
2、词一般由和两部分组成。
是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句式。
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
3、有些词前面或有一段,用以提示写作缘由等。
4、词依风格分类,一般分为和。
:诗风豪雄壮阔无拘束,题材广泛,尤喜家国天下。
以、为代表。
:诗风婉转含蓄多柔美缠绵,重儿女情长。
以、为代表。
二、名句填空。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
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5、《望海潮》中“,,”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相关练习。
木兰花慢
宋·柳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①出郊坰②。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③罄竭玉山倾。
拚④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⑤。
【注】①紺幰:深青色的帷幔。
②坰:都邑的远郊。
③罍:酒器。
④拚:舍弃、不顾惜。
⑤酲:醉酒。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慢是词的一种体制,节拍上有缓有急,但不论节拍缓急,一字一声,不加重叠,
但字数上有定规,一般来说,慢词较长。
B、“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以万家管弦新声渲染了节日愉快的气氛,预示着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承上而启下。
C、“信金罍罄竭玉山倾”句“玉山倾”用嵇康“其醉也,傀俄如玉山之将倾”之典,用词典雅,表现出了人们纵情于酒的欢乐。
D、这首词整体上来说,语言较为通俗,全词通过对人们欢乐的描述表现出社会的升平气象,从而赞美了那个时代。
2、词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帝都郊野的清明欢乐场景?
四、下列关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
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C、“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D、下片写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高度凝炼,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
E、“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
“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F、“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G、“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
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H、《望海潮》始见于《乐章集》,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通篇用赋体作法,铺张扬厉,对偶排比,堪称一篇词体的杭城赋,是古往今来写杭州最好的词。
五、判断正误。
1、词牌的由来大约有三种。
一种是本为琴曲名,例如《酹江月》。
一种是摘取词中几个字取名。
例如《如梦令》《大江东去》《菩萨蛮》。
另一种是词牌本身就是题目。
例如《浪淘沙》《渔歌子》。
()
2、一般来说,词牌和词的内容无关。
词的内容一般和词的题目有关联。
为了以示区分,人们便用“·”加在词牌和题目之间,以作间断。
()
3、常见的词分上下两阙,阙就是乐终,有暂停之意,也称上下片,片就是遍,指乐曲演奏了一遍。
分段是音乐的暂停而非全终,这样的词叫做双调。
也有只有一段的,称为单调,也有分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
()
4、词依字数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长调(91,+∞]。
按音韵节奏可分令、引、近、慢,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拍。
“引”和“近”每片六拍,如有需要可增辅拍,辅拍通称为“艳拍”或“花拍”。
慢即慢曲,每片八拍,也可用“艳拍”。
虽然分类标准不同,但两相比照的话,令就是小令,引和近就等于中调,慢词就是长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