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54学时)一、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An Introduction of Politics)二、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分章阐述政治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结合案例讨论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比较分析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把理论问题与公共管理实践和我国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相结合;把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五、授课计划六、教材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

八、课程内容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二、利益的内在矛盾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二、共同利益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三、政治权力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一、政治权力的类型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二、政治权力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的定义二、政治权利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一、政治统治的含义二、政治统治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一、政治统治的基础二、政治统治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统治的方式二、政治统治的作用第二章政治管理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涵义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二、政治管理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政治管理的职能二、政治管理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管理的方式二、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涵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二、政治参与的类型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一、政治参与的作用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二、国家的本质三、国家的历史类型第二节国家的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二、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国家机构第二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的涵义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二、政党的作用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的涵义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第三章政治社团第一节政治社团的涵义一、政治社团的涵义二、政治社团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二、政治社团的作用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涵义一、政治心理的涵义二、政治心理的特点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思想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一、政治思想的定义二、政治思想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一、政治思想的结构二、政治思想的类型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一、革命与政治革命二、政治革命的特征第二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一、政治革命的类型二、政治革命的方略第三节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一、政治改革的定义二、政治改革的特征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一、政治改革的目标二、政治改革的方式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一、政治改革的条件二、政治改革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一、政治民主的涵义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二、资本主义民主三、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第七章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七章 4 学时 第一节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四、政治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正确方向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了解政治文化组构成要
特点和根本区别,从而加深对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政治 团体的含义、特征和性质,明确认识划分政治团体类型的标准、以及对政治团体划分类型的意义, 正确掌握政治团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功能及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国家政权是指这样一种政治组织形式: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
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借助于公共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的统治和管理。使学生正确把握国家形式两 个方面内容,并进一步把握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及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国家机构的 一般理论,了解两种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区别,并能够运用—学过的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三权分 立原则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第六章 民族与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六章 4 学时 第一节 民族问题 一、民族问题概论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二节 宗教与政治 一、宗教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与政治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导言: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权力、公民参与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学的基础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读政治现象,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

一、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1. 政治学的定义- 政治学的起源和发展- 不同学者对政治学的定义和解释2. 政治学的范畴- 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二、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传统政治理论- 古希腊政治思想- 君主制和共和制度思想2. 现代政治理论- 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 法西斯主义- 社会主义三、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1. 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 - 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2. 政治行为- 选举和政治参与- 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文化四、政治参与和公民权利1. 政治参与- 投票和选举- 社会运动和示威抗议2. 公民权利和人权- 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 - 社会正义和平等权利五、全球政治和国际关系1. 全球政治- 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 - 全球化和民族主义2. 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冲突和合作六、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和案例分析- 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 实证研究和建模结语:政治学概论是政治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深入研究政治学奠定基础。

政治学的研究对于理解政治现象、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塑造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比较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课程代码113102201335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时/学分32/2课程性质选修实践学时责任教师课外学时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区域)、不同政治体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进行对比研究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议题领域等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学生开拓学术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为其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a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arative politics is the concept,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phenomena and political proble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regions)and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arative politics,such as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research methods and topic fields,so as to broaden their academic horizon,further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bility,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independent academic research.2.设计思路-1-本课程引导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同学全面了解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内容,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体系。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政治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学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政治学的定义和范围,包括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如国家、政府、权力、民主等,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3. 理解政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并能够应用这些理论进行政治现象的解读。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评估政治问题。

三、课程内容1.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围- 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 国家与政府- 政治权力与权威- 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民主与专制3. 政治学的核心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 政治权力的现实主义解释- 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自由主义与民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理解4.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讲授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对政治学的基本认识。

-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2.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政治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 选取一些具体的政治事件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

4. 作业和论文- 布置相关的作业和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六、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作业和论文- 作业和论文的内容和质量- 学生对政治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考试- 考察学生对政治学理论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考察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七、参考书目1.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17.2. Easton, Davi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3. Dahl, Robert A.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八、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指导框架,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政治学》教学大纲(2024)

《政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的本质,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政治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为了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政治学知识,本教学大纲将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涉及国际政治、比较政治、政治理论等领域的专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政治分析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政治问题。

正文内容:一、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a.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政治与政治学的关系2.政治学的基本原理a.权力与政治b.利益与决策c.政治行为与政治文化3.政治体系与政治制度a.政府与国家b.政治制度的分类与特征c.政治参与和民主化二、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1.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a.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主要流派b.国际体系的演变和特征2.国际合作与国际冲突a.国际合作与跨国组织b.国际冲突与战争c.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3.全球化与国际经济a.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b.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c.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三、比较政治与政治体制1.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a.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类b.政治文化的差异和影响2.民主与威权主义a.民主制度的原则和特征b.威权主义政权的形成和维持3.政党与选举制度a.政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b.选举制度的比较与影响四、政治理论与思潮1.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a.古典政治思想的影响和意义b.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和争议2.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a.自由主义与个人权利b.社会主义与公共利益3.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a.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b.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和主张五、政治分析与研究方法1.政治分析的框架和方法a.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b.比较分析与案例研究2.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a.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b.理论分析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3.政治学的职业发展与应用a.政府与公共事务b.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c.政治咨询与研究总结:政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关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面知识。

《比较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客观介绍了比较政治学领域的有关知识,重点讨论了三个主题:一是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二是作为理论知识的比较政治学,三是发展中的比较政治学。

本课程既在类型划分的意义上介绍了各种理论学说形态,又以历史概括的方式考察了政治学说发展和变迁的渊源和走势;既介绍了已经达成学界共识的政治学知识,又探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二、教学目标
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三、最低课时安排
《比较政治》课程最低总计学习课时为64课时。

各章节最低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四、教学内容
我们对本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会提供PPT,并在PPT中标明知识点讲述要点,详细内容请参考PPT。

(完整版)政治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政治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政治学教学大纲课程背景和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探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对政治现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研究政治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具体课程目标如下:1. 熟悉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2. 理解和分析政治学的核心理论和观点;3. 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讲:政治学导论- 政治学的定义和范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政治学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第二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要素-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政治文化对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第三讲:政治制度与民主- 政治制度的定义和分类- 民主的概念和原则- 民主制度的形式和机制第四讲:政党与政治参与- 政党的定义和功能- 政党的组织和运作- 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第五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流派- 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第六讲:政府与行政管理-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 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政府行为的规范和控制第七讲:政治决策与公共政策- 政治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策评估和调整的方法第八讲:政治沟通与舆论管理- 政治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媒体与政治的关系- 舆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学生报告相结合的形式。

针对每一课时,安排适当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和期末考试。

参考教材1. 系统政治学导论,彭瑞熙,高等教育出版社2. 政治学概论,威廉·奥德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政治学:一个引论,拉里·J·萨贝蒂,北京大学出版社4. 政治学课程导引,罗纳德·杰尔,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上仅为参考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赵沛执笔人:赵沛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 2005 课程编码: 6413113 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政治学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对象:行政管理系开课学期: 7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课学时: 54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行政学原理》
基本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张小劲、景跃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参考书:
1.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比较政治学是为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对比较政治学的性质、方法论、理论体系、发展历史与变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3、对政治制度规律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功能
第一篇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4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6学时)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一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6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模型化形式
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政治
第二篇作为理论知识的比较政治学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体系理论(6学时)
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
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
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
二、主流体系理论
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
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
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复兴
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
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
第六章比较政治文化研究(6学时)
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
二、政治文化的概念及其分析功能
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
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
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
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
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
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
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
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
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的若干理论(6学时)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
三、历史学领域内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
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
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
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
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
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
第八章社会一政治结构理论(6学时)
第一节精英主义
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
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
三、精英理论的特征
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
第二节多元主义
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
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
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法团主义
一、法团主义的概念
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
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
一、工具主义
二、结构主义
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
第三篇发展中的比较政治学
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新理论与新方法(4学时)
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二、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
二、理性选择运用于政治研究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
第二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启发
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
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
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
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
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4学时)
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
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
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
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
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
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
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
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
二、回潮与民主巩固
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
(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论文写作)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