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周围性面瘫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

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针刺为主配合中医艾条灸及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结果:痊愈74例(92.5%),有效2例(2.5%),无效4例(5%),总有效率95%。
结论: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且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
关键词针灸中药内服周围性面瘫面瘫也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相当于中医的“口僻”、“吊线风”,俗称“口眼歪斜”。
一般认为其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根据病情处于不同阶段分为急性期(发病7天内),静止期(发病8~15天),恢复期(15天以后),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医古典医籍《灵枢》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口眼斜”为本病特征。
其致病因素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导致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发病[1];西医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2]。
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前大多数患者有外感风寒史。
笔者采用以针刺为主配合中医艾条灸及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面瘫初起,不超过2周的容易治愈。
病程越久治愈的机会愈少。
病程过久的则形成倒错现象,看不出哪一侧是病侧,更觉难治。
对初诊病人作下关试验,可知预后良否。
其方法比较简便,即在患侧下关穴针刺,按正常穴位刺入而不能深刺者为阴证(-),能达到应刺的深度为阳症(+)易愈。
不能深入的原因是因为上下颌骨有炎症导致领骨错位阻碍针不得入。
还有双侧面瘫,面部肌肉弛缓,无表情,不能瞬目运动,全面部皮肤变形,就像戴假面具一样。
双侧面瘫很少见,针灸治疗面瘫的甩针挂钩疗法效果较好。
其法用六寸长针1支,从患侧颊车下方进针,先深后浅,能看见针在皮下前进以针尖上对口角至唇边为度,然后把针向一个方向旋捻,左手轻压针体部,隔腮看见针尖接近口吻时稍微用力拉针柄,则面皮皱成深纹数条,一拉一松,拉十余次让患者自己手捏针柄,初起的数次可愈。
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优化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

第39卷第6期2021年6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作者简介:杨奇君(1982.9-),女,回族,籍贯:北京市,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全科。
资料显示[1],周围性面瘫,又称为Bell 麻痹或面神经炎,该病在临床上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发,从而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主要临床症状有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以及鼓嘴等[2]。
该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并没有特定发患者群以及年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患者为单侧性。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中医疗法,效果较为显著[3-4]。
基于此,本文主要就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对比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对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的临床效果,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医院收治的76例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43±2.54)岁;观察组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3.83±2.18)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0.05),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纳排标准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风寒证型;发病时间在1周内;自愿配合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严重心律不齐者;中耳炎、乳突炎等为诱因发病者;不遵医嘱者。
1.3方法在治疗前,医护人员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常规检查。
其中包括:心率、血压等检测。
另外,医护人员应当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避免患者由于紧张情绪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在针灸过程中,主要针灸穴位包括:患侧风池、颊车、阳白、鱼腰、地仓、四白、攒足以及足三里等。
对照组接受常规针灸治疗。
患者取坐位,医护人员对针灸穴位进行皮肤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10~15min,平补平泻法进行行针,每隔10min 行针1次,每次针灸行针3次。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应用温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抽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4例,以随机信封法分组,接受电针治疗的42例患者为参照组,接受温针灸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SBGS评分及FDIS评分。
结果:(1)两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SBGS评分及FDI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GS评分高于参照组,FDI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应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及面瘫所引起的社会功能障碍。
【关键词】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患病后患者一侧面部肌肉功能突然出现障碍。
针灸治疗此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具越早进行针灸治疗,疗效越理想。
温针灸是以针刺为基础配合艾灸治疗,有研究证实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温针灸舒筋通络的效果更好[1]。
基于此,本次研究抽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期周期性面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讨论治疗此病时应用温针灸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研究对象数量:84例,以随机信封法分组,参照组42例,性别:男20例,女22例,年龄:30-64岁,平均(47.14±2.51)岁,病程:1-6d,平均(3.50±1.16)d,H-B分级:2-5级依次有8例、13例、14例和7例;观察组42例,性别:男18例,女24例,年龄29-65岁,平均(47.87±7.63)岁,病程:1-6d,平均(3.72±1.27)d,H-B分级:2-5级依次有7例、12例、15例和8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②自愿入组,依从性好,签署同意书;③无认知、交流障碍。
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12例痊愈,1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6例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给予周围性面瘫患者综合护理,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标签:综合护理、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之为面神经炎,主要指的是由于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面神经受到病毒侵袭,使面神经受压、水肿,影响面神经正常支配,从而导致面部肌肉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在临床上表现为口角歪斜、耳内疼痛、味觉丧失、鼓腮以及唾液减少等症状[1],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中17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44.68±6.92)岁;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为(45.11±7.32)岁。
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能量合剂、抗病毒药物、血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比较常见的药物有弥可保,阿昔洛韦片,强的松,丹红,维生素B1等。
穴位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

穴位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
方法:采用点穴法按摩面部诸穴达到治疗面神经麻痹。
结果:本组64例中,痊愈42例,占66%。
显效18例,占28.1%。
有效4例,占6%,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结论:穴位疗法较其他疗法相比具有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尤其适用于惧针的病人和儿童。
而且具有疗效可靠无副作用的优点。
关键词:面神经炎点穴按摩推法点压法抹法【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3-02神经内科在夏季及冬季收治大量面神经炎患者,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面部瘫痪,轻者影响美观,重者影响日常生活。
现介绍一种我院神经内科治疗面神经炎的一种无副作用且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急速。
临床表现多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的部分或完全瘫痪,给病人的精神造成很大痛苦。
该病的治疗方法颇多,我们在临床采用点穴按摩治疗此病。
1 一般资料本组64例病中,男性:45例,女性21例,左侧面瘫者28例,右侧面瘫者36例。
2 治疗方法按摩的基本手法有:①推法;②一指禅推法;③揉法;④摩法;⑤擦法(平推法);⑥搓法;⑦振法;⑧抹法;⑨按法;⑩捏法;拿法;弹法等根据本病选择适宜的按法手法。
2.1 第一步。
患者取合适体位,取卧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注意保暖。
医者坐于患者头部正前方,先用一指禅推法由印堂穴经督脉推至百会穴30-50遍,然后再用双拇指分推法分推前额、眉弓、四白。
迎香、人中、诸穴30-50遍。
2.2 第二步。
患者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医者再用一指禅推法,分别推太阳、耳门、听宫、听会、下官、颊车、地仓、风池褚穴30-50遍,再用点穴法点压上诉褚穴和双侧合谷穴,力量出现穴位出现酸、胀、麻为宜。
2.3 第三步。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双拇指抹法,分抹眉弓、四白、迎香、人中、承浆30-50遍后改用掌面擦法,擦双侧面颊30-50遍,以透热为度结束治疗。
近年来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常也叫做 " 口僻”。该病发病原因多为卫 在治疗上采用 " 烧山火”浅针透刺,对 25
阳不牢固 , 脉络虚乏 , 加之风寒侵袭阳明、 例该病患者进行施治 , 痊愈率占 48%;总 少阳脉络 , 进而导致经气阻滞 , 气血不畅 , 有效率为 92%。郝广义 [5] 等则用腹针配合
经筋失所涵养 , 筋肌纵缓而不能收而最终 缪刺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100
面部为少阳、阳明经循行之处 , 且阳 以眼球湿润为度,合谷、太冲提插捻转泻法,
明经多气多血 , 因此治疗周围性面瘫,应 足三里提插捻转补法。余下各穴采用平补
刺激阳明经气,便使气血畅通 , 活血以疏 平泻法。统计显示:痊愈的 35 例,显效的
通经络 , 故而直达病所。治疗时选穴主要 16 例,好转 7 例,总有效率达 100%。王
2 灸法治疗
王荣 [10] 选取患者 30 例进行施治,采 用隔姜灸配合针刺,隔姜灸选足三里 ( 双 侧 ),颊车 ( 患侧 ),针刺选翳风、下关、 太阳、颊车、合谷 ( 双侧 ),行平补平泻法。 统计结果:痊愈的 2 例,显效的 21 例,有 效的 7 例,总有效率可达 77.70%。李巍等 [11] 用经筋透刺配合无瘫痕灸对 60 例该病患 者进行施治,60 例患者随机分 (32 例 ) 观 察组与针刺组 (28 例 ),采用经筋透刺加以 无瘫痕灸治疗,统计结果:观察组有效率 67.76%,对照组有效率为 44.83%,两组比 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阳 [8] 选取患者 60 例进行施治,采用巨刺 法和常规针刺法进行疗效的差异比较,随
人是急性期则其用针刺健侧相对应的穴位 , 机分为治疗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
如果是相对静止期病人,用针进行浅刺患 组取穴:足三里、阳白、合谷、颧髎等穴;
针刺及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64例

1 瞌 资料 I床 _
1 —般资料 . 1 观察病例来源于20年2 05 月至20年2 0 8 月收治的
门诊患者, 0 例, 共16 均为 已婚, 年龄最小的2岁, 1 最大的5岁, 5 平均2 8
岁。 病程最短的3 个月, 最长者1年。 0 1 疴f选 择 . 2 列 雅 按照 j 临床鉴另 诊断 } 版 拟定的 产种 _
沟否斜配承浆; 不能合配 阳白, 目 攒竹; 面颊析滞配四白、 巨 穴位针刺后, 接G6 0 -I 多功能电针治疗 仪, 85 I I 采用断密 波通
2 -4 分 钟, 0 0 刺激量 大小以瘫 痪肌 出收缩现象为佳 。 同时用GQ-
风寒侵袭面部阳明, 少阳脉络, 故取风池、 翳风有疏散风邪之效, 其 中翳风可祛风止痛, 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 颊车、 地仓同属阳明, 平 刺透穴以推动经气;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 合谷善治头面诸疾, 太 冲用泻法治口眼歪斜最为有效。 本组病例还表 明: 病程短者, 治疗较易, 且无后遗 证。 病程 长
慢 陛盆腔炎诊断标准选择患者。 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下腹痛、 腰骶部疼 痛、 经期延长、 淋漓阴道 流血、 盆腔腹膜刺激症等。 妇科检查子宫颈举
霉素、 头孢曲 松钠皆 过敏者用 阿 霉素) 同时 ̄t中 , 3  ̄ 药桂枝茯苓胶囊 1 1 (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 有限公司生产) 口 每次3 , 3 3天为 , 服, 粒 每日 次,0
桂 枝 茯 苓 胶 囊联 合 抗 生 素 治 疗 盆 腔 炎 及 包 块
柴淑娟
f 摘要】 目 的 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及包块的疗效。 方法 对我院自 05 月 ̄20年2 20年2 08 月问收治的16 0例盆腔炎及包块患者进行 治疗 分析。 采用静脉应用青霉素、 硝唑的同时口 甲 服桂枝茯苓胶囊 并配合下腹部热敷。 结果 治愈3例, 5 治愈率5 %; 3o 显效2例, 7 显效率2 % 有效2例, 55 ; 4 有 效率2. 总有效率8 1 无效2例, 26 %; 1%; o 无效率1 9 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配合抗生素及热疗治 8 %。 疗盆腔炎及包块疗效肯定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疗效观察

3 讨论
周 围性 面瘫 的最常见 诱 因为颞 骨 内病 变 , 其机制 为 引起 面神 经出血、 贫血 、 炎症 水肿 、 受压 、 牵张 、 断裂及碎 裂等 , 进而 导致 面神经麻 痹 。治疗 上应 以改善 局部血 液循 环 , 促进功 能
3 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3 卷第 8 01 2 期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周 围性 面瘫 6 0例 疗 效 观 察
夏 煜
( 苏省 南通 市 中医 医院神 经 内科 ,江苏 南通 2 6 0 ) 江 2 0 1
摘 要: 目的: 观察 中西医结合 治疗周 围性 面瘫 的疗 效。 月。腺苷 钴胺 0 7 . 5mg口服 , 每天 3次 ,0d为 1 疗程 , 1 个 眼 睑闭合不 全时配以眼药水滴眼 。
关键 词 : 抑郁症 ; 知柏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汤 ; 中西医结合 疗法
中图分类号 :79 R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7 2 4 (0 10 -0 3 -0 10— 3921)8 01 1
较, 治疗组疗效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O 0 ) P .5。
3 3 副作用 .
4 讨 论
药外 用 。取穴 : 白、 竹 、 阳、 髂 、 关 、 香 、 仓 、 阳 攒 太 颧 下 迎 地 颊
有效 率 为 9 . , 照 组 为 8 . , 5O 对 3 3 2组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性 ( < 0 0 ) 结论 : P .5。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周 围性 面瘫 疗 效 满 意 , 安 全 , 明显 不 良反 应 , 得 临床 推 广应 用 。 无 值 关键 词 : 围 性 面 瘫 ; 西 医 结合 疗 法 ; 刺 周 中 针 中 图 分 类 号 : 5 . R2 5 2 文献标识码 :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例周围性面瘫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02T16:27:36.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蔺玉枝[导读]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蔺玉枝(新疆伊犁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 835200)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125-02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
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康复治疗干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康复治疗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虽不致命,因其病变部位在面部,不仅影响面肌功能,还使患者表情部分或完全丧失,影响容貌,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受到影响[1]。
临床上对其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现对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年龄为14~72岁(平均年龄48.5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病程3天~6个月,左侧15例,右侧17例;观察组32例:男20例,女12例,病程1天~6个月,左侧19例,右侧1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给患者服用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2、扩血管、抗病毒等药物以及对症治疗,营养神经,促进周围循环以及抗病毒。
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具体如下:①表情肌训练:尽早训练患侧表情肌,教会患者对镜操练瘫痪面肌,做皱眉、举额、闭眼、耸鼻、露齿、鼓腮、吹口哨等训练,如患者不能主动进行上述运动,可用手指辅助运动。
每个动作15次,每天2~3次。
②按摩:指导患者每天自我面肌按摩,按压人中、阳白、回白、地仓、颊车和听会等,手法要轻柔,避免过强的刺激,每日2~3次,每次15min。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避免劳累,避免吹风受凉。
③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坚持积极有效的主动和被动锻炼。
鼓励患者家属都应积极关心和尊重患者,谅解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治疗结束后,比较疗效。
1.3 疗效评估[2]
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以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 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口,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1.4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 32 12 14 6 0 100
观察组 32 5 11 11 5 84.4
P <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元损伤所致,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的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使用康复治疗干预方法,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段吉成[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此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
而且我们认为按摩面部和肌肉训练可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通过牵拉肌肉,以延缓肌肉的萎缩,刺激肌肉运动,而达到早日恢复面肌功能的目的。
我们也认识到,该康复方法治疗成本低,为患者节约了较多的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适合各大医院的推广,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参考文献
[1]郭佩宣.康复训练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0,21(2):34.
[2]程丑夫,王钟林.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5.
[3]段吉成.33例周围性面瘫康复治疗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7):1057-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