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

【来源】神话传说:天衣无缝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放虎归山历史故事:画龙点睛(张僧繇)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纸上谈兵(赵括)文人作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任重道远《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帆风顺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集思广益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锦上添花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流砥柱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可歌可泣《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百感交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痛改前非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哗众取宠《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战无不胜刘向·《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孤芳自赏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居心叵测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循规蹈矩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恨铁不成钢曹雪芹《红楼梦》:“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地意思.”自欺欺人《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语重心长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地语重心长.”水深火热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外来文化:想入非非【结构】主谓关系:百感交集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孤芳自赏居心叵测并列关系:朝三暮四水深火热可歌可泣语重心长任重道远循规蹈矩动宾关系:三顾茅庐不耻下问天衣无缝恨铁不成钢痛改前非锦上添花放虎归山偏正关系:纸上谈兵画龙点睛中流砥柱空中楼阁落井下石举一反三自欺欺人哗众取宠补充关系:集思广益想入非非逃之夭夭承接关系:图穷匕见目地关系:画饼充饥。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 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 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 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成语分类标准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成语分类标准

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成语分类标准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是一种固定的词组。

成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两大源头:书面语和口头语。

从书面语言中得来的成语,又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来源于古代典籍和其他的现成语句。

如“一刻千金”这一成语,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诗:“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一种是来源于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一个寓言,“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里的寓言故事。

再一种是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

如“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等。

除了来自我国书面语言外,我们常用的成语中还有来自国外书面语言材料的。

比如“火中取栗”来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等等。

比如“火中取栗”来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等等。

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成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民的口头语言的;还有些成语则带着明显的通俗性,不见经传只在晚期通俗作品中出现或在人们口头流传,如“信口开河”、“虎头蛇尾”、“南腔北调”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1。

新高考成语必备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成语必备知识点总结

新高考成语必备知识点总结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中国学生升学的重要方式。

新高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考查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在语文科目中,成语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

下面将对新高考成语必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有固定的语法结构和使用方式。

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根据成语的来源与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上下文成语、四书五经成语、典故成语、专有名词成语、说理成语等几个分类。

上下文成语是根据文章上下文中的意义,合理运用的成语,例如:"以德报怨”,"左右为难"等。

四书五经成语则是指源于《四书五经》中的成语,如:"三纲五常","温故而知新"等。

典故成语是源于历史故事和传说的成语,常见的有:"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

专有名词成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来源于特定人物、事件或地名的成语,如:"偷天换日","纸上谈兵"等。

而说理成语则是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成语,常用于表达推理、分析等过程,如:"顾名思义","马首是瞻"等。

二、常用的成语及用法1. 上下文成语上下文成语是指根据文章的语境合理运用的成语。

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理解能力和语境推测能力。

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对成语的含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阅读理解的题目中,“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要..."这样的句子中,可以使用"勇往直前"、"迎难而上"等成语来描述。

2. 四书五经成语四书五经成语是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这些成语在新高考中也是常见的考点。

学生应该熟悉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运用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中。

成语的类型

成语的类型

成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词序和含义。

按照来源、结构、用途等不同角度,可以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1. 原典成语:来源于文献、史书、典籍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2. 派生成语:由原典成语演变而来,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3. 现代新成语: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成语。

4. 形容词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特征或状态的成语。

5. 动词词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成语。

6. 名词词语:表示人、物、地点等的成语。

7. 成语典故:成语背后的故事或典故。

8. 成语谚语:常用的成语或谚语,具有一定的民间智慧和哲理。

9. 成语俚语:俗语、俚语中常用的成语。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课件
返回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我与城北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通过以上文本的翻译,你认为古今汉语词义是 否完全一致?
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但是使用受很大限 制 , 比如之、者、美。
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已经改变,比如修、服、
公、及、君、也、旦、若。
一 、快速阅读教材,画出今天内容的简单 思维导图。
一词多义
古今词义的 联系与区分 古今异义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词义产生转移或强弱化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答案 ①洪荒之力②佛系③戏精④柠檬精⑤断舍离⑥蓝瘦香菇
随堂巩固
1.请把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关系中。 整理理解病理修理理会无理讲理医理助理有理 经理药理理 智理性
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亲属关系 顺序关系
①整理—修理理解—理会理智—理性 ②无理—有理、讲理 ③医理—病理—药理 ④经理—助理
2.成语与俗语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请写出与下列俗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3.请对下列新词语的新词义作简要解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动,新词语也频频产生。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
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情势,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海”, 原指到海中去,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本来的工作,投身商界做买卖;
“漂白”,原指除去纺织纤维及其制品等所含的色素,使其变白,现在 很多场合则指通过某些手段,把非法所得变成合法所得。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目标 能从词语的“家族”和“系统”出发,不断丰富熟语积累,关 注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自觉积累词语。

成语的归类

成语的归类

成语的归类
一、按主题分类:
1. 动物类成语:这类成语常涉及动物的形象,如“狐假虎威”、“鹤立鸡群”、“画蛇添足”等。

2. 景色类成语:描述自然景色或景象,如“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春暖花开”等。

3. 道德品质类成语:涉及道德、品行方面的成语,如“仁至义尽”、“见义勇为”、“胸怀坦荡”等。

4. 智慧哲理类成语:含有深邃道理或人生哲理的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等。

5. 情感类成语:描述人的情感和心境,如“心花怒放”、“悲痛欲绝”、“怒发冲冠”等。

6. 历史典故类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或故事,如“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孟母三迁”等。

7. 教育学习类成语:与教育、学习有关的成语,如“勤学苦练”、“诲人不倦”、“学无止境”等。

8. 战争与和平类成语:涉及战争、和平或军事的成语,如“化干戈为玉帛”、“烽火连天”、“马放南山”等。

二、按结构分类:
1. 四字格成语:这是最常见的成语形式,如“唇亡齿寒”、“因小失大”等。

2. 五字格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天下无难事”等。

3. 六字格成语:相对较少见,如“三思而后行”、“井水不犯河水”等。

4. 多字格成语:超过六个字的成语,如“九牛二虎之力”、“五十步笑百步”等。

通过以上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成语,从而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按照成语的来源和结构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下列成语【来源】
神话传说:天衣无缝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放虎归山
历史故事:画龙点睛(张僧繇)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纸上谈兵(赵括)
文人作品: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帆风顺--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集思广益--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锦上添花--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中流砥柱--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可歌可泣--《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百感交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痛改前非--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你痛改前非,我把这所房子与你夫妻两个住下。


哗众取宠--《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扬抑,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战无不胜--刘向·《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孤芳自赏--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居心叵测--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循规蹈矩--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恨铁不成钢--曹雪芹《红楼梦》:“只为宝玉不上进,所以时常恨他,也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自欺欺人--《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语重心长--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水深火热--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外来文化:想入非非
【结构】
主谓关系:百感交集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孤芳自赏
居心叵测
并列关系:朝三暮四水深火热可歌可泣语重心长任重道远
循规蹈矩
动宾关系:三顾茅庐不耻下问天衣无缝恨铁不成钢痛改前非锦上添花放虎归山
偏正关系:纸上谈兵画龙点睛中流砥柱空中楼阁落井下石举一反三自欺欺人哗众取宠
补充关系:集思广益想入非非逃之夭夭
承接关系:图穷匕见
目的关系:画饼充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