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解读

合集下载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VS
详细描述
例如成语“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心中 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有 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其中“心中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是原意,“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是引申出的新含义。
03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04
成语的运用
文学作品
1 2
丰富语言表现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使用成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营造意境
成语的运用有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出自《吕氏春秋》,形容自欺欺人、 不顾事实的行为。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形容多此一举、弄 巧成拙的行为。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人追求目标、不畏艰险的决心。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形容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成语被翻译成外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 语言财富。
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成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 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

成语的特点、来源成语:即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上像短语或小句但有了定型的语言备用单位。

1、特点:结构的稳固性,不可改动,如:背信弃义、移风易俗。

意义的整体性,并非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特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意义。

如:胸有成竹、三人成虎、水中捞月、快马加鞭、得寸进尺、斩草除根、下落不明、口耳相传、心如刀割、不义之财。

古代神话寓言,如:八仙过海、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黔驴技穷、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破镜重圆、请君入瓮、闻鸡起舞、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曲高和寡、举案齐眉、东山再起、败军之将、韩信将兵。

古代典籍、诗文,如: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切磋琢磨《诗经•卫风》、闻过则喜《孟子・公孙丑》、洋洋大观《庄子•天地》群众的口头语言,如: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敝帚自珍《典论•论文》、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一干二净、三长两短、拐弯抹角、分秒必争、爱财如命、安家落户、白纸黑字、百年大计、人山人海、指手画脚、直来直去、大男大女。

3、作用:恰当运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愚公移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掩耳盗铃”喻自欺欺人、“口蜜腹剑”喻嘴甜心狠、“异想天开”喻想法不切实际、“千言万语”喻话语很多。

能够协调句式,增强节奏感,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附录一:成语中易写错的字(括号中为正确)出人投地(头)走头无路(投)众口烁金(铄)中流抵柱(砥)乌和之众(合)直接了当(截)(罔)真知卓见(灼)张慌失措(皇(贷)再接再励(厉)运筹帷握(幄)欲盖弥张(彰)(杳)同仇敌慨(忾)投机捣把(倒)图穷匕现(见)(饰)无耻滥言(澜)相形见拙(绌)消声匿迹(销)(销)修茸一新(葺)诩诩如生(栩)暇思迩想挺而走险(铤)叹为观只轻歌漫舞(曼)前踞后恭披肝历胆(沥)篷筚生辉暗然失色(黯)按步就班并行不背(悖)不加思索陈词烂调(滥)穿流不息愤发图强(奋)蜂涌而至感人肺腹(腑)膏梁子弟汗流夹背(浃)好高鹜远涣然一新(焕)积毁消骨 修养生息(休)宣宾夺主(喧)(遐)一张一驰(弛)一愁莫展(筹)言简意该(赅(止)世外桃园(源)如法泡制(炮)磬竹难书(罄(倨)迫不急待(及)破斧沉舟(釜)披星带月(戴(蓬)沤心沥血(呕)奴颜卑膝(婢)弄巧成绌(拙(部)白璧无暇(瑕)别出新裁(心)病入膏盲(肓(假)草管人命(菅)层峦迭嶂(叠)缠绵悱测(恻(川)惮精竭虑(殚)耳儒目染(濡)飞扬拔扈(跋(拥)斧底抽薪(釜)富丽堂黄(皇)肝脑途地(涂(粱)功亏一匮(篑)鬼计多端(诡)海角天崖(涯(骛)和霭可亲(蔼)轰堂大笑(哄)怙恶不俊(悛(销)急流勇退(激)坚如盘石(磐)金榜提名(题)金壁辉煌(碧)精神焕散(涣)苦心孤旨(诣)口干舌躁(燥)烂竽充数(滥)离经判道(叛)礼上往来(尚)历兵秣马(厉)历精图治(励)缭原烈火(燎)留芳百世(流)流言非语(蜚)龙盘虎据(踞)录录无为(碌)落英宾纷(缤)貌和神离(合)美玉无暇(瑕)明辩是非(辨)名列前矛(茅)明火直仗(执)名记不忘(铭)摸糊不清(模)莫不关心(漠)默守成规(墨)目不交捷(睫)脑羞成怒(恼)凤冠霞佩(帔)振人心魄(震)民生凋弊(敝)不温不火(瘟)坐想其成(享)前扑后继(仆)兵慌马乱(荒)融汇贯通(会)巾国英雄(帼)日新月益(异)背景离乡(井)如洪气势(虹)空空如野(也)淋漓尽至(致)蛋丸之地(弹)怨天由人(尤)无可非异(议)洁然一身(孑)直言不诲(讳)锋芒必露(毕)故名思义(顾)相反相承(成)事得其反(适)劳役结合(逸)占了上峰(风)包罗万项(象)轻而一举(易)不可名壮(状)道貌暗然(岸)无精打彩(采)浮想联篇(翩)物及必反(极)无可质疑(置)及及可危(岌)人才倍出(辈)养尊处悠(优)受益非浅(匪)不求慎解(甚)出类拔粹(萃)自立更生(力)不可就药(救)忧心重重(忡)孩啼时代(提)争争日上(蒸)功不可抹(没)致关重要(至)应辨能力(变)珊珊来迟(姗)人至义尽(仁)义气用事(意)余勇可估(贾)永保青年(葆)举旗不定(棋)无则加免(勉)冒然行动(贸)哀声叹气(唉)针贬时弊(砭)当物之急(务)辛辛学子(莘)腆不知耻(恬)彼彼皆是(比)苇编三绝(韦)百孔千窗(疮)炉火纯清(青)自名得意(鸣)胜气凌人(盛)一本万历(利)势均利敌(力)悬梁刺骨(股)名思苦想(冥)珠丝马迹(蛛)全宜之计(权)老声常谈(生)一獗不振(蹶)立杆见影(竿)大气晚成(器)精兵减政(简)委屈求全(曲)棉里藏针(绵)合盘托出(和)举止安祥(详)大名顶顶(鼎)立案侦察(查)勾通南北(沟)纷至踏来(沓)以老卖老(依)口密腹箭(剑)山青水秀(清)不及不离(即)一泄千里(泻)嘻笑怒骂(嬉)滥芋充数(竽)卑躬曲膝(屈)岂人忧天(杞)吊以轻心(掉)震聋发聩(振)惩前必后(毖)坐地分脏(赃)装黄门面(潢璜)。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名称的由来和含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成语的名称和含义往往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演变,逐渐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固定表达。

一、成语的名称由来成语的名称通常是根据其表达的内容、寓言或历史背景而来。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后及时修补羊圈,以防止再次丢失。

这个成语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寓意着在发现问题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成语的含义成语的含义通常比较深刻,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哲理。

例如,“见义勇为”这个成语指的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地去为,寓意着要有勇气和正义感。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勇于维护正义,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有些来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如“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等;有些来自于历史事件,如“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还有一些来自于文化传统,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

四、成语的作用成语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成语简练明了,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使用成语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成语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富有表现力。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

动宾关系4。

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固定的词序和概念,可以在短语中传达出丰富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逐渐形成并进入日常使用,成为了中文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它们通常源于古代的文献、传说、典故以及历史事件。

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的诗词,如“风花雪月”;有些则来自于历史故事,如“刻舟求剑”;还有些则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等领域有关,如“如鱼得水”。

此外,成语还可以由名人的言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引发的典故衍生而来。

这些典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现今使用的成语。

二、成语的用法1. 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的智慧时,可以使用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形容他的聪明才智。

通过运用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强阅读体验。

2. 语言衔接成语在语言衔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用于衔接段落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条理性。

比如,当我们阐述两个相对概念时,可以使用成语“有失必有得”来衔接这两个观点,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

3. 文化传承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成语也是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通过使用成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精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意蕴。

4. 共同记忆成语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具有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度。

成语的使用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共同认可的成语可以使对方更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并在语境中产生共情。

结语成语作为中文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在修辞手法、语言衔接、文化传承还是共同记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可以使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举例说明成语的特点和主要来源
(1)成语的特征
①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固定短语不同,它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

②结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

它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

如“任重道远”,不能变更为“道远任重、任重路远”或“任重又道远”。

③风格典雅性
成语大都来自古代文献,其语体风格至今仍保留着原书面语庄重、典雅的特色。

在构成上大都保留着古语词、历史语词和古代语法结构。

这与惯用语、歇后语通俗、平易的风格不同。

(2)成语的来源
①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
②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
③诗文语句:如发号施令
④口头俗语:如狼子野心。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的结构意思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其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汉语中,成语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其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一些常见的结构包括:
1、并列结构:这种结构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或短语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比较平等的。

例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等。

2、主谓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前面词或短语的说明或解释。

例如:“胸有成竹”、“口蜜腹剑”等。

3、动宾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推心置腹”、“画蛇添足”等。

4、偏正结构:这种结构中,前面的词或短语是后面词或短语的修饰语,表示限定或修饰关系。

例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等。

5、补充结构:这种结构中,后面的词或短语是对前面词或短语的补充说明或解释。

例如:“深入浅出”、“眼高手低”等。

以上仅是成语结构的几种常见类型,实际上成语的结构非常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通过对成语结构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示例】: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结构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9纸上谈兵10朝三暮四11空中楼阁12集思广益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18可歌可泣19天衣无缝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25孤芳自赏26居心叵测27放虎归山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30自欺欺人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火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每次)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认为)诳,因(因此)点其一。

须臾(过了一会),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未点睛者皆(都)在。

注释:张僧繇:南朝时梁人。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主人公简介】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故事】梁朝张僧繇是吴地人。

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

张僧繇在金陵的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

游人们觉得很奇怪,认为应该画上眼睛,就坚持让张僧繇画上龙的眼睛。

张僧繇说画了龙的眼睛以后,那些龙会飞走。

可人们不信,认为他在骗人。

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

只见他在眼白上轻轻一点,过了一会儿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飞上了天!……等天气变回原样后,人们发现被点上眼睛的那一条龙果然不见了!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张僧繇)2图穷匕见(荆轲【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珂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珂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白热化阶段了。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3三顾茅庐(刘备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9 纸上谈兵(赵括【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成语性质】贬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文人作品:5举一反三(论语——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解释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

”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灯谜卅;带头;翻两番典故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4不耻下问(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释义:耻:羞耻,耻辱。

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辱)。

下:谦虚、虚心的意思。

比喻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用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近义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造句:我们学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别人学习。

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成语来由: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形容谦虚、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造句:我们有不懂的要及时问人,做到不耻下问. )6任重道远(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途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明·鹿善继《答范景龙书》:“惟是世变滔滔,党同伐异,任重道远,谨始虑终,往常书本生活,到此躬行实践,别有光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近义词】:全力以赴、负重致远【反义词】: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7春风得意(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春天的和风。

在春风轻拂中洋洋得意。

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

后形容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8、一帆风顺(孟郊——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解释】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出处】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清·李保嘉《官场现形记》∶“从中进士至今,不上二三十年,就做到副宪,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12、集思广益(诸葛亮——?解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集:集中。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13逃之夭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解释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

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是逃跑诙谐的说法示例瞿秋白《乱弹·新英雄》:“那些'不可多得之将才'一溜烟的~。

”近义词溜之大吉,无影无踪反义词岿然不动)14、锦上添花(黄庭坚——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解释在锦上再绣花。

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出处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

”宋·黄庭坚《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示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步需要还不是'~',而是'雪中送炭'。

”世上有些人喜欢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说风凉话,很难在别人犯了错误时多想想人家的长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近义词精益求精、如虎添翼反义词雪上加霜)16、落井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解释看见别人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还往井下丢石头。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